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鲈鱼苗养殖防病治病
1、养殖的水质。有条件的话尽量选择一些水质清新、流动性强的自然水域修建池塘。如果退而求其次的话最少要保持水质营养丰富。即水质不要求十分清澈,可见度在2、30厘米左右,池水颜色以浅绿色为宜。
2、养殖的环境。淡水鲈鱼有以沿岸浅水区为生存环境的,也有以深水区为生存环境的。但总体来说,环境布置基本相同。预先在池塘底部喷洒生石灰,同时伴以阳光照晒,杀菌消毒。池塘底部以砂石土质为主。岸边种植水草。
3、养殖的投喂。鲈鱼属于食肉性鱼类,小鱿鱼、小草虾、乌贼等小鱼小虾及贝类都可作为它的食物。同时为了增加鲈鱼的营养摄入,保证健康成长,在这些天然食材中也可加入一些谷物、植物及合成食材。
4、养殖的密度。池塘的空间要考虑鲈鱼的数量。以一亩池塘为标准,放养的数量控制在一至两千尾左右。防止放养密度过大造成鲈鱼之间的生存空间不够,或者食物摄入不够,发生撕咬争斗的情况。
5、养殖的管理。池塘每天要定时打氧,适时补水。并且要随时观察水质,保证水质的营养成分充足。并适时的向池塘中投撒一些药物,对鲈鱼进行防病治病。并且要加强池塘边的巡护工作。
2. 鲈鱼苗养殖防病治病方法
一、养殖条件
红罗非鱼对水质的适应能力强,不论新、旧、深、浅的池塘均可养殖,高产池塘要求水源好,pH6.8~8.5,盐度0~20%,排灌方便,面积4~10亩,水深1.3~2.5米,并配备1~2台1.5千瓦的叶轮式增氧机。
二、苗种放养
每年春季当水温回升稳定在15℃以上时便开始放养冬苗,放养前要进行池塘消毒,每亩可用75~100公斤的生石灰干法毒塘,约过5~7天毒性消失后开始放养红罗非鱼种。池塘主养一般每亩放养红罗非鱼种1500~3000尾,同时混养鲢鳙鱼种各40~70尾,以控制水质;流水养殖可亩放5000~10000尾;与其它鱼混养时可亩放200~500尾;网箱养殖一般放养150~350尾/米3,为减少雌鱼产仔对饵料的损耗,提高生长率,最好放养全雄性的红罗非鱼苗种,也可混养适量的个体比红罗非鱼种小的斑鳢、加州鲈等肉食性鱼的鱼种进行控制。由于红罗非鱼苗种起捕运输易受刺伤,放养时用3%的食盐水浸种处理,使伤口愈合,防止病菌感染。
三、饲喂管理
红罗非鱼可摄食各种商品料和池塘里的生物饵料,主养应投喂全价的罗非鱼配合饲料,饲料粗蛋白含量在28%~32%较合适;按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四定”方法投喂,日投喂量按鱼体重的3%~5%计算,每日分两次投喂,并根据天气、水质及摄食情况适当增减。
四、水质管理
高密度养鱼过程中鱼类粪便和剩料易导致水质变坏,因此,要对鱼池采取适当的换水或加注新水等方法进行调节,使水质保持淡褐色或油绿色,透明度20~25厘米。可每亩用15~20公斤的生石灰兑水全池泼洒,每月1~2次,调节池水pH至微碱性。用有益微生物制剂改善池塘微生物结构,控制池塘有害物质,改善水质,防病效果较好。
五、鱼病防治
红罗非鱼抗病力强,正常养殖管理情况下很少得病,但在养殖条件不好时也会发病死亡,影响成活率。冬春季节受冻伤或运输、扦捕受伤容易引发水霉病,应尽可能避免。高温季节主要病害为嗜水性单胞菌引起的败血症,该病主要是养殖水质变坏、低氧、饲喂不善等应激因素导致条件致病菌的感染引起,该病可以用口服卡那霉素、氧氟沙星等进行治疗,用量为每100公斤鱼每天用药3~6克拌料投喂,连喂5天。防治鱼病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保持良好的水质,做好日常投喂管理是防病的关键。
