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毛对虾的繁殖与生长
长毛对虾在每年清明前后,随水温逐渐升高,从越冬海区向内湾、河口作索饵、产卵徊游。产卵群体体长范围为130一190mm,体重28一509,产卵期3一5月。近年来,我国长毛对虾养殖业发展很快,为解决种苗问题,有关学者做了大量工作。洪水根等研究发现,长毛对虾精子属不动无鞭毛型,其棘突部并非鞭毛结构而是顶体的位置。张东等对养殖长毛对虾在室外土池中的卵巢发育进行了初步探索,并用成熟亲虾进行了生产性育苗。胡晴波等以切除人工越冬的长毛对虾亲虾单侧眼柄的方法,配合适当的生态条件,给予优质的饵料和精心饲养管理,促进亲虾提前成熟产卵,并培育出虾苗。为提高单位水体的出苗率,梁广耀进行了小水体高密度长毛对虾育苗研究;马天云等采用14MEv快中子对长毛对虾亲虾、受精卵、无节幼体和仔虾进行一定剂量的辐照,发现可提高产卵量、好卵率、孵化率、成活率,促进对虾的生长发育,增强其抗病能力,提高单位面积的成虾产量,改善商品虾的品质。长毛对虾育苗中海捕亲虾产过一次卵后性腺就不再恢复,浪费了亲虾资源,增加了育苗成本。鉴于此,亲虾的充分利用已显得十分重要。张东等研究发现,越冬亲虾首次产卵后可通过切除单侧眼柄来促进其性腺恢复,促熟效果较为理想。长毛对虾受精卵的孵化适温范围为18一32℃,在20一30℃水温范围内,长毛对虾胚胎发育所需的时间随着水温的升高而缩短,幼体发育速度随着水温的提高而加快,但在20℃以下或30℃以上时,胚胎畸形或死胎多,孵化率很低(表l)。颜尤明根据长毛对虾各期幼体的发育与水温、海水比重及pH值等关系的资料,得出长毛对虾幼体发育的最适水温、海水比重和pH值分别为26士2℃、1.020士0.002和8.0士0.5。环境生态
随着沿海工业的迅速发展,废水大量而缺乏节制地排放入海,已对浅海渔业和滩涂养殖业造成了污染。在所排放的污染物中,重金属对长毛对虾的危害最为突出,不仅直接污染虾池水质,而且毒性大、作用时间长、富集浓缩明显。许章程等研究了重金属汞、铜、锌、锅和铅对长毛对虾的毒性,发现长毛对虾的生长、摄食、存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毒性顺序为汞>铜>锌>锡>铅。高淑英等研究发现,长毛对虾幼体对锡、锌的耐受性随着幼体从无节期变态到仔虾期而逐渐增强,而锡的毒性大于锌,锅、锌和锰对仔虾的毒性顺序为锅>锰>锌。养殖水体中的硝酸氮一般对水产动物无毒害作用,毒害主要来自氨氮和亚硝酸氮。Lin等研究发现,氨氮在高浓度时对水产动物有致死作用,即使在低于致死浓度的条件下对水产动物的生理功能如氧消耗、氮排泄、ATP酶活性及渗透压等也有显著影响。陈红菊等研究发现,亚硝酸氮达到一定浓度易引起水产动物中毒而使血液里高铁血红蛋白的含量升高,载氧能力下降,造成组织缺氧,神经麻痹,甚至窒息死亡。因此,在长毛对虾育苗过程中,控制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氮含量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邹栋梁等研究了氨对长毛对虾幼体的毒性,发现蚤状幼体对氨最敏感,而仔虾幼体对氨的耐受性最强。高淑英等研究了亚硝酸盐对长毛对虾幼体的毒性,发现长毛对虾幼体从无节幼体至仔虾期对亚硝酸盐的耐受性依次增强。长毛对虾的受精卵属于沉性卵,很易受池底有害物质的影响而导致胚胎畸形或死亡,因此,必须采用药物防治。
龙虾是怎么繁殖的?
