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龙虾苗种稻田培育技术是什么?怎么高效培育呢?
通过人工繁育而获得刚离开母体的幼虾,体长约在25px左右,个体小,体质弱,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抵御、躲避敌害的能力都很弱,成活率大多不到30%。利用稻田本身的天然饵料,投放刚离开母体的幼虾,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培育,可将规格25px左右的虾苗培育成体长3~125px的虾种,这是一种小龙虾苗种培育最直接、最简单、效益好的方法。稻田培育小龙虾苗种技术如下:
一、准备稻田
建设培育区,用20目的网片在稻田的虾沟中围建幼虾培育区,每亩幼虾培育区培育的虾种可供20亩稻田养殖。控制水位,虾沟中的水位控制在1000px左右,并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为虾苗提供活动场所。
种植水草,水草含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沉水植物面积约占培育区面积的50%~60%,漂浮植物面积约占培育区面积的40%~50%,且用竹筐固定。培肥水质,幼虾投放前7天,在培育区施经腐熟发酵的农家肥(如猪粪、牛粪、鸡粪等),每亩用量100~150kg,为幼虾培育适口的天然饵料生物。
二、投放幼虾
运输方法,幼虾采用双层尼龙袋充氧、带水运输,根据距离远近,每袋装幼虾0.5~1万尾。放养密度,根据稻田中的饵料生物密度和种类来确定,一般每亩投放幼虾15~20万尾。时间,投放时间为9~10月份,应在晴天早晨、傍晚或阴天进行,避免阳光直射、高温和长途运输,减少幼虾的体力消耗。
三、饲养管理
投饵,幼虾投放第一天即要投喂鱼糜、绞碎的螺蚌肉、屠宰厂的下脚料等动物性饵料。每天投喂3次或4次,除早上、下午和傍晚各投喂1次外,有条件的宜在午夜增投1次。日投喂量一般为幼虾体重的5%~8%,具体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水质和虾的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日投喂量分配如下:早上20%,下午20%,傍晚60%;或早上20%,下午20%,傍晚30%,午夜30%。
巡查,检查早晚巡查,观察水质变化等。在幼虾培育期间,水体透明度应为30~1000px,幼虾规格达到75px后即可撤掉围网,转入成虾稻田养殖。
在小龙虾的虾苗进行培育的过程当中,应该选择合适的场地,而且对环境当中的细菌要进行监测消毒,这样才能够提升品种的质量
首先需要提供一个好的养殖环境,而且还要注意田地选择,然后要选择质量比较好的虾苗,并且在前期要进行水位控制,而且还要进行苗种的培育,然后还要进行病害预防。在培育过程当中要及时的治疗,而且也要注意虾苗的成长过程,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提高产量,提高培育的根本。
需要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培育,需要注意虾的培育区的安排,一定要注意水位的控制,需要保持在0.4米左右。
二、小龙虾苗种繁育的要点,怎样繁殖小龙虾?
养殖小龙虾的方法步骤:
1.饵料投喂:除了养殖水体提供的自然饵料外,人工辅助饵料投喂在小龙虾人工养殖中也极其重要。依据小龙虾不同生长季节选取不同直径、蛋白含量饵料。饵料投喂适宜,坚决不能投喂过多。
2.水质管理:涉及水位管理、水质、溶解氧等。水位需要结合季节、温度、气候、小龙虾生长周期等不断调节。水质需要保持合适肥度、水色等。优良水体环境才是小龙虾养殖最坚实的基础。
3.水草管理:小龙虾养殖一定要种植水草。除了一定比例的沉水性水草如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等,适量的浮水性或挺水性植物也很重要。高温季节还需要结合池塘水草情况适当控制密度,需要将养殖池塘环境整合到最优状态,各类藻类、浮游生物等丰富。
4.病害预防:小龙虾疾病以预防为主,将养殖池塘环境调节好,做好水质管理,定期换水、消毒、底改等,将小龙虾感染疾病的源头直接杜绝。
5.日常巡塘:小龙虾养殖日常巡塘也很重要。需要对小龙虾进食、脱壳、夜间上岸等密切关注,通过对这些行为的关注可以发现小龙虾养殖中出现的问题。在突发天气时日常巡塘就极其重要。
小龙虾养殖本质上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做到科学养殖与管理。如何将小龙虾的产量、品质及规格提升,最终转化为经济效益。
三、怎样在小龙虾成虾池中繁育苗种?
