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配送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到1978年改革开放:“储”与“运”组合是物流的显著特征。这一时期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存储和运输,国有企业是物流业的中坚力量。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到2000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落后的物流业已经和经济活动不匹配。各级政府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发展经验,结合国情,纷纷出台各类政策,引导物流配送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传统储运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
第三个阶段是2000年到2010年之间:物流配送业发展飞速,配送行业也受各类政策支持,城市基础设施也明显改善,我国现代物流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二、什么动物经历了三个阶段?
蜻蜓目昆虫属半变态发育,一生只有卵、稚虫和成虫3个阶段,成虫常通过蜻蜓点水的方式将卵产入水中,稚虫又称水虿,在水中捕食其它水生生物,待羽化前爬出水面,交配产卵完成生活史。
三、地球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我们居住的地球上已经有由低级到高级的多种生物生存。这些生物是怎样产生的?显然这是在地球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并且是不断进化的。
在这过程中,生命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一些新的物种产生了,另一些老的物种消灭了。 要了解生命的起源,还应该从地球本身的起源和演化说起。而在考虑这演化过程正如上面所说的不能仅考虑力学,更重要的是化学的演化。
一般说来,原始太阳星云物质分为三大类:"气"、"冰"和"岩石"。"气"主要是氢和氦,约占原始太阳星云重量的98%;所谓"冰",包括碳、氮、氧、氖、硫、氩、氯等(大部分以氢化物形式存在,如甲烷、氨、水、硫化氢、氯化氢等)约占总重量的1·5%;所谓"岩石"包括钠、镁、铝、硅、钙、铁、镍等(大多以硅酸盐和氧化物形式存在)约占总重量的0·5%。
在太阳系形成的过程中,核心因引力塌缩,基本保持了原始太阳星云的成分。
内行星(水、金、地、火)因质量小,温度高,丢失掉了绝大多数的"气",外行星(木、土、天王、海王、冥王)质量大,温度低,但也丢失了一部分的"气"。
在老一点的观点中认为:地球由太阳星云中俘获了氢、氨、甲烷和水而组成了还原性大气。
米勒在1953年作了一个很有名的实验,即在烧瓶中充装了"原始的还原性大气"(氢、甲烷、氨、水)在加热循环的情况下进行了几天到一星期的放电,结果生成了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等8种氨基酸,此外还有各种有机酸类、尿素等等。
在这个实验之后有更多的科学家进行同类实验。
他们改变着"原始大气"的成分,并且除了放电外还换用了紫外线或辐射射线来进行照射,结果都生成氨基酸,而且种类更多。
另外还有人在高温下使"原始大气"通过二氧化硅(作为催化剂)从而合成出氨基酸的。
米勒等人的实验是在还原性气氛中进行的从而得到了各种氨基酸,后来又有一个著名的实验,是把氨与氰化物在烧瓶中进行回流反应竟然生成了含量较高的腺嘌呤,这是当代生物化学的中心分子。
这许多科学家投入大力进行的科学实验,目的是企图证明在地球的原始气氛中和地球的原始条件下会合成生命的基础?氨基酸以及更复杂的有机分子。
到了60年代,人们对早期地球的认识又有了发展。
天文学家们研究认为原始地球形成后因引力收缩和放射能的积累而升温,地球处于熔融状态,这时原始的星云大气被驱散了,地球不会有含甲烷和氨很多的还原性大气。现在地球的大气是所谓次生大气,是在地球的地幔在漫长时间内形成的过程中排来出的气体,主要是水、氮和二氧化碳。
一个行星要能支持生命就要由地幔中排放出水,生成水圈,而我们地球也正符合这个条件。
水形成后,变成浓厚的水蒸汽又在上空冷却成为雨,暴雨下在刚刚形成的热的地面上又蒸发到上空,就这样水的循环开始了,水侵蚀着地表溶出了各种可溶的物质,形成了原始的海洋。
空中的二氧化碳也溶解到水中又与水中的钙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沉积下来成为水成岩。但是要形成当前的地球的大气则是在生命产生以后,特别是发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后,二氧化碳才被转化成为氧,使大气层变为氧化型的大气,这时高等动物才有了生存的气氛。
在地球演化的模型进一步发展时,同时就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即在原始的还原气氛中形成的有机分子,在热熔的地幔上能否继续存在。
这时,认识又有了突破。50年代开始打开地球大气的另一个窗口,开始了对宇宙空间的射电天文学观测。
