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连江的自然资源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3-02-18 18:13   点击:251  编辑:admin   手机版

连江的自然资源

连江山海兼有,自然资源丰富。初步探明的金属矿藏有锌、银、铀、钨等15种,非金属矿藏有高岭土、叶蜡石、花岗石、贝壳、泥煤等。花岗石遍布全县,储量1亿立方米,质色俱佳。县境森林植被丰富,已鉴定树种有137科696种,杉木、马尾松、竹类居多,珍稀树种有桫椤、银杏、苏铁、红豆树等。1995年森林面积93万亩,木材蓄积量12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7%。野生动物247科519种。县境海域滩涂广阔,海生资源尤为丰富,近海有东引、东沙、茭只、四母屿4个渔场,与闽中渔场连成一片,北上达浙江渔场,南下至闽南和台湾浅滩渔场,东部为台湾北部渔场。主要海洋鱼类156种,捕获量较大的有大黄鱼、带鱼、鳗鱼、银鲳、蓝点马鲛、鳓鱼、鲨鱼、?、毛虾、梭子蟹等。浅海滩涂盛产缢蛏、花蛤、泥蚶、牡蛎、文蛤等。淡水鱼类有鲢、鲤、草鱼、鳗鲡、甲鱼、河蟹等。稀珍海产有鲥鱼、牙鲆、石斑鱼、丁香鱼、竹蛏、海葵、锯缘青蟹、大弹涂鱼、珠蚶等。

连江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丰沛,日照充足,夏长冬短、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温度16.7~19.4℃,无霜期304天,沿海基本无霜。年均日照1631.5小时,辐射量104.7千卡/平方厘米,蒸发量1263.2毫米。年均降水量1000~1740毫米,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山区递增,3~6月多阴雨,7~9月多台风暴雨,10月至翌年2月晴寒少雨。县城平均气压1014.5百帕,风速1.7米/秒,从内陆向沿海逐渐增强,黄岐半岛北茭年均风速6.5米/秒,马祖列岛最大风速8.1米/秒。全县淡水资源总量30.63亿立方米,人口和耕地平均占有量皆高于全国和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7.7万千瓦,可开发5.7万千瓦。沿海潮汐落差平均5米,大官坂垦区最大潮差8.16米,为全国最高潮差之一,可开发8万千瓦。境内已发现和开发贵安、岱云两处地热资源,温度均在62℃以上,单井日涌泉3000吨以上,连江县城是省内继安溪之后第二个温泉城。滨海风光旖旎,旅游资源丰富。

【历史】这是什么鱼

黄唇鱼,闽粤人称金钱|、金钱猛鱼,又名(鱼高)。温州人称黄甘,属硬骨鱼纲鲈形同石首鱼科,体长、侧扁,尾柄细长。近海暖温性稀有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水深50~60米海区,幼鱼栖息于河口及其附近沿岸, 分布于东海和南海北部。为肉食性鱼类,以小型鱼类和虾、蟹等大型甲壳类为食,幼鱼则以虾类为食。黄唇鱼是中国的特有鱼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广东省受保护物种以及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在中国买卖黄唇鱼是违法行为,请珍惜保护动物,拒绝食用。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黄唇鱼