龙虾的交配季节一般在4月下旬到7月,群体交配的高峰期在5月。交配时,雌虾仰卧水底,雄虾位其上以螯足钳住雌虾前螯,步足抱住雌虾将交接器插入雌体。交配时间10~30分钟。我们在实验里和市场最早观察到抱卵虾为5月28日和6月4日,8月份以后雌虾群体开始大量抱卵,9月以后就有稚虾孵出。
稚虾孵出后,全部附于母体的腹部泳游足上,在母体的保护下完成幼体阶段的生长发育过程。从第一年初秋龙虾稚虾孵出后,龙虾幼体的生长、发育和越冬过程都是附生于母体腹部,到第二年春季才离开母体生活。克氏龙虾这种繁育后代的方式,保证了后代很高的成活率。
扩展资料:
龙虾体内很重要的虾青素是科学发现的最强的一种抗氧化剂,颜色越深说明虾青素含量越高。广泛用在化妆品、食品添加剂、以及药品。日本大阪大学的科学家发现,虾体内的虾青素有助于消除因时差反应而产生的“时差症”。
中 国龙虾 是我 国海区特有 的地方种 , 其数量最多 , 分布最广 , 产量最大。
营养价值:
水产品的营养素种类与含量都不亚于畜禽肉,而各种虾体内的营养成分几乎是一致的。各种虾体内含的都是高蛋白、低脂肪,蛋白含量占总体的16%~20%左右,脂肪含量不到0.2%。而且所含的脂肪主要是由不饱合脂肪酸组成的,宜于人体吸收。虾肉内锌、碘、硒等微量元素的含量要高于其它食品,同时,它的肌纤维细嫩,易于消化吸收。 龙虾不仅是肉洁白细嫩,味道鲜美,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还有药用价值,能化痰止咳,促进手术后的伤口生肌愈合。
参考资料:龙虾-百度百科
龙虾的交配季节一般在4月下旬到7月,群体交配的高峰期在5月。交配时,雌虾仰卧水底,雄虾位其上以螯足钳住雌虾前螯,步足抱住雌虾将交接器插入雌体。交配时间10~30分钟。我们在实验里和市场最早观察到抱卵虾为5月28日和6月4日,8月份以后雌虾群体开始大量抱卵,9月以后就有稚虾孵出。
稚虾孵出后,全部附于母体的腹部泳游足上,在母体的保护下完成幼体阶段的生长发育过程。从第一年初秋龙虾稚虾孵出后,龙虾幼体的生长、发育和越冬过程都是附生于母体腹部,到第二年春季才离开母体生活。克氏龙虾这种繁育后代的方式,保证了后代很高的成活率。
拓展资料:
龙虾分布于世界各大洲,品种繁多,一般栖息于温暖海洋的近海海底或岸边。中国产的龙虾至少在8种以上。主要的有:中国龙虾,呈橄榄色,产于广东沿海一带,体形较大,产量也较大;波纹龙虾,色形均似中国龙虾,产于南海近岸区;密毛龙虾,色形均同上两种,产于海南岛和西沙群岛;锦绣龙虾,有美丽五彩花纹,最大可达4~5公斤,产于浙江舟山群岛一带,产量不大。此外,还有日本龙虾、杂色龙虾、少刺龙虾、长足龙虾等,但产量都很少。
美洲螯龙虾(Homarus americanus))和挪威龙虾(Nephrops norvegicus)价值最高,常常以活龙虾的形式市售;可食部分为多肌肉的腹部和螯。真龙虾见于除极地外的所有海洋和较深的水域。欧洲龙虾(Homarus gammarus,即欧洲螯龙虾)呈绿色,见于欧洲大西洋沿岸和地中海岩石质的海底。好望角螯龙虾(Homarus capensis)见于南非周遭海域,体长可达10~13厘米,几无商业价值。
小龙虾的生理特性和对生态环境要求与鱼类不同,所以在疾病防治方面也有许多不同点,目前的防治原则还是以防为主,防重于治。
药物预防药物预防主要是做好消毒处理,采用生石灰等消毒剂,平时管理中应重点加强小龙虾活动区域的消毒处理,适当投喂药饵。药物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
(1)缺氧时不用药。
