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狐狸长什么样?
狐狸身体纤瘦,毛长且厚。体长加尾长2到3英尺(60到90厘米)。
狐狸毛茸茸的尾巴是头部和身体的一半或2/3,尖嘴。大多种狐狸耳朵大、直立、呈三角形。不同种类的狐狸颜色不同,即使同类的狐狸颜色也有区别。包括红色、黄色、浅棕或深棕色,各种程度的灰色、白色或黑色。
生活习性
狐狸生活在森林、草原、半沙漠、丘陵地带,居住于树洞或土穴中,傍晚出外觅食,到天亮才回家。所以能捕食各种老鼠、野兔、小鸟、鱼、蛙、蜥蜴、昆虫等,也食用一些野果。因为它主要吃鼠,偶尔才袭击家禽,所以是一种益多害少的动物。
当它们猛扑向猎物时,毛发浓密的长尾巴能帮助它们保持平衡,尾尖的白毛可以迷惑敌人,扰乱敌人的视线。故事中的狐狸形象,绝不能和狐狸的行为一样。
二、狐狸白天会出动吗?
狐狸是人尽皆知的一种动物,尤其是在我国古代的一些书籍中,狐狸的出场率也非常的高。但是,关于狐狸的描述,大都与“鬼怪”牵扯到一起,让许多认为狐狸是“不祥之物”,平添了一份“神秘”色彩。其实,真实的狐狸与我们常见的动物一样,都需要繁殖和生存,而且它也在食物链中,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
在一些影视作品中,狐狸都是在夜晚活动的。这一点倒是符合狐狸真实的习性。那么,狐狸只有晚上才外出吗?答案是否定的。下面我们简单的来了解一下狐狸。
从外观上看,狐狸与猫科动物有几分相像,黄色的毛发、尝尝的尾巴、竖直的耳朵、精致的五官。以至于许多小伙伴认为狐狸是一种中型的猫科动物。其实不然,狐狸是正宗的犬科动物,不过它与我们常说的狗、狼等犬科动物不同,它属于犬科狐亚科,而狼、狗则是犬科犬亚科动物。在犬科下,还有一种动物容易被误解,它就是非洲野犬。有些人认为非洲野犬就是狗的一种,其实它属于犬科薮犬亚科动物。
在狐亚科下,一共有6属23个不同的模式种,而我们常说的狐狸其实是狐亚科狐属下所有动物的总称,包括北极狐、银狐、沙狐等12种不同的狐。
因此,狐狸是犬科而不是猫科,但是也不能说它是犬,它是狐。
在犬科动物中,大多数的动物都是昼出夜伏的,比如灰狼、非洲野犬等等。而狐狸与它们的习性则不同,它是一种昼伏夜出的动物。那么,是什么让狐狸选择了昼伏夜出的生活呢?原因有两点点。
01 天敌
狐狸是一种凶猛的食肉动物,但是在食物链中它只能算是第一级食肉者(食物链等级),还有许多大型的食肉动物凌驾于狐狸之上。在狐狸的生存空间内,主要的天敌有三种: 狼、猫科动物(比如猞猁)以及大型的猛禽(鹰和鹫)。
在狐狸的三大天敌中,只有猫科动物属于昼伏夜出的,而其他两大类动物都是昼出夜伏的。因此,为了尽可能的减少天敌的威胁,狐狸选择了夜晚外出觅食。
02 猎物
在自然界中,食肉动物大都有相对固定的食谱,比如斑鬣狗主要以捕杀斑马、角马为主,老虎则主要以鹿、野猪等动物为食等等。狐狸也不例外,它也有固定的食物,由于体型偏小且独居,所以它的猎物体型也相对较小。狐狸的主要猎物以啮齿类动物、野兔、昆虫等为食。
从它的主要食物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啮齿类动物还是野兔都有这昼伏夜出的习性。这也是狐狸选择昼伏夜出的主要原因之一。
答案是否定的。上面我们说过狐狸的种类有12种之多,它们的栖息环境也相差甚远。比如在极端条件下生存的北极狐就是典型的昼出夜伏的动物。北极狐主要分布于北极附近,它的主要食物以旅鼠为主,而旅鼠是白天活动的动物,再加上北极的夜里比白天的气温要低,不利于捕猎。所以,北极狐成为了白天活动的动物。