拉丁学名

Bahaba flavolabiata

石首鱼科

别称

金钱鳘;金钱鱼

动物界

黄唇鱼属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黄唇鱼

硬骨鱼纲

亚纲

辐鳍亚纲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东海和南海北部,为中国特有种

鲈形目

亚目

鲈亚目

目录

1 基本简介

2 外形特征

3 品种介绍

4 生活习性

5 种族分布

6 产区介绍

7 生存威胁

8 珍贵价值

9 保护级别

10 保护区域

11 人类捕捞

12 相关资料

13 相关信息

展开

1 基本简介

2 外形特征

3 品种介绍

4 生活习性

5 种族分布

6 产区介绍

7 生存威胁

8 珍贵价值

8.1 药用价值

8.2 学术价值

8.3 经济价值

9 保护级别

10 保护区域

11 人类捕捞

12 相关资料

13 相关信息

13.1 天价黄唇鱼

1 基本简介

黄唇鱼黄唇鱼,闽粤人称金钱|。温州人称黄甘,属硬骨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系近海暖温性稀有底层鱼类。黄唇鱼体长、侧扁、尾柄细长。吻突出。头部被圆鳞,体被银元般栉鳞。体背侧棕灰带橙黄色,腹侧灰白。胸鳍腋下有一黑斑;眼似铜铃,上侧位;口端位,斜裂;牙细小,上额外行牙和下额内行牙扩大;背鳍连续;臀鳍第二鳍棘粗长,尾鳍楔形,为名贵珍稀鱼类[3]。

黄唇鱼体长1~1.5米,重15~30公斤。大可达80余公斤。由于数量稀少,加上沿海各地捕捞强度加剧,目前濒临灭绝。

2 外形特征

黄唇鱼

黄唇鱼成年后体长一至一点五米,重十五至三十公斤。最大可达五十余公斤。体背侧棕灰带橙黄色,腹侧灰白色。胸鳍基部腋下有一个黑斑,背鳍鳍棘和鳍条部边缘黑色,尾鳍灰黑色,腹鳍和臀鳍浅色。

黄唇鱼是中国的特有鱼种,体长、侧扁,尾柄细长、吻突出,头部被圆鳞、体被银元般栉鳞,体背侧棕灰带橙黄色,腹侧灰白,胸鳍腋下有一黑斑;眼似铜铃,上侧位;口端位,斜裂;牙细小,上额外行牙和下额内行牙扩大;背鳍连续;臀鳍第二鳍棘粗长,尾鳍楔形。为名贵珍稀鱼类。

黄唇鱼体型呈长的纺锤型,背部隆起,腹部从胸鳍至肛门较平直,臀鳍至尾柄急速向上收窄;鱼头背部呈八字型,中等大,侧扁;吻稍尖,吻长大于眼径,眼径大于眼间距;口前位,口裂从吻端向下侧倾斜,达眼前缘下方;上下颌有齿,尖细;体长为体高的3.4倍,为头长的4倍,为尾柄长的3.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3.4倍;头长为眼径的5.75倍,为眼间距的7.2倍,为吻长的3.8倍,为口裂长的2.9倍。[1]

鳍式:背鳍VII,I-24,胸鳍15,腹鳍I-5,臀鳍II-7,尾鳍18。背鳍起点在体长的三分之一处,第三棘最长,为头长的52%;胸鳍尖长;腹鳍胸位,在胸鳍的下方,第一鳍条延伸突出,呈线状;尾鳍呈标枪头状。

鳞片形状:椭圆型0.8:1.0,细栉鳞,头、躯干、尾部都被鳞。

侧线鳞 :侧线完整,前半部呈向上的弧型,后半部较平直,至尾柄末端为62个,尾鳍处另有18个不明显的侧线鳞,直至尾鳍末端。

头至肛门为体长的60%,鳃瓢4,鳃耙11。胃呈T字型,长为眼径的4倍,宽为眼径的2倍。肠长为体长的63%,较粗大,有两次盘弯。膘中等大,一室,膘重为体重的1.78%,膘的前端有两条气管,直通至头部的耳石处。

黄唇鱼体背棕黄色,腹侧灰黄色,各鳍色素较深,呈灰黑色。胸鳍腋下有一园型黑斑。

3 品种介绍

按鱼体外型区分,黄唇鱼有两种:

一种头钝,叫大鸥,又称排口或大头黄唇鱼,栖息在10米以上的深水处,纯海水区域较多;

另一种头较尖,叫白花,又称尖头白花,常栖息于咸淡水河口海域的中上层。东莞海域两种黄唇鱼都有,大头黄唇鱼较少见,尖头白花较多。

4 生活习性

黄唇鱼尖头黄唇鱼生活在海、淡水交汇的河口海域,盐度在0.5-18‰之间,有时溯饵,可直至河口淡水处;喜居水深、有鱼礁、水流较缓的海域;黄唇鱼在水清时集群,水浊时分散。黄唇鱼以鱼、虾为食,东莞海域的黄唇鱼,12-5月吃虾为主,6-8月吃弹涂鱼为主,9-11月吃鲻鱼为主。在农历23-26日最低潮、平流水、吹东风时,黄唇鱼苗便会成群浮上水面;当开始涨潮、水流动、不是吹东风时,黄唇鱼苗便散群下沉。

