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养殖棚怎么样通风(养殖大棚冬季怎么通风换气)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2-12-03 12:17   点击:235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养殖大棚冬季怎么通风换气

放风量要求。温室大棚通风换气坚持从小到大、顺风向放风的原则,注意调节棚室内局部温差,在高温处相对早通风,放较大风口;在低温处相对晚通风,放小风口。同时,防止冷风直接吹向蔬菜植株,造成蔬菜叶片和幼果遭受冷冻伤害。关闭放风口应由大到小、由多到少逐步进行。

2. 冬季大棚如何通风

那时温度高湿度低,最大限度的减小温差和降低湿度,以避免作物冻伤或霉烂。

3. 冬季大棚需要通风吗

(1)早起棚温没开始升高时放保温被晾晒,这样棚中温度提升比较慢,对蔬菜的危害小。切记不能中午棚温很高时开始保温被晾晒;

(2)一天中早起到下午3点左右为宜,不要全天晾晒,下午3点后拉开棚给蔬菜补光。晾晒时间1-2天为宜,尽量缩短晾晒时间;

(3)方便的话晒棚时保温被别完全放下,敞开棚前脸,增加棚内的通风;

(4)避开蔬菜的大量开花、膨果期;

4. 养殖大棚冬季怎么通风换气的

1、合理通风换气

通风换气是塑料大棚基本的除湿方法。一天之内,通风排湿效果时间在中午比较好,因为这一时段棚内外湿度差别大,湿气容易排出。其它时段也要在保证温度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延长通风时间。通风排湿应循序渐进地进行,如果通风时温度下降过快,要及时关闭通风口,防止温度骤然下降使蔬菜遭受危害。

2、铺洒覆盖物

在选择覆盖物的时候可以使用稻壳,这也是现在的大棚中比较常见的用于降低湿度的一种有机物。稻壳不仅可以用来降低空气中的湿度,还可以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而且因为其良好的透气性还不会导致土壤板结也不用把它清理掉,翻耕的时候一起翻到土里面去,开始的可以让土更加疏松,等到腐烂之后还可提升肥力。除了稻壳之外,其他的像各种作物的秸秆粉碎之后也可以铺在里面。

5. 养殖大棚冬天如何换气

一.使用无滴防雾膜

  无滴防雾膜具有明显的无滴效果和消雾功能,并能降低棚内空气湿度,同时具有透光高,温快的特点,能捉进作物增产,早熟。可明显的减少作物病虫,降低农药用量,减少农药对作物的污染。如果大棚膜用的是无滴膜,雾气应该小些,甚至没有。

二.改变栽培方式

 栽培方式也会有影响。注意栽培方式,起垄栽培、地膜覆盖以后效果会更好。

 三.合理浇水

 合理浇水,严格控制浇水量,每次浇水后适当放风,及时松土。

 四.及时通风换气

趁天气好及时通风换气,通风时随时观察棚内温度湿度,防止温度骤降冻伤蔬菜。

 五.菜农常用并且非常有效的办法

 把豆子打成豆汁,喷到棚膜上,一个中型棚用一斤左右豆子,两喷雾器水,喷到大棚膜内侧。

6. 冬季大棚怎么管理

大棚保温

一、在大棚棚膜上下功夫

首先,双膜覆盖。在无滴膜下方再搭一层薄膜,可以明显提高棚内温度。

其次,及时清除棚膜上的灰尘、污垢和积雪等,以便增加光照,提高棚温。

再次,加盖覆盖物。夜间加盖草帘或玉米秸,可增温1℃~2℃,如果再加一层薄苫,可增温2℃~3℃,在此基础上加盖一层薄膜,减少水分蒸发,避免热量散失。还要注意适时揭苫,以促进花卉进行光合作用。

二、从大棚周围环境着手

首先,可在大棚北面悬挂聚酯镀铝膜,以便形成反光幕,从而增加棚内光照,提高棚温。

其次,在大棚四周挖沟,并填入马粪、杂草、秸秆等保温材料,可提高地温。

最后,在大棚周围点火熏烟,可防止棚外热量向高空辐射,减少热量散失。

三、对大棚内部进行管理

首先,提高地温。一般而言,若是高垄栽培的,则覆盖地膜;若是平畦栽培的,则架设小拱棚。还可在大棚中央每隔几米挖一口水池,并在池底铺塑料薄膜,往池子里灌满清水后,再用透明薄膜密封,这样可使水在中午高温时吸收热量,在晚上时将热量释放供暖。