除此之外,即便是昼伏夜出的狐狸白天也会活动,因为大部分的狐狸是在傍晚外出觅食,直到第二天的清晨结束,在它们活动的时间内,两头是属于白天的。而且在食物匮乏时,它们白天也是会铤而走险外出觅食的。
因此,狐狸的习性并不是固定的,它会受不同环境、实际情况等变量的影响。
大多数的狐狸确实是白天休息晚上外出觅食的,但是这也不绝对,像北极狐就恰恰相反,而且它们也会因为种种原因选择白天外出。但是对于昼伏夜出的狐狸来说,白天外出,无疑是增加了自己被捕猎的风险。
狐狸不光晚上出动,大白天也会出来觅食。生活在山区的人大白天见到狐狸是很平常的事。
会有的,我见过。
狐狸属于犬科,但天性胆小,属于夜行性动物,白天多睡觉,傍晚至深夜开始活动。当然白天精神好狐狸也比较好动
深秋下午3点多,野外20米距离见过一次。
三、狐狸生活习性,急~(要长一些)
狐:属哺乳纲 食肉目 犬科
犬科动物多半以追捕方式来获取食物,其中偷偷地或以计谋来获取的就是狐。此种捕捉方法在人的眼里显得很阴险,因而在伊索或其它寓言里常被做为狡猾的代表。其实这只是狐为了谋生而不得不如此。
狐非常机敏且有耐久力,能不出声偷偷地贴近猎物。
属夜行性,但若白天没有危险也会出来在有阳光的地方熟睡。
交尾期是12~2月,怀孕期为52天,年产一次,一次产4~5仔。幼兽生后约一个月,和母狐同在一巢穴里生活,父狐出去觅食,幼兽经过3~4个月就离开父母。天敌为狼、鹫、鹰,但最大的害敌仍是人类。
狐狸体态轻盈,行动敏捷,一身赭黄色的皮毛,绵绵茸茸,在兽类中,是无可争议的漂亮一族。经过驯养的狐狸,善解人意,常蜷曲成团,和人同榻而眠,形影不离。狐狸的这种美色和恋人的特性,也许就成了它“善变惑众”的口实了吧。狐狸极度机敏。
我观察过狐狸捕猎野兔的情景。它压低身子匍匐在地,将脑袋藏在前爪之间,耳轮在空中缓缓地划着圆圈,眼睛一眨不眨,像聚焦灯一样,随野兔快速运动……
狐狸的智力有时候让人难以置信。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将一只饱食的狐狸带进办公室,然后给它爱吃的肉包,它先是踌躇再三,终于拉了一张报纸将它盖好才算放心。
据朋友讲,训练有素的狐狸甚至懂得音律,狐狸聪慧若此,即使和灵长类动物也有一比。
狐狸的“家庭”生活也很有意思,入则同卧,外出缓缓而行,意态极为亲密。据一位动物学家介绍,由于狐狸的巢穴都造在离水源很近的地方,洞内比较潮湿,加之幼子又都出生在冬季,母狐用身体替它们取暖,寸步不离。
这期间母狐和幼仔的食物全部由公狐供给,公狐即使自己食不果腹,也绝不让母狐和幼仔受饿。一些有血缘关系又没有生育的母狐,也会自动送来食物。更有趣的是:当食物充足时,公狐也会“纳妾”,妻妾虽分穴而居,但相处融洽,从不争斗,有时还互相串门,亲如家人,这在其他动物中是极为罕见的。
狐狸听觉灵敏,但生性多疑,行止谨慎。晋朝郭缘生在《述征记》中说,冬季狐狸过河常听之良久,要冰下无水声然后行。人们摸准了狐狸的这种习性,“必俟狐行乃敢渡”,俄罗斯和北欧也流行相同的谚语“狐能行,人亦能行”。
狐狸昼伏夜出,其听觉、嗅觉和视觉都很灵敏,但生性多疑,行止谨慎。
狐狸抗寒能力强,不耐炎热,喜欢在干燥、清洁的环境生活。一年繁殖一次。
狐狸觅食有种奇怪的行为——“杀过”:一只狐狸跳进鸡舍,把十二只小鸡全部咬死,最后仅叼走一只狐狸闯入黑头鸟的栖息地,把数十只鸟全部杀死,竟一只不吃,一只不带,“空手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