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魁蚶养殖方案(魁蚶养殖方案怎么写)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2-12-02 14:33   点击:179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魁蚶养殖方案怎么写

瓦楞子为蚶科动物毛蚶,泥蚶或魁蚶的贝壳。泥蚶生活于浅海软泥滩中。分布于我国沿海地区,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有养殖。毛蚶喜在有溪水流入的河口附近。魁蚶生活于浅海还沙底中。分布于黄海,渤海,东海及南海地区。。瓦楞子别名:毛蛤。

2. 蚶子怎么养殖

这是蚶子壳。蚶子有很多种,常见的以泥蚶为主。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列齿目,蚶科,蚶属。中国传统的养殖贝类。地方名:粒蚶、血蚶、血螺、瓦垄哈。贝壳极坚硬,卵圆形,两壳相等,相当膨胀。

3. 魁蚶养殖方案怎么写的

赤贝和毛蚶的区别是:赤贝又叫魁蚶,属瓣鳃纲,蚶科。是可食用软体动物,可养殖。赤贝具有可以降低胆固醇和血脂的功效,在贝类软体动物中,含有一种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作用的代尔太7-胆固醇和24-亚甲基胆固醇,它们兼有抑制胆固醇在肝脏合成和加速排泄胆固醇的独特作用。毛蚶:壳质坚厚,长卵圆形,通常两壳大小不等,右壳稍小,左壳较大。背侧两端略显棱角,腹缘前端圆,后端稍延长。壳顶突出,向内卷曲,位置偏向前方,两壳顶距离不很远。壳面有放射肋35条左右,肋上有方形小节结,状似瓦垄。生长纹在腹侧极明显。壳面白色,被有褐色绒毛状壳皮。

毛蚶分布在我国近海海域,小满后毛蚶产卵停止、个体肥满时即可收获。以辽宁、山东和河北省沿海产量最多,产期多在7~9月份。患有高胆固醇、高血脂体质的人以及患有甲状腺肿大、支气管炎、胃病等疾病的人适合食用贝类;但是许多贝类是发物,有宿疾者应慎食;贝类性多寒凉,故脾胃虚寒者不宜多吃。

4. 毛蚶养殖基地

蚬子有两种,一种泥蚬子一种沙蚬子,以前不知道有这些区别,直到一次去一个遥远的小渔村玩,因为每天所有吃的都要靠自己去海里找,从那时知道了区别,记得好象是泥蚬子比较粗糙,全无鲜美之感。蚬子煮熟了,会伸出一条长长的类似舌头状物,毛蚶: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列齿目(Taxodonta)蚶科(Arcidae)毛蚶属海产经济贝类。分布于西太平洋日本、朝鲜、中国沿岸。在中国,北起鸭绿江,南至广西都有分布,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海州湾等浅水区资源尤为丰富。   特征 毛蚶的壳坚厚而宽,双壳膨凸;左壳略大于右壳。壳腹缘前端圆,后端稍延长,呈长卵圆形。壳表面有略凸且较密的放射肋32条左右,肋上显示出方形的小结节,左壳上的较为明显。壳表面覆生一层褐色带绒毛表皮,毛蚶之称即出于此。   生物学特性 毛蚶生活于浅海水深20米以内的泥砂底质中,以水深2~10米处较多;亦常分布于潮间带下区。埋居较浅,一般随个体增长而加深,深度约在3~10厘米间。栖息水域以有适量淡水流入的内湾较宜,盐度一般在21~28.8、水温变幅在0~32℃间,是广温、广盐性种类。以浮游植物有机碎屑为食。   毛蚶雌雄异体,性比为1:1。 2龄贝性腺开始成熟。雌性生殖腺呈橘红色,雄性乳白色,成熟期时更为明显。繁殖期大多在7~9月;水温25~27℃时为盛期,盐度以23.5~28.8为宜。壳长3.5~4.0厘米的3、4龄贝一次可排卵250~300万粒。成熟卵为圆形。卵径62~73微米。精子微小,全长仅40余微米。繁殖期间精、卵同时排放,在水中受精发育。2天内贝壳形成,经10余天壳长到300微米左右,从浮游生活进入附着生活,分泌足丝附着于水底砂砾、贝壳、大型藻体上,并可自行切断足丝作匍匐活动,然后再分泌足丝另行附着。壳长数毫米的幼贝仍有用足丝附着于他物上的。毛蚶的生长速度与生活水域的温度、盐度及饵料有关。1龄者生长最快,年增长达 2.3厘米;2龄者壳长3.7厘米;满3年壳长4.6厘米;4龄以上增长缓慢。寿命可达10年。   生产 毛蚶除冰冻和酷暑季节外几乎长年可以进行采捕。主要采用机动渔船拖网作业。但如长期不断地往返拖网,分布区的滩涂底质组成会遭到严重破坏,影响毛蚶的附着和生活。毛蚶的人工养殖也已开始进行。   毛蚶肉肥,除蒸煮后鲜食外尚可晒制成干,贝壳可作电石、水泥的原料,也可粉碎后作为禽、畜饲料。

