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香菇打孔后多久转色啊(香菇刺孔转色关键技术?)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3-04-15 16:42   点击:160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香菇刺孔转色关键技术?

香菇刺孔转色的关键技术包括:1. 选择合适的香菇种类:香菇品种、生长环境等都会影响其刺孔转色的效果。2. 控制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香菇的生长条件会影响其转色速度和效果。适宜的温度范围为15~20℃,相对湿度为80%左右。3. 合理施肥、浇水:适宜的营养和水分对香菇刺孔转色至关重要。要注意不要过度施肥和过度浇水,以免影响香菇的健康和生长。4. 刺孔技术:刺孔的深度、密度等都会影响香菇的转色效果。一般情况下,刺孔深度为2~3mm,密度为每个菇体20~30个孔左右。5. 管理出菇后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出菇后的环境条件也要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以保证香菇刺孔的效果。同时要注意防止香菇变软、感染等问题。

二、香菇刺孔后转色期如何管理?

香菇刺孔后转色期的管理方法:

1.温湿度控制 ,如果空间空气相对湿度太低或者温度低于12℃,或高于28℃时,就要及时采取增湿和控温措施,尽量使畦内湿度在85%-90%,温度掌握在15-25℃。

2.加强通风 ,香菇转色期正值夏季高温季节,因此必须加强通风。晴天棚两侧的草帘可掀起40-50厘米高进行通风,但要防止阳光直接照到菌棒上。阴天时,草帘掀的程度要大;下大雨时,可将薄膜放下,但棚的两头仍然要留通风口通风。

3.杂菌防治 ,转色过程菌袋往往会分泌出黄色汁液,要及时翻堆刺孔排出,以免造成菌袋杂菌感染。若发现菌柱出现杂菌污染时,可用克霉灵注射、涂刷菌柱,隔一天用一次,连喷三次。

三、香菇养菌的正确方法?

一、设施或设备要求 栽培设施:普通食用菌大棚,完成春季生产以后,把原来的菌袋清理出去,棚内打扫干净,检查修补棚膜,喷洒适量的药物予以灭菌杀虫处理。然后,将棚内灌入清水,待水渗下后,在棚内撒施石灰粉,即可将菌袋搬到架子上。降温设备:水温空调器既可在夏季进行降温生产,也能在冬季进行升温栽培,一机两用,效果极好。

二、菌袋制作 基本配方:棉子壳1000公斤、木屑800公斤、麦麸200公斤、过磷酸钙20公斤、尿素3公斤、石灰粉20公斤、石膏粉10公斤。按照常规装袋、灭菌、接种以及发菌等管理。

三、菌袋转色 待全部完成发菌后,即可将白色菌袋依“井”字形码放,并覆盖薄膜、草苫等,使其升温的同时,通过调节草苫和薄膜的覆盖以及夜间的揭盖,一则促使菌袋表面的白色菌丝倒伏,二来增加菌袋的温差,促使其尽快转色。

四、调温催蕾 完成转色的菌袋,经打孔及补水等处理后,即可搬入棚内,间隔5厘米左右单层排放,通过水温空调进行降温处理1-2天后,再实行高温刺激,配合棚内的水分、光照等刺激,约一周左右即有小菇蕾出现。

此后,保持常规用水,尽量缩小湿差,以保证有菇蕾源源不断地出现。该阶段的基本管理指标是:温度保持在20℃-25℃之间,尽量降低;空气湿度在75%-95%之间,由于香菇的菌盖较厚,而且适应较大的湿差,所以,不必担心过大的湿差会导致不良影响;通过调整棚顶的覆盖物,使棚内光照强度保持在300-1200勒克斯;适量的通风,使棚内保持较清新的空气。

五、出菇管理 香菇菌袋的薄膜较厚,其菇蕾无法自行破袋而出时需人工割破薄膜。方法是在发生菇蕾的地方,用小刀片将薄膜切开,注意不要伤到菇蕾,如果管理细心,可将薄膜沿菇蕾切一圆形口,这样可最大程度地避免发生畸形菇。从幼蕾伸出之后,就进入出菇管理阶段。该阶段应保持温度在20℃-25℃、湿度在75%-95%之间、约500-1000勒克斯的光照和适当的通风。

当菌盖直径达到两厘米以上时,可对菇体直接喷施营养素。当香菇菌盖边缘仍呈下卷状态但又要展开时,即应及时采收。在一定程度上,该阶段的棚内温度和叶面施肥将决定香菇产量及其质量的高低。采用菌棒出菇的管理,较菌袋出菇更加方便,但由于菌棒裸露,出菇期间失水较多,故应加大湿度,并应给予浸泡菌棒或注水处理。香菇的采收潮次较为明显,当一潮菇采收后,菌袋的失水较为严重,故需补水、养菌,然后才能收获下潮菇。

补水的常用办法是:利用原有的沟、渠、坑或挖一土坑,内铺薄膜,将菌袋排入,离上沿约有20厘米时,铺一薄膜使其呈凹型,在凹型坑里灌满水,形成一定压力后,再向菌袋的坑里灌水,待灌满后,维持24小时,即可排水,将菌袋再摆于出菇架子。

四、香菇菌棒刺孔两个月了不转色怎么办?

这个原因很多。

例如菌龄不够,菌丝体生长不成熟。温度不适宜。湿度不足,首先查明具体原因。然后对症施治。

五、香菇菌棒刺孔转色的技术要求?

