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型养马基地
产马城市全部分布在北方,一共有武威、陇西、安定、晋阳、蓟、襄平6座城市,这些城市的马匹产量要高得多,一次能产数千匹马,如果有繁殖特技的话,甚至一次产量能达到一万匹。不过由于血色里骑兵非常耗粮,想要拥有大量骑兵部队还是得等到富裕的游戏后期。
2. 养马专业户
意思是指一些没有成就的普通人。甚至是一些地痞无赖之类的,不入流的人。所以牛马家庭就是指这些人的家庭。也就是不太正经的家庭,没有适当规矩的家庭。使人厌倦的家庭。
3. 国内养马场
产纯血马多少钱一匹,一般的纯血马价格在15000左右,好点的马价格在35000左右,最好的纯血马价格在100000之间,具体价格兴旺源养马场看马定价
4. 中国养马基地
在古代中国,关于马的产区的记录历代不绝,上古时候的中国,产马地区有豫州(今河南省等)兖州(今山东省等)、雍州(今陕西、甘肃等省)、幽州(今河北省等)、并州(今山西省等)。
先秦时期的西北,已经成为中国的养马区。此后,由西汉初年开始直至唐朝的千年间,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等地,包括陕西境内,是历朝的养马基地和马场所在。
这一状况延续到了现代,如设在甘肃山丹县境内的养马场,是最重要的军马场之一,如今,当此全球化时代,山丹的军马场和新疆伊吾、伊犁的军马场,都遭到衰落的命运。
宋代因为版图的萎缩,其产马地也退缩到了中原地区,那时的优质马仍然是在西北和北亚的大草原上培育出的,所以有所谓的“茶马贸易”,用茶叶、丝绸等与马背民族交换优质马;
明朝初期,出于与北方的战争之需,在长江、淮河流域也建立了养马的基地。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北亚的马匹又受到重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江西古代就没有马,古代战乱,江西并不能独善其身。其他地方的马也会运往江西参与战事。所以江西是有马的
5. 马养殖基地
郓城县秦隆养殖有限公司于2017年02月22日成立。法定代表人秦瑞由,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牛、羊、驴、马养殖、销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等
6. 湖南最大的养马基地
马栏山在长沙市开福区洪山街道马栏山社区,三一大道和万家丽路交汇区,湖南广电局在那,因谢娜在快乐大本营台词:我是马栏山,马栏坡,马栏镇,马栏村马小姐。或马栏坡坡主而闻名。后来湖南卫视艺人专指快乐大本营。至于这三字来历,一说当年关羽大战长沙在这修马圈养马。
7. 大型养马基地有哪些
陕西上河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15万只湖羊养殖基地位于榆林市榆阳区牛家梁镇常乐堡村。该项目总投资6.5亿元,占地1876亩,建设羊舍167栋,设计规划科研中心、配送中心及有机肥场等15个功能区,是全国肉羊养殖行业单体规模最大养殖基地。目前,存栏成年产羔母羊4.1万只,后备母羊2万只,年饲养量达12多万只。
“我们湖羊的饲草以青、粗饲料为主,按照饲养标准将14种原料混合组成的TMR料进行分类精准投喂,做到定时定量,以满足湖羊在各个阶段所需的营养成分。”榆林市三农养殖服务有限公司生产部副经理苏佳说,目前湖羊基地实行分区分类、种养结合、分工分岗和数控化、机械化、科学化管理模式,分13个场区进行运营,确保羊子营养均衡健康成长。
8. 哪里有大型养马场
中国古代主要养马区与近代基本一致,但传统农区因社会经济条件与生态环境的变化,近数百年来马匹显著减少。
西北产马区:这一地区包括古代西域,草原丰美,各族人民历来以畜牧为生,盛产良马。2000多年来即为中国主要的良马资源地。陕西、甘肃地区养马也有悠久历史。公元前约900年,非子在汧、渭之野为周孝王养马有功受封,成为秦国的始祖,秦马也因此有名。以后汉、唐时的大型国营养马场,即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唐代安史之乱后,陇右陷于吐蕃,畜牧仍然发达。宋、明两代行茶马制度,每年从西北地区向内地输入马匹数以万计,其中也包括了唐马遗种。明代在陕、甘二省屯垦繁殖军马,又建养马场,直至河西走廊远处。清乾隆年间,设马场于西宁至嘉峪关外,伊犁、巴里坤两地马场规模尤大,还牧养由内蒙古和玉门运去的种马。