5. 毛蚶养殖方法

不是,雪蛤学名东北林蛙 是我国著名的经济蛙种,雌蛙的输卵管里的营养物质,即林蛙油是名贵的食品、补品、药品具有“滋补益精、养阴润肺、补脑益智”等功效。因其在寒冬中可冬眠长达五个月之久,因此得名“雪蛤”。

毛蚬子是金州毛蚶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大连市金州新区地处辽东半岛南部,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全区海岸线320公里,拥有海域面积1759平方公里,适宜养殖毛蚶。

6. 魁蚶养殖方案怎么写好

仙贝学名叫赤贝又名魁蚶,属瓣鳃纲,蚶科。常见可食用软体动物,可养殖。

贝壳大而坚厚,左右两壳相等,呈斜卵圆形,极膨胀。壳顶膨胀突出,放射肋宽,平滑无明显结节.约42~48条,以43条者为多。壳面白色,被少量棕色绒毛;壳内面白色,铰合部直,铰合齿约70枚。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及朝鲜沿海,生活在20~35m水深的软泥或泥沙质海底。足丝强韧,多附着在石砾或死贝壳上。无水管,潜居后仅后端部分露出海底。魁蚶为冷水性贝类,生活水温为5~15℃,肉味鲜美,富含营养,宜鲜食。

7. 泥蚶养殖技术

养殖方式主要有蓄水(池塘)式或埕田(不蓄水)式两种养殖方式。

1,埕田养殖:埕田选择在中潮区或无风浪的低潮区上部,在选好的埕地周围筑小堤,并插上标志,埕内可分为宽约3米的畦子,畦间以排水沟相隔。

2.蓄水养殖:多设于高潮区,面积多为0.5公顷至数公顷,可利用虾塘或盐场的初级蒸发池。以上两种形式的养成,在移苗前,均需进行翻耕、耙平等整埕工序。

(二)放养

在3~4月份,采收的青蛤稚贝(0.25~0.5厘米)或者祷蛤小苗(1.5厘米左右),待退潮时在埕内排水沟上随走随把蛤苗均匀地撒播在埕内。稚贝每667平方米放养1.5エ克,苗每667平方米放养200千克。在青蛤苗种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与泥蚶、缢蛏混养。品常五 i , B 民黄思马法,

(三)养成管理

除害是提高青蛤产量的关键之一,对侵食蛤的敌害生物,如玉螺和蟹类,平时要加强捕捉。对凸壳肌蛤和浒苔杂藻,可在它们繁殖前,经常用耙子耙动埕面减少其附着蔓生。要经常巡滩,修补埕面,疏通水沟,做好养成管理工作。

8. 血蚶养殖方法

蛤蜊内部类似软体动物,没有血液,只有体液。

蛤蜊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ea),双壳纲(Bivalvia),异齿亚纲(Heterodonta),帘蛤目(Veneroida),蛤蜊总科(Mactroidea),蛤蜊科(Mactridae)。该科动物有暖水种也有热水种,世界各大洋都有分布。我国沿海已发现30多种,多栖息在潮间带的中、下区和潮下带百米以内的浅海海底,少数能生活在百米以上的深海,营穴居生活。蛤蜊科的动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肉鲜嫩味美,营养丰富,也是我国的滩涂养殖的主要品种

9. 血蚶养殖技术

1、采集苗种

泥蚶产期一般在6月下旬至8月底,可以多次产卵,而10月是采苗最适宜的季节。

2、保苗越冬

为避免冬季冰冻和敌害危害,自然蚶苗采集后,可在大潮能漫水的泥质高潮区域建蓄水越冬池。

3、养蚶场蓄水养殖

养蚶场选好址后,应依地势将滩面顺着潮流方向划分成若干长方形/长条形蚶田,5-20亩/块,蚶田间可挖出小间隔。

4、高潮区域蓄水越冬

为防止二龄蚶苗冬春季因发生冻伤而造成死亡,可采取高潮区蓄水越冬。越冬期间注意防止跑水。越冬亩放成蚶密度为3.5~4.0吨为宜。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