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5-07-29 13:53   点击:281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

一,选择土壤通透良好,能浇,能排,不易积水的地块种植!

二,施行与非瓜果类二年以上的轮作!

三,选择耐病,抗病品种!

四,对种子进行消毒,用五十度恒温水浸种20分钟,后放冷水中催芽播种!五,培养无病壮苗,用无病无菌新土和净肥配制营养土,育苗!六,增施熟制的有机肥,增施磷,钾及微肥!七,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控制,调节温度在三十度上下,湿度在百分之七十以下,注意田间通风透光!八,区分角斑病和霜霉病相同和不同之处!九,药剂防治,初期用百分之七十二的农用链霉素四千倍液,百分之七十七可杀得一千倍液,庆大霉素五十万单位对水十五千克或盐酸土霉素一千五佰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效果都是很好的!

二、猪细菌性腹泻如何防治?

猪细菌性腹泻用黄芪为主的中药即可。当然环境很重要如果温度合适饲料配方合理应该不会出现这个问题的

三、甜瓜细菌性角斑病如何防治?

甜瓜细菌性的角斑病病,从名字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细菌性的病害,也是甜瓜最重要的病害。一般发生在春天和秋天两季发病比较重。严重发病时发病率可以达到100%。细菌性病害会明显的影响甜瓜的产量和品质。

甜瓜细菌性的角斑病会危害叶片,叶柄,茎部,果实等。一般苗期和成熟期都均有发生。发病时病斑,受叶脉限制呈三角形状态,颜色为褐色和或者黄褐色。

细菌性角斑病,对于环境要求比较高,一般最适合细菌性病害生长的温度是24~28度,湿度在70%以上,病原体会发病。一般会随气流传播,发病时湿度最为重要,尤其是下雨或雨季到来时,都会造成病害大爆发。

甜瓜在种植过程中,最好和非瓜类实行轮作减少土壤危害和病原体。细菌性角斑病发病时,可以用中生菌素,噻菌铜,叶枯唑等药物防治。

四、乌龟出血性败血症如何防治?

养殖池严格消毒,土池要清淤晒塘;在养殖 期间注意水质调节,使养殖池水水质清新;不引人受污染的水源, 病龟池操作工具严格消毒。将病龟按轻、重分池。对轻度病龟投喂麦迪霉素、乙酰螺旋霉 素等,用氟哌酸溶液浸泡24h;严重时可肌内注射青霉素。

五、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该如何防治?

黄瓜是生活中常见的蔬菜,露地黄瓜是一种最常见的种植方式。而细菌性角斑病是露地黄瓜种植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病害,如果不及时防治,后果不堪设想。那么露地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怎么防治呢?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露地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方法。

一、降湿防病该病在气温18-26℃、相对湿度低于70%时易发生。露地黄瓜在气温已能满足发病条件时,可采取措施降低田间湿度,避免或延缓病害的发生。通风条件差的地块,应适当降低种植密度。在进入雨季前,低洼地块要做好防涝、排水的准备工作。要适度整枝打叶,改善田间通风条件。要根据天气、田间干旱情况及植株长势,适量浇水,雷雨过后,应用井水串浇,以降低田间温度。

二、症状识别该病在叶上初生时呈油浸状淡绿色小斑点,再扩大成多角形黄褐色病斑,后又变为灰白色,易穿孔破裂,湿度大时,叶背面病斑处有白色菌脓;瓜条染病时,初生水浸状暗绿色小病斑,扩展后病斑可互相连接,后期病斑呈灰白色,湿度大时,患病部位有白色菌脓;茎蔓上的病斑与瓜条上的病斑类似。黄瓜霜霉病在叶面也发生多角形黄褐色病斑,若两种病害不易区别时,可采摘1-2片病叶,用清水洗净,放入一个干净的塑料袋内,密封后放在温度适宜处24-48小时后,查看叶背面病斑处,若出现白色菌脓,则为细菌性角斑病,若出现黑色霉层,则为霜霉病;有时,发现病叶上有的多角形黄褐色病斑处有白色菌脓,有的多角形黄褐色病斑处有黑色霉层,则表示田间细菌性角斑病和霜霉病同时发生。

