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么养白虾
白虾怎么养
一、饲料
饲料投喂掌握“定时定量,定点定质,少量多投,具体调整”的原则。在池塘中设置三到四个食台,前半个月每天投食四次,饲料为鸡蛋、花生麸、小鱼等。半月以后每天投喂三次。
二、水质
放苗前在池中加入生盐,后期也需适量投放生盐。虾苗放养后一周内保持50厘米水位,以后每天增加5厘米,直至水深达160厘米左右。每隔4-5天换20%的水,每隔10到15天加入适量生石灰。
三、记录
为了保证后期白虾的正常生长,需做好日常记录工作,如:饲料种类、数量、水温、水位等情况。
白虾中含有丰富的镁,镁对于心脏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还能够很好地保护心血管系统。
2. 养白虾的基本知识
白皮虾又称南美白对虾、白虾,人工养殖条件下,南美白对虾对水环境的要求为:
1、水温要求:南美白对虾为热带虾种,养殖适温为25~32℃。在逐渐升温的情况下,南美白对虾可忍受43.5℃的高温。但对低温的适应性一般,18℃以下停止摄食,9℃时开始出现死亡;
2、盐度要求:南美白对虾对盐度的适应能力很强,其盐度适应范围为5‰~45‰,最适盐度范围为10‰~25‰。在逐渐淡化的情况下,也可在盐度为0‰~2‰的淡水中正常生长;
3、pH值:在自然界,南美白对虾对pH值的适应范围为7.3~8.6,最适pH为8.0±0.3,pH值低于7或高于9.5时,南美白对虾的活力下降;
4、溶氧:南美白对虾抗低氧的能力突出,它可忍耐的最低溶氧值为1.2mg/L。但在养殖过程中要求水体溶氧值大于4.0mg/L、,不得少于2.0mg/L;
5、水色:水色以油绿色或红棕色为佳;
3. 白对虾怎么养
1,首先,大棚进苗时间最早为4月中旬比较适宜,外池放养时间掌握在5月上旬,可稳定在20°C以上进行为宜,6月后水温为22-35°C。如遇到长期阴雨天,气温偏低、光照少的特殊气候,掌握适时放养。
2,然后,精养池塘放养密度3万-4万尾/亩,条件良好的高密度精养,应采取轮捕的方法,放养密度提高至5万-6万尾/亩。一般密度不宜超过2500尾/米3水体,过高极易产生病害及缺氧死亡。
3,然后,掌握好清塘消毒时间,如苗床在施用生石灰、漂白粉尚未到药性消失后,就上水放苗,会造成钙离子和氯离子药害虾苗,对虾池塘需经冬季曝晒,对老池应清除淤泥10-20厘米,放虾前15天左右用生石灰50-70千克/亩,或漂白粉8千克/亩消毒虾池。在清塘后至放苗前10天左右进水50厘米,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培养基础饵料生物,使水呈黄绿色或茶褐色。
4,然后,选择优质的虾苗是提高养虾成活率及高产的重要保证。对虾放养的规格一般为1-1.2厘米,在淡化到盐度1.5‰-2‰后,再使虾苗在1.5‰盐度的苗池中维持1-2天,以增加其适应变化能力。
5,然后,选购对虾虾苗时,应选择健壮活泼、体节细长、大小均匀、体表干净、肌肉充实、肠道饱满、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游泳时有明显的方向性、躯体透明度大、全身无病灶的。
6,然后,进行池塘水色的调控,理想的水色是由绿藻或硅藻所形成的黄绿色或茶褐色,在池中按比例施放氮肥和磷肥,瘦水池塘早期还应施放有机肥,追肥量视池塘水体透明度、PH值、水色等灵活掌握,每星期追肥一次。养殖中后期由于残饵及虾的排泄物增多,此时应采取适量换水或施用一定的生石灰来控制水质的措施。