塞北产马:区长城以北广大的草原是蒙古马种的古老产地。战国以后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在此相继兴起,拥有庞大马群。通过民族间的贸易、战争和迁移,这一地区的大量马匹自周、秦以来不断传入中原。如唐代在北边设马市,贡马有的甚至来自贝加尔湖一带。明、清宣化、大同等边塞重镇每年向塞外市马定额达3.4万匹,并听任民间在边塞自由贩马。从辽、金、元到清代,察哈尔草原都是主要养马地。元代统治期间牧马地从西伯利亚东南部,经察哈尔至黄河下游,共划分为12个大牧区。清代在察哈尔全境组织蒙族发展养马,全国军马大多取给于此。
西南产马区:西南包括西藏地区养马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巴蜀商贾已在这里进行马匹和其他畜产贸易。东汉曾在四川、云南设置马苑。到宋代,西南马匹资源更受到重视。北宋到明末的茶马贸易,蜀马和以大理马为代表的滇、黔马是主要对象。西南马适于山区生态环境,不乏名贵良马,但作军用多不及北方马。据《桂海虞衡志?兽志》记载,南方所产“果下马”,高不逾三尺,以广东德庆所产最佳。
关东产马区:东北地区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产马地。春秋、战国时的东胡及继起的鲜卑、乌桓,都是骑猎部族。鲜卑东面嫩江、松花江流域的扶余人以营农为主,也产名马。契丹、女真族先后建立辽、金后,曾设有宏大的群牧组织。辽国养马达百余万匹,金世宗时仅7处群牧所养马达47万匹。明永乐年间设马市于辽东等地,收购来自松花江至黑龙江一带的马,并设立辽东苑马寺主持养马。清代早期也在东北设立马场,但养马业显著衰退。后因大量移民关外垦殖,迫切需要畜力,养马业又有发展,东北三省成为近百年来全国马数最多的地区。
中原产马区:中原自古车骑驰逐,养马颇盛。春秋、战国时期养马成风,后曾一度衰落。草原民族南迁,又使中原畜牧复盛。但因引入大量蒙古马种,使原有马种逐渐消失。山西雁门关为塞北马种入口地,唐代在河东(今山西)设有牧监,马产甚蕃。北宋牧监主要分布中原地区,全盛时多达14处。但有些牧监已和种植业发生矛盾,经营又欠善,以致有衰落趋势;但从辽、金、元各代在侵入这一地区后长期征掠马匹数量之多看来,民间养马仍很可观。北宋王安石的保马法,明代的官马民牧,主要都在这里推行。直到清代禁止民间养马,加之人口日繁、牧地不足,中原养马业才一蹶不振。
东南产马区:中国素有“南船北马”之说,东南地区养马业不发达,但也并非绝对不宜养马。如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因战车需要,马匹一度发展很快。自唐至宋代,都曾在南方浙江、福建、江西、湖北等地建立养马场。明初在江淮之间和苏南地区兴办牧监达14处,在中国南方历史上是空前的。
9. 军马养殖基地
山丹军马场位于张掖地区山丹县南55公里处的祁连山区大马营草场,是目前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亚洲规模最大,世界第二大马场。
山丹军马场地势平坦,水草丰茂,夏季绿草如茵,冬季一片金黄,是马匹繁衍、生长的理想场所。早在三千多年前,这里就已养马。自西汉以来,这里以当地蒙古马为基础,又引进了各种西域良马,杂交培育出的山丹马驰名天下,这里遂成为历代皇家军马养殖基地,经久不哀。山丹马体形匀称,粗壮结实,雄健缥悍,耐粗饲,适应性良好,速度和持久力俱优,是驮、乖、挽状用的良骥,目前共有一万多匹马。
10. 大型养马基地在哪里
一:汗血宝马
汗血马,原称大宛马,今又称阿哈马(AKHL-TAKE)。其原产地在土库曼斯坦(原古西域大宛国境内),系由居住在土库曼阿尔卡绿洲的泰克部落人经千年培育而成的品种。