黄唇鱼栖息于近海水深50~60米海区,幼鱼栖息于河口及其附近沿岸,一般体长为1~1.5米,大者可达50公斤以上。该鱼以虾、蟹等甲壳类及小鱼为食。喜逆流浑水,厌强光;3~6月向沿岸洄游,产卵繁殖。在此期间,由于其鳔内空气振动在水下传出媚媚动听的声响,时强时弱,且有音乐之旋律,100米周围海区可闻其声。以往,温州洞头、南、北麂渔场及瓯江河口段也时有捕捞。

黄唇鱼在清明至谷雨时期产卵。根据历年捕获的黄唇鱼性腺发育的资料统计,东莞海域,天然生长的黄唇鱼,体重要达15kg以上时,才有完全成熟的卵。卵巢重可达鱼体重的20%,卵粒大小如鲤鱼卵,吸水后比原来大30-50%,估计为粘性卵。黄唇鱼在清明至谷雨左右产卵,东莞海域的产卵场,在龙穴到大虎一带的狮子洋海域,该处虽为河口,但洋面开阔,各处水流情况不同、深浅不一,最深处有30多米,沉船较多,底部为沙质或蚝壳底。产卵后雌性黄唇鱼腹部鳞片粗糙,疑是产卵时,摩擦硬物所致。

东莞海域在咸淡水交界之处,饲料生物资源丰富,而大型的浮游生物可形成食用的“虾春”,对幼鱼的摄食及成鱼的生长发育非常有利。清明后鱼卵孵化的幼苗,经40多天的生长,到端午节左右,东莞海域可见6-8cm的黄唇鱼苗,农历八月体重为50-150g,农历十月为350-400g。有人在港养水域放入天然水域捕获的黄唇鱼种进行养殖,不投饵料,以大排大灌的方法,引入天然饵料,放养时体重50-200g,经14个月养殖后进行检查,捕获其中一尾,其体重为1kg。

5 种族分布

黄唇鱼只确实见于太平洋西北部的福建、上海、浙江、香港和澳门沿岸,亦有记录于台湾海峡。有可疑的发现报告于越南一方的北部湾。

在香港,黄唇鱼主要栖息在南面水域,如青山一带水域、索罟湾和蒲台岛等。

发现报告主要于河口,可见于半咸淡水和海洋。

长江、舟山群岛、闽江和珠江河口的香港至太平水域曾是它们的繁殖地,夏季期间繁殖于半咸淡水的河口沙质或泥质环境。有集体产卵的习性。在珠江河口,根据渔民的资料,较多的产卵个体和相信较合适的环境所估计,相信东莞仍有黄唇鱼繁殖。[2]

6 产区介绍

黄唇鱼

黄唇鱼主要产区在广东沿海和闽南渔场。栖息在近海水深50~60米海区,幼鱼栖息于河口及其附近沿岸,大多体长为1~1.5米,大者能达50公斤以上。该鱼以虾和蟹等甲壳类及小鱼为食。喜欢逆流浑水,厌强光;3月~6月向沿岸洄游,产卵繁殖。在此期间,由于其鳔内空气振动在水下传出媚媚动听的声响,时强时弱,且有音乐之旋律,100米周围海区可闻其声。以往,温州洞头、南、北麂渔场及瓯江河口段也时有捕捞。

2004年11月中旬至2005年2月下旬,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黄唇鱼频频现身粤东南澳海域,仅自撞渔网被误捕的就达12条。为南澳岛50多年来所罕见。