(2)一在晴天上午9-10时用药。
(3)连续用药时间不宜太长,不能超过3天。
(4)稻田养虾只在虾沟内用。
非药物预防小龙虾对渔药的抗耐性较差,所以生态防治方法尤为重要,尤其是鱼虾混养的池塘,平时运用有益的预防方法,不仅能减少开支,而且能提高产量。
(1)改善栖息环境,加强水质管理。主要是清除池底过厚淤泥,勤换水,种植水生植物,使水体中的物质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不投喂腐败变质饲料,解决池水老化等问题。
(2)水温25℃以上时,可以有选择地使用一些生物改良剂,使用方法可参照说明书,现在的生物改良剂很多,一般不会对小龙虾产生危害。另外也可以适当投放一些河蚌螺蛳调节水质,或者是鲢鳙鱼苗。
(3)进排水口和池埂上要设网片,严防敌害生物进入,发现虾池中有乌鳢、鳜鱼、蛙、蟾蜍、水蛇、泥鳅、黄鳝、鼠等敌害生物时,要及时采取措施清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龙虾
孵化期与温度有关,水温为7℃,孵化时间为150天,水温为15℃,孵化时间为46天,水温为20~22℃,孵化时间为20~25天,水温为24~26℃,孵化时间为14~15天,水温为24~28℃,孵化时间为12~15天。如果水温太低,受精卵的孵化可能需要数月之久。这就是一些养殖户在第二年的3~5月仍可见到抱卵虾的原因。
受精卵孵化和幼体发育:雌虾刚产出的卵为暗褐色,在24~26℃的水温条件下,受精卵孵化14~15天破膜成为幼体,刚孵化出的幼体长约5~6毫米,靠卵黄素供给营养,几天后蜕皮发育成二期幼体,二期幼体约为6~7毫米,附肢发育较好。
二期幼体附着在母体腹部,能摄食母体呼吸水流带来的微生物和浮游生物。在一期幼体和二期幼体时期,此时惊扰雌虾,造成雌虾和幼体分离较远,幼体不能回到雌虾腹部,幼体将会死亡。二期幼体几天后蜕皮发育成仔虾,全长约9~10毫米。此时仔虾仍附着在母体腹部,形状几乎与成虾完全一致,仔虾对母体也有很大的依赖性并随母体离开洞穴进入开放水体成为幼虾。
小龙虾为秋冬两季产卵型,一年产卵一次,交配季节一般在5~9月,其中6~8月为高峰期。1尾雄虾可先后与1尾以上的雌虾交配。在自然情况下,亲虾交配后,开始掘穴,雌虾产卵和受精孵化的过程多在地下的洞穴中完成。小龙虾的雌虾产卵量随个体长度的增长而增大。全长10.0~11.9厘米的雌虾,平均抱卵量为237粒。
小龙虾隔年达到性成熟,要是九月离开母体的幼虾到第二年的七八月即可性成熟产卵。从幼体到性成熟,小龙虾要进行11次以上的蜕壳。其中幼体阶段蜕壳2次,幼虾阶段蜕壳9次以上。
扩展资料:
人工增殖:
1、小龙虾人工增殖是小龙虾人工繁殖方法中比较低级,比较原始的一种方法。它是在每年的7-9月在没有养殖过小龙虾的池塘中投放35-60g/尾的小龙虾亲虾18-20kg/亩,雌雄比例3:1,让小龙虾在池塘中自然繁殖。
2、优点:操作方便,成本较低,繁殖与养殖一体化。
3、缺点:人工控制率低下,不确定因素较多,因而繁殖的效果不稳定,有可能影响池塘的养殖效果。
参考资料:龙虾养殖-百度百科
龙虾是这样繁殖的:在交配时,雄性龙虾将精子注入雌性龙虾的纳精囊中。雌性虾在交配完后,就掘穴进洞,当体内的卵成熟以后,在洞穴内完成排卵、受精和幼体发育的过程。小龙虾常年繁殖,其中5-9月是小龙虾繁殖的高峰期。
扩展资料
水质要求主要以未污染的江、河、湖、库等大水体地表水作水源,也可用地下水作水源。淡水龙虾的适应性强,水的pH值在6.10~9.33范围内都能生存,但以6.5~9.0为宜,最好为中性偏碱,以利龙虾快速生长。
