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西杂鲟鱼养殖密度(中华鲟养殖密度)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2-10-30 10:56   点击:178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中华鲟养殖密度

鲟鱼的放养密度和其个体大小有关,一般规格在300—500克,每亩放500尾

2. 中华鲟养殖密度计算方式

中华鲟一般体重为50-300千克,即100-600斤,最大个体可达1200斤,是长江中最大的鱼,故有“长江鱼王”之称。中华鲟为底栖鱼类,属于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包括虾蟹、鱼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等。

3. 中华鲟的养殖技术

1)水温

鲟鱼对于水温的要求不高,可以很快的适应各种水温,最低可以承受0°的水温,高温不超过35°即可,人工养殖时适应水温在20°左右即可,孵化器和生产期要将水温控制在19°左右,冬季温度过低时,鲟鱼的食欲会下降,甚至停止进食,因此冬季要将水温控制在15°左右,保证鲟鱼能够正常的进食。

(2)溶氧量

鲟鱼对于溶氧量的要求比较高,养殖时,如果水体中的溶氧量含量不稳定,是不是养殖鲟鱼的,要将水体中的溶氧量控制在5mg以上,低于这个数值会降低鲟鱼的食欲,低于3mg时,鲟鱼会停止进食,并出现缺氧的症状,导致移动缓慢、出现昏迷甚至是死亡。

(3)酸碱度

养殖鲟鱼的水体中,酸碱度是非常重要的,鲟鱼无法生长在长期偏酸性的水中,要将水体PH值控制在7.5左右,偏碱的水体会比较适合鲟鱼生长,偏酸性的话,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会大大的增加,导致溶氧量急剧下降,对鲟鱼的生长会造成严重的影响,还会增加氨氮等气体,导致鲟鱼的发育受阻甚至出现死亡。

(4)光照

鲟鱼对光照的需求会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有所不同,如垂直游泳时,对光照会有一定的惧光性,随着鲟鱼慢慢进入底栖阶段后便会逐渐消失,在夏季高温的环境下,太阳直射水面会提高水温,从而对鲟鱼的生长造成影响,因此需要在养殖池上合理搭建好遮阳棚。

(5)透明度

在养殖时,为了保证鲟鱼的健康生长,要保证养殖池至少有50厘米左右的透明度,控制浮游生物及其他物质的数量,及时清理鲟鱼的粪便及残留饵料,避免降低水体透明度,以保证水质。在鲟鱼逐渐成年后,可以将透明度降低至30厘米左右,可以观察到鲟鱼的生长。

2、成本

养殖一条鲟鱼的成本大概在50元左右,利润空间较为可观。

4. 养殖中华鲟最大有多大

中华鲟最大个体可达600千克,最长达230厘米。

中华鲟是硬骨鱼纲鲟科的鱼类。常见个体50到300千克,体长平均约40厘米。是长江中最大的鱼,故有“长江鱼王”之称。 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

中华鲟是底栖鱼类,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中华鲟幼鱼主食底栖鱼类蛇鲲属和蛹属及鳞虾和蚬类等,产卵期一般停食。

中华鲟71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具有很高的科研、药用和观赏价值。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和朝鲜。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现。

5. 中华鲟养殖密度多大

1、水温

(1)适合中华鲟生长的水温在14-24℃左右,而21℃则是适宜中华鲟生长的水温温度。

(2)当水温过低时,中华鲟摄食量会减少,而且生长也会变得缓慢,严重时则会死亡,而温度过高,超过33℃时,也会对中华鲟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一般需要把水温保持在20-25℃。

2、含氧量

(1)中华鲟适合在含氧量为5mg以上的水中生存,如果水中的溶氧量下降,会降低中华鲟的食欲,严重时,还会让中华鲟死亡。

(2)一般情况下,不可将溶氧量变化幅度较大的水质当做培育鱼苗的水源。

3、PH值

中华鲟适合在PH值为7-8的弱碱性的水中生活,PH值过高过低都不利于中华鲟的生长。

4、盐度

因为中华鲟属于洄游鱼类,所以对养殖水池中的盐度要求,并没有那么高。

5、光照强度

(1)中华鲟在幼苗阶段时,有着很强的趋光性。

(2)一般来说,光照强度对于鱼苗的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但需要注意因为光照强弱的变化,所导致水温变化的问题。

6、氨氮含量

如果中华鲟长期生活在氨氮含量过高水中,会有产生很多的病症,严重时,还会直接死亡。所以在人工养殖中华鲟时,应及时清理养殖池中的有机物,减少氨氮产生的几率。

7、水流

因为中华鲟是洄游类鱼类,所以人工养殖中应尽量模拟自然条件,方便中华鲟产卵。

8、饲料

(1)在喂养中华鲟时,一般可选动物性的饲料,也可以选择合成饲料。

(2)而喂食量需要根据天气情况、水质情况、鱼的密度而定。

9、日常管理

(1)平时每天都需要巡视3次,特别是在夏天的夜晚要格外注意,如果中华鲟有浮头的现象,便需要立即检查水中溶氧量是否过低。

(2)要定期检查中华鲟的生长情况,体型不同的中华鲟应该要分塘饲养。

6. 人工饲养的中华鲟有多大

鲟鱼的种类有很多,我国比较常见的中华鲟,在养殖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一年能长到两斤左右。鲟鱼是现存起源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通常所说的鲟鱼一般是指鲟形目的鱼类。到后边长的是特别快,8到九龄成熟可长到2.2米体重在26千克。

