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怎样饲养田螺幼崽(田螺苗养殖技术?)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3-02-26 07:30   点击:218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田螺苗养殖技术?

1、场地:选择建在水源充足、水质清洁、腐殖质土壤及交通方便的地方。

2、饲喂:田螺是杂食性动物,可以给其投喂青菜、米糠、鱼内脏、菜饼、豆饼等作为食物,注意将食物剁碎混匀后进行饲喂。

3、管理:田螺在养殖期间,需保持好水池的流动性,要经常为其注入薪水,用来调节水质,让田螺更好的生长。

二、如何养殖观赏小田螺?

饲养条件普通鱼缸即可,最好有盖子,因为黄金螺、紫衣螺、紫百合螺、蓝水晶、白象牙有在繁殖期在水面上方产卵的习性,容易掉出去摔伤。

所有螺之间可以混养,并且可以和大部分小型或中型鱼混养,但是像潜水艇、巧克力娃娃、河豚、乌龟这些是不好混养的,它们会吃掉螺。

三、小中华圆田螺怎么养?

人工饲养用于繁殖的亲螺,要求体圆、壳薄、色泽淡褐、个大尾钝、介壳口厣片盖完整、螺壳无破损、新鲜和活力强。种螺来源包括2个途径:一是从市场上购买商品成螺;二是可在无污染的淡水水体中进行收集,如稻田、沟渠、湖泊、河流、池塘等。

自然繁殖

雌雄螺同时放养,即可自然繁殖。长江流域一般在3—10月均可放养,种螺规格以60~80只/kg为宜,放养密度为1 950~2 400 kg/hm2。雌雄螺种按8∶(2~3)的比例进行搭配饲养。注意田螺雌雄区别,雄螺体小而长,末端向右内弯曲,其弯曲部分即生殖器,头部右触角较左触角粗而短;雌螺体大而圆,头部左右两触角向前方伸展,大小相同,厣壳凹平。田螺每年3—4月开始繁殖,6—8月为繁殖高峰期。田螺系胎生动物,雌螺一般是分批产子,每只田螺每次可产15~35个小田螺,母螺产仔后,需翌年同期后才能再次繁殖。刚产出的小螺养6个月后可达3~5 g以上,9个月可达9 g左右。

池塘准备

池塘一般要求水深0.8~1.0 m为宜,pH值7.5左右,溶氧5 mg/L。池塘底泥保持厚度为10~15 cm的淤泥,便于田螺爬行、取食、栖息等。种螺放养前2~3 d,沿池塘堆肥(粪)3.0~4.5 t/hm2。池塘面积无特殊要求,面积大的可种植一些水花生、水莲、浮萍等水生植物供田螺隐蔽栖息。田螺投放前10 d左右,全池施生石灰1 125 kg/hm2清塘,3~4 d后在池塘四周堆放有机肥料和繁殖饵料生物供田螺摄食。池塘养殖中可搭配花白鲢夏花鱼种1 500~2 250尾/hm2。

四、如何饲养出生不久的小螺蛳?

最简单的是生态鱼瓶,一个小鱼缸,加一根水草,4条小鱼。定时几天换水。换水时候注意清洁鱼的便便。可以考虑硝化细菌,但是鱼缸太小了,每次放一滴都嫌多。因为硝化细菌会消耗氧气,所以书草光合作用差就别加硝化细菌液了。每天喂食少量。多了容易浑水。建议放一个螺蛳,将有效清除鱼缸壁上的藻类。但注意螺蛳可能会爬出来。

最后觉得麻烦就商场里买吧,各种瓶都有。

五、小田螺如何养殖?

养殖田螺要选择水源充足、交通方便的池塘作为养殖池,然后将生长健康、品质优良的田螺放入其中养殖,日常管理时,应该为田螺提供豆饼、米糠、青菜等食物,且喂食量要控制在田螺体重的百分之三。

田螺怎么养殖

1、养殖场地

田螺适合生长在水质干净、交通便利、排灌方便的环境中,养殖时可以挑选水源充足、地势开阔、向阳通风的池塘作为养殖池,且养殖池两端都要开设排灌口,并设置铁丝网,避免田螺逃跑。

2、提供食物

田螺以水中的有机碎屑、腐肉以及微生物、水草为食,养殖时可以为其提供青菜、米糠、麦麸、鱼肉以及豆饼等食物,且饲料要放入水中,泡软后喂食给田螺,避免田螺无法正常进食。

3、定期换水

养殖田螺多用静水,但长期不换水,会导致水中滋生细菌,影响田螺的生长,养殖时要每周为田螺更换一次水分,且换水量要控制在池塘水深的百分之三十,避免田螺受到惊扰,无法正常生长。

六、怎么在家养刚出生的小螺丝?