(1)池塘准备在投放亲虾前,应对池塘进行清洁和整修,清除多余的淤泥,修建防逃设施,清除池埂四周的杂草,这样有利于亲虾的掘穴、交配和产卵。池塘要进行必要的清野、消毒,杀灭敌害生物及病原体,进水时要对水进行彻底过滤,防止敌害生物及竞争生物进入,进水后要种植或移植水生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水生植物总面积要占全池面积的2/3左右。同时,还要在池塘底部增设一定量的人工隐蔽物。初次进水,深度要稍高一些,保持在1米以上。适当施放部分基肥,一般每亩施放腐熟有机肥200千克左右。
(2)小龙虾亲虾投放亲虾的投放要在晴天的早上进行,避免阳光直射,要注意分散、多点投放,不可集中于一点放养。投放外购的亲虾之前,必须让运输回来的亲虾充分吸水后方可投放,每亩池塘中投放亲虾量控制在30千克以下,雌、雄亲虾比为1.5~2.0∶1,也可以直接投放抱卵亲虾,每亩池塘中投放量控制在20千克左右,适当搭配5%的雄亲虾,防止抱卵虾经过搬动后受精卵脱落,放养雄亲虾可以再次交配、产卵。也有在前一年养殖的基础上,有意识地留下部分成年虾不起捕,作为亲虾在池中饲养后繁育苗种,关键是需要对留在池塘中小龙虾的数量要估算准确。通常情况下,规格为25~30尾/千克的一只亲虾可产受精卵150~300粒,在土池中的孵化率一般为40%~60%。因此,一只小龙虾亲虾能产稚虾60~100尾,如果计划养殖产量200~300千克/亩,则小龙虾苗种的放养量应该控制在1.5万~2.0万尾/亩的数量内。在推算留塘亲虾时,可以采用以下公式计算:每亩池塘中放养亲虾量=20000×2/60×25=26.67(千克)
(3)日常管理投放小龙虾亲虾后,必须加强投喂动物性饲料,以保证亲虾繁殖过程中对营养的需求。经过7~10天精心培育,亲虾会逐步掘穴交配产卵。一旦大部分亲虾进洞后,可逐步排出部分池水,将池塘的水深控制在60厘米左右。在加强投喂饲料的同时,要经常检查亲虾的抱卵情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要注意适时追肥培育水质,使早期繁殖后离开母体的稚仔能及时得到充分适口、营养丰富的天然饵料。一旦发现亲虾大量抱卵或有一定量的仔虾时,要及时捕出雄亲虾及产过苗的雌亲虾,尽量减少亲虾的存塘量,为抱卵亲虾受精卵的孵化及离开母体的稚虾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进入11月后,气温逐步降低,大量的亲虾及大规格的幼虾已陆续进洞,有的洞口甚至已经用泥土封死(整个越冬期间是不打开的),此时应逐步加深池水,直到加至比洞口稍低的部位,力保洞中有一定的水位或相对较潮湿)。冬季气温高时,仍有部分小龙虾出洞,在洞口附近活动,可适当投喂一定量的饲料供其食用,日投喂量可视摄食情况、天气状况、气温的高低灵活掌握,并及时加以调整。通常在天气晴好、气温高时的下午投喂,投喂地点选在四周(中间土堆的四周)洞穴较多的地方。冬季水生植物已基本枯萎死亡,为了让离开母体又不能掘穴的仔虾有隐蔽场所,能安全越冬,有必要在池塘四周水边铺设一定量的植物秸秆,如稻草、麦秆、芦荟和香蒲等,向池中投放一定量的茶树枝梧桐叶、柳树根、棕榈皮等稚、仔虾喜欢隐蔽的人工材料。隐蔽物的投放量根据虾苗量而定,隐蔽物所占的面积一般不超过池塘总面积的1/2为宜。
春季当水温回升到10℃以上并保持相对稳定时,就会有小龙虾离开洞穴出来活动。此时,越冬后的幼虾也已开始摄食,为了保证小龙虾能安全快速生长,必须提供足够的营养。经过一个长长的越冬期,无论是抱仔亲虾,还是离开母体的仔虾及幼虾,体质均十分虚弱,必须摄取大量的食物来恢复体质。在这段时间小龙虾摄食相对较为旺盛,尤其对动物性饲料的需求量较大,投喂时必须增加动物性饲料(如鱼糜、螺、蚬、蚌肉和屠宰场下脚料等)投喂比例。为了保持营养均衡,植物性饲料(如豆浆、麸皮、小麦、玉米和菜饼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喂养同时,要考虑到小龙虾个体大小规格不同的虾仍处于一个池子,为了防止争食,必须先投喂大虾料,让大虾先行吃饱,然后再投喂仔虾料及幼虾料。
开春后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经常检查仔虾离开母体的情况,一旦发现有部分仔虾离开母体,必须做好产后亲虾的捕捞工作。在捕捞亲虾的同时,根据捕获的雌亲虾数量,测算出存塘仔虾的数量,通常每只雌亲虾按产仔虾200~250尾测算。若在捕亲虾时发现仔虾及幼虾数量为多(超过计划放养量),则可在捕亲虾的同时捕出多余的仔虾和幼虾,进行单独培育或出售,既可以创造一定的收入,又可以减轻存塘的压力,不至于影响整体稚、仔虾及幼虾的生长,更不至于影响对成虾的饲养和管理。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土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