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养鹅需要的条件
一、合理饲养
鹅苗一般在孵出后24~26小时先潮口再开食。开食后可将小米、碎玉米等饲料,撒在红色或绿色的塑料布上面,让鹅苗练习啄食,3天后再逐渐换为配合饲料。饲喂次数,一般1~45日龄每天饲喂5~6次;46日龄以后饲喂4~5次。每次不宜饲喂得太饱,要少喂勤添,以饲喂8成饱为宜。随时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1~4日龄,最好饮5%的温红糖水(2-4用开口药:黄芪多糖和雏健),以利于鹅苗腹中剩余蛋黄的吸收利用。饲喂时要随时注意饲料的消耗变化,饲料消耗过多或过少,都是鹅苗患病的先兆。
鹅苗的养殖与管理方法
二、加强保温
保持育雏室适宜的温度,是育雏成功的重要条件。鹅苗刚出壳后,身上绒毛稀少,抗寒能力极差。鹅体新陈代谢旺盛,而采食量少,而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健全,自身所产生的热能不能维持生理热的需要。因此,育雏必须搞好人工保温工作。一般初生鹅苗,室内要保持32~34℃(1—3天)30--32℃(4-7),以后每周降低约2~3℃。待和外面温度相差不大后,才可停止人工保温。目前人工保温所用的热源有煤炉、保温炕、电力保温伞、保温箱、烟道等。养鹅户可根据自己的现有的实际条件而宜,确保育雏室温度适宜。
三、湿度调节
鹅苗适宜在相对湿度60~65%左右的环境条件下生活。如果育雏室湿度过大,可勤换垫料,不让饮水打湿垫草,同时还可以通过加强室内通风,来降低湿度;如果湿度过小,可在热源上烧水,或在人行道上撒水增湿。
四、合理光照
在鹅苗1~4日龄,可采用24小时全天候光照,使鹅苗熟悉环境,以便于吃食、饮水。但照明灯光不宜过亮,一般以每20平方米安装1盏25W电灯泡为宜。至5~14日龄,只夜间喂食时开灯即可,白天不必开灯,以便于鹅苗休息以促进生长发育。2周龄后,如果天气温暖晴好,可降鹅苗放到室外去活动。但开始时活动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半小时左右为宜。以后活动时间可逐渐延长,使鹅苗的到充足的阳光和充分的运动,以增强鹅体的抗病能力。
五、饲养密度
育雏室的饲养密度不宜过大,一般以每平方米面积饲养1~7日龄的鹅苗25只左右为宜。以后随着日龄的增大,逐渐减少饲养只数。育雏室内如果饲养密度过大,不但容易造成鹅苗生长发育不良,发病率提高,而且还会增高死亡率和残次率,从而降低饲养效益。
六、通风换气
育雏室应特别注意通分换气。1只鹅苗一分钟要呼吸5
2. 养鹅需要怎么养
在地势较高、光照充足的地方建立养殖场,附近要有干净的水源,方便放水。日常管理中,要提供充足的青料作为食物,一般要定时定量进行投喂。平时要注意打扫卫生,保持环境清洁,还要定期注射疫苗,预防各种疾病。
3. 养鹅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放养场地是林地生态养鹅的生活场所,选择得当与否,对养殖的效率和效益有很大影响。在放养场地选择方面应考虑以下内容。
(1)濒临水源 鹅是水禽,具有喜水的天性,如果每天能下水1~2小时,有利于鹅的生长和体质的提高。放养场不宜离水源太远,附近最好有河流、水塘、沟渠和湖泊等水源,水面尽量宽阔,水流要缓慢,水深1~2米最好,以供鹅群在水上活动和配种。水源的水如果过浅,在炎热的夏季烈日照射后水温会过高,雏鹅、种鹅都不愿在水中活动,影响雏鹅的生长发育和种鹅的配种;过深则不便觅食水中饲料。
(2)牧草资源 鹅是以草食为主的水禽,能很好地利用牧地,采食消化大量的青草,草质柔嫩,生长茂盛,有利于鹅的放牧饲养。林地生态养鹅是为了让鹅群能够从自然环境中多采食天然的野生饲料资源。一般育肥仔鹅或种鹅1天可以吃青草1~1.5千克。丰富的草源是林地养鹅成功的关键。如果养鹅场地上植被条件好,就能够为鹅群提供充足的野生饲料,可以降低饲养成本并能够提高鹅产品的质量。决定林地养鹅前要考察林地植被的密度和牧草的覆盖率和植被的种类。单位面积的林地生长的植被越多、地块覆盖率越高越好。
鹅生性喜食青草特别是鲜嫩的青绿草料,林地、果园中的天然生长的青草和野生植物等在放养一段时间后有时会来不及再生,造成青草短缺。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林间、果园空地种植优质牧草,种草养鹅。
(3)场地面积要大 林地对鹅的承载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林地、果园里鹅的放养量不能过大。如果场地小,饲养的鹅数量大,鹅活动空间狭小,不久就会把树林里的青草和昆虫啄食干净,此后单靠人工喂料则会失去生态养鹅的实际意义。
4. 养鹅需要注意
首先你的喜欢鹅
饿一天吵吵嚷嚷的,一见到陌生人就会伸长脖子去怼人。
5. 鹅养殖条件
1.
