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斑点叉尾鮰高密度养殖
(一)苗种培育:斑点叉尾回的苗种培育与四大家鱼苗种培育管理基本相同,放养前要彻底清塘、培肥水质。由于该鱼喜欢集群摄食,不宜稀养速成。
1、鱼苗培育:为了提高成活率,斑点叉尾回鱼苗下塘前最好在水泥池、网箱等暂养3—5天,这段时间可喂轮虫、鱼粉或蛋黄等。鱼苗下塘每亩放8—10万尾,经15天左右可达3.5厘米左右,成活率一般可达80%。此时应分疏进行育种培育。亦可在流水水泥池或鱼池中用网箱培育,经10—15天长至2厘米以上,再转入池塘培育鱼种。水泥池深1.2米,容积1立方米,流量25升/分,可放养幼苗2万尾左右,投喂配合粉状饲料(含粗蛋白35%—40%)及部分天然饵料。投喂时将粉状饲料用水搅拌成团球状投入池中。投饵量为鱼体重的10%左右。若水泥池每平方米放800—1000尾刚孵出的仔鱼,经20—25天培育即可达3—4厘米规格。若要继续培育成大规格鱼种时,此时要分疏,每平方米放200—250尾为宜。
2、鱼种培育:每亩放3厘米左右的斑点叉尾回鱼种3万尾左右,投喂配合饲料(粗蛋白30%—32%),投饲量5%—8%。待鱼种长至10厘米规格时再分池,此时每亩放养量5000—8000尾。一般饲养100天体重可达50克以上,然后进入商品鱼饲养阶段。鱼种培育池可搭配少量鲢、鳙鱼种以控制水质。
3、并池越冬;斑点叉尾回能自然越冬,可并池,也可转入网箱越冬。池塘冬养每亩放50克左右鱼种1—1.5万尾。冬养期间根据天气情况和水温高低掌握是否投饵。水温10℃以下不可投饵,10℃以上可少量投饵。管理同家鱼种越冬。
(二)成鱼养殖:斑点叉尾回适应性强,即可单养,又可混养,还可以进行网箱、工厂化集约养殖和家庭式小水体养殖等。
1、池塘单养:单养可利用一般池塘,全年均可放种,但以春季放种养殖效果最好。鱼池经清整消毒后,每亩放养20厘米左右斑点叉尾回鱼种800—1000尾,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年底平均体重可达1公斤左右,每亩产750—1000公斤。鱼种放养要求规格尽可能一致,同时每亩搭配同规格或稍小的鲢50尾,鳙30尾,有利于控制水质。
采取捕大留小或轮捕轮放方式后,可适当增加放养密度,当部分个体达500—750克时可轮捕上市。
饲料最好用,含粗蛋白25%—28%,也可直接投喂花生麸、豆饼等,每天投喂两次,分别于早晨和傍晚进行。日饵量在放养初期为鱼体重的3%—4%,个体达500克可降为2%—3%。具体投喂量应根据水温、天气、鱼摄食情况灵活掌握,自定投饵。另外,还应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新,防止缺氧浮头。平时应经常注水,排灌不便的池塘应配增氧机。
2、池塘混养:斑点叉尾回可同我国饲养的鱼类,如鲢、鳙草、鲂等鱼混养。但由于其性温和,食性与鲤、鲫鱼,基本相似,抢食不如鲤、鲫鱼,故不宜与之混养。混养每亩放20厘米左右斑点叉尾回400—500尾,同样规格的鲢、鳙、草、鲂等鱼450尾左右。加强投饵和水质管理,可获较高产量和较好经济效益。
3、高产成鱼塘套养:在不减少其他鱼类放养的情况下每亩套入20厘米左右斑点叉尾回50—100尾。适当增加投饲量,并搞好水质管理,防止缺氧浮头。一般每亩可增产50—100公斤。套养斑点叉尾回的池塘应考虑调整鲤、鲫鱼的搭配比例,以少为佳。
水质过肥,排灌不便,养殖经常浮头的池塘,如无增氧设备,不宜养殖斑点叉尾回。
4、:斑点叉尾回虽为底层鱼类,网箱中饲养的鱼经过驯化,可大部分上浮抢食。采用常规,投喂,可取得高产高效。
(三)病害防治
斑点叉尾回对5种药物敏感性的大小顺序为﹥﹥硫酸铜﹥﹥食盐。和不宜为斑点叉尾回的全池遍洒治疗药物。此外亦不宜作为斑点叉尾的浸洗药物。
斑点叉尾回虽抵抗力强,疾病少,但管理不善也会导致、小瓜虫病、孢子虫病、烂鳃病等发生。尤其早春鱼体受伤易发,因此操作应小心,避免鱼体受伤,并注意预防。各病治疗方法如下:
1、:
(1)10ppm溶液浸洗鱼种20—30分钟;或2.5—5ppm孔雀石绿溶液浸洗鱼种30—。
(2)3%—4%的食盐浸洗5分钟;或0.5—0.6的食盐浸洗1小时以上。
(3)浓度各为0.04%的食盐和小苏打混合溶液,在密网箱内浸洗2—4天。
(4)每亩用菖蒲2.5—5公斤,拌食盐0.5—1公斤,如人尿2—5公斤,捣碎拌和后全池泼洒。
2、小瓜虫病:
(1)0.2—0.4ppm孔雀石绿溶液浸洗病鱼2小时;或20—25ppm孔雀石绿溶液浸洗10—20分钟,隔天再洗1次。
(2)0.03ppm溶液浸洗2小时,治疗甚佳。但此法不宜全池泼洒。
3、孢子虫病:尚无有效疗法,要注意预防,每亩用150公斤生石灰清塘效果较好。
4、烂鳃病:
(1)用0.03ppm呋喃唑酮全池泼洒,效果较好。
(2)每100公斤鱼用呋喃唑酮35克制成药饵投喂,6天为一个疗程。
5、三代虫病:
(1)25ppm福尔马林药浴;
(2)0.5—0.7ppm硫酸铜药浴。