地处东海、南海交汇处的南澳岛,原来黄唇鱼资源较为丰富,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期间,这里的近海和内湾渔民时而捕获这种鱼或发现其死鱼浮身。但由于后来幼鱼栖息的江河下游、河口和生长海域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人为的过度捕捞,使黄唇鱼处于濒临灭绝的地步。就南澳而言,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每年捕捞的黄唇鱼不但屈指可数,而且鱼体逐年细小。1984年4月9日,南澳县后宅镇山顶村渔民曾捕到长1.8米、体重达86公斤的黄唇鱼,为南海区捕捞史上所罕见。但近10余年,别说体重20公斤左右的黄唇鱼不见踪影,就是体重10公斤以下的黄唇鱼也难得一见。

在南澳海域自撞渔网被误捕的黄唇鱼多为10公斤左右的个体,最小的体重只有7公斤,最大者体重达18公斤,大多被流刺网缠获,个别为底拖网捕获。就连过去从未捕得这种刁钻鱼类的浮拖作业以及内湾定置网这次都有误捕记录。有关专家根据这些黄唇鱼生长期、群体结构等方面的情况分析,认为现身南澳海域的黄唇鱼种群可观,具有一定的生长密度。如果保护得当,无论是安居于当地海域,还是按习性洄游,将有望达到可持续生长的密度,也为开展黄唇鱼的人工驯养、繁殖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7 生存威胁

环境恶化与人为捕捞使黄唇鱼日益减少。在香港,滥捕及水质恶化令黄唇鱼愈来愈罕见。香港仍没有管制禁捕黄唇鱼,在本港水域捕杀并非违法。香港政府于2007年提出在大鸦洲兴建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建议亦有可能影响在港繁殖的黄唇鱼。

8 珍贵价值

8.1 药用价值

黄唇鱼鱼鳔据老渔民介绍说,黄唇鱼在解放前,温州沿海各地常有捕捞,视为上等大补品,尤其是鱼鳔(俗称“鱼胶”)甚为珍贵,素有“贵如黄金”之说。黄唇鱼虽体似黄鱼,但鱼鳔形状特殊,呈圆筒型,前端宽平,由两侧各伸出一把细长,约与鳔等长的侧管(俗称胡须)向后深入体壁肌肉层内。其鱼鳔上部粘有肥厚的胶原蛋白;以金黄色,鲜艳有光泽和鼓状波纹为上品。鱼胶的特殊功效滋补肝肾功能,赛如高丽(参),止血甚佳,尤对孕妇产后血崩等有药到病除之效。故从前一般渔村若捕到黄唇鱼、举村庆贺,分而食之。并将鱼鳔晒干,珍藏,以供产妇出血时之急用,可见民风淳朴之一斑。

据说,洞头县北沙乡于1957年捕获一条65公斤的黄唇鱼,渔民将鳔取出风干后,呈寄北京献给毛泽东主席,而中央办公厅将其完璧归赵,并复信表示感谢。

据广东媒体报道,2007年4月初,广东湛江一渔民也曾捕获一条重达49公斤的黄唇鱼,随后被一酒店以58万元收购,酒店烹食了鱼肉,留下价值200万元的鱼肚不肯卖。

2010年2月3日,浙江乐清市蒲岐一水产公司从广东湛江收购的一条黄唇鱼,被三位温州老板花345万元买走。该黄唇鱼于2月2日由南海渔民捕得,重达140多斤,长约1.5米,最宽处约0.5米。该鱼鱼鳔重达3斤3两,鱼头43斤,此两项价值就高达300多万元。

2012年8月14日,福建省连江县一渔民,从附近海域拖回一条重达160斤的黄唇鱼,他以一斤两万多元的价格把鱼卖给了一名鱼贩子,得钱约300万元。

据黄岐镇渔民和鱼贩介绍,十几二十年前,黄唇鱼已比较昂贵,属于高档鱼类,上世纪90年代,一斤鱼从几十元、近百元涨到数百元、一两千元。在五六年前,黄唇鱼每斤大约在五六千元左右,近几年价格飞涨,从突破万元到突破两万元,有的甚至以每斤3万元的价格成交。不过,其中价格的差异,与鱼的大小、新鲜程度有关,不能一概而论。