其次,暖气增温。可在棚内增设火炉或开通暖气,但要注意安装烟囱将煤气及时排除棚外,以防花卉煤气中毒。同时,不能在棚内燃烧柴草,因为烟雾会损害花卉。

再次,增施肥料。有机肥分解时不仅能为花卉提供养分,增强花卉抗冻能力,而且可以释放热量,因此,可在棚内施入马粪、碎草等肥料。此外,草木灰呈灰黑色,吸热能力较强,可在大棚地面适量撒散。

7. 养殖大棚如何通风

温室大棚是一种利用吸收太阳光给大棚内部增温的阳光房建筑,当太阳出来后大棚内的温度会升高的很快,超过我们室内正常需要的温度。今天给大家分享几个温室大棚自然通风的方法。自然通风是在大棚的顶部或者四周预留开启通风口让大棚内部的热空气排出,冷空气进入室内达到降温的方法。

一、冬暖式大棚通风口

冬暖式大棚是北方地区百姓使用种植越冬蔬菜的主力军,其北面的土墙是保温吸热载体,无法预留通风口。自然放风口一般设置在温室大棚的顶部位置,通过绳索往复拉伸开启和关闭。

二、薄膜连栋温室的通风口

薄膜连栋温室大棚的通风口一般分为顶部通风口和侧面通风口。顶部是分布在圆拱的两侧或者单侧。墙面通风口是分布在温室的两山位置。通风口都是由卷膜杆、卷膜卡、卷膜器等配件组成,其型材一般为1.2m~1.5m之间。

三、纹络型玻璃温室大棚通风口

纹络型玻璃温室大棚的顶部采用电动开窗自然通风,其中根据开窗的样式分为交错开窗、连续交错开窗、顶部全开样式。目前系统应用稳定及做多的方式是交错开窗样式。

8. 冬天大棚怎么通风

冬季大棚通风时,天气是很重要的,种植户应选择晴天来通风,分两次进行。早上把棚拉开,1小时后将上风口敞开3厘米左右,这样可以把排出里面的湿气,并补充二氧化碳,为光合作用创造有利的条件。第二次是等棚内的温度提升到28度以上时,把风口敞开8-10厘米,如果是对温度要求比较高的蔬菜,敞开到6-8厘米即可。放风口的大小要根据风的方向来决定,如果刮的是偏西风或西风时,风会进入到棚内,导致棚内的温度降低,种植户应将东头的放风口关的小点,西头的则要加大,来降低西头的温度,这样棚内的温度才可以保持一致。

在浇水后不要急着通风,因为浇水会使棚内的地面温度降低,要是此时再通风,棚内的温度就会变得更低,想要提升地面温度就比较难了,而根部长时间在低温的土壤中生长,很容易受到伤害,从而影响到生长发育。但也不能在浇水后一直不通风,这样棚内的湿气也无法排出来,到了晚上温度降低,就会产生很多露水,在这样潮湿的环境下,蔬菜比较容易感染上病菌,光合作用也会变差,导致蔬菜的抗逆性下降。浇水后要选择晴天上午拉棚,但通风口还是关闭的,等到温度上升到30度以上时可通风半个小时,半小时后再开小口通风,当棚内温度降到23-25度可关闭通风口。

遇到连续阴雨的天气时,很多种植户为了保温而选择不通风,但这样会导致棚内的湿度过高,引发各种病害。种植户应该在温度允许的情况下通风,把棚内的湿气及有害气体排出来。阴天通风时不能过早,防止棚内的温度降低,最好是选择12-14点之间进行,放风口可以敞开6-8厘米,大概10-15分钟后及时关闭。隔半小时后,再放风10-15分钟,连续进行两三次就可以将棚内的湿气及有害气体排出去,对蔬菜的生长也没有任何影响。

另外,种植户还可以在放风口下面设置缓冲膜,来防止棚外的杂草、尘土进入到棚内,还可以避免冷空气直接吹到放风口下面的蔬菜,使蔬菜发生干边、破皮的现象。安装了缓冲膜后,棚内的冷空气会先挡到后墙上,让冷空气和棚内的热空气有个对流时间。同时大棚的入口处也可以说是个大的通风口,在人进入大棚时就会有冷风进入,导致入口处的蔬菜低矮,甚至发生冷害,所以种植户可以在后墙或两侧开个门,或是在入口处再开个小门。

