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桡足类的养殖方法(桡足类生活史)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2-12-28 11:00   点击:108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桡足类生活史

华隆双杀。

锚头蚤病又叫针虫病,是由锚头鱼蚤科 锚头蚤雌虫寄生在鱼体表鳞片下或头部等处所致。

锚头蚤在水中一年四季均有,夏秋季偏多,对鱼类危害很大。它的生活史从虫卵经过5期无节幼体和5期桡足幼体,第5期桡足幼体交配,一生仅一次。

交配后雌虫寻找适应宿主(即免疫力降低)寄生,再经过童虫、壮虫和老虫3个阶段,其寿命随温度高低而有所差别,一般20天~一个月左右。

锚头蚤在鱼体寄生时,头部插入鱼体,躯干部露在外面。童虫状如细毛,白色无卵囊,寄生部位有血点;壮虫虫体透明,可见黑褐色的肠道蠕动,卵巢在肠道两侧明显,常有一对绿色卵囊拖在后面;当进入老虫阶段,虫体浑浊不透明、变软,并往往布满藻类和固着类原生动物,俗称“挂脏”。

2. 桡足动物是什么

浮游动物是漂浮的或游泳能力很弱的小型动物。浮游动物随水流而漂动,与浮游植物一起构成浮游生物。浮游动物几乎是所有海洋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从单细胞的放射虫和有孔虫到鲱、蟹和龙虾的卵或幼虫,都可见于浮游动物中。终生浮游生物(如原生动物和桡足类)以浮游生物的形式度过全部生命,暂时性浮游生物或季节浮游生物(如幼海星、蛤、蠕虫和其他底栖生物)在变成成体而进入栖息场所以前,以浮游生物形式生活和摄食。

浮游动物是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在水中营浮游性生活。它们或者完全没有游泳能力,或者游泳能力微弱,不能作远距离的移动,也不足以抵拒水的流动力

3. 桡足类主要运动器官

红蹦蹦虫是枝角类鱼虫,青蹦蹦虫是桡足类鱼虫。青蹦蹦虫有攻击性,红蹦蹦虫没有攻击性。

蹦蹦虫学名水蚤,俗称红虫,常用来喂养观赏鱼,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俗称鱼虫。体小,长约2毫米,浅肉红色,生活在淡水中。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具背甲,躯干部有躯干肢(胸肢)5对,为运动及呼吸器官。

4. 桡足类的主要特征

海马特点,头侧扁,头每侧有2个鼻孔,头部弯曲与体近直角,鱼体粗侧扁,完全包于骨环中;嘴是尖尖的管形,口不能张合,

只能吸食水中的小动物为食物,眼睛可以分别地各自向上下、左右或前后转动;胸腹部凸出,躯干部由10-12节骨环组成,

一般体长15-30厘米左右;尾部细长呈四棱形,尾端细尖,能卷曲握,常呈卷曲状;头部弯曲,与躯干部成一大钝角或直角,顶部具突出冠,冠端具小棘;吻呈管状;口小,端位;鳃孔小;全身完全由膜骨片包裹,有一无刺的背鳍,无腹鳍和尾鳍。

背鳍位于躯干及尾部之间;臀鳍短小;胸鳍发达;无尾鳍;它的鳍用肉眼是不太容易看出来的。但用高速摄影,注意观察,可看到一根根活动的棘条。这些棘条能在一秒钟内,来回活动七十次的速度。依据从背鳍端传到另一端的波浪,海马能乘着此进行波,自由自在地作前后或上下的移动。雄鱼尾部腹侧具育儿囊,卵产于其内进行孵化,一年可繁殖2-3代

5. 桡足类繁殖周期

桡足类的食性多样化,有滤食型、掠食型、刮食型和混合型。浮游桡足类是很多经济鱼类的饵料。

因此,可以根据某些浮游桡足类的数量分布来寻找渔场,还可以根据很多桡足类的分布情况探索海流的流向和测定水体污染的程度。

淡水桡足类中的某些掠食性种类侵袭鱼卵或鱼苗,给鱼类的繁殖带来危害。有些淡水种类是寄生蠕虫(吸虫、绦虫、线虫)的中间宿主。还有不少种类直接寄生于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体表或消化道内,危害寄主的繁殖和发育。

6. 桡足类的生殖发育特点

为暖温性中上层小型洄游鱼类。栖息于沙泥底质近海,可进入江河及其支流湖泊、河口或咸淡水生活。以桡足类、枝角类、轮虫及小鱼等为食。

生殖季节从河口区进入淡水区,沿干流上溯至长江中游产场作生殖洄游。产卵后亲鱼分散在淡水中摄食,并陆续缓慢地顺流返回河口及近海,继续肥育。刀鱼的幼鱼也顺水洄游至河口区肥育。

7. 桡足类动物是什么

寒鰤鱼就是冬季捕获的长得比较大的鰤鱼.

保护级别 IUCN3.1

别称 青甘鱼、平安鱼、油甘鱼

鰤鱼在日本的地位极高,大约是与逢祭典必出现的鲷鱼和逢喜庆必出现的鲑鱼一个级别

鰤鱼属于鲹科鰤属的温水性深海鱼类,分布于日本海及中国台湾以南海域。鰤鱼一般随着黑潮及其支流向北漂流,并集中在海洋锋区,常附着在随波逐流的海藻上,4厘米以下的鰤鱼主要摄食哲水蚤之类的桡足类及甲壳动物。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