7. 中华鲟人工养殖条件

1、目前,市场上贩卖的鲟鱼大多数为施氏鲟,杂交鲟。

2、施氏鲟是黑龙江的特产和重要的经济鱼类,在人工养殖条件,雌鱼8龄成熟,雄鱼7龄成熟;在野生环境下,雌鱼9-13龄成熟,雄鱼7-9龄成熟。适宜生存水温为21℃左右,适宜产卵水温为17℃。20世纪末的时候,施氏鲟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鲟鱼养殖种类,产量占据了鲟鱼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3、黑龙江杂交鲟一般是施氏鲟和达氏鳇的杂交后代,其适应能力、抗病能力、生长速度以及配合饲料驯养均有一定优势。以鲟龙1号为例(与施氏鲟相比),1龄鱼的生长速度能够提高19.1%以上,4龄鱼的生长速度能够提高90.3%,7龄鱼的性腺指数为15.13,比施氏鲟高2.44,比达氏鳇高3.93。

8. 中华鲟养殖条件

1、水温

鲟鱼对水温的要求不高,能够较快适应各种水温,最低可承受0度的水温,最高不超过35度即可。不过人工养殖的时候最适宜的水温在20度左右,在生产期与孵化期的时候将水温控制在19度左右。当冬季温度较低的时候,鲟鱼的食欲下降甚至停止进食,因此要将水温控制在15度左右,保证鲟鱼正常进食。

鲟鱼 养殖 条件

2、溶氧量

鲟鱼对溶氧量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在养殖的时候,如果水体中溶氧量含量不稳定的话是不适宜养殖鲟鱼的。养殖时要将水体中的溶氧量控制在5mg以上,如果低于这个数值,那么将会降低鲟鱼的食欲。如果低于3mg的时候,鲟鱼停止进食,出现缺氧症状,导致鲟鱼移动缓慢、出现昏迷甚至是死亡现象。

鲟鱼 养殖 条件

3、酸碱度

养殖水体的酸碱度对鲟鱼的生长也是非常重要的,鲟鱼不能生长在偏酸性的水中,我们要将水体PH值控制在7.5左右,偏碱的水体是比较适合鲟鱼的生长的。如果偏酸的话,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会大大增加,导致溶氧量急剧下降。对鲟鱼的生长造成严重的影响,并且还会增加氨氮等气体,导致鲟鱼发育受阻甚至死亡。

鲟鱼 养殖 条件

4、光照

鲟鱼对光照的需求会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有所不同,在垂直游泳的时候,鲟鱼对光照会有一定惧光性。不过随着鲟鱼慢慢进入底栖阶段后便会逐渐消失,通常光照不会对鲟鱼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但是在夏季高温的环境下,太阳直射水面会提高水温,对鲟鱼的生长造成影响。因此我们要在养殖池上合理搭建好遮阳棚。

鲟鱼 养殖 条件

5、透明度

在养殖的时候,为了保证鲟鱼的健康生长,在培育过程中,我们要保证养殖池至少有50厘米左右的透明度。及时清理鲟鱼的粪便及残留饵料,避免降低水体透明度,控制浮游生物及其他物质的数量,保证水质。当鲟鱼逐渐成年后,可将透明度降低至30厘米左右,这样才可观察鲟鱼的生长,以便出现问题时可及时处理。

9. 中华鲟养殖密度是多少

1.冷水鱼养殖的品种为鲑鳟鱼和鲟鱼两大类,他们原始生活环境分别为山涧溪流和江河,自然水域水质良好,水温低。因此在冷水鱼养殖选择水源时要选择泉水和水质清新的河水,水温10~18℃为宜。以水温较高河水为水源的养殖场夏季可补充部分地下水降低水温。

2.冷水鱼养殖池以长方形、四角圆钝的结构为佳,没有死角走水合理,鱼可在全池均匀分布,鱼池宽4米,长不超过15米为好。鱼池排水口设置一层拦鱼栅两层闸板,采用倒虹吸式排水,这样有利于底部污物排出,鱼池供水应采用并联供水方式减少鱼体发病交叉感染机会。鱼池供水条件不好,采用串联鱼池供水的应在排水口下方设沉淀池减少残饵鱼粪等代谢物对下方池鱼的危害。

3.冷水鱼放养密度虽然可以随水交换量、溶氧量增加而加大,但放养密度在16千克/立方米以上时,由于鱼体代谢产生的代谢物将使水体中硫化氢、氨氮、硝酸氮、亚硝酸氮等水化指标上升,鱼体会感到生理上的不适,只能保证平时的摄食活动,鱼体生长缓慢,抵御疾病能力将会降低。因此,冷水鱼放养应保持在10~14千克/立方米范围内,这样即可大限度地利用水体又可提高鱼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4.在鱼类饲养过程中必须保证饵料成分的营养平衡和品质质量,要注意饵料投喂量的掌握,投饵量不足会造成饥饿,鱼成长参差不齐,残食与寄生性疾病发生;喂饵太多易发生残饵污染,增加氧气的消耗量及各种传染病发生机会。

5.必须根据水温、鱼体状况、溶氧等因素科学合理地投喂,在适宜的条件下鱼种日饵率3%左右,成鱼2.5%左右。并且要注意饵料粒径与鱼体规格相适应,一般饵料粒径为所喂鱼口裂2/3为佳。最关键的是长期保持健康的鱼类生态环境以减少鱼病发生。

10. 中华鲟的养殖密度

可以,鲟鱼一般在长江中下游生活,个大,成鱼上千公斤,所以,水域要大,水要深就行。在南方地区,一般全长23.5厘米、个体重50克以上的幼鲟可在2月份转入饲养。

在受自然水温限制的北方,可在3月上中旬水温15℃左右时投放,此时鲟鱼个体全长为32~36厘米,体重130~170克,其放养密度为每亩150~250尾;二龄鲟,密度为每亩20~40尾。应一次放足,而且规格尽量相同,还可混养不与其争食的匙吻鲟、鳙鱼、草鱼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