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产养殖处理死藻藻类老化
虾塘裸藻最佳处理方法是在下风口用潜水泵倒置排死藻。利用裸藻早清晚绿的热点,在傍晚死藻比较密集的时候,将潜水泵倒置,排掉死亡的藻类尸体以及气泡。也可直接用密闭的网兜捞掉集中处漂浮的裸
1
/3
人工捕捞
若是池塘中出现裸藻,可以利用裸藻早清晚绿的特性,在每天下午5-6点进行打捞,准备一个密布网网兜,将其放入水中捕捞,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裸藻的数量。
2
/3
换水处理
当池塘中出现大面积的裸藻时,可以采用换水的方式,将河塘中的旧水排出40%,建议排放上层水,然后再注入干净的新水,减少池塘内裸藻的数量,
3
/3
改变水质
裸藻喜欢生长在PH值大于6.0以上的水体中,想要去除池塘中的裸藻,可以调节水质的酸碱度,若是水质偏碱,要加入大量的硫酸钙、白醋等酸性物质,破坏裸藻的生长环境。
注意事项
池塘中出现大面积的裸藻后,可以在底部栽种水草,比如伊乐草、水藻、浮萍等水生植物,能够净化水质,营造一个良好的水体环境,还能有效阻碍裸藻生长。
2. 水产养殖绿藻怎么治理
养塘绿藻衣清除方法有:
1、生物消除法,在鱼塘中套养足够的花白鲢、草鱼、鲫鱼等食草性较强的鱼类,不仅可以消除藻类,还可以给它们当做营养吸收。
2、物理消除法,这种方法又可以分为人力清除和注水排出,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人工捞出蓝藻;注水排出方法需在有大风天气时使用效果明显,具体是在大风天气时注入新水,在下风口挖出一条小沟渠,深度以水体蒋蒋带动藻类流动流出即可。
3、化学方法清除,常见的有第一种在无风晴天时,全鱼塘用晶体硫酸铜化水泼洒,用量为0.2-0.7克/立方米,泼洒后注意开增氧机,半夜必须起来巡塘,防止应激或藻类死亡后鱼类缺氧翻塘,连续巡塘2-3个晚上,发现浮头立马开增氧机或注入新水,切记!
3. 鱼塘藻类老化处理
水中藻类浓度越高,密度越大,那么白天的光合作用也就越强,尤其是午后产氧就越足。有些安装了溶氧监测探头的就可以发现,午后一两钟时,养殖水体表层溶氧会出现过饱和,此时还不得不进行曝气,以防发生过饱和的气体引起气泡病,或是引起鱼的皮肤受伤。
水中有机质耗氧严重,一亩塘几百斤载鱼量还缺氧浮头
没有装溶氧监测的也可以采用以下办法检测,侧面反映水体溶氧。
早上起来测养殖水体的酸碱度,到了下午四五点再测一下同一水体的酸碱性。如果发现差异较大,如早上酸碱度在7.5至8.5,到了下午四五点,就变成8.5到9.5了,那说明藻类密度很大。
为什么说酸碱的变化会反映出藻类在水体中的密度呢?其原理来源于藻类光合作用会消耗水体中的二氧化碳。白天在光合作用下,藻类就像陆地上的植物一样,通过光合作用,吸入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二氧化碳属于酸性物质,酸性物质在减少,那养殖水体的碱性自然就升高了。所以通过碱性升高的幅度判断,幅度越大,说明养于水体的藻类浓度越大。