有草:鹅是一种以吃草为主的家禽
2.
有水:鹅是水禽如果每天能下水1—2小时,不可长时间断水。
3.
种苗质量要可靠
4.
要有场地:如只养几十只鹅圈在庭院里就行,每平方米可养成鹅3—5只,如大量养殖,应把场地设在村外,一来不易患病、利于放牧;二来也不影响邻居休息。
6. 养鹅需要什么条件具备
鹅的生活环境
1、喜水性
鹅习惯在水中嬉戏、觅食和求偶交配,每天约有1/3的时间在水中生活,只有在产蛋、采食、休息和睡眠时才回到陆地。因此,宽阔的水域、良好的水源是养鹅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
2、合群性
家鹅具有很强的合群性,行走时队列整齐,觅食时在一定范围内扩散。鹅离群独处时会高声鸣叫,一旦得到同伴的应和,孤鹅会循声归群。若发现个别鹅离群久不归队,其发病的可能性很大,应及早做好防治工作。
3、食草性
鹅觅食活动性强,饲料以植物性为主,能大量觅食天然饲草,一般无毒、无特殊气味的野草和水生植物等都可供鹅采食。每羽成年鹅每日可采食青草2公斤。雏鹅从1日龄起就能吃草,因此,要尽量放牧,若舍饲,要种植优质牧草喂鹅,保证青绿饲料供应充足。鹅没有嗉囊,食道是一条简单的长管,容积大,能容纳较多的食物,当贮存食物时,颈部食管呈纺锤形膨大。鹅没有牙齿,但沿着舌边缘分布着许多乳头,这些乳头与咀板交错,能将青绿饲料锯断。鹅的肌胃强而有力,饲料基本在肌胃中被磨碎。在饲料中添加少量细砂,或在运动场放置细砂,有助于鹅对饲料的磨碎消化。
7. 养鹅的基本条件
1、要因地制宜发展养鹅生产。鹅是草食性水禽,能充分消化和利用青绿饲料中的营养物质;鹅非常喜欢干净,喜欢在水中嬉戏,且只有在水中才有利于其交配活动的顺利进行,没有水面供其洗浴或水质污染严重都会影响其健康、生产和繁殖。因此养鹅生产必须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在水源充足、青草资源丰富的条件下适度发展。有些地区水源缺乏,却盲目大量养鹅,这样很难满足鹅的生理需要,也就很难获得理想的生产效果。有的养殖户在院内修建一个小的水池作为鹅的水上运动场所,这对于小规模生产仔鹅来说是可行的,但对于种鹅或大规模的仔鹅生产则不一定适合。如果不经常换水或消毒次数少,出现水质恶化,势必会影响鹅洗浴的积极性,也容易使鹅相互传播疾病,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2、引种和种质问题。一个地区饲养什么样的品种合适以及种质的优劣是关系到养鹅生产成败的关键。目前,我国养鹅主要利用产品是肉用仔鹅,另外是毛绒。我国鹅的品种类型比较多,不仅在体型、外貌方面有差异,在生长速度、产蛋性能、毛绒质量和产量方面也有明显差别。一般而言,体型大的鹅种其繁殖性能多数比较低,生长速度较快,而产蛋多的鹅种其体重则较小,生长速度较慢。根据目前养鹅的产品主要利用方向,四川白鹅、扬州白鹅、皖西白鹅是比较适合我省饲养的鹅种,他们都属于中型鹅,产蛋性能比较好,仔鹅早期生长速度比较快,在良好的饲养条件下10周龄前后其体重可以超过3千克。在生产中也有采用杂交模式进行的,不仅能够降低鹅苗的成本,而且表现了杂交优势。不足之处在于有时由于种鹅的体重差别较大,配种的成功率相对较低,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调整。
