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姬松茸种植技术:北方如何种植姬松茸?
你好,很高兴为你回答这个问题
根据东北资源及气候特点,系统研究了姬松茸生物学特性、栽培条件、管理技术,进行了适应性驯化栽培和出菇试验,初步获得成功。
1、生物学特性 姬松茸属中温偏高菌类。菌丝生长10—37℃,适温25—27℃。最适pH6.5—7.5,以料水比1.0—1.4为宜,最适碳源为蔗糖,其浓度为7%,硫酸铵为最适宜的氮源,其浓度为0.3%,子实体发育温度为20—26℃,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子实体生长阶段需少量的散射光。
2、栽培季节安排 根据姬松茸生物学特性,在北方地区自然气候条件下,应因地制宜做好春、夏、秋栽培季节安排,具体可参考表1进行。
表:姬松茸春、夏、秋三季栽培安排(月/日)
栽培程序 春菇栽培 夏菇栽培 秋菇栽培
母种复壮 12 2(当年) 6
原种生产 1月(当年) 3/7
原辅料贮备 2/中下旬 4/中下旬 7/中下旬
栽培种生产 2/4/8
栽培料堆制 3(温室内) 5/8
栽培场所选择 3/中下旬(温室内) 5/中下旬(室内) 8/中下旬
栽培方式选择 3/下旬 5/下旬(室内) 8/下旬
上床装箱栽培 4/上旬 6/上旬(室内) 9/上旬(温室内)
栽培管理 4/中旬—6/中旬 6/中旬—8/中旬 9/中旬—11/下旬
采收干制 5/上旬—6/下旬 7/上旬—8/下旬 9/下旬—12/上旬(温室内)
3、栽培场地选择 北方地区气候干燥,冬季寒冷,宜采用室内、温室、塑料棚栽培姬松茸。栽培场地要具备通风、遮光、保湿、冬暖夏凉的条件,远离养鸡场、养猪场、垃圾场等,有干净的水源,排水方便。室内多采用床栽、箱栽,畦床要南北走向,便于通风,光线均匀。温室和棚内多采用床栽。
4、建堆发酵 栽培料配方:干稻草64.2%,干牛粪23%,麸皮7%,磷酸二氢钾0.75%,尿素0.5%,过磷酸钙0.5%,石膏粉0.5%,石灰1.5%,碳酸钙2%。牲畜粪风干、捣碎、过筛,干稻草切成3cm左右长浸泡过夜,将稻草沥干以后按配方拌匀。无机盐先和麸皮拌合,再和牛粪拌匀。于播种前30天进行堆料发酵,在水泥地放上几根长木或竹棍,其上铺20cm厚1.0—1.5m宽经预湿的稻草,踩实后铺一层牛粪、麸皮和无机盐的拌合料,以盖满稻草为度,以此类推往上堆,最上一层是畜粪,堆高1.0—2.0m,覆膜防雨淋。在料堆内每隔1m预埋一根圆段木,堆好料后拔掉让其通气。6—7天后料温升到60℃时进行第1次翻堆,复堆后隔6—7天进行第2次翻堆,再隔5—6天进行第3次翻堆,又隔4—5天进行最后一次翻堆,堆料期25—30天。
5、铺料播种 播种前先用澄清石灰水调节栽培料含水分为65%左右、pH7.2—7.5。用硫磺按15g/立方米的用量进行熏蒸消毒菇房(棚),用石灰水对床面或木箱进行消毒、敌敌畏杀虫。发酵料趁热进入温室(室内),让其自然降温,并将其抖松,铺料以13.5kg/平方米为宜(15—20cm厚),当料温降到25℃时,按两层(中间、表面)散播菌种,菌种用量为6%。播种后10—15天,菌丝蔓延到栽培料2/3深度时应立即覆土,先覆一层直径1cm大小的土块,厚2cm,土块湿度60%—65%。待见到菌丝穿出土块缝时,再覆一层直径0.5cm大小的土粒,厚1—2cm,同样喷水保湿。
6、出菇管理 在适宜的条件下,从播种到出菇只需30—35天。每潮菇结束后有15—20天的养菌时间,而后便是第2潮菇开始。一般每个季节都有2—3潮的菇,生物学效率可达40%—60%左右。菇的产量除了受养料条件,还受到环境温度和湿度条件的影响,为此要适时的调整菇房的温、湿度,湿度的控制只靠人工的补充水分,室内的湿度保持85%—95%。
一般播种菌丝发菌30天,就会形成菇蕾,子实体长至黄豆大小时,应加大喷水量,促使正常出菇。在床面上长出大量的小菇时,料温应保持在27℃,出菇最适温度为20—27℃,气候闷热,气温偏高,会出现小菇死亡。同时要掌握好土的湿度,土的湿度偏高或偏低、通风不良同样会烂小菇,所以在这个阶段的重点是保温、保湿和通风。
7、病虫害防治 姬松茸主要病害有绿霉菌、脉孢霉菌,常在覆土后发生,可用施保克2,000倍液,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5—7天喷1次,连续2—3次,效果很好。害虫有兰氏布伦螨、钜拟矮螨、大蚤蝇、黑蚤蝇等,可用虫螨克乳油1,000倍液,或克螨特2,000倍液,中午气温高,螨虫活动频繁时,对菇床喷杀,或用绿氰菊酯2,000倍液,喷洒菌床土壤及棚内走道,每隔8—10天喷1次,连续2—3次。
以上就是北方种植姬松茸的关键点了
二、露天姬松茸种植法?