处理这类由藻类引起的透明度过低,可以向水体中补充发酵碳源与干酪乳杆菌,发酵碳源一亩用到两到三公斤,乳干菌5升一桶用到15亩水面,通过促进水体中轮虫等浮游生物的生长,增加对水体藻类的消耗,最终再通过花白鲢的滤食浮游动物,转变为花白鲢,尤其是花鲢的产量,然后离开养殖水体,达到投入与排出的平衡,保持水体和自净能力,防止藻类过剩,出现倒藻死鱼的风险。
4. 藻类死亡对水质的影响
绿藻对鱼没有危害,因为绿藻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成为鱼儿食物的存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鱼缸内的绿藻不能过多,因为太多的话,会引起鱼缸内其他生物的观赏性。所以为了避免看不到美丽的鱼儿,绿藻这类植物一定要定期处理。不然如果处理不及时的话,很有可能会导致它们出现爆缸的情况,严重时还会影响到鱼儿的生长。
5. 水产养殖处理死藻藻类老化的方法
死藻包括倒藻的情况,死藻不一定都是倒藻,但是倒藻一定有大量死藻!倒藻是养殖水体中藻类大量死亡,导致水色骤然变清、变浊(有黄浊、白浊和粉绿色的混浊之分),甚至变红的一种现象。
发生“倒藻”时,首先溶解氧会下降,二氧化碳会增加,使pH值迅速下降;
其次,大量的死藻分解,会加大耗氧外,还会产生氨氮和亚硝酸盐;
第三,水中的原生物会大量繁殖,反过来抑制藻类的生长。
6. 藻类老化处理方法
采用灭藻剂处理,之后再考虑肥水,切忌盲目施放肥料、底改和活菌,致延误时机并加大处理难度。有时绿色的水体变混浊后其中还会有大量的甲藻,水色也是黄泥色的,此时应用灭藻剂处理,之后再考虑肥水。
扩展资料:
所谓倒藻是养殖水体中藻类大量死亡,导致水色骤然变清、变浊,甚至变红的一种现象。发生“倒藻”时,首先溶解氧会下降,二氧化碳会增加,使pH值迅速下降;其次,大量的死藻分解,会加大耗氧外,还会产生氨氮和亚硝酸盐;第三,水中的原生物会大量繁殖,反过来抑制藻类的生长。
发生“倒藻”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气温的突变。二是人为管理不当,包括施肥补肥时机把握不好,换添水的时间、数量不对,换添水之后没有及时保肥,消毒药用量和时间不妥等。
藻类老化导致鱼类突然死亡,池水透明度过大,引起底栖青苔滋生。青苔光合作用较强,强烈吸收水中的营养盐,限制了浮游藻类的生长,引起有害菌大量繁殖。水体溶氧急剧下降,氨氮、亚硝酸盐过高。
7. 水产养殖中倒藻怎么处理
爆发的原因
1、主要原因是水体的富营养化,简单点说就是水体中氮磷钾等营养物质比例失衡。水产养殖一段时间后,随着饲喂量加大,水体中的粪便也增多,导致水体中氮磷含量增多,进而促进蓝藻生长。
2、蓝藻的大规模爆发一般发生在高温季节,水温较低时,蓝藻爆发的概率小些,进入夏季,天气晴朗、无风、光线强,在富营养水中,如果养殖池塘中有蓝藻藻种,就会大量繁殖,形成优势种。
3、有些水产养殖过程中会引入外源水,外源水体中蓝藻含量偏多,引入养殖池水中后容易引起蓝藻爆发。
预防
在养殖过程中,蓝藻的治理,应该注重“以防为主,以治为辅”为原则。
1、选择合理的养殖密度,合理地投喂,避免因池塘承载量过大,导致有机物过多、过剩的情况。
2、高温天气,容易爆发蓝藻,阴雨天气易倒藻,其它藻类容易死亡,由于蓝藻抗逆性较强,存活下来再大量繁殖,就一发不可收拾了。所以,我们可以在阴雨天前适当地肥水并泼洒抗应激药物。