这种比著名的阿拉伯马更早育成的人工品种,呈典型的沙漠马特征:体高中等,体型纤细,清秀,干燥,皮肤极薄,既耐严寒、酷暑,又耐饥渴,速度快持久力强,是世界公认的古代良种马之一。
二:乌孙马
新疆昭苏县是古代乌孙国故地,自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起,就统属于汉朝在西域设置的西域都护府,迄今两千多年,而那时的昭苏县便因出产良马而闻名。
乌孙马又叫“西极马”。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到乌孙,回程时,乌孙国王猎骄糜曾派遣使者携带礼品马数十匹前往中原,这些被作为贡品的马匹就是“乌孙马”。汉武帝得到乌孙马,高兴地赐名“天马”,即“乌孙天马”。
现在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天马的故乡”的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现仍保存着大量的伊犁马、伊犁种马,这也就说得乌孙国的“乌孙天马”的后代。因该县的自然环境优美,生活在哪里的哈萨克族人代代相传的爱马精神得以保护并继承。
三:果下马
果下马,又称中国矮马,是具有2000年历史的古马,是罕见的马匹。原分布在云、贵、川、广西、陕西、江苏沛县等地。现在果下马的保种点只有少几处,即广西德保,总数在千匹左右;在江苏沛县也有一处汉宫矮马保种基地。
这种马最大的特点是耐力强。它毛褐色,高约三尺,长三尺七寸,体重只有一百多斤,但可拉一千二百至一千五百斤重的货物。它性勤劳,不惜力、健行且善走滑坡,适合多雨的南方驾役。可称得上动物进化史上的罕见现象。
据《罗定志》记载,“果下马,出德庆之泷水者”,“乘之可于果树下行”;“有种马中偶然产之,不可多得,故其价甚贵”。据考证,至少在三百多年前罗定就有这种果下马了。
四:蒙古马
蒙古马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主要产于内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马种。
蒙古马体格不大,平均体高120~135厘米,体重267~370千克。身躯粗壮,四肢坚实有力,体质粗糙结实,头大额宽,胸廓深长,腿短,关节、肌腱发达。被毛浓密,毛色复杂。
它耐劳,不畏寒冷,能适应极粗放的饲养管理,生命力极强,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8小时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
经过调驯的蒙古马,在战场上不惊不诈,勇猛无比,历来是一种良好的军马。
五:河曲马
河曲马史称“南番马”,亦称乔科马。据史料记载,这种马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以青、甘、川三省交界处的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甘肃玛曲县、四川若尔盖为主要产地。因其分布区处在黄河河曲地带,1954年由西北军政委员会正式定名为“河曲马”。
河曲马是中国地方品种中体格最大的优秀马,历史上常用它作贡礼。其平均体高132~139厘米,体重为350~450千克。它的马头稍显长大,鼻梁隆起微呈现兔头型,颈宽厚,躯干平直,胸廓深广,体形粗壮,具有绝对的挽用马优势。驮运100~150千克,可日行50千米。河曲马性情温顺,气质稳静,持久力较强,疲劳恢复快。故多作役用,单套大车可拉500千克重物。是良好的农用挽马。
河曲马在我国战争史上战功赫赫。汉朝时,朝廷为改良中原地区的马种,曾引西域的优良马种汗血马放牧于青海一带,这些马的后代为汉朝征讨匈奴立下“汗马功劳”。在蒙古大军南征大理时,忽必烈指挥大军在水草丰美的河曲地带大量牧养军马。在那时也形成了主产地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人口主体。
六:三河马
三河马是血统极为复杂的的马种。20世纪初,一些俄国贵族来到中国东北,他们带来了奥尔洛夫马、皮丘克马等良种。日本占领时期,又带来了纯血马、盎格鲁阿拉伯马等马种。这些马通过与当地马种杂交,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三河马。