姬松茸栽培中注意生产季节并及时调整,各地气候条件不同,即使同一地区因海拔高度不同,播种期也不同,可视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浙江、江苏、福建一带春季栽培于3月下旬至4月上句播种,5月中旬出第一潮菇;秋季栽培8月下旬播种,10月中旬采收第一潮菇。春季播种期为当地气温稳定在20℃之前45天,向前推20天为培养料建堆发酵时间。
姬松茸需要的温湿度比双孢蘑菇略高,其出菇适温为20~26℃,从播种到出菇一般45天左右。堆制发酵:选取栽培料配方任意一种,提前1天浸水,最好加部分麦秆,把干牛粪用水调湿,以利吸足水分,将稻草边加水边踩踏。接着,一层草一层粪堆制成高1.5~1.7米,宽3.2~3.5米的料堆。硫酸铵、尿素等化肥应在建堆时一起加入。
三、姬松茸种植?
一、制种方法
姬松茸菌种制作可按双孢菇的制种方法进行。
建堆:把稻草等秸秆类浸透水,预湿后,与米糠、木屑、畜禽粪等原辅材料充分搅拌建堆。料堆一般上宽为80厘米—90厘米。
翻堆:预堆时间大约7天左右,料温上升至70℃—75℃左右就要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时在培养料中加入硫酸铵或尿素,在微生物的帮助下,通过发酵变成姬松茸可利用的氮源。翻堆时要充分翻拌,把中层培养料翻放在外周,把外周培养料堆到料堆中央。第二次翻堆一般在第一次翻堆的5天后进行,以后再按4天、4天、3天的间隔时间进行翻堆,共翻堆5次,发酵时间为23天—25天。发酵后培养料变成棕褐色,手拉纤维容易拉断,发酵就完成了。
进料铺床:姬松茸室内室外均可种植。室内种植可搭架床4层—6层,也可以利用空阔的蘑菇房床架,将完全成熟的培养料均匀地、不松不紧地铺菇床,厚度20厘米为宜。培养料上床后,进行“二次发酵”,即将菇房的出入口、通风口关闭,把菇房的温度升高到55℃—60℃,保持2天左右,待料温降到25℃时再播种。
野外种植在荫棚下进行,一般畦宽1.3米,长任意。荫棚高度2米—2.3米,棚顶和四周用草帘、遮阳网遮荫,畦床整成龟背形,中间比四周略高,并开好排水沟。如果在山地种植,还要开防洪沟。畦床表面要喷洒低毒高效农药,杀灭害虫。再将完全成熟的培养料铺入畦床上面,厚度一般为20厘米—25厘米。
二、播种栽培
播种:首先把菌种轻轻掰碎,三分之二勻匀撒在培养料面上,用叉适当抖动将菌种落入料内,三分之一撒在床面上,最后铺上1厘米左右的培养料覆盖菌种,每平方米播种量为1至2瓶。
室外种植播种后要用地膜覆盖畦床,保温保湿。播种后5天内一般不必揭开地膜,也不用喷水,第6天揭膜通风。空气相对湿度以85%—90%为宣,若料面干燥应喷水保湿,正常情况下,每2天通风一次。
覆土:一般在播种后20天左右,菌丝长到整个培养料的2/3时开始覆土。覆盖培养料的土粒之好坏、覆土方法之好坏,对姬松茸的产量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覆土是种植上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覆土用的土粒不能太坚硬,一般以选用田底土,不含肥料,且新鲜、保水、通气性能较好、含水量在70%—75%的大土粒最好。
覆土可采用平铺方式,也可采用“齿轮”方式。即先在料面上覆上一层厚1厘米左右的土粒,每间隔10厘米—15厘米做一条宽10厘米、高5厘米的土坎,厚度约3厘米—4厘米。野外种植要在畦床两边用竹木条杆插成弯弓形,然后罩上塑料膜,使其在小气候中生长。罩膜内温度以不超过30℃、湿度不低于85%为宜,温度过高则应揭膜降温。
三、出菇管理
姬松茸一般在播种后40天左右,菌丝开始发育粗壮。此时畦床上面应用井水或泉水进行喷水,罩膜内相对湿度要保持在90%—95%,并保持盖膜2天后,土面上就会出现白色米粒状菇蕾,继而长成黄豆状,3天后菇蕾长到直径2、3厘米时,应停止喷水。出菇时,要消耗大量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所以每天要揭膜通风1至2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通风后继续罩膜保湿,促进菇蕾的正常生长。阴雨天气可把罩膜四周掀开进行通风换气,防止菇蕾烂掉。
四、姬松茸大田种植技术?
姬松茸主要以农作物秸杆(如麦、稻草)、家畜粪便(如牛、马粪)为氮源。
姬松茸生长温度13~37,适温25~28,子实体形成温度20~33,适温22~28。
培养料含水量55%~60%,覆土含水量为60%~65%,出菌期菇房相对空气温度85%~90%。
菌丝阶段无光或暗光较好,子实体阶段间接散射光,光照强度一般在100~250l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