6、车轮虫病:
(1)0.8ppm硫酸铜、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15分钟后注入新水。
(2)福尔马林25ppm药浴30分钟。
7、肠炎病:每50公斤用呋喃西林粉剂2克拌饲料投喂,连续3天即可治愈。
8、蛭病:除彻底消塘消灭水蛭外,水蛭多的池塘可用一只腐烂的猫尸体放于进水口,气味随水入池,可驱赶和杀死水蛭。
(四)活体运输
斑点叉尾回的运输极为方便,10厘米的鱼种在100—500尾/袋的密度下,长达15小时死亡。1989年新疆水产研究所等单位采用一层湿纱布(实际3—4层)一层鱼(后备亲鱼和亲鱼)装在塑料桶内运输,时间长达8个多小时,成活率100%。
2. 斑点叉尾鲴养殖技术
亲本的选择及产卵斑点叉尾鮰为三冬性成熟,自然产卵,其亲本的选择标准为:体表鲜亮,体质健康,无病无伤的,体重1.5-2.5kg为宜。放养亲本的池塘的面积5-10亩,要求池底淤泥少,地质硬,且靠近水源,方便产卵期间冲水增氧,雌雄比例为1∶1.2,每亩密度为200kg左右。
3. 斑点叉尾鮰高密度养殖高手
500克。
鲮鱼的体型并不大,常见鲮鱼个体的体重只有1斤左右。超过1斤的鲮鱼虽然也有,不过数量是比较少的。目前比较大的鲮鱼可以长到4公斤左右,但这么大的鲮鱼非常少见。具体来看,有很多因素会影响鲮鱼的体型。比如水温,水温适宜,鲮鱼的食欲就好,发育也好,体型相对就大一些。另外,水质、食物等因素对其体型也都有影响。
4.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及病害防治
斑点叉尾鮰在养殖周期上一般需要10到15个月,全年皆可投苗,但由于每年的6~10月是叉尾鮰的生长黄金期,养殖户们一般选择在年底投入幼苗,或者在次年上半年直接投入标粗苗,每年的9、10月是叉尾鮰的出塘黄金期,其中1~2斤左右规格最受市场的欢迎。
斑点叉尾鮰的养殖模式主要有池塘精养、池塘混养、网箱养殖,单斤叉尾养殖成本大致在5元/斤左右,按照近几年的价格趋势,只有不发生大的病害,养殖叉尾鮰是有利可图的。
5. 斑点叉尾鮰亩产量
叉尾鮰五个月能长到五斤左右,叉尾鮰,即斑点叉尾鮰又称沟鲶、钳鱼,属于鲶形目、鮰科鱼类。原产于北美洲,是一种大型淡水鱼类,具有食性杂、生长快、适应性广、抗病力强、肉质上乘等优点。美国叉尾鮰鱼自1985年从美国引进原种进行驯化,于1989年繁育成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嘉鱼县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叉尾鮰鱼种苗繁殖和供应基地。
6. 斑点叉尾鮰养殖模式
点叉尾鮰养殖周期一般为2年,年进行鱼种培育,将乌仔或夏花鱼种培育成规格75~100克的鱼种;每二年进行成鱼养殖,将规格75~100克的鱼种养成体重500~750克的商品鱼。
7. 斑点叉尾鮰高密度养殖技术
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必须略高于一般成鱼,达到35%左右;蛋白质中动、植物蛋白的比例应为1:2。如果动物蛋白质含量过低,会对性腺发育和繁殖产生很大影响。
叉尾鮰亲鱼培育过程中,于产卵前的1〜2个月内,应以鲜活饲料为主,如野杂鱼及禽、畜内脏等,投喂量占亲鱼总体重的5%〜10%,这对促进斑点叉尾鮰亲鱼成熟和繁殖是不可或缺的措施。
8. 斑点叉尾鮰鱼高密度养殖
斑点叉尾鮰鱼肉质细腻、口感好,在营养价值上仅次于“软黄金”鳗鱼, 50g的左右斑点叉尾鮰鱼粗蛋白质含量16.31%,粗脂肪2.99%,具有催乳和滋补的功能。是大型的淡水鱼类,最大个体可达35千克以上,含肉率高,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
9. 斑点叉尾鮰一年能养多大
叉尾鮰喜欢群居于阴暗的环境条件下,适温范围0-38度,5度开始摄食,适宜生长温度18-30度,p H 6-8.5,溶氧3毫克/升以上。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生长迅速,一般第1年可长至体长14-20厘米,体重30-100克;第二年可长至体长40-55厘米,体重800-1500克。体长5-6厘米以前是幼体,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体长10厘米以后至成鱼阶段主要摄食底栖生物、水生昆虫、陆生昆虫、动物性饵料等有机碎屑;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主要摄食配合饲料。
斑点叉尾鮰既可在池塘中养殖,也可在水库等大水面放养,同时也是高密度流水养殖、网箱养殖及工厂化养殖的重要品种。我国目前斑点叉尾鮰的成鱼养殖方式主要有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