3、育雏是关键。雏鹅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力较差,抗病力较弱,必须加以精心的饲养管理和采取必要的措施使鹅群健康生长。首先要提供适宜的育雏环境。适宜的温、湿度和饲养密度是提高育雏成活率的关键因素之一。高温高湿容易引起病菌大量繁殖,造成雏鹅发病率上升;大群饲养时要分割成小群,以免打堆时压死、压伤;同时注意通风换气,以保持舍内空气新鲜,并注意防止贼风。其次要精心合理地饲养管理。雏鹅开食前要先饮水,最好加适量的多维或葡萄糖等,增强抵抗力;饲喂要根据多餐少食的原则,先喂精料后喂青饲料,既避免挑食又满足雏鹅对营养的需要。
4、卫生防疫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鹅的抗病力强是相对的,在一家一户分散的小规模饲养过程中,其疾病很少发生。在规模化生产条件下由于饲养密度增大,造成其生活环境恶化,加之鹅群相互争斗次数增加、饮水和采食的不自由,导致鹅群抗病力严重降低。所以我们要做好鹅病的防治工作,坚持消毒和防疫相结合的原则,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三、建立现代化大型养鹅场,在场地选择上十分重要,首要条件要有利于卫生防疫,交通方便,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电源方便。通常场地应远离铁路和旅游胜地,火车和旅客来往频繁,容易传播病原,同时场地的地势要有利于防涝排水、污水处理及排放,以利环境保护,场地的周围及空间应无有毒有害物质及空气污染,确保安全生产。场内建筑物协布局要周密策划,生产区和生活区要严格划分,而且要有相当距离,彼此间应用围墙隔离,严防闲杂人员随意进出,传播病原。
8. 养鹅需要的条件有哪些
鹅是草食性动物,种植1公顷优良牧草,可养鹅1200〜1800只,并能满足肉鹅生长发育和70天左右出栏的需要。据测算分析,养鹅10000只,只需种植牧草7〜8公顷,种鹅年利润可达44.3万元;肉鹅可创利25.8万元。
1、成年鹅一天大约需要0.3斤饲料和3~4斤草,一年则大约需要吃掉1100~1460斤青草。饲养育肥鹅的情况下,70~80天的饲养周期,除了饲喂配合饲料外期间差不多还需要吃掉150~200斤青草。
2、即便种植较为高产的皇竹草、甜象草及墨西哥玉米草等,一般种植管理条件下一亩地一年仅能产30000~40000斤鲜草。如果是在林下、荒山或其他条件较为恶劣的土地种草的情况下,一亩地一年可能仅能产不到万斤鲜草。
9. 鹅养殖需要注意什么
雏鹅出壳后,便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生活。由于雏鹅个体小,对环境的抵抗力差,各生理机能还不完善,其御寒抗热,调节体温和对外界环境适应性都较差,这时往往会因管理不当而导致疾病,甚至死亡。为此,在育雏期必须根据雏鹅的生理特点,注意做好保温、防湿、防集堆、放牧(包括放水)以及分群等管理工作。
温度
温度对雏鹅的健康影响极大。育雏舍的温度应高低适宜,供温均匀。刚出壳的雏鹅,个体小,绒毛稀,体温调节能力较差。一般出雏后需保温2~3周。
合理密度
合理的饲养密度以每平方米面积饲养12~15只雏鹅,每群以100~150只为宜。随着日龄的增加逐渐分散,28日龄时每平方米8~9只鹅。如果在网上育雏,开始可以将多余的网面积挡上,随着密度的增加,再逐渐放开。有条件时可以留一空栏,间隔3~5天,将另一栏的鹅传入。倒出的栏,经擦洗消毒后,再以同样的方法转其它栏的鹅。育雏期间经5~6次周转,每一次都在洁净的环境下饲养鹅雏。这对于提高成活大有好处,此法可以结合上疫苗时进行。
