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河蟹塘种植技巧 河蟹塘种植方法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3-01-26 12:42   点击:274  编辑:admin   手机版

河蟹塘种植技巧 河蟹塘种植方法

1、河蟹喜欢水质干净,透明度较高的环境,所以养殖时要注意水体的质量。池塘底部要清淤,用沙土和黏土垫底,透气性比较好,有利于水草和其他水生物的繁殖。

2、河蟹的产量很依赖水草和天然饵料的多少。所以池塘里一定要种好水草。水草主要有浮萍,金鱼藻,水葫芦等。种植时要注意消毒和清除寄生虫。

3、在放入蟹苗前要注意池塘的消毒。一般用生石灰来消毒。消毒结束后要放置1个月左右然后再蓄水。期间可以放入肥料来促进藻类繁殖。

4、选苗时要注意选择精力旺盛,爬行活跃,肢体健全的幼苗。购回后不能直接放入池塘里,要先让蟹苗适应水温再放入,增加成活率。

5、水池中可以造几个突出水面的土墩供蟹爬出休息。池塘四周不要太陡,防止河蟹挖洞。池塘里可以混养鱼虾类,增加经济效益。

2015河蟹养殖技术大全?怎样养好河蟹

1 场地选择河蟹养殖技术 1.1水源充足,水质适用河蟹养殖技术 河蟹养殖只要水质适用,水量丰足,一般均可用为水源。如附近有工业废水排放,必须引起重视,必须对水质加以分析,看看有无对河蟹有害的物质。水质重点考虑的关键是控制关键点(ccp),可能的危害包括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水产养殖业对废水的标准已由WTO提出,这些准则可以作为水质的临界限值。根据我国《渔业水质标准》、《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标准确定水质是否适用。在充分收集当地的水文、气象、地形、土质等有关资料的同时,要充分结合各季节养蟹生产注、排水措施,确定水源水量是否足用。河蟹养殖技术 1.2 地势适当,交通便利河蟹养殖技术 不应片面追求平坦开阔而占用良田,尽可能选用无工厂、无污染的湖库岔来建设连片的河蟹无公害养殖基地。这样的地形,符合发展无公害养殖的原则,既能充分利用地势,做到自流排灌,又能收到节约投资,事半功倍之效。建场地点的土质,应保证建于其上的养蟹池底部不漏水,挖用的土料,应适于建造坚固的堤坝,不渗漏坍塌。建场的地点,不宜选在距离交通线过远的地方,以利养殖物资及养殖产品运进运出。河蟹养殖技术 2 池塘建造河蟹养殖技术 2.1 面积河蟹养殖技术 池塘人工饲养也应选择较大的水面。面积大,受力作用也大,能自动增氧,有利于上下水层的对流,改善下层水的溶氧条件,有助于底层有害的气体及时逸出,一般以1公顷左右的池塘较适宜。 2.2 水深河蟹养殖技术 饲养河蟹池塘需要一定的水深和蓄水量,池水较深,容水量较大,水温不易改变,水质比较稳定,不易受干旱的影响,对河蟹生长有利。但池水过深,对河蟹和水草的生长是不适宜的。实践证明,常年保水0.5―1.5m水深较适宜。蟹池的排灌设施要完善,做到高灌低排,排、灌分开,每口蟹池水能灌得进,排得出,不逃蟹,旱涝保收,稳产高产。 2.3 地形 地形以东西向长方形为好,有利于饲养管理和拉网操作,日照长、受风面大。 2.4 防逃 河蟹攀爬十分迅速,有很强的逃逸能力。通常养蟹池中一根芦苇、树枝或一个小洞,均能成为河蟹外逃的通道。常有数只在防逃墙边搭“蟹梯”,以利地其它蟹逃跑。因此,必须在成蟹池四周要有牢固可靠的防逃设备,以防河蟹外逃,一般用水泥防光墙、钙塑板、铁皮、尼龙薄膜、玻璃、油毛毡等,从而达到防逃目的。 3放养准备 3.1 清塘消毒 在养蟹池中,常有野杂鱼、水蛇、水鼠、水生昆虫和各种病原体等有害生物,它们不仅消耗水中的溶氧,而且有些会侵袭河蟹、争夺饲料,故应进行清池。目前常用的清池消毒药物主要有生石灰、漂白粉、茶粕等。清池一般在蟹种放养前10--15天进行,清池方法有干法清池和带水清池两种。如用生石灰,干法清池,每公顷用量为975―1125kg,溶化后全池泼洒。生石灰清池不仅能杀灭水中有害生物,而且能改