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黄鳍鲷的养殖(黄鳍鲷养殖水质)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2-12-29 19:55   点击:277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黄鳍鲷养殖水质

黄脚腊鱼学名黄鳍鲷,为浅海暖水性底层鱼类,喜栖于岩礁海区,幼鱼生活水温范围较成鱼狭,生存适温为9.5-29.5℃,生长最适温度为17-27 ℃。而成鱼可抵抗8℃的低温和35℃的高温。黄鳍鲷能适应剧变盐度,可由海水直接投入淡水,在适应一星期以后,可重返海水,仍然生活正常,而在咸淡水中生长最好。一般不做远距离洄游。

黄鳍鲷池塘养殖可分为单

品种的纯养,多品种的混养和以单养为主的搭配养殖三种方式。

①单养。每亩放养700-1500 尾,每年1-3月投放鱼苗,规格为2-5厘米,养殖周期为1年至1年半,起捕规格200克以上,投喂冰鲜下杂鱼及人工饲料,亩产一般在150-300 公斤。

②多品种混养。混养能合理使用养殖水体,最大限度地利用水域的生产力,常用的混养方式有:

黄鳍鲷、鲻鱼、蓝子鱼混养。三种鱼混养每亩放养量分别为500-700 尾(5-7厘米),200-300 尾(7-8厘米)和200-300 尾(5-7厘米),养殖一年,黄鳍鲷亩产可达100-150 公斤。

黄鳍鲷、金钱鱼、蓝子鱼混养。三种鱼混养每亩放养量分别为700-900 尾(5-7厘米),200-300尾(5 -10 厘米)和200-300 尾(5-7厘米),养殖一年,黄鳍鲷亩产可达1500-200 公斤。

③以单养为主的搭配养殖。这是为了利用单品种精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的剩余饵料,以及为调节排泄物

造成的水质过肥,浮游生物大量繁生而采用的养殖方法,一般是主养一个品种,辅以搭配放养一个品种:

尖吻鲈、鲷养殖。每亩放养量分别为700-800 尾(1 0-12 厘米)和200-250 尾(5-8厘米);

鲈鱼、鲷养殖。每亩放养量分别为800-1000尾(1 0-12 厘米)和200-250 尾(5-8厘米);

笛鲷、鲷养殖。每亩放养紫红笛鲷900-1000 尾(1 2-14厘米)和黄鳍鲷150-200 尾(5-8厘米);

卵形鲳、鲷养殖。每亩放养量分别为800-900尾(10-12 厘米)和150-200 尾(5-8厘米)。搭配养殖的黄鳍鲷于每年3-4月份放苗,翌年2-3月收获,体重约200克,亩产为30-50 公斤

2. 黄鳍鲷的养殖技术

黄立鱼是海鱼,黄立鱼指的是黄鳍棘鲷,是鲷科、棘鲷属的一种海鱼。黄鳍棘鲷为浅海暖水性底层鱼类,生活于近岸海域及河口湾。

黄鳍棘鲷没有远距离的洄游习性,但有明显的生殖迁移行为。其中文学名黄鳍鲷,适应力强,生长快,为中国南方网箱养殖的重要对象。

黄立鱼是华南沿海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目前广泛分布于日本、朝、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红海及中国台湾、福建、广东、广西沿海。在河口半咸水域亦有分布。

3. 黄鳍鲷淡水养殖

黄翅鱼,又名黄脚立、赤翅、黄立鱼,属海鱼。适应力强,生长快,为中国南方网箱养殖的重要对象。黄鳍鲷体长椭圆形,侧扁,背面狭窄,腹面钝圆。体高,头部尖。背鳍鳍棘部与鳍条相连,尾叉形。

黄鳍鲷为浅海暖水性底层鱼类。幼鱼的适温范围较成鱼窄,生存温度9.5—35℃,生长最适水温为24—28℃。成鱼则可抵御2℃的低温和35℃的高温,生长最适水温为26—30℃。适盐范围较广,在盐度为0.5‰—4.3‰之间的海水中均可生存。可以从海水中直接移入淡水,在半咸水中生长最佳

4. 黄鳍鲷野生和养殖区别

黄翅鱼好

黄翅鱼的学名叫黄鳍鲷,又名赤翅、黄脚立。鲷科棘鲷属。广泛分布台湾海峡,福建、广东,广西。黄翅鱼体长椭圆形,侧扁,背面狭窄,腹面钝圆。体高,头部尖。背鳍鳍棘部与鳍条相连。尾叉形。体色青灰带黄。

黄翅鱼生活於1~50公尺水域,常在河口区的蚵棚、红树林或堤防区的消波块附近活动,属广盐性鱼类。

5. 黄鳍鲷养殖水质标准

黄脚腊鱼学名黄鳍鲷,为浅海暖水性底层鱼类,喜栖于岩礁海区,幼鱼生活水温范围较成鱼狭,生存适温为℃,生长最适温度为17-27 ℃。而成鱼可抵抗8℃的低温和35℃的高温。黄鳍鲷能适应剧变盐度,可由海水直接投入淡水,在适应一星期以后,可重返海水,仍然生活正常,而在咸淡水中生长最好。一般不做远距离洄游。