雏鹅的饲养密度与雏鹅的运动、育雏室空气质量及室内温度关系极为密切。在生产实践中,饲养密度过大,雏鹅运动受限,舍内温度偏高,空气质量不好,雏鹅生长发育受限;饲养密度太小,除降低育雏室的利用率外,育雏舍温度偏低。及时合理地分群,能使雏鹅生长均匀,可提高雏鹅的成活率。
分群方法有如下几种:一要根据雏鹅出雏的时间及体重来分群。二要根据雏鹅采食能力来分群。凡采食快,食管膨大部明显者为强者;凡采食慢,食管膨大部不明显者为弱者,将强弱分群。三要根据雏鹅性别分群。在出雏后几小时内可用翻肛法来鉴别雏鹅的公母,在3日龄后也可用翻肛法来区别公母,将鉴别出的公母分群饲喂。
此法,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经常注意检查鹅群健康状况,注意鹅粪是否正常。一旦发现体质瘦弱,行动迟缓,食欲不振,粪便异常者,应及时剔出,隔离饲养。
防湿
雏鹅最怕潮湿和寒冷,长期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易导致各种疾病。若湿度高,温度也高,则雏鹅体热散发受到抑制,因而形成体热积累,产生闷热感而造成物质代谢能力衰退,食欲下降,抵抗力减弱,发病率增加。因此,育雏舍要切实防止潮湿,经常注意保持干燥。防止办法:育雏舍应选址在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地为佳。在确保育雏舍内没有“贼风”侵入,温度稳定时,育雏舍的门窗应经常打开,保证舍内有足够的光照。注意保持地面干燥,每次喂料后要增添垫草,隔日更换1次。
通风
采用负压通风,注意通风均匀,最大风速每秒0.2~0.5米,每次通风的温差不要超过1度。
放牧和放水
放牧和放水可促进雏鹅的新陈代谢,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和适应性。但是时间不宜过早、不宜过长。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它是保证雏鹅健康生长的重要条件之一。睡眠不足,会引起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生长发育迟缓。5日龄内的雏鹅,每次喂饲后,应给予10~15分钟运动。
搞好卫生工作
定期消毒对减少舍内细菌、病毒的数量,降低污染十分有效。可每周进行一次,在消毒前尽可能清除舍内的羽毛、灰尘和粪便等,并且通风一定的时间后关闭门窗,用1:250的农福或0.5%的过氧乙酸溶液喷雾消毒,由上而下,使雾滴自然下落,以地面见湿为宜。杨兴武
光照控制
育雏期光照的目的是为使雏鹅均匀一致地生长,0~3日龄提供每日24小时的光照时间,3~8日龄23小时光照时间,8日龄以后应从每日23小时光照逐渐降低到自然光照。并顺利过渡到中雏期光照。
温度调节
育雏温度是否恰当,可以由雏鹅的体态和叫声来判断。当温度适宜时,雏鹅活泼,食欲旺盛,饮水适度,羽毛光滑整齐,均匀散布于育雏栏的周围,睡眠姿态自然,头颈伸长,全身放松,入睡深,不易惊醒。当温度过低时,雏鹅互相挤在一起,以求取暖,或密集于热源处,绒毛竖起,并不断发出长而尖锐的叫声,并常常把头颈藏于翼下而睡;若温度太高时,雏鹅分散或远离热源处,张口呼吸,食欲减退,频频饮水,不时发出高而短促的叫声,起卧不安,难以入睡。发现上述不正常情况时,应立即调节温度。鹅育雏期所需温度,因品种、日龄、育雏季节、雏鹅强弱而有所不同,可作为育雏时参考,给温是否适宜应根据鹅雏的表现和实际情况来调整。