7,最后,每天早、晚、午夜三次巡塘,观察水色变化及对虾是否有浮头现象。采用借助灯光观察和捞网检查两种方法检查对虾的活动情况、生长状况,如出现异常应调节投饵量,发现浮头可开启增氧机。
4. 小白虾怎么养
我是清理干净过油一下放冰箱冷冻出去。
5. 如何养白虾
1、养殖场地
白对虾可以池塘养殖。首先选择地势开阔、排灌方便、通风向阳的场地,使用砖石水泥建造面积在四十亩左右,深度在一点五米的池塘,并使用生石灰对池塘进行消毒处理,以免影响南美白对虾的生长。
2、提供饵料
池塘建造完毕后,可以将生长健壮、无病害的南美白对虾苗投放在池塘中,并为其每天提供三到四次饵料,维持对虾的生长,饵料最好选择鱼浆、贝类等食物,或者向池塘中倒入肥料,培养浮游生物供对虾食用。
3、消毒处理
养殖池水的颜色在正常情况下为黄绿色或者黄褐色,如果水池颜色过深,则要及时为南美白对虾更换水分,以免水分变质,影响其生长,如果无法换水,可以向池塘中添加沸石粉、生石灰调节水的颜色。
6. 白虾怎么养活
1、所肥水体及肥料中营养素(氮、磷、钾及其它微量元素)应全面全且相互平衡。
2、无机肥(化肥)是速效产品,肥水虽快,但持续时间较短;有机肥属长效产品,肥水虽慢,但持续时间较长。二者相互合理结合起来使用可达到即快又稳定的良好肥水效果。
3、无机肥使用时要根据阳光情况,少量多次。光强,光照时间长多施,反之少施多次。否则阴雨天施肥后大量的肥沉入池底,有可能使“青苔”大量繁殖。
4、基肥量要足,必须考虑到池塘中已有营养物质(如淤泥)及所施基肥营养结构与数量,底泥多时少施,底泥少或者新塘要适当多施。
5、池底淤泥较少时单施微生物制剂(活菌)肥水效果较差,这些菌施下去后没有东西可供其分解变成肥料。
6、放苗后施追肥宜少量多次,少用、慎用尿素等氮肥,否则氨氮含量有可能增高。
7、水体中实际的氮磷含量超过10:1时硅藻易大量繁殖;氮磷比3:1-7:1,甚至接近10:1时绿藻易大量繁殖;但氮磷比接近1:1时有毒甲藻、鞭毛藻易繁殖。
8、肥水后水体透明度应在30cm左右。绿色水(淡绿色、翠绿色、黄绿色或者绿豆色)比褐色水(茶色、茶褐色)相对稳定,想培育相对稳定的水就应尽量调整施肥的品种和数量,培育绿色水。
7. 白虾养殖高手谈经验
尽量减慢饲料残饵、粪便溶解在水体中。措施是投苗第三天开始每平方撒稳水精灵1克,之后每五天撒一克。
保持循环难的投苗20天内的水质不粘、水质正常
8. 养白虾要注意什么
1、将捞好的虾放在抄网中轻轻淘洗干净,控干水,大约需三到四分钟左右,然后火速拿回家中。
2、用一块干净的纯棉毛巾,浸透水后,拧干水,待用。
3、将淘洗干净的小虾均匀地滩在毛巾的一边,占毛巾面积的一半,注意不能太厚,否则影响成活率,一般一条毛巾保存的活虾即可够一天的用量。如果捞得多,可以多放一条毛巾。
4、将放好小虾的毛巾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后,轻轻地用毛巾的另一半盖好即可。若在大盘子中操作,则更方便省事。
9. 养白虾需要什么条件和技术
南美白对虾高产养殖技术
1、养殖环境
要选择水质优良、池底沙质、进排水方便的池塘进行养殖,养殖前要在池底铺设一层塑料薄膜,并固定住,池塘的进排水系统要通畅,养殖的水要以咸淡水为主。
2、选苗投苗
在养殖前,要选择体色鲜亮、无病态、不带粪便的健康虾苗养殖,投放前,可以使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浸泡消毒,然后按照池塘面积进行合理密度放苗,保持南美白对虾正常活动空间即可。
3、科学投喂
