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露天姬松茸种植法?
1、建堆
把稻草等秸秆类或棉籽壳浸透水,预湿后,与米糠、木屑、畜禽粪等原辅材料充分搅拌建堆。料堆上宽80—90厘米。
2、翻堆
预堆时间大约7天左右,料温上升至70—75℃左右就应该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时在培养料中加入硫酸铵或尿素,在微生物的帮助下,通过发酵变成姬松茸可利用的氮源。在预堆期间,料堆中层发酵较好,料温较高,但四周的培养料没有充分发酵。翻堆时要充分翻拌,把中层培养料翻放在外周,把外周培养料堆到料堆中央。
5天后进行第二次翻堆,再按4天、4天、3天的间隔时间进行翻堆(共翻堆5次,发酵时间23—25天)。为了使料堆内外发酵均匀,翻堆时应把中间的培养料翻堆在外,把外层的培养料堆到中间。发酵后培养料变成棕褐色,手拉纤维容易拉断,发酵就完成了。堆制发酵后培养料的含水量大约为60~75%。pH值偏高或偏低时,可用过磷酸钙或消石灰进行调节。为了制作均匀、完全成熟、高质量的培养料,翻堆是很重要的工序,不能粗心。
3、进料铺床
姬松茸室内、室外均可种植。室内种植时可搭架床4—6层,也可以利用空阔的蘑菇房、架床,将完全成熟的培养料均匀地、不松不紧地铺菇床,厚度20厘米为宜。培养料上床后,进行“二次发酵”,即将菇房的出入口、通风口关闭,把菇房的温度升高到55—60℃,保持2天左右,待料温降到25℃时再播种。野外种植在荫棚下进行,畦宽1.3米,长任意。荫棚高度2—2.3米,棚顶和四周用草帘、遮阳网遮荫,(要求四阳四阴),畦床整成龟背形,中间比四周略高,并开好排水沟。如果在山地种植,还要开防洪沟。畦床表面用化学农药喷洒,杀灭害虫。再将完全成熟的培养料铺入畦床上面,厚度一般为20—25厘米(按干料计算,每平方米约需16—20千克培养料)。
4、播种和管理
把麦粒菌种轻轻掰碎,2/3勻匀撒在培养料面上,用叉适当抖动将菌种落入料内,1/3撒在床面上,最后铺上1厘米左右的培养料覆盖菌种。每平方米播种量为1-2瓶。
室外种植播种后要用地膜覆盖畦床,保温保湿。播种后5天内一般不必揭开地膜,也不用喷水,第6天揭膜通风。空气相对湿度以85~90%为宣,若料面干燥应喷水保湿。正常情况下,每2天通风一次。
室内种植也要注意菇房内温湿度的变化。做好保温保湿,并使新鲜空气多通入菇房之内,每天菇房内都不要使感到闷热。
5、覆土
覆土时间以见到姬松茸菌丝在培养料中成活之后。一般在播种后20天左右,菌丝长到整个培养料的2/3时开始覆土。覆盖培养料的土粒之好坏、覆土方法之好坏,对姬松茸的产量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覆土是种植上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覆土用的土粒不能太坚硬,不含肥料、新鲜、保水、通气性能较好大土粒最好,国内一般都选用田底土,含水量为70~75%。
覆土可采用平铺方式,也可采用“齿轮”方式。即先在料面上覆上一层厚1厘米左右的土粒,每间隔10~15厘米做一条宽10厘米、高5厘米的土坎,厚度约3—4厘米。野外种植要在畦床两边用竹木条杆插成弯弓形,然后罩上塑料膜,使其在小气候中生长。罩膜内温度以不超过30℃为宜,过高则应揭膜降温,相对湿度不低于85%。
6、出菇管理
出菇期间的管理合适与否,都会造成大幅度的增产或减产。因此,必须细心管理。姬松茸菌丝在培养料蔓延之后,才开始出菇。一般播种后40天左右,菌丝发育粗壮,少量爬上上层。此时畦床上面应喷水,罩膜内相对湿度要求在90~95%,并保持盖膜2天后,土面上就会出现白色米粒状菇蕾,继而长成黄豆状,3天后菇蕾长到直径2—3厘米时,应停止喷水,避免造成菇(蕾)体畸形,这是水分管理的关键。出菇时,要消耗大量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所以在出菇期间必须十分注意通风换气,每天揭膜通风1~2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通风后继续罩膜保湿,促进菇蕾的正常生长。阴雨天气可把罩膜四周掀开进行通风换气,防止菇蕾烂掉。
出菇期温度以20—25℃最好。若早春播种的,出菇时气温偏低,可罩紧薄膜保温保湿,并缩短通风时间和次数。夏初气温超过28℃时,可以在荫棚上加厚遮阳物,整天打开罩膜通风透气,创造较阴凉气候。室内种植时,也要注意门窗遮阳,并早晚通风,出菇周期大体上10天,出菇结束后可修改畦的形状,再喷水补充畦床的水分,为下次出菇做好准备。出菇可持续3—4个月,可逐批逐次出菇采收(一般4—5批)。喷水宜用井水或泉水。
二、姬松茸地栽种植方法?