以上就是有关红罗非鱼的知识介绍。红罗非鱼的食性非常广都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或者吃一些杂食性的鱼类,且非常谈事,食量也很大,养殖者们可以选择一些小麦或者是玉米等作为它的饲料来进行喂养。在养殖的过程中,养殖者们要注意预防鱼病的产生,做好防治工作,这也是整个养殖过程中重要的一步。
3. 鲈鱼养殖技术防病
导致鱼儿肚皮朝上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水中的氧气含量比较低,鱼儿因缺氧导致翻肚。也有可能是因为换水的温度相差太大,导致鱼儿受到了刺激,也会让它翻肚。另外,如果鱼儿的鱼鳔出了问题,导致它患上失鳔病,也会出现翻着游的情况。
充氧:鱼失鳔有可能是缺氧引起的,这个时候需要做的就是及时进行充氧。
控温:如果水温有较大的变化,鱼儿也会出现肚皮朝上的现象,这种情况是受到了一定的刺激,因此需要静养,同时还要追忆保持水温。
防病:当鱼类患上一些疾病时,也会导致它肚皮朝上,一般这种病被称为失鳔病。
4. 鲈鱼养殖应注意哪些病
1、池塘的选择
大口黑鲈鱼养殖池一般不宜过大,以2~5亩为好,水深1.5~2.0米。池塘排注水要方便,水源要充足且无污染,水质以中性或弱碱性为佳。另外池塘还应具备一定的电力和交通条件,以利于增氧和运输。
2、池塘清整
池塘清整按一般养殖鲤、鲫的要求即可,但如池底腐殖质过多应先清除,以免导致水质过肥和鱼病的发生。
3、苗种的选择
由于大口黑鲈鱼喜食鲜活饵料,而鲜活饵料在养殖中又难以保证长期供应,且易引起鱼病,因此在选择苗种时,一定要选择经过人工驯化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的苗种,尤其是广大内陆地区低价鲜活饵料几乎没有,因此选择经过驯化的大口黑鲈鱼苗就显得更为关键。苗种的规格一般分为两种:一种为3~5厘米的小苗;另一种为100~200克的大规格鱼种。苗种的规格要尽量一致,以免养殖过程中大小相残,鱼苗的体色要正常,无伤无病,活力要强。
4、苗种放养
清整好的池塘先加水80~100厘米,经7~10天培水,肥度达到放养夏花标准即可。放苗时水温应稳定在15℃以上,天气要晴好无风,北方地区一般应在5月中上旬,南方可适当提前。放养密度为小苗2000~5000尾/亩,大规格鱼种1500~2500尾/亩。池塘条件较好的(如流水池,半流水池)、饵料供应充足的可适当加大密度。
5、饲养管理
大口黑鲈鱼喜清水,因此养殖中应适当增加换水次数,并套养少量的花、白鲢和鲫鱼,以防止水质过肥。池塘中还应配备增氧机,以增加水体溶解氧,促进水体交换。由于鲈鱼有以大食小的习性,养殖期间一定要保证饲料供应,及时提供大小适口、营养全面的优质饲料,防止鲈鱼因饵料不足而自相残食。另外,还要坚持早、中、晚巡塘,平时勤观察,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对池塘水质应定期化验,防止水质变坏。
6、投饵
大口黑鲈鱼全价配合饲料给饵量在前期一般为鱼体重量的4%~8%,每日投喂3~4次。随着鱼体生长,日投喂次数可减为1~2次,给饵量为鱼体重量的8%~15%,并根据天气,水质,密度等情况适量增减。
7、防病治病