淡水龙虾虽然耐低氧,但若长期处于低溶氧状态,则会影响其生长速度和成活率。还应避免水质受重金属、杀虫剂、除草剂、油、甲烷等物的污染,在养殖中应采取微流水或定期加新水养殖,可促进生长。
虾苗投放及日常管理虾苗投放虾苗投放应选择在晴天的清晨或傍晚进行,在投放前先用少量的池水徐徐加入运苗容器内,调节水温,直到容器内水温接近池水温度时再将虾苗放入池中,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7.5~9.0尾,同一池塘放养的虾苗规格要求整齐一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小龙虾养殖技术
【繁殖习性】
1、雌雄鉴别
龙虾雌雄有所区别,主要可通过以下方法鉴别:
1)同龄亲虾个体,雌虾比雄虾大;
2)体长相近的亲虾,雄性的大螯比雌性的粗大,且雄性大螯腕节和掌节上的棘突长而明显;
3)雌虾的第1腹肢退化,很细小,第2腹肢正常,雄虾第1、2腹肢变成管状,较长,为淡红色,第3、4、5腹肢为白色,这是雌雄之间在外形上最明显的鉴别性特征。
2、性成熟
龙虾在天然环境中6-12个月龄达性成熟,已达性成熟的个体体重一般为30-100克。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一般6个月可达性成熟。同龄亲虾,一般是雄虾个体比雌虾稍大。同池塘饲养的龙虾群体,雌雄性比接近1:1。
3、繁殖
龙虾9-12月龄成熟,交配季节一般在4月下旬-7月,群体交配的高峰期在5月。交配时雌虾仰卧水面,雄虾位其上以龙足钳住雌虾前足,步足抱住雌虾将交接器插入雌体,交配时间10-30分钟。交配后3-10小时,雌虾开始产卵,为一次性产卵,产出的卵粘附在腹足的刚毛上。抱卵量约500-1500粒,随个体大小而异。胚胎发育长短与水温高低密切相关,水温较高孵化时间短,水温较低则孵化时间延长。孵化出的稚虾仍附于亲虾的游泳足上,在母体的保护下生长一段时间。在母体的腹部泳足上都附有生长到不同阶段的龙虾幼虾,最大的龙虾幼体体长达1.0-1.1厘米。从第一年初秋龙虾稚虾孵出后,龙虾幼体的生长、发育和越冬过程都是附生于母体腹部,到第二年春季才离开母体生活。龙虾这种繁育后代的方式,保证了后代很高的成活率。
4、产卵
龙虾属一年多次产卵类型。水温升至20℃以上时,亲虾便开始产卵,产卵季节在粤东地区可持续6个月之久,一年可产卵3-4次。产卵量随个体大小和性腺发育程度而异,一般每次产卵300-1000粒。个体较大的雌虾怀卵量多些。
5、胚胎发育
龙虾受精卵粘附于雌体腹肢进行胚胎发育,5-8周后孵化出幼体。受精卵发育速度与水温高低有关,温度高孵化时间短。受精卵初始卵径达2毫米,随着胚胎发育进展,受精卵在不同发育时期颜色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从初产时的淡乳白色依次变为深褐色,出现黑色眼点,最后变为橘红色,此时幼体即将孵出。在32℃水温下,受精卵发育过程中的上述颜色出现时期依次为:淡乳白色1-5天;深褐色12-14天;眼点出现20-33天;橘红色28-35天;破膜而脱离母体35-40天。
6、幼体发育
刚孵出的龙虾幼体体形构造与成体基本相同,平均体长约9.5毫米,仍继续攀附于雌虾腹肢上1-2周,在此期间幼体也会偶尔离开母体活动。刚孵出幼体依靠卵黄囊营养,直到孵化3周后完全独立生活为止。在适宜的条件下,50-60天后幼体经5-8次蜕壳,体重长至0.5- 2克,便可放人池塘进行成虾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