姬松茸菌种也分母种、原种、种植种三级,可按双孢蘑菇的制种方法进行制作。母种用PDA培养基;原种、种植种一般用麦粒培养基。
1、建堆
把稻草等秸秆类或棉籽壳浸透水,预湿后,与米糠、木屑、畜禽粪等原辅材料充分搅拌建堆。料堆上宽80—90厘米。
2、翻堆
预堆时间大约7天左右,料温上升至70—75℃左右就应该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时在培养料中加入硫酸铵或尿素,在微生物的帮助下,通过发酵变成姬松茸可利用的氮源。在预堆期间,料堆中层发酵较好,料温较高,但四周的培养料没有充分发酵。翻堆时要充分翻拌,把中层培养料翻放在外周,把外周培养料堆到料堆中央。
5天后进行第二次翻堆,再按4天、4天、3天的间隔时间进行翻堆(共翻堆5次,发酵时间23—25天)。为了使料堆内外发酵均匀,翻堆时应把中间的培养料翻堆在外,把外层的培养料堆到中间。发酵后培养料变成棕褐色,手拉纤维容易拉断,发酵就完成了。堆制发酵后培养料的含水量大约为60~75%。pH值偏高或偏低时,可用过磷酸钙或消石灰进行调节。为了制作均匀、完全成熟、高质量的培养料,翻堆是很重要的工序,不能粗心。
3、进料铺床
姬松茸室内、室外均可种植。室内种植时可搭架床4—6层,也可以利用空阔的蘑菇房、架床,将完全成熟的培养料均匀地、不松不紧地铺菇床,厚度20厘米为宜。培养料上床后,进行“二次发酵”,即将菇房的出入口、通风口关闭,把菇房的温度升高到55—60℃,保持2天左右,待料温降到25℃时再播种。野外种植在荫棚下进行,畦宽1.3米,长任意。荫棚高度2—2.3米,棚顶和四周用草帘、遮阳网遮荫,(要求四阳四阴),畦床整成龟背形,中间比四周略高,并开好排水沟。如果在山地种植,还要开防洪沟。畦床表面用化学农药喷洒,杀灭害虫。再将完全成熟的培养料铺入畦床上面,厚度一般为20—25厘米(按干料计算,每平方米约需16—20千克培养料)。
4、播种和管理
把麦粒菌种轻轻掰碎,2/3勻匀撒在培养料面上,用叉适当抖动将菌种落入料内,1/3撒在床面上,最后铺上1厘米左右的培养料覆盖菌种。每平方米播种量为1-2瓶。
室外种植播种后要用地膜覆盖畦床,保温保湿。播种后5天内一般不必揭开地膜,也不用喷水,第6天揭膜通风。空气相对湿度以85~90%为宣,若料面干燥应喷水保湿。正常情况下,每2天通风一次。
室内种植也要注意菇房内温湿度的变化。做好保温保湿,并使新鲜空气多通入菇房之内,每天菇房内都不要使感到闷热。
5、覆土
覆土时间以见到姬松茸菌丝在培养料中成活之后。一般在播种后20天左右,菌丝长到整个培养料的2/3时开始覆土。覆盖培养料的土粒之好坏、覆土方法之好坏,对姬松茸的产量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覆土是种植上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覆土用的土粒不能太坚硬,不含肥料、新鲜、保水、通气性能较好大土粒最好,国内一般都选用田底土,含水量为70~75%。
覆土可采用平铺方式,也可采用“齿轮”方式。即先在料面上覆上一层厚1厘米左右的土粒,每间隔10~15厘米做一条宽10厘米、高5厘米的土坎,厚度约3—4厘米。野外种植要在畦床两边用竹木条杆插成弯弓形,然后罩上塑料膜,使其在小气候中生长。罩膜内温度以不超过30℃为宜,过高则应揭膜降温,相对湿度不低于85%。
6、出菇管理