三、避免传染该病病原物为细菌,多从伤口或水孔处侵入植株。因此,田间管理时要注意,整枝、绑蔓等农事操作若是在晴天,可在上午露水干后再进行,以促进伤口尽快愈合。遭受冰雹后,应及时全田喷药。对初发现的病叶、病果等,应及时摘除,装入袋内(包括整枝时产生的各种残体),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不能随意丢弃在田间。

四、及时喷药初发病时,可全株喷药(叶背面也要喷到)。单发生细菌性角斑病时,可用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剂400倍液,或新植霉素200毫克/千克药液,或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喷洒。细菌性角斑病和霜霉病同时发生时,可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洒。要轮换使用,注意所用农药的安全间隔期。

六、宁南霉素防治细菌性病害吗?

防治

宁南霉素+其它各常用单剂:不仅可防治真菌性病害,还能防治细菌性病害和病毒性病害,且集预防、治疗、保护于一体。醚菌酯+代森锰锌:该配方既有保护性又有治疗性。苯醚甲环唑+醚菌酯:其配比的特点是作用机理不同,防病效果互补。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可高效防治各种病害,集防病提质增产于一体。

七、桃树细菌性穿孔病防治时间?

树体生长期 桃树展叶后至发病前的4~5月是防治的关键时期。首次喷药应在落花后立即进行,以后每隔10天左右喷药1次,直至6月下旬。晚熟桃品种的喷药时间应延续到7月下旬。

八、怎么防治细菌性烂鳃病?

这是鱼体受伤或水质不好引起的。防治方法是将置于呋喃西林溶液中浸泡,也可将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容于鱼缸中,用药量为每50公斤水投放50—80万国际单位。

鱼生活在水中,靠鳃吸入水中的溶解氧,水中存在的大量病原体生物很容易感染到鳃上,因此鳃的发病率很高。鱼的鳃病种类很多,为了准确诊断、合理用药,可将鳃病分为以下六大类型:

细菌性鳃病

症状:病鱼鳃丝粘液增多、发黑,挂满污垢,严重的鳃丝腐烂露出骨条。病原:水质不良刺激鳃部组织,引起鱼被粘球菌、柱形菌或其他细菌感染。

防治方法:

(1)调节水质,消除病菌。一是经常加注新水;二是用超菌净a型处理老水,杀灭病原菌;三是用增氧机搅水增加上下层的水体交换量。

(2)用0.2—0.4ppm的呋喃唑酮全池泼洒来治疗,效果显著,也可用漂白粉或其他含氧制剂全池泼洒来防治。

(3)投喂杀菌药饵或用三黄粉加抗生素类药物拌料投喂。

霉菌性鳃病

症状:鳃丝发黑,着生菌丝,发生于高温季节水质老化的池塘。病原:鳃霉菌。

防治方法:用生石灰彻底清塘,病鱼须销毁,孔雀石绿或二氧化氯对本霉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发病鱼池需大量换水,改良水质。

寄虫性鳃病

症状:早春开化后,由于越冬鱼体质较弱、水质较脏,常引起鱼种发病。春片鱼种常集群散漫游动于池边或下风头处,镜检多为斜管虫、杯体虫等寄生。夏季鱼苗池发病时,一般常见病鱼在晴好天气集群上浮水面,似缺氧浮头状,驯化时不上料台或吃一会就散开并继续浮于水面,食欲明显减退,生长缓慢。掀开病鱼鳃盖可见组织增生,粘液增多。

病原:由原生动物车轮虫、鳃隐鞭虫、斜管虫等大量寄生引起。

治疗:

(1)秋片入越冬池或春片分池时用综合浸泡剂泡鱼种。

(2)用硫酸铜加高锰酸钾0.5ppm全池泼洒。

(3)用硫酸铜加硫酸亚铁0.7ppm全池泼洒。

吸虫类鳃病

症状:病鱼急躁不安,常跃出水面,或在吃食过程中“炸营”,鳃丝肿胀、粘连。病原:由指环虫、三代虫及中华蚤等单殖吸虫大量寄生引起,常并发细菌性烂鳃病。

治疗:

(1)敌百虫0.5—1ppm全池泼洒。

(2)超菌净a型0.3—0.4ppm全池泼洒,也可用漂白粉、氯杀宁、二氧化氯等杀菌剂全池泼洒,以防止细菌继发感染。

(3)用药后隔天注入部分新水,以利于鱼类食欲的恢复。

出血性鳃病(脉管瘤)

由于水质不良,蓝澡大量滋生,水中氨含量过高,化学污染,杀虫剂等农药的刺激,使鳃微血管产生器质性病变,形成动脉瘤,用显微镜能鉴定。

防治方法:

(1)大量换水或施水质改良剂调节水质。

(2)用0.2—0.3ppm的呋喃唑酮全池泼洒,以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

营养性鳃病

症状:鳃丝弯曲,鳃小片曲屈、萎缩,排列不整齐。病因;由于饲料中缺乏泛酸或其他营养不平衡引起,使鱼体免疫能力下降,易引起细菌感染,寄生虫侵入。

治疗:合理配制饲料,做到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钙鳞、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及多项营养指标的平衡。

由于捞捕、运输观赏鱼时,稍为不慎,使鱼体皮肤受伤,或寄生虫侵袭破坏皮肤,霉菌的孢子侵入伤口,吸取养料,迅速萌发,菌丝一端向内深入肌肉,一端向外生长,形成棉絮状菌丝。霉菌刚寄生时,肉眼不易发现;待肉眼见到时,菌丝已从鱼体伤口侵入,由外向内生长。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组织坏死。由于棉絮状的菌丝日渐增多,鱼体负担过重,使游泳失常,食欲减退,日渐瘦弱,导致死亡。

感染霉菌时,还受其光照时间长短的影响。较长时间的阴雨连绵,或室内灯光、日光等光源不足,这些因素都能促使霉菌的孳生。受霉菌感染的鱼体,通常皮肤布满白翳一层,尤其是黑色、红色鱼最为明显,从而失去鱼体应有的光泽。随后活动迟钝,常呈呆滞状,浮于水面,若不及时治疗,鱼体霉菌蔓延,患处肌肉腐烂,食欲减退,最终导致死亡。

[治疗方法]肤霉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现,以初春和晚冬最常见。为了防止水霉病的发生,应注意操作时尽量防止损伤鱼体和寄生虫咬伤,并可在水中投入少量食盐,以抑制水霉病的发生。当发现鱼体感染水霉病时,可用3%食盐水浸洗,每天1次,每次5~10分钟,以抑制霉菌的孳生。提高水温到32度以抑制水霉的生长。最好在水族箱顶端安装一盏15瓦的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地抑制或消除水霉的孳生。

九、怎样防治细菌性软腐病?

防治细菌性软腐病办法是:①地栽时实行轮作,避免重茬;盆栽最好每年换一次新的培养土,并施用充分腐熟的肥料。②栽植时注意选用无病繁殖材料。③及时防治害虫,从早春开始注意选用辛硫磷等农药防治地下害虫。④发病后及时喷布200毫升/升农用链霉素液,喷布重点是病株及其周围健株的根际土壤,每隔半个月喷一次,连续喷2~3次,即能控制病情蔓延。

十、如何防治辣椒细菌性叶斑病?

辣椒细菌性叶斑病的防治措施有:①农业措施。

避免连作,采用高畦栽培,覆盖地膜。雨季注意排水,避免大水漫灌。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或深翻。②种子消毒。播前用种子重量0.3%的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或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或其他杀菌剂拌种。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微粒粉剂400~5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返回栏目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