南美白对虾主要以鱼类及贝类的碎肉为食,还可以搭配人工饲料,比如米糠、植物饼等,这种投喂方式,能够满足对虾的营养均衡,然后根据对虾的食量决定投喂量,避免引起投喂过多,污染水质。而且投喂的时候池塘中央少投饵,四周可以多投放饲料。
4、水质管理
水质不佳会造成对虾产生病害,一般每周需要注入一次新水,观察养殖水质的肥度,保持水体透明度适中即可,如果发现对虾浮头现象,就是水质缺氧,要及时更换新水,避免对虾因缺氧造成死亡,如果池塘中的残饵过多,也会造成对虾感病,及时排除浊水,能够减少病害发生。
5、病害预防
在养殖南美白对虾的过程中,需要定期采用药品和增加免疫力的制剂抛洒,比如维生素C制剂,能够有效减少对虾病害发生,一旦发病,还要对池塘进行消毒,防止疾病蔓延。
10. 海白虾怎么养
盐度1.020%~1.023%之间。
一般海里的生物都是这个比重。温度25到26度左右。
11. 养殖白虾需要注意什么
南美白对虾是近几年新兴的特种养殖项目,它酷似中国对虾,身体最长可以达到24厘米,虾壳较薄,正常虾的颜色为青灰色,身上没有斑纹。他体内含有丰富的牛磺酸,牛磺酸可以降低人体的血清胆固醇,还有丰富的锌元素,可以为人体增加锌元素,改善由于缺锌引起的生长于味觉障碍等。很多朋友不知道该如何养殖,下面我就为大家带来了它的养殖方法。
1、养池要求
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池塘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通常虾池的深度在1.5-2米左右,保证虾池有着良好的排水系统,便于虾池的换水。还要保证水池中有着充足的水源,水质要干净,含有充足的营养成分保证南美白对虾的养殖需要。最后,虾池中要增设增氧设备,在一定的实践中向虾池内供给足够的养分,提高虾池的溶氧量。
2、虾池灭菌
在放养虾苗之前,要根据南美白对虾的生活习性,生长特点还有养殖后虾池中的卫生等问题。对虾池进行消毒灭菌工作。在虾苗放养前一个月的时候,在虾池中加入适量的生石灰消毒,且应该提前七天向虾池中加入比例的漂白粉。也可以在池中加入一定的水质肥料,像水肥宝等,这可以是虾池中达到充分的养料,为虾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3、虾苗选种
南美白对虾本是生活在南美咸水中,只是引入中国后开始淡水养殖,所以由于养殖的水是淡水,在选择虾苗时也要选择经过淡化处理的。避免选择虾苗之后,虾难以适应淡水的池塘环境,导致大面积死亡。在选择虾苗的时候,根据虾池周围的环境和季节特点等,不懂得尽量询问有经验的养殖人员。掌握市场需求,选择市场需求大的品种。
4、水质调节
在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时候,换水不是很容易,比较困难,所以在换水的频率会比较低。我们在养殖过程中要加强对虾池中水质的了解,通过之前换水的老水研究池中水质的变化,通过换水减少饲料等方法保证水质的干净。根据每个季节不同的水温变化,掌握四季的变化情况,水温变化时要采取措施防止水温变化对虾产生的影响,加强水质的调节,对虾的养殖有一定的作用。
以上就是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技术,南美白对虾比较脆弱,要特别注意管理,每天定时巡查。因为如果虾生病的话是很难看出来的,生活在水底,无法及时的观察,所以还是要有一个正确的养殖方法,正确的管理技术,提前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