冬季大棚通风的注意事项

因为冬天的温度比较低,所以在通风时必须要重视棚内的温度。如果棚内的温度较高,超出了蔬菜适合生长的温度范围,才可以进行通风。但通风时要注意时间,并时刻观察好棚内的温度,时间太长的话会导致棚内的温度过低,使蔬菜发生冻害,影响到蔬菜的正常生长。不同的蔬菜在各个生长阶段所需的温度也是不同的,种植户必须要清楚地知道,防止在通风时温度过低。

通风的过程中,不要让冷风直接吹着蔬菜,使蔬菜生长时的温度忽高忽低,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蔬菜是很容易发生冻害,导致生长不良。为了避免棚内的温度不均衡,种植户在放风时要采取以大到小、从小到多的原则,具体的放风量应该根据棚内的温度来决定,高温的地方要早通风,而低温的地方则要晚通风,这样才可以保持棚内的蔬菜在相同的温度下生长。

冬季通风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时间,千万不要过早通风,否则就会使棚内的温度大幅度下降,突然遇到了冷空气的侵袭,蔬菜肯定是无法适当的,因此会产生很多病害。通风的时间要选择晴天的早上,通风前要先把棚拉风,使棚内的有害气体排出来,让蔬菜更好的进行光合作用,要是通风过早的话,二氧化碳的浓度就会降低,对蔬菜的生长也是不利的。

冬天在大棚里种植蔬菜,通风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有效调节棚内的温度,不过种植的蔬菜不同,对温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只有让蔬菜保持在最适合的温度范围内,才可以安全越冬。而且大棚的环境封闭,长时间不通风空气质量会特别差,还会产生一些有害气体,这对蔬菜的生长也是不利的,因此做好通风的工作,可以让棚内的有害气体排出来,提高棚内的空气质量,使蔬菜可以更好的生长。

9. 养殖大棚冬季怎么通风换气好

冬季天气寒冷,不利于蛋鸭产蛋,要做好保温工作。可采用以下方法保温:堵塞鸭舍墙壁上的孔洞,更换坏瓦,以防贼风侵袭。  修好门窗,夜晚严寒天气在门窗上覆盖草帘或双层塑料布保温。  在屋顶下加一个保温夹层或装天花板顶棚,阻隔冷空气进入舍内。  在舍内房顶下距地面2米处横架竹竿、木条,并用草帘或塑料布覆盖。  在舍内地面(架)上铺干软垫草,确保鸭腹部不受寒。  加大单位面积的饲养密度,每平方米可饲养8只~9只,以利蛋鸭之间相互取暖,并保持较高的舍温。  采用暖棚饲养。冬季用塑制暖棚饲养蛋鸭,可使舍温达10℃以上。选择向阳、背风、近水源的地方搭建暖棚。按每平万米养8只~9只,每间鸭舍养300只鸭,建成长4.5米、宽8米的鸭舍。鸭舍北墙高2米、南檐高2.2米、脊高3米,顶部后坡长于前坡。在东(西)山墙紧靠北墙处留一个工作门。顶部用毛竹等搭成骨架,上面盖稻草。棚内地面铺垫干草。  调配饲料冬季蛋鸭除产蛋外,还要抵御寒冷。因此,必须增加蛋鸭饲料中的热能,适当增加玉米、稻谷等能量饲料的比例,添加1%~2%的动(植)物油脂,使饲料中的代谢能达到每千克12兆焦~12.5兆焦,以满足蛋鸭对能量的需要。同时适当降低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以17%~18.9%为宜。参考饲料配方(%):玉米40、糠麸23、碎米10、油脂2、菜子饼5、豆饼10、鱼粉7、骨粉3以及微量的食盐。另外还要添加一些青绿饲料。如青饲料不足,须另加0.2%~0.5%合成禽用多维。  热饲温饮冬季气温低,鸭子消耗的热能多,要用温水拌料,拌成的料温达38℃左右,拌好趁热投喂。要让鸭子饮温水,干万不要饮冰水、雪水,以免引起应激而使产蛋量下降。据试验,用温料(水)喂鸭,产蛋率可提高10%以上。  加喂夜食冬季昼短夜长,且夜间气温较低,鸭子能量消耗大,须在夜间12点左右加喂一次夜食,这样不仅能增加鸭子的营养,而且有利于鸭子御寒,提高产蛋量。应注意的是,夜间所喂饲料的蛋白质含量不要太高,以防鸭体过肥,影响产蛋。  饲喂技术饲料粉碎配制后加温水拌匀,以手握成团松手即散为度,一般每天喂4次,早上5时、上午10时、下午3时、晚上7时各喂1次。夜间12时左右再喂一次夜食。尽量让鸭多吃料,使鸭吃饱。  补充光照蛋鸭产蛋期每天需16小时的光照。冬季昼短夜长,自然光照不足,必须人工补充光照。补充光照的在鸭舍内每5平万米~20平万米面积安装一盏40瓦~60瓦的灯泡,灯泡距鸭背2米高,并装上灯罩,使光线集中照射在鸭体上,光照要均匀。每天早晚两次开灯,早晨5点开灯,8时关灯,傍晚日落开灯,21点关灯。开关灯时间要严格固定。如遇大雪、浓雾等阴暗少光天气,晚上要适当提前开灯,早上延长关灯时间,必要时可全日照明。  噪鸭冬季噪鸭可增强蛋鸭的御寒能力和消化能力,防止鸭子过肥,使鸭多产蛋。每天蛋鸭下水前,要噪鸭10分钟,促使鸭多运动。噪鸭之前,先开窗,平衡舍内外温度,提高鸭适应能力。噪鸭方法:轻轻地驱赶鸭群在舍内作慢慢转圈运动,当80%左右的鸭发出强烈呜叫声时,再让鸭子出舍或下水。  适时放水早上迟放鸭,晚上早关鸭,减少下水次数,缩短下水时间。每天一般下水2次,每次5分钟~10分钟,晴天宜在上午10时至下午2时~4时让鸭下水洗浴。多云、无风日,上午下水一次,下午可不下水。下雪天不下水,雪停后再下水。  保持安静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异常声响,保持舍内外安静,禁止陌生人进入,特别要防止老鼠、黄鼠狼和猫、犬等兽害骚扰、袭击鸭群。  搞好卫生、消毒、防疫每天要及时清除鸭粪,勤晒勤换垫草,保持舍内外清洁卫生干燥。每天鸭子出舍后应打开所有窗子通风换气,及时将鸭舍内的氨气等有害气体排出。每周将圈舍、食槽、用具等消毒1次。做好防疫工作,适时注射鸭瘟、鸭霍乱疫苗。平时可用磺胺二甲嘧啶或磺胺塞唑拌料预防,以保证蛋鸭健康强壮,正常产蛋。