在家养刚出生的小螺丝的方法是,在家里自己养小螺丝的话直接放到鱼缸里面即可,鱼缸中最好要有水草、泥土,它们会附在水草上。 饲养管理: 投喂的饵料一般用青菜、豆饼、米糠、鱼虾残体及动物下脚料。饲养过程中要勤观察螺池水质和螺的生长情况,定期注加新水和全池泊洒生石灰,改善水质和补充钙质。

七、我想知道小田螺怎么养?

田螺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若低于15℃或高于30℃时,田螺便停止摄食,10℃以下便入土冬眠。水层深度以0.8米~1米为宜,保留1层10厘米以上的淤泥,便于田螺爬行、取食、栖息等,放养时雌螺、雄螺一起放养。田螺为杂食性,米糠、菜屑、瓜叶、动物尸体及商品饲料均可投喂,一般以水生植物类、土壤腐殖质、蔬菜瓜皮等为主食。

八、田螺产卵的养殖方法?

放养繁殖。

田螺大部分都为自然繁殖,人工繁殖可以从水稻或者是洪水沟渠中,时间到市场卖,然后选择颜色比较正常而且鲜活的田螺作为种螺,这些田螺一般体重在25克左右的时候就可以达到性成熟时期,这时在温度15度以上就可以自由的繁殖。这样的繁殖方式是比较方便的,而且这样的繁殖方式也不用太多的人工管理。

田螺最适合生长在温度为20到25度的环境中,水中的温度低于15度,都会让田螺停止吃食物,而十度以下田螺就会入土进行冬眠。因此如果是用放养繁殖的方法,在气温比较高的地区3月份到11月份都可以进行放养,如果在自然区域内放养,每平方米可以投入11个左右田螺,而且公母的比例应该搭配好,公母比例在2:8。如果在水池里面单一养殖的话每平方米可以放100只到500只田螺,水层的深度一米最为合适,池底应该保留十厘米以上的淤泥,因为在天冷的季节,田螺都会倒余泥里面越冬。

繁殖管理。

田螺是一种杂食性的动物,它很喜欢吃蔬菜的叶子,或者是花叶动物的尸体以及动物的内脏。田螺一般以水生植物和土壤腐之类以及蔬菜瓜果皮为主食。如果放养在肥沃的水田里面,可以在水里面放入绿萍、红萍、水葫芦等等。田螺它是一种胎生动物,在南方每年4月到5月,9月到10月是繁殖的高峰期,吃田螺一般是分批产子,每只田螺可以产20到30个小田螺,母田螺在分娩以后的16个月才可以再次进行繁殖,刚出生的田螺体重大部分都在0.5到1.5克。如果精心饲养,饲养六个月以上就可以达到3到5克,九个月便可以达到九克左右。

水质调节。

在田螺养殖过程中,养殖中的水质好坏能决定着养殖田螺的成败,如果想要让繁殖两个大,首先要保证水质优良。水里面含有大量的铁质和硫质,是绝对不能使用的,因为含铁过多的水会导致放养田螺以后死亡率很高,而且如果能够成活的田螺,上面也附着一层红锈,这样的田螺的肉色也呈现红棕色。如果水中含硫磺非常大的话,这样会导致在捕捞田螺以后有很大的硫磺臭味不能食用。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池中的水最好以池塘的天然水为佳,要注意不要太过透明,水中应该含有丰富的天然饵料和充足的氧气。