三河马体格较蒙古马高大,它形态结实紧凑,外貌俊美,胸廓深长,肌肉发达,体质结实,背腰平直,四肢强健,关节明显。毛色主要为骝毛、粟毛和黑毛三种。平均体高140~147厘米,体重330~380千克。它们气质威悍,但性情温驯,耐粗饲,适应较粗放的群牧生活,属挽乘兼用经济类型。乘马跑1千米只需1分10秒时间。单马拉起载重五百多千克的胶轮大车,半小时可走完10千米。
七:伊犁马
伊犁马是以新疆的哈萨克马为基础,与前苏联顿河马、奥尔洛夫马等杂交而成。当地牧民称它“二串子马”。它也是昔日“乌孙天马”的后代。六十年代后,伊犁马的培育主要以顿河马为主,其顿河马的血统达到了50%以上。
伊犁马平均体高144~148厘米,体重400~450千克。它体格高大,结构匀称,头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头颈高昂,四肢强健。当它颈项高举时,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泽漂亮,外貌更为俊美秀丽。毛色以骝毛、粟毛及黑毛为主,四肢和额部常有被称作“白章”的白色斑块。伊犁马性情温顺,禀性灵敏,擅长跳跃,宜于山路乘驮及平原役用。在126千米的长途竞赛中,负重80千克,7小时12分钟就可到达。是优秀的轻型乘用马。
八:哈萨克马
哈萨克马是在粗放的群牧饲养条件下形成的一个古老的地方马种。据考证,乌孙马即今哈萨克马的前身。它的主要产区是在天山北坡、准噶尔西部山地和阿尔泰山西段一带,其中心产区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直属县市。
在历史上,这类品种的马曾有过多次与外地进行马匹交往的记载,据谢成侠教授在《中国养马》一书引述祁损士《西睡要略》记载:“伊犁牧场始自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陆续由阿克苏、乌鲁木齐、张家口等处运到掌生马一万四千零三十三匹”。
另外,在历史上元朝派兵远征欧洲后,定居在俄国伏尔加河流域的蒙古族数十万众,在清乾隆年间,重返新疆,分散在昭苏、尼勒克及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各地,可能带回有中亚一带的马种。从上述资料看,哈萨克马的形成无疑是曾受到蒙古马和中亚某些马种的影响,但经过数百年的培育和风土驯化。
哈萨克马骨骼粗实、皮厚毛密,鬃、鬣、尾毛浓密,体型较粗重。外貌匀称,有良好的兼用型结构,头中等大,略长,显粗重。下颚发达,颚凹宽度适中。颈长短适中或略长,粗厚多直颈,颈肩结合良好。鬐甲中等高或略低。胸部发育良好,肩胛适中或稍直,背腰平直、肋骨开张良好。腹部圆大,尻宽而斜,四肢结实,后肢肢势刀状,部分马有外向肢势。系长短适中,蹄中等大小,蹄质坚实
11. 甘肃养马基地
(1)指秦国最初的领地,今甘肃天水一带。
秦非子因善于养马,获周孝王赏识,受封于秦地(今甘肃天水一带),成为周朝诸侯国秦国的开国君主。
天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在古代为陇右要冲之地,也为秦国发源之地,遂有秦州之称。秦国第一个国都秦邑(秦亭),位于今甘肃省天水清水县东北,秦国在天水一带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壮大,于公元前762年东迁陕西关中一带,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步伐。随着秦人征伐东进,秦国的国都也发生数次变更,最终定格为咸阳。
(2)指秦国所统辖的地域。包括陇右地区和陕西关中大部。陇,并非指甘肃全省,甘和陇二者相差很大。
《战国策·秦策》:“苏张说,外自弘农故关以西,京兆、扶风、冯[ping]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陇西皆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