10. 大棚需要每天通风换气吗

一、棚址的选择 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气候特点,即使在同一地区,自然条件也有差别,要选择对塑料大棚有利的环境条件。

1、光照条件:光照是塑料大棚的主要能源,它直接影响着大棚内的温度变化,影响着蔬菜的光合作用。为保障塑料大棚有足够的自然光照条件,棚址必须选择在四周没有遮荫的高大建筑和树木的地方,向南倾斜5-10度的地形较好,丘陵和山区南坡选择这样的地形非常方便。2、通风条件:棚址的选择既要避开风口,还要通风良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如果单纯考虑防风,建在窝风的地方,不利于塑料大棚的通风 换气。3、土壤条件:黑色沙壤土吸收光热能力强,易提高地温。还要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灌排水良好。盐池县多为沙壤土,地下水位低,适于拱棚建造和生产。4、水源条件:拱棚生产必须有水源保证,盐池县拱棚必须建在扬黄灌区,同时要有相应配套的蓄水窖,保证前期坐水点种和移栽的用水需求。5、交通条件:棚址选择要考虑交通方便,距离村庄较近。便于生产资料和产品的运输,同时便于管理,一旦遇到灾害性天气,能够动员群众及时采取预防和补救措施。二、大棚的方向:决定了棚内的光照和温度。研究证明,春、秋季节,南北向大棚抗风能力强,日照均匀,棚内两侧温差小。棚面角度在不影响排雨的情况下,比较小的角度为宜。确定棚向方位也受地形和地块大小等条件的限制,需要因地制宜加以确定,但最好选择正向方位,不宜斜向建棚。三、大棚的规模 大棚全长40-60米为宜,最长不宜超过百米,太长了管理不方便。棚宽6-12米,过宽影响通风。在相同条件下,宽与长的比值小,抗风力强,宽与长的比值一般取1:5较为稳妥。棚的高度:单棚中高1.8-2.4米,中边高1.6-2.0米,边高1.3-1.5米为宜。设计大棚的高度以能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和便于操作管理为原则,尽可能矮,以减少风害。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