60年代天文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就是观察到星际分子。而最早发现的星际分子是氨,后来是甲醛、接下来有氰化氢、丙炔腈等等,当然还有水、碳氢化合物的自由基等。 另一项研究是对碳质球粒陨石的研究,这是一种含有碳化物的陨石。早期的研究发现其中含有泥炭,铵盐、甚至碳氢化合物,后来对陨石的分析又发现有多种有机化合物。于是就提出生命物质是由陨石带到地球上来的,但是对这些有机化合物是陨石本来就带来的,还是落到地球以后被"污染"上了的,说法不一,就引起了不仃的科学争论。所谓"污染"既包括与地球环境接触后吸附上的有机物,也包括陨石中碳化物与水等反应生成的碳氢化合物。而我们由月球上,和由火星上取样(严格防止"污染"的)分析的结果都是没有生命痕迹的。但是,陨石会带来外空间的有机分子已成为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假设之一。研究陨石、彗星的化学成分也是探索生命起源的重要途径之一。 根据对地球上的岩石以及化石研究,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大约在40亿年前出现最早的生命?原核类生物,又过了约20亿年,才发展为真核生物,以后进一步演化为无脊椎动物,维管束植物,脊椎动物,直到灵长动物。 至于初始的几亿年,如何由无生命的有机分子形成能自我复制的复杂的有机体--生命。这至今还不是十分清楚,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最后应该提到的是一个传扬以久的"研究成果",那就是前苏联的勒柏辛斯卡娅在1945年提出的"新细胞学说",她说她把水螅磨成浆,离心后,得到的非细胞物质能再培养成细胞,同样鸡的卵黄物质会培养成鸡的内胚层细胞,当然还有鲟鱼等……。1948年十三名苏联科学家联名认为勒柏辛斯卡娅的实验是不科学的,但随即受到了行政压力,他们被迫改变观点或沉默不言。直到1955年才有叶利谢夫教授作了报告,指出勒柏辛斯卡娅的工作全部未被重复。原来这是研究生命起源中的伪科学。 总之,在地球的形成过程中产生了有机分子,可能是在原始气氛中自动形成的,也可能是地球在吸积陨石物质时,由陨石带来的,也可能是碳质球粒陨石投入到地球的原始海洋中,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而这些有机分子在地球的原始气氛中相互组合,终于发展成生命。参考资料:http://www.ocan.com.cn/cssd/guozy-63.htm
四、电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电影的发展经历了五个时期:
1〉电影技术发明期(1832—1895);
2〉无声电影时期(1895—1927);
3〉成熟期(1927—1945);
4〉发展期(1945—80年代末);
5〉电影新时期(90年代—)。
五、我国海洋浮标经历了哪些阶段?
一是研制阶段;二是试用阶段;三是实用阶段。
海洋浮标是海洋水文水质气象自动观测站,为海洋科学研究、海上石油(气)开发、港口和国防建设作出贡献。
六、ERP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ERP的发展经历了以下这些阶段:
1、订货点阶段,当库存量伴随着物料的消耗减少到一定量时,就得下达加工订单或者采购订单,以确定库存量保持在安全库存水平。
2、时段式MRP阶段:在需要的时候提供需要的数量
3、闭环式MRP阶段:以整体生产计划为系统流程的基础,主生产计划及生产执行计划产生过程中均包括能力需求计划,这样使物料需求计划成为可行计划。
4、MRP-Ⅱ阶段:1、计划一贯性与可行性,2管理的系统性,3数据的共享性,4动态应变性,5模拟预见性6、物流、资金流的统一。
七、人力信息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计算机在管理领域的普遍应用,国外一些先进的应用软件企业开始将关注点聚焦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首先利用应用软件进行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复杂最繁重的薪资管理,这大大降低了该项工作的繁冗程度并且提高了效率。
到了80年代的中后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组织对信息化要求的普遍提高,很多企业已经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孤立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状态,管理者需要及时的掌握最新的人力资源状况。因此网络化逐步被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并且成为了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的关键应用技术,这期间大量的网络版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运而生。网络技术带给人力资源管理,或者说网络技术带给各种管理工作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更新,更是一种革命。
随着组织管理思想的逐步成熟,人们开始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组织内部的一种辅助的管理行为,而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1]这时,人们开始考虑如何改善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这种管理思想的变革,逐渐的延伸到人力资源信息化,于是出现了e-HR这种新的人力资源信息化模式。
八、文字的演变经历了哪些阶段?
