一、茶树菇走完菌怎样出菇?
茶树菇菌丝发好后继续进行后熟培养。待菌袋口菌丝出现棕褐色斑点后,就可以进行开袋出菇了。
出菇前要进行催蕾管理,催蕾时菌袋可直立排放,也可卧式堆叠排放。然后剪去扎口线,并拉直袋口进行催蕾,直立排放每平方米排放80袋左右。让菌丝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
料面颜色也随之转化,初时有黄水,继而变褐色,出现小菇蕾。
这期间,要加大空气相对湿度并保持在85-90%,早晚应喷水保湿。
光线强度控制在500-1000勒克斯,温度控制在18-24℃范围,这样开袋后10-15天子实体大量发生。
出菇后,必须适当低空间湿度和减少通风,此时栽培空间相对湿度降到90-95%,并减少通风次数和时间,以防氧气过多易导致早开伞,菌柄短、肉薄。
如果菇蕾太密,还可进行疏蕾,每袋6-8朵,朵数适中,长势整齐,朵型好,菇柄粗,否则影响菇的品质和产量。
当茶树菇子实体菌盖开始平展,菌环未脱落时就要采收。
因茶树菇菌柄较脆,容易折断,采收时应抓基部拨下,同时防止伤及幼菇。
采收后菌袋料面需清理干净,袋口捏拢,让菌丝休养恢复2-3天,然后拉开袋口,可淋一次重水,并重复上述管理
二、茶树菇怎样能出菇齐?
茶树菇菌丝发好后继续进行后熟培养。待菌袋口菌丝出现棕褐色斑点后,就可以进行开袋出菇了。出菇前要进行催蕾管理,催蕾时菌袋可直立排放,也可卧式堆叠排放。然后剪去扎口线,并拉直袋口进行催蕾,直立排放每平方米排放80袋左右。
让菌丝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料面颜色也随之转化,初时有黄水,继而变褐色,出现小菇蕾。这期间,要加大空气相对湿度并保持在85-90%,早晚应喷水保湿。光线强度控制在500-1000勒克斯,温度控制在18-24℃范围,这样开袋后10-15天子实体大量发生。出菇后,必须适当低空间湿度和减少通风,此时栽培空间相对湿度降到90-95%,并减少通风次数和时间,以防氧气过多易导致早开伞,菌柄短、肉薄。
如果菇蕾太密,还可进行疏蕾,每袋6-8朵,朵数适中,长势整齐,朵型好,菇柄粗,否则影响菇的品质和产量。当茶树菇子实体菌盖开始平展,菌环未脱落时就要采收。因茶树菇菌柄较脆,容易折断,采收时应抓基部拨下,同时防止伤及幼菇。采收后菌袋料面需清理干净,袋口捏拢,让菌丝休养恢复2-3天,然后拉开袋口,可淋一次重水,并重复上述管理
三、茶树菇生长最佳温度多少?
适合茶树菇生长的温度是25℃。由于它适应力强、不仅能抗高温又能耐低温,所以在5-35℃这个范围内,也能正常生长。
四、茶树菇炒腊肉是新鲜茶树菇吗?
茶树菇炒腊肉最好用新鲜茶树菇,因为干的茶树菇比较硬,比较难得煮,所以找腊肉要用新鲜茶树菇,这样才比较鲜香好吃。
五、平菇多少度出菇?
一般平菇按色泽可划分为深色种(黑色种)、浅色种、乳白色种和白色种四大品种类型。品种繁多有中广温种,中低温种等。由于品种的不同,所以适宜的出菇温度范围也不同。
广温种(最佳出菇:20-25℃),中(最佳出菇:15-20℃),低(最佳出菇:12-15℃)。
六、什么是茶树菇?
茶树菇是一种食药用菌,柱状田头菇,味道醇香可口,野生于油茶树的树干上,因此被命名为茶树菇。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B族、钙、铁、锌等矿物质。
中医认为,茶树菇具有补肾健脾、利尿止泻、健脾的功效,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腰腿痛、高血压、心血管等疾病,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非常适合肥胖人士食用。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茶树菇还具有抗菌、抗肿瘤、抗衰老的功效,而且,经常食用,还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
七、平菇适宜的出菇温度?
根据平菇出菇期生物学特性,平菇出菇期间温度控制在12~20℃之间较为合适。平菇菌丝生长时的管理温度一般掌握在20-24℃,子实体生长时的温度掌握在9-19℃。此外,不同品种间对温度要求也有差异,以上仅供参考!
八、鹿耳菇是茶树菇吗?
不是 ,鹿茸菇是一种味道鲜美的食用菌,学名珊瑚菌,子实体直立,向上分叉成丛生的细枝,肉质,一般高数厘米至10余厘米,状如扫帚或珊瑚,又像幼小的鹿角,故名。鹿茸菇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其它营养成份。经烹调后,脆松适度,味道可口。
九、茶树菇是金针菇吗?
茶树菇不是金针菇。 金针菇学名毛柄金钱菌,又称毛柄小火菇、构菌、朴菇、冬菇、朴菰 、冻菌、金菇、智力菇等,英文为:“Enoki Mushroom”。植物学名为Flammulina velutiper (Fr.) Sing。因其菌柄细长,似金针菜,故称金针菇,属伞菌目白蘑科针金菇属,是一种菌藻地衣类。金针菇具有很高的药用食疗作用。 茶树菇,原为江西广昌境内高山密林地区茶树蔸部生长的一种野生蕈菌。是集高蛋白,低脂肪,低糖分,保健食疗于一身的纯天然无公害保健食用菌。经过优化改良的茶树菇,盖嫩柄脆,味纯清香,口感极佳,可烹制成各种美味佳肴,其营养价值超过香菇等其他食用菌,属高档食用菌类。
十、秋天温度范围多少度?
一般来说,20℃到26℃是体感较舒适的温度。秋季来临,太阳直射点向南半球移动,太阳高度角变小,白昼越来越短,北半球地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比夏季明显减少。
夜晚的天空由于云量较少,由地面向大气的辐射降温更加明显,地面白天吸收的太阳热量小于夜晚散发的热量,“支大于收”,地面的温度就逐渐降低下来。
另外,冷空气也会经常南下,由于双重高压的控制,此时的冷空气的势力还不够强大,不会出现大范围寒潮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