3、加大肥水,平衡水体营养元素,定期使用酵素肥,促进池塘中绿藻、硅藻等有益藻类的繁殖生长,从而抑制蓝藻的生长。
4、定期使用改底和调水类产品,保证池塘底部环境的良好和水体中菌藻相的平衡。
5、定期使用有机酸调水解毒类产品,有利于稳定水体酸碱度,控制过高PH。
6、高温天气,多补充碳源,促进菌类生长,控制PH过高。采取“晴用芽孢,阴雨EM菌种”的方案,芽孢在晴天使用本身可以与蓝藻竞争,同时其分泌的多肽类物资具有抗菌作用,能较好的抑制蓝藻。在阴雨天其它菌种和藻类繁殖减慢的时候使用光合细菌可以对蓝藻形成很好的竞争抑制作用。
7、如果外源水比较好时,可以定期的换水。
8. 水产养殖倒藻怎么处理
方案1:
因水产养殖迅速发展,养殖水质、密度、养殖方法已和以前大不相同,水产动物疾病一年不同一年,一年多过一年。水产动物疾病诊断的目标不是简单的判断疾病类型或种类,甚至找到病原都不是最终目标,因为这些都还不够。比如最常见的四大家鱼出血病,引起出血病的病原很多,有寄生虫、细菌、支原体,甚至病毒,但基本上属于条件致病病原,只有在水质恶化、拉网或天气变化时才会发生。而在鱼病防治实践中我们发现,控制病原滋生比直接控制病原效果更好、更安全,效果更明显。
控制病原要考虑整个池塘生态系统,切断病原的传播,否则会适得其反。如消毒剂在治疗细菌性疾病时经常出现用后大规模死鱼现象,而杀虫剂经常用于治疗鱼类暴发性出血病。这是因为消毒剂用后有时会引起病原的突然增加,特别是氯制剂。此外引起病原增加的因素还有施肥、倒藻、反底、拉网等,所以疾病发生期间不能施肥、拉网,疾病被控制后应加强恢复水质。控制病原最好的方法是控制水质,而不是消毒,因为任何一种药都不能在不伤害鱼体的情况下灭绝病原。病原生存的环境存在,就会大量滋生,但如果水质良好,寄生虫、病原菌、病毒就无法通过水体传播,并会慢慢减少、消失。藻类生长旺盛可以净化水质,有效抑制病原菌,水体清爽和水底干净是健康养殖的基础。
EM生态益生菌原液渗入水体后,能抑制病原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调整养殖生态环境,提高水中溶氧量,促进养殖生态系统中的正常菌群和有益藻类活化生长,保持养殖水产生态平衡;拌入饵料投喂,直接增强鱼类的吸收功能和防病抗逆能力,促进健壮生长。EM生态益生菌原液中的光合菌还能利用水中的硫化氢、有机酸、氮及氨基酸,兼有反硝作用,消除水中的亚硝酸铵,从而净化养殖池中的排泄物和残饵,改善水质,大大减少鱼虾疾病。将具有拮抗特性的微生态制剂施入养殖水体中或添加到饲料中,杀死或抑制病原微生物,为养殖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能防止有毒物质胺和氨的积累,保护机体不受毒害。
方案2:
多大水面?水深多少?主养什么鱼?
水质老化有几个原因,一是养殖对象没有搭配好,二是微生物没有搭配好。
办法是肯定有的,而且,投入也不大,但也要跟据实际情况调整。
如果是养殖对象没有搭配好,就适当调整一下。微生物更好办,杀一部分有害菌,加入益生菌追问深2.5米,30亩,主要养四大家鱼追答草鲢鳙青鲤大概是什么比例?建议把没有带来多少经济效益的鲤鱼清理一下,如果是投肥的,一定补充!