黄唇鱼为何如此昂贵?福州水产专家称,黄唇鱼各个部位价值不同,最具价值的是其鱼膘。一条黄唇鱼一般都要按鱼肉、鱼肚细分卖。通常,鱼肉都会转卖给高档酒店供食客食用,一斤大约2000~3000元。鱼膘和鱼头可作药材,通过层层转手,最后流入药材商和药店。“黄唇鱼的鲜胶(注:鱼膘)就是同等重量的黄金价格也难望其项背”,该水产专家说,黄唇鱼在广东一带俗名黄金鱼,所言非虚。

黄唇鱼之所以金贵,并不是它的味道鲜美。据黄岐当地老渔民介绍,几十年前,福建浙江沿海时常会捕到黄唇鱼,这些老渔民很多都吃过黄唇鱼。其实黄唇鱼口感一般,其肉呈瓣状,较粗糙,还不如大黄鱼鲜美。

黄唇鱼鳔的医用价值与鱼胶一样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据分析,500克含蛋白质442克,脂肪l克,钙250毫克,磷145毫克,铁13毫克。中医认为:有扶正固本、大补真元、强身健体之药效,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可用于治疗结核、风湿性心脏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脉管炎、神经衰弱、妇女经亏等症,且对防治过敏性出血紫斑病、肾亏腰痛、食道癌也有一定的疗效。

8.2 学术价值

由于黄唇鱼鳔的形态已经转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类型,在系统发育上成为石首鱼科的一个小支,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黄唇鱼,国家也是有保护它们的,把它们列为中国国家重点水生野生动物,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人工繁殖也正在研究中。

8.3 经济价值

黄唇鱼的鱼鳔价格高昂,较同等重量的黄金为贵。 鱼鳔可制成中国传统的“鲍参翅肚”中的“肚”,即被认为最上等的花胶,白花胶或称黄鳌胶,白花胶。

中医指花胶能疗伤镇痛。鱼鳞和鱼肉是中药药材。

由于黄唇鱼非常珍贵,大型的黄唇鱼价格甚至高至每条100万港元。

9 保护级别

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广东省受保护物种以及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在中国买卖黄唇鱼是违法行为。2005年于珠江河口的东莞市设立一个东起威远岛西岸,南至太平水道南河口,西起广州交界,北至太平水道北河口,面积达686公顷的黄唇鱼国家保护中心(黄唇鱼市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其繁殖地。

黄唇鱼亦于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危。

黄唇鱼至今仍未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中。

在香港,只有占全港水域2%的沙洲及龙鼓洲海岸公园作禁捕区提供保护,但仍没有管制禁捕黄唇鱼,在本港水域捕杀黄唇鱼并非违法。

10 保护区域

自然保护区名称:东莞市黄唇鱼市级自然保护区;范围:东起威远岛西岸,西与广州交界,南起太平水道南河口,北至太平水道北河口,面积686公顷;地理坐标:东至113°39′16″,西至113°36′26″,南至22°45′48″,北至22°48′41″;主要保护对象: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唇鱼。

11 人类捕捞

黄唇鱼黄唇鱼面临沉重的捕渔压力,由于黄唇鱼的鱼鳔价格高昂,引致过度采捕问题严重,鱼获产量不断下降,体型也不断缩小。滥捕令能生长至成熟阶段的黄唇鱼减少,捕获的黄唇鱼很多也未成年,没有商业价值。而捕鱼科技愈加先进,回声探测器和炸药捕鱼等科技,也大大加剧过度采捕问题。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填海及发展,污染等威胁到黄唇鱼的繁殖和生存。非法采捕问题亦十分严重,虽然列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物种和广东省受保护水生动物,但黄唇鱼现今价格可以高至每条100万港元,强大的经济诱因令非法捕捉和买卖持续。

在香港,黄唇鱼曾是大澳重要鱼获,有“大澳鱼”之称,但滥捕及水质恶化令黄唇鱼愈来愈罕见。香港仍没有管制禁捕黄唇鱼,在本港水域捕杀并非违法。香港政府于2007年提出在大鸦洲兴建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建议亦有可能影响在港繁殖的黄唇鱼。

黄唇鱼

满意请采纳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