田螺对水中的含氧量非常敏感,如果氧量每升在3.5毫克的时候,它们的采食量就不会太大,如果水中的含氧量将知道,每升1.5毫克的时候,田螺就会大批量的死亡,因此养殖池中的水必须清晰,但也不能太过透明。透明度应该控制在二十厘米左右最为合适,在养殖过程中如果能使用半流水式养殖方式最为理想。田螺养殖中也要经常的注入新水,这样才可以调节水质,尤其是繁殖季节,最好是能够保持池水一直流动。在夏季天气比较炎热,如果能用,流动的水来养殖田螺的话,不仅可以调节温度,同时也能保证池水中有足够的氧气。

日常管理。 

在饲养田螺的过程中,日常管理也非常关键,要不也不要让水里面流入农药,或者是化学物质以及化肥污染,这样会导致田螺会大批量的死亡。除此之外也应该定期的进行观察,预防鸭子和老鼠以及其它地还侵入养殖中,这样田螺也会大批量的死亡。还要及时的清理水中的杂草和草根,这样才所以让人睡不断的循环,也非常适合田螺生存。当水温下降9℃的时候,田螺就开始进行冬眠,为了可以让田螺更好的越冬,必须要保留池子底部有足够的淤泥,因为在天气温度比较低的时候,田螺都会钻到泥土里面越冬,但是这并不代表池子不需要水分,这时养殖池也应该保持10到15厘米的水深,而且每四天应该换水一次,这样才可以保证水池里面有适当的含氧量。

九、幼螺该如何养殖呢?

先是幼螺伺养箱的准备幼螺饲养箱通常采用 立体式,多层箱体相互叠加,每层箱高10厘米,一般规 格为20厘米X17厘米X10厘米,养殖土(营养土)5厘 米厚,留有空间5厘米,有条件的可在箱底下面铺设一层 3厘米左右的碎石子和鹅卵石,以增加养殖土的透气性和 透水性。

    

(2)其次是加强饲养管理幼螺孵出后,通常藏在松 软的泥土里两天后才陆续爬到土表活动,此时应把幼螺及 时转移到幼螺伺养箱内饲养。刚孵化出的幼螺壳特别薄, 体质娇嫩,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很差,在转移幼螺的过程 中,不能用手抓捏或用夹子来夹取,只能用菜叶或湿布盖 在土表,上面撒些诱饵,诱集幼螺爬到菜叶或湿布上,再 把它们一起转移到幼螺饲养箱内,以免碰伤幼螺。

    

幼螺生长特别快,饮料要求新鲜多汁,含营养成分丰 富,2〜3天更换一次食物种类。根据需要可以多投喂一 些鲜嫩多汁的瓜果、菜叶,辅以部分麦面、米糠、米粉、 钙粉或鸡蛋壳粉等精料,有条件的还可在菜叶上面洒些牛 奶等,如果适当投喂一些干酵母粉,将对幼螺的生长有很 大的促进作用。

    

(3)再次要掌握合理的饲养密度随着幼螺的生长, 饲养密度应逐渐由密到稀,以免发生拥挤、取食困难而被 迫休眠,从而造成生长缓慢,甚至死亡。放养密度以每平 方米面积投放幼螺2000〜3000只为宜。

  

(4)最后就是要保证合适的温度与湿度幼螺对外界 环境抵抗力较弱,所以要特别注意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室 内温度一般控制在20〜30°C之间,昼夜温差不得超过 5°C,原则上要求室内湿度在70%〜80%的范围内。

    在实 际饲养中,室内湿度很难保持这一要求,故应在饲养箱内 外的湿度上下工夫。土壤底部的含水量以30%〜40%为 宜,昼夜湿度差不得超过10%,湿度忽高忽低,易引起幼 螺死亡,在早春和人冬季节,应注意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空气或养殖土过干或过湿,都对幼虫生长不利,过湿易孳 生病菌和昆虫。

    饲养土易霉烂,引起幼螺受病菌侵害而大 量死亡,过干则会使螺体失去水分,影响生长,甚至死 亡。天热时应每天多喷洒几次水。喷水时最好用喷雾器形 成雾状水粒为佳,不能把水直接喷洒在幼螺身上,否则易 导致幼螺死亡。

  喷过水后,箱上盖好湿布,保持养殖土湿 润。所用的水如果是城市自来水,因其中含有漂白粉,需 放在太阳下曝晒2〜3天去除余氯后方可使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