9. 养殖水体藻类老化处理方法
一、高温池塘底热发生的原因分析
■ 底部温度测量
1)高温,闷热,表层水温度高于底层水,易形成“温跃层”,导致表-底层水体对流受阻,表层溶氧到达不了底层,底层营养盐也无法补充到表层,造成底部有机质大量沉积,反而给了底部厌氧菌大量繁殖的机会,大量厌氧发酵,产生热量,就会出现池塘底热现象;
2)高温,藻类新陈代谢快,老化速度快,易倒藻,出现下风口黄色泡沫、水质发粘现象,死藻沉底,加剧夜间耗氧,易出现池塘底热现象;
■ 高温藻类老化快,倒藻
3)高温,水产动物一般摄食量较大,投喂量较大,但却由于高温导致转化率不高(如同天热,人都不太想吃饭),导致池底残饵、粪便增多,底部微生物分解时就会大量耗氧,而溶氧低了之后厌氧菌则会大量繁殖,发酵产热,所以就表现出池塘底热;
4)增氧机白天开的多,特别是从中午11点开到傍晚6点,会把表层的高热导入底层,导致整体水温升高,实际在测量水温过程中发现,傍晚6点左右底层水温高的也达到36℃左右。
二、高温池塘底热的危害
1)昼夜温差较大的晚上,会由于表层水温下降速度快于底层水温,形成“密度流”,底部有害物质、有机质上升,造成“返底”现象,容易引起对虾缺氧、浮头,甚至中毒、偷死;
2)池塘底热,水体表、底温度均很高,对虾只能在二层水游动(俗称“暗缺氧”),而且容易出现对虾趴边、平静水面起跳等现象,造成对虾体质下降,进而容易导致纤毛虫附着、黄黑鳃、面包虾、偷死等情况发生;
3)池塘底热,加剧底层缺氧,容易出现对虾趴边、跳跃、红须、尾扇发红、腿部发红等现象。
三、高温池塘底热的防控措施
中后期,特别是高温季节,改底要有针对性,正确改底,降本增效,否则就是在“白花钱、做无用功”。
1)正确使用光催化型底改,由于本品可持续释放具有高能氧化还原电位的羟基自由基,可显著提高氧化还原电位,彻底分解池底残饵、粪便等有机污物,消除塘底“聚毒层”,真正消除池底黑臭底泥,一般氧化底改只氧化黑泥,但恶臭、腥臭气味并未消除,另外本品对对虾纤毛虫、黄黑鳃等现象也有很好的防控作用;
■ 氧化还原电位测量
2)使用高铁酸盐类氧化底改,配合生物底改(要求不耗氧,可使用富含粪肠球菌、硫化氢氧化细菌的生物底改,特别适合底部泛酸、厌氧的环境),既可氧化、分解底部有机质,增加池底溶氧,消除底部发酵产热,又可抑制底部有害菌的繁殖,去除底部硫化氢的产生,减少水体发粘、腥臭;
高温,中后期,生物底改一样很有用,但一定要求不耗氧,正确合理使用,否则反而会加剧厌氧菌发酵,产生底热、发酸,而实际用富含粪肠球菌、硫化氢氧化细菌的生物底改与过硫复合盐、高铁、二氧化氯等产品对比发现,不仅降低底热,还可很好的起到分解底部有机质,清爽水体,间接增加溶氧的作用。
3)使用季铵盐类、中药类底改,清凉底部,不伤菌藻,不坏水,可有效缓解底热,降底温效果明显,可有效预防对虾反复性缺氧、浮头、黄黑鳃等现象;
4)加强粪链球菌、粪肠球菌、光合细菌等活菌的使用,高温不耗氧,特别是粪链球菌高温可有效替代芽孢杆菌,分解底部、水体的有机质,不要只改底,不调水,否则改底泛起来的有机质还在池塘当中,利用不掉,不仅容易造成对虾纤毛虫滋生、水质浑浊,而且容易起氨氮、亚盐、蓝藻。实际实践中检测,改底之后再配合使用“粪链球菌”,水体中的可溶性有机质明显减少,水体更加亮爽;
■ 可溶性有机质检测
5)科学投喂,不要吃料猛,就一味加料,特别是高温天要适时控料,合理投喂,提高饲料转化利用率,减少底部残饵、粪便的积累,不给厌氧菌繁殖机会,防止底部发热;
6)加强巡塘,加强水质监测,加强溶氧监测,合理保持池塘水位,有条件可定期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