出菇期间的管理合适与否,都会造成大幅度的增产或减产。因此,必须细心管理。姬松茸菌丝在培养料蔓延之后,才开始出菇。一般播种后40天左右,菌丝发育粗壮,少量爬上上层。此时畦床上面应喷水,罩膜内相对湿度要求在90~95%,并保持盖膜2天后,土面上就会出现白色米粒状菇蕾,继而长成黄豆状,3天后菇蕾长到直径2—3厘米时,应停止喷水,避免造成菇(蕾)体畸形,这是水分管理的关键。出菇时,要消耗大量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所以在出菇期间必须十分注意通风换气,每天揭膜通风1~2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通风后继续罩膜保湿,促进菇蕾的正常生长。阴雨天气可把罩膜四周掀开进行通风换气,防止菇蕾烂掉。
出菇期温度以20—25℃最好。若早春播种的,出菇时气温偏低,可罩紧薄膜保温保湿,并缩短通风时间和次数。夏初气温超过28℃时,可以在荫棚上加厚遮阳物,整天打开罩膜通风透气,创造较阴凉气候。室内种植时,也要注意门窗遮阳,并早晚通风,出菇周期大体上10天,出菇结束后可修改畦的形状,再喷水补充畦床的水分,为下次出菇做好准备。出菇可持续3—4个月,可逐批逐次出菇采收(一般4—5批)。喷水宜用井水或泉水。
三、姬松茸种植技术:北方如何种植姬松茸?
你好,很高兴为你回答这个问题
根据东北资源及气候特点,系统研究了姬松茸生物学特性、栽培条件、管理技术,进行了适应性驯化栽培和出菇试验,初步获得成功。
1、生物学特性 姬松茸属中温偏高菌类。菌丝生长10—37℃,适温25—27℃。最适pH6.5—7.5,以料水比1.0—1.4为宜,最适碳源为蔗糖,其浓度为7%,硫酸铵为最适宜的氮源,其浓度为0.3%,子实体发育温度为20—26℃,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子实体生长阶段需少量的散射光。
2、栽培季节安排 根据姬松茸生物学特性,在北方地区自然气候条件下,应因地制宜做好春、夏、秋栽培季节安排,具体可参考表1进行。
表:姬松茸春、夏、秋三季栽培安排(月/日)
栽培程序 春菇栽培 夏菇栽培 秋菇栽培
母种复壮 12 2(当年) 6
原种生产 1月(当年) 3/7
原辅料贮备 2/中下旬 4/中下旬 7/中下旬
栽培种生产 2/4/8
栽培料堆制 3(温室内) 5/8
栽培场所选择 3/中下旬(温室内) 5/中下旬(室内) 8/中下旬
栽培方式选择 3/下旬 5/下旬(室内) 8/下旬
上床装箱栽培 4/上旬 6/上旬(室内) 9/上旬(温室内)
栽培管理 4/中旬—6/中旬 6/中旬—8/中旬 9/中旬—11/下旬
采收干制 5/上旬—6/下旬 7/上旬—8/下旬 9/下旬—12/上旬(温室内)
3、栽培场地选择 北方地区气候干燥,冬季寒冷,宜采用室内、温室、塑料棚栽培姬松茸。栽培场地要具备通风、遮光、保湿、冬暖夏凉的条件,远离养鸡场、养猪场、垃圾场等,有干净的水源,排水方便。室内多采用床栽、箱栽,畦床要南北走向,便于通风,光线均匀。温室和棚内多采用床栽。