黄鳍鲷池塘养殖可分为单

品种的纯养,多品种的混养和以单养为主的搭配养殖三种方式。

①单养。每亩放养700-1500 尾,每年1-3月投放鱼苗,规格为2-5厘米,养殖周期为1年至1年半,起捕规格200克以上,投喂冰鲜下杂鱼及人工饲料,亩产一般在150-300 公斤。

②多品种混养。混养能合理使用养殖水体,最大限度地利用水域的生产力,常用的混养方式有:

黄鳍鲷、鲻鱼、蓝子鱼混养。三种鱼混养每亩放养量分别为500-700 尾(5-7厘米),200-300 尾(7-8厘米)和200-300 尾(5-7厘米),养殖一年,黄鳍鲷亩产可达100-150 公斤。

黄鳍鲷、金钱鱼、蓝子鱼混养。三种鱼混养每亩放养量分别为700-900 尾(5-7厘米),200-300尾(5 -10 厘米)和200-300 尾(5-7厘米),养殖一年,黄鳍鲷亩产可达1500-200 公斤。

③以单养为主的搭配养殖。这是为了利用单品种精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的剩余饵料,以及为调节排泄物

造成的水质过肥,浮游生物大量繁生而采用的养殖方法,一般是主养一个品种,辅以搭配放养一个品种:

尖吻鲈、鲷养殖。每亩放养量分别为700-800 尾(1 0-12 厘米)和200-250 尾(5-8厘米);

鲈鱼、鲷养殖。每亩放养量分别为800-1000尾(1 0-12 厘米)和200-250 尾(5-8厘米);

笛鲷、鲷养殖。每亩放养紫红笛鲷900-1000 尾(1 2-14厘米)和黄鳍鲷150-200 尾(5-8厘米);

卵形鲳、鲷养殖。每亩放养量分别为800-900尾(10-12 厘米)和150-200 尾(5-8厘米)。搭配养殖的黄鳍鲷于每年3-4月份放苗,翌年2-3月收获,体重约200克,亩产为30-50 公斤

6. 黄鲷可以养殖吗

是养殖的。

种苗生产

黄鳍鲷养殖所需的种苗,绝大部分依靠海区捕捞天然鱼苗。一、鱼苗的采捕捕捞黄鳍鲷幼苗要掌握好几个技术环节:

1、生产季节捕捞黄鳍鲷苗的季节于每年11月下旬至翌年2月下旬。初次见苗时间为11中旬,旺发期为12月至1月,2月下旬以后,鱼苗长大分散,只能捕到少量大苗。

2、鱼苗规格与群体变动每年“立冬”前,黄鳍鲷开始产卵,幼苗孵化以后成群地游向河口和内湾觅食。11月中旬开始出现少量体长0.5厘米的鱼苗,靠岸的幼苗群体越来越大,至体长2厘米左右时群体最大,2月下旬后,鱼苗长至3厘米以上,并游向较深水海区。

7. 黄鳍鲷养殖水质怎么样

“沙钻”学名多鳞鱚,有的地方叫沙丁鱼。是一种浅海区域底层小型鱼类,由于它常栖息在沙滩、淤泥海底,又喜钻沙,故南方渔民称为“沙钻”。此鱼头尖、嘴小、鳞小,身细小,游泳迅速,相貌可爱。它虽属袖珍型,但肉多刺少,而且味道极美。

首先就要选择正确的钓点。沙钻鱼在小潮时较集中,不太愿意跟随大潮流动而到处觅食,所以钓点应选在潮水缓慢、水质较好的沙滩或海滨浴场边泥沙较多的地方,也可选在水浅泥厚的码头附进垂钓。

用海竿沉底钓时,在沙滩、海滨浴场边垂钓,由于沙钻体积小,不需用粗竿。当放线入水后,可静等鱼咬钩,但如需较快较多的捕捉到鱼获,可将竿拿在手中,慢慢拖拉,如此反复,往往可中鱼。沙钻虽小但它咬钩力量可不能和它的体形画上等号的,反应的竿尖的力量是强烈的“哒哒”二下,等提鱼上岸一看钩早以到了咽喉的深部,这也是少跑鱼的原因。

若是浮游矶钓法,一般在浅海水域的码头俯近垂钓,由于线上带有浮漂,观察明显,钓饵不需人为的拖动而随波轻摇。放线入水后3B咬坠会带着钓饵快速沉底,此时的钩饵的移动全靠波漂随海流的流动而移动,这对底层的鱼可谓十分诱惑,当发现浮漂突然停止时,此时鱼已咬着钩,待浮漂全部沉入水中时提竿将其勾牢。用此钓法往往又能钓到黄鳍鲷、黑鲷等鱼。

最后是下钓饵。沙钻不挑食而是很贪食,任何小虾、小蟹肉和鲜沙蚕它都喜欢。但在挂肉的大小应注意,不要太大块,将肉剪成绿豆大小较好,这样鱼好入口,钓手也有鱼进帐。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