研究表明,能够诱发鲈鱼发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鱼体病理研究正在逐步深入,各种有效药物也不断问世,但鲈鱼一但发病完全靠药物治疗是难以奏效的。在鲈鱼的养殖中应始终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选用最新型的溴制消毒剂-富溴作为预防药物,放养前每亩用富溴消毒剂2公斤带水彻底清塘,3天后放苗;在养殖期间始终坚持每15天用富溴消毒剂0.1ppM预防疾病。
8、养殖中应注意的问题
大口黑鲈鱼对饲料蛋白要求较高,传统养殖中主要以天然饵料(如小杂鱼,小虾等)为主,但由于受鲜活饵料来源、新鲜度和价格等方面的限制,传统养殖模式已无法适应鲈鱼养殖的进一步发展,而全价配合饲料正以其营养全面、污染小、操作方便等特点被广大养殖户所接受。但由于鲈鱼人工驯化难度较大,因此养殖户购入的鱼苗是否能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就直接关系到养殖户的养殖成本和收益。
5. 鲈鱼苗养殖防病治病方案
鲈鱼在水里不停的张嘴的话,可能是因为缺氧导致的。鱼本身对氧气需求量比较高,需要水里有充足的氧气。
而且鱼获取氧气的方式比较特别,它们是通过口和鳃的交替开合,水在进入口腔经过咽的地方到达鳃腔,之后用鳃孔把水给排到外面。虽然鱼平时也会张嘴,但是如果频率太高的话,通常都是因为水里溶氧量低,这种情况下它们就需要不断的张嘴加快获取氧气的过程。
6. 鲈鱼养殖的常见病害防治方法
1、养殖模式和苗种放养量
池塘养殖加州鲈鱼有混养和单养两种方式。混养既可以利用成鱼池、亲鱼池进行,也可以利用鱼种池进行。通常选用每0.067公顷产300-400千克的中低产成鱼或鱼种池进行,以利用池中的天然饵料鱼为主,每0.067公顷可放规格为3-5厘米的加州鲈鱼夏花20-50尾。池塘单产加州鲈鱼,鱼种规格要放大一些。一般可放规格为8-10厘米的加州鲈鱼。每0.067公顷放养1 000-2 000尾,经过5个多月的饲养,年底出池平均规格在250克以上。
2、饵料及投喂方法
养好加州鲈鱼,关键是要有足够的适口的饵料鱼。目前解决的途径主要有:一是利用鱼种池培育鲢、鳙鱼苗;二是利用成鱼塘,在塘中用网拦出部分塘体养殖小鱼;三是购买野杂鱼;四是购买专用配合饵料。加州鲈鱼属凶猛鱼类,以活鱼为食。活鱼的投喂量若以尾数计,可以放养量的2-3倍喂之。若以重量计,一般日投喂量为其总体重的10%-12%。
3、饲养管理
主要抓好水质管理,水位管理和鱼池环境管理。加州鲈鱼为凶猛鱼类,喜欢食动物性饵料。要求水质清新、溶氧丰富。因此整个养殖过程中,水质不宜过肥。特别是夏秋季,由于投喂大量饵料,极易引起水质恶化,一定要坚持定期换水,注入新水。
4、鱼病防制
加州鲈鱼在池塘养殖过程中,一般病害较少。目前发现的鱼病主要有:水霉病、疖疮病和锚头蚤等寄生虫病。水霉病、疖疮病用食盐溶液药浴效果较高。对于锚头蚤等寄生虫病,一般可用(0.5-0.67)×10-6的敌百虫全池泼散,防制效果甚为理想。
加州鲈鱼养殖周期有多长
一般来说加州鲈鱼从入箱到成鱼养殖需要经过半个月左右的进食驯化时间以及4-5次的分箱筛选,每次分箱筛选需要经过5-7天才可进行第二次,当成鱼养育到达0.5-1公斤即达到了上市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算出加州鲈鱼养殖周期大概是在在3个月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