10. 养鹅需要的条件和要求
1、鹅苗选择
鹅苗要从要从管理正规、品种纯正又没患过传染病的种鹅场预定鹅苗,品种结合当地市场需求选择好销售的品种。好的鹅苗必须要符合羽毛整洁、活泼、叫声洪亮、两腿结实、肛门干净等特点。另外,种鹅开产前必须进行小鹅瘟和副黏病毒等疫苗防疫,使鹅苗有足够的母体抗源保护。
2、鹅舍的准备
(1)清洁消毒:选择保温性能好的房屋作为育雏室。选好后,将鹅舍的打扫干净,用热石灰水粉刷墙壁,把洗净的用具放入育雏室,用0.2%的百毒杀喷洒1 次后,再按每立方米容积福尔马林液30毫升加15克高锰酸钾混合,关好门窗密闭后熏蒸24小时以上。
(2)垫料:进鹅苗前2 天,在鹅舍铺好细木刨花、碎新鲜稻草等垫料。并准备好250 瓦的红外线灯、煤炉等取暖设备,同时备好水盘、料盘。
(3)调节温度:在雏鹅进舍前几小时,预开取暖设施,使地面与雏鹅背部等高处的温度达28-30℃,并保持恒温。
3、管理要点
(1)幼雏期
雏鹅由于刚出壳不久,在饲养的时候最主要的是做好保温、防湿、开食工作,温度需要尽量保持在28-30度左右,湿度控制在55%左右。雏鹅每成长一周,温度可以下调2℃左右,最后直至脱温。开食的话最好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比如青草和适口的饲料。在幼雏期的时候不要将鹅放在水里面洗浴,待满了一周后再进行浅水洗浴。
(2)育成期
破壳后第四周开始就进入育成期了,这个时候的鹅成长最为快速,在这个时候也会开始换羽毛、长肉和长骨骼。如果正遇夏季的话,不能过度放牧,还要注意疾病的防控,及时接种疫苗,同时还要在正常食量的基础上,增加2-3次的补充饲料。在这一段时间需要特别注意饲料的营养和搭配,在喂养的时候需粗饲料和精饲料结合的方式。
(3)产蛋期
产蛋期除了要保证受精率外还要保证鹅的营养供应。特别是需要对鹅进行分组饲养,公鹅和母鹅的比例为:1:4。在这个时期需要特别注意放牧的时间,早上需要在母鹅产蛋之后再放牧。鹅舍内需要铺设好柔软的稻草,以此来引诱母鹅集体产蛋,还能防止蛋壳破损的情况出现。另外,产蛋期需要长时间的光照,才能增加产蛋量,这期间如果光照不够的话,需要人工补充光照,每天光照时长需要长达13小时以上。
4、加强疾病防控
规模养鹅要保持鹅舍干净,地面干燥,栏舍通风并经常打扫。定期或不定期用药物消毒场地及用具。发现疫情应及时隔离治疗并对病死鹅做深埋处理。定期防疫驱虫,对鹅群按免疫程序注射小鹅瘟疫苗、禽流感疫苗、蛋子瘟菌苗等,并定期请兽医上门查虫驱虫。
5、注意事项
(1)鹅舍要保持适宜的通风,但要防好贼风,人进入舍内不觉得闷气,更没刺眼、鼻的臭味为宜,适宜的光照是雏鹅采食、饮水所必需。一周内光照24小时,第二周18小时,第三周16小时,以后可自然光照。
(2)随着雏鹅不断长大,鹅群要随时调整。要根据雏鹅大小、强弱等不断进行调整。发现离群闭眼呆立、羽毛蓬松不沾、翅膀下垂的病弱鹅要及时隔离、淘汰。此外,也要根据季节气候的差异及时调整饲料的营养水平。
(3)在饲料中添加沙粒。对养鹅来说,添加沙粒可促进雏鹅消化。在2~3周龄时,可在饲料中掺入1%的清洁沙粒。
(4)脱温必须要逐步进行,切不可突然进行或者是忽然降温过低。否则雏鹅会因为温度低,怕冷相互拥挤,导致挤压致死或者是诱发呼吸道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