中国文字的演变,大体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这是符合文字的发展由繁到简,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规律的。
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称篆书。
那么,篆、隶、楷、行、草书便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字体。汉字发展到了今天,楷书和行书还在应用着,而篆书、隶书、草书,特别是篆书已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只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存在了。
1、贾湖刻符
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刻符,号称贾湖刻符。有的学者认为只是刻符,有的认为是文字。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曾对贾湖契刻进行了深入探讨考证,提出“贾湖刻符对汉字来源的关健性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资料”。
贾湖21个刻符里,已认识的11个字,分别属于反映易学里离、坤两卦之象的卦象汉字。
2、半坡陶符
距今6000年前的属于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的陶钵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种刻划符号,即半坡陶符,于省吾认为“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其中一些是数字。
3、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在山东集中发现(赤峰、关中等地也有发现),是我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2005年,著名考古学家、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发现并命名,始称“东夷文字”,后称“骨刻文”。
它形成约在公元前2600~前1300年之间,是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文字。自2010年底开始,著名东夷文化学者、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丁再献研究员将骨刻文成功系统破译,从文字的起源和构造等方面较全面的论述了与甲骨文及现代汉字的传承关系。
4、夏代水书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夏墟出土的陶器有24个水书文字。一种比较折衷的意见认为中国文字“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则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后期。当然,这不是公认看法,因为夏代出土的文字还少。
5、甲骨文
1959年,在山东大汶口出土了一些陶器,上边刻有一些符号,可以看成是早期(约公元前4300年)的雏形文字。但如今看到的,已经初具规模、比较完备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了许多龟甲和兽骨,上面刻有文字,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并把这种文字叫作甲骨文。
6、金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字体也不断地在演变。从殷商到秦统一之前的金文,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金文是铜器铭文的通称,古代的铜器多为钟鼎,所以也叫钟鼎文。金文笔画也比甲骨文丰富多了,大小匀称,也有了行款,并有了一定的装饰性。
7、大小篆
春秋战国时,诸侯争战,你争我夺,也造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将文字统一为小篆。
8、隶书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是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分“秦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9、楷书
隶书进一步演化而成为楷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用的字体,它比隶书更丰富而完备。三国时期的钟繇是在楷书加工整理上有巨大贡献的人。到了唐朝,文化高度发展,书法也发展到了顶峰,出现了一大批擅长写楷书的名家.像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
10、草书
“草”是初步、草率的意思。无论哪种字体写得潦草,都算草书。作为一种专门的字体,是汉代才有的。到汉末,草书才大为风行,先为章草,又为今草,最后发展为狂草,还有小草。草书种类繁多,初学者不宜学。
11、行书
行书是介乎楷、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产生于东汉之末。真正繁荣时期是东晋,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就是行书。由于行书比较实用,书写比楷书更为便利,又不像草书那样难认,所以直到今天仍是最常用的字体。
九、工业革命经历了几个阶段?
工业革命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在这一时期里,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工业重心由轻纺工业转为重工业,出现了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由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发电机、电动机相继发明,远距离输电技术的出现,电气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电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内燃机的出现及90年代以后的广泛应用,为汽车和飞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也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
化学工业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工业部门,从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炭中提炼氨、苯、人造燃料等化学产品,塑料、绝缘物质、人造纤维、无烟火药也相继发明并投入了生产和使用。原有的工业部门如冶金、造船、机器制造以及交通运输、电讯等部门的技术革新加速进行。
第三次工业革命
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这次科技革命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
它产生了一大批新型工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其中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是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开辟了信息时代。它也带来了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发达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成败的关键所在。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80年代以来,国内史学工作者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史的研究日益深入,相关研究成果不断问世。
第四次工业革命
第四次科技革命(20世纪后期)依据曾邦哲的观点,以系统科学的兴起到系统生物科学的形成为标志,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纳米科学与生命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整合,形成系统生物科学与技术体系,包括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系统遗传学与系统生物工程、系统医学与系统生物技术等学科体系,将导致的是转化医学、生物工业的产业革命。
发展新能源被看成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核心任务。从战略的眼光来看,新能源本身就是一个经济发展方向,促进新能源经济的发展,可以推进能源结构乃至经济结构的转变,对国民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也是未来世界各国的竞争重点,能源工业未来的方向将是从能源资源型走向能源科技型。美国利用经济低迷的时机,大力发展新能源,如果成功了,未来的能源格局可能将被美国所主导。
以生物技术为重点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已经实现或者即将实现:塑料将不以石油为原料而完全以玉米替代;建筑材料将由洋麻等纤维类作物替代;石油的枯竭也不再可怕,因为用秸秆完全可以替代;2050年人类的寿命有可能达到120岁;5亿亩的不毛之地、盐碱地将会成为植物的生长乐园。
十、昭和之日演变经历了几个阶段?
日本国会在2005年5月13日通过:由2007年起,将原订于该天的绿之日假期改称为昭和之日,并把绿之日转移到5月4日。日本政府指昭和之日的目的是“在动荡的日子之后,回顾日本迈向复兴的昭和时代,思考国家的将来”。
裕仁是日本在二次大战时期的天皇,也因此被视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过去一直有人反对更名。把绿之日更名为昭和之日的提案,曾经两次在国会闯关失败,第三次终于成功。日本新闻通讯社共同社称,这项更名的举动,可能会再次引发曾经被日本侵略的亚洲国家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