刺孔与转色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其实刺孔是转色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

1、打孔增氧:菌丝发满后,基料内充盈菌丝体,其代谢量大为增加,通过打孔达到增加其内部氧气、排除废气、提高代谢和散失部分水分的目的,为转色管理的第一步。

2、促膜离壁:通过打孔、搬动等,促使塑膜与基料分离。对发菌时间短的早熟菌株,因自然离壁有困难,可在打孔时顺便挑起塑膜,以利该处生出气生菌丝。

3、码垛通风:根据气温的高低,采取三角形或井字型码垛,将菌棒码高4-8层不等,既可充分利用空间,又不使菌棒过分拥挤,并且码起的袋垛中间有"自然拔风",有利于袋间和膜内的通气。

六、什么是香菇菌筒转色呢?

香菇菌丝长满全菌筒之后,菌丝具备一定成熟度时,进入菌筒的转色管理。在一定通气和温、湿度条件下,香菇菌筒表面菌丝分泌酱色液并逐步倒伏,形成一层具有保温、隔热、避光、保湿、抗杂菌作用的褐色菌被,这个过程称为香菇菌筒的转色。香菇菌筒的转色是香菇菌丝与空气接触后生理反应的结果,目的是自我保护,利于菌丝生长繁殖和正常出菇。

七、香菇菌棒转色菇蕾出来是怎样管理的?香菇菌棒?

按正常操作程序,香菇菌丝发满菌袋,并达到一定的生理成熟度时,人为调控其生长环境的通气、光照、温度及湿度等条件,使其料表气生菌丝全部倒伏并分泌色素,料表色泽逐渐由浓白、浅白转为浅棕直至棕色、棕褐色,最后形成一层集保温、保湿、避光、抗杂菌等多重作用于一体的棕褐色菌膜,该过程称之为转色。

转色是代料栽培香菇正常的生理现象,只是在人工栽培条件下,人为强制性调控所需条件,使该过程加速罢了。香菇菌棒转色的色泽深浅,菌膜的厚薄等,与出菇时间、出菇产量及菇品质量关系密切。

一般条件下,转色(质量)与出菇(水平)的关系,有三种基本情况:

第一种为正常转色,符合要求。表现为菌膜厚薄适中、棕褐色、菌棒有树皮光泽,富有弹性;其出菇表现为按时现蕾、菇蕾均匀,潮次明显;菇体发育正常,产量高,质量优。

第二种表现为转色过重。为深褐色至黑褐色,菌膜偏厚且硬,出菇时间较其生物特性明显偏晚,其子实体偏大、盖厚,质量上乘,但其产量仅有正常转色的50%,甚至更低,严重时甚至难以出菇。

第三种为转色明显偏嫩。表现为菌膜薄、色泽浅棕或黄褐色,或形成较大的白色"花斑",该种情况则提前出菇,菇蕾集中且密集状发生,菇体小且多畸形,总产量较正常甚至偏高,但质量低劣,菌盖易开伞、色浅,市场价值很低;菌棒自身易衰老。二、转色管理 菌棒的转色管理,按菌种特性有所不同,甚至差别很大。

早熟菌株和武香1号、931等,一般是在接种后50-70天、中熟菌株如937、908等在80-100天,晚熟种如939等则在120天左右,甚至超过150天以上,个别的越夏菌株需要180-200天才进入转色期,具体可根据其生物特性说明或出菇试验来掌握转色时间。

由于栽培的方向及模式不同,转色管理可分为两种方式,即脱袋转色和袋内转色。

因为现在的生产大多是以取得花菇或优质厚菇为目的,故多采取袋内转色方式。其基本管理如下:

1、打孔增氧:菌丝发满后,基料内充盈菌丝体,其代谢量大为增加,通过打孔达到增加其内部氧气、排除废气、提高代谢和散失部分水分的目的,为转色管理的第一步。

2、促膜离壁:通过打孔、搬动等,促使塑膜与基料分离。

对发菌时间短的早熟菌株,因自然离壁有困难,可在打孔时顺便挑起塑膜,以利该处生出气生菌丝。

3、码垛通风:根据气温的高低,采取三角形或井字型码垛,将菌棒码高4-8层不等,既可充分利用空间,又不使菌棒过分拥挤,并且码起的袋垛中间有"自然拔风",有利于袋间和膜内的通气。

4、调控温度:根据季节的不同,适当人为调控垛内温度,使之保持在15-25℃,低温季节最低温度也可调控在10℃左右。

当垛内温度达到25℃时,即应揭去覆盖物,倒垛散热,原则是"宁可低温延长转色时间,也不允许高温烧菌"。

5、通风压菌:在较合适的条件下,料表会很快长出一层细密的气生菌丝,并开始分泌色素,出现浅酱油色的水珠,为转色的重要信号。

此时,可采取两种措施。

一是使用地下水直接喷淋,既为菌棒降温,又可冲洗掉部分色素水珠,与此同时应加强通风,一般掌握喷水后2小时料表不粘手即可;二是倒垛,同时加强通风。 6、加大温差:实践证明,一定条件下,在尽量降温的基础上加大昼夜温差,是促进转色的主要措施之一。 7、干湿交替:该措施可通过喷啉冷水和加强通风等手段实现。喷淋冷水一方面给菌棒以较大的温差刺激,促使其快速形成菌膜;另一方面可提高其湿度,通过加强通风等措施,即可达到干湿交替的目的。 8、光照刺激:适当的光照刺激是促进菌棒转色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可调控光照强度在1000勒克斯左右,即比较明亮的光线;并且通过倒垛或转换光线来源,使菌棒受到均匀的光照,达到转色一致、整齐均匀的目的。

八、你好,香菇菌棒什么时候脱外袋,什么时候刺孔,什时候倒朵,不刺孔能?

香菇菌棒不刺孔,就会导致菌棒内部缺氧。抑制菌丝体生长。菌丝体生长不成熟。就不能转色。至于什么时候托外袋。刺孔。倒跺需要根据生长情况灵活掌握。不是死板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