4、建堆发酵 栽培料配方:干稻草64.2%,干牛粪23%,麸皮7%,磷酸二氢钾0.75%,尿素0.5%,过磷酸钙0.5%,石膏粉0.5%,石灰1.5%,碳酸钙2%。牲畜粪风干、捣碎、过筛,干稻草切成3cm左右长浸泡过夜,将稻草沥干以后按配方拌匀。无机盐先和麸皮拌合,再和牛粪拌匀。于播种前30天进行堆料发酵,在水泥地放上几根长木或竹棍,其上铺20cm厚1.0—1.5m宽经预湿的稻草,踩实后铺一层牛粪、麸皮和无机盐的拌合料,以盖满稻草为度,以此类推往上堆,最上一层是畜粪,堆高1.0—2.0m,覆膜防雨淋。在料堆内每隔1m预埋一根圆段木,堆好料后拔掉让其通气。6—7天后料温升到60℃时进行第1次翻堆,复堆后隔6—7天进行第2次翻堆,再隔5—6天进行第3次翻堆,又隔4—5天进行最后一次翻堆,堆料期25—30天。
5、铺料播种 播种前先用澄清石灰水调节栽培料含水分为65%左右、pH7.2—7.5。用硫磺按15g/立方米的用量进行熏蒸消毒菇房(棚),用石灰水对床面或木箱进行消毒、敌敌畏杀虫。发酵料趁热进入温室(室内),让其自然降温,并将其抖松,铺料以13.5kg/平方米为宜(15—20cm厚),当料温降到25℃时,按两层(中间、表面)散播菌种,菌种用量为6%。播种后10—15天,菌丝蔓延到栽培料2/3深度时应立即覆土,先覆一层直径1cm大小的土块,厚2cm,土块湿度60%—65%。待见到菌丝穿出土块缝时,再覆一层直径0.5cm大小的土粒,厚1—2cm,同样喷水保湿。
6、出菇管理 在适宜的条件下,从播种到出菇只需30—35天。每潮菇结束后有15—20天的养菌时间,而后便是第2潮菇开始。一般每个季节都有2—3潮的菇,生物学效率可达40%—60%左右。菇的产量除了受养料条件,还受到环境温度和湿度条件的影响,为此要适时的调整菇房的温、湿度,湿度的控制只靠人工的补充水分,室内的湿度保持85%—95%。
一般播种菌丝发菌30天,就会形成菇蕾,子实体长至黄豆大小时,应加大喷水量,促使正常出菇。在床面上长出大量的小菇时,料温应保持在27℃,出菇最适温度为20—27℃,气候闷热,气温偏高,会出现小菇死亡。同时要掌握好土的湿度,土的湿度偏高或偏低、通风不良同样会烂小菇,所以在这个阶段的重点是保温、保湿和通风。
7、病虫害防治 姬松茸主要病害有绿霉菌、脉孢霉菌,常在覆土后发生,可用施保克2,000倍液,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5—7天喷1次,连续2—3次,效果很好。害虫有兰氏布伦螨、钜拟矮螨、大蚤蝇、黑蚤蝇等,可用虫螨克乳油1,000倍液,或克螨特2,000倍液,中午气温高,螨虫活动频繁时,对菇床喷杀,或用绿氰菊酯2,000倍液,喷洒菌床土壤及棚内走道,每隔8—10天喷1次,连续2—3次。
以上就是北方种植姬松茸的关键点了
四、姬松茸种植技术?
1、准备材料
种植姬松茸最适合的材料是甘蔗渣,还可以用稻草、麦秆、玉米秆、茅草、木屑等作为原料,将这些材料混合后,添加一些牛粪、化肥以提高肥力,然后经过堆积使其充分发酵。
2、铺设苗床
将完全腐熟的培养料均匀铺在架床上,作为姬松茸的苗床,厚度以20厘米为宜,然后把菇房的出入口、通风口关闭,将室内温度升高到55-60℃,保持2天左右,等料温降到25℃时再播种。
3、适时播种
姬松茸的种植季节在春末夏初和秋季,播种时把麦粒菌种轻轻掰碎,其中的2/3勻匀撒在培养料上,1/3则撒在床面上,最后铺上1厘米厚的培养料覆盖菌种。
4、养护管理
姬松茸在播种后20天左右,当菌丝长到整个培养料的2/3时开始覆土,覆土用的土粒不能太坚硬,要达到不含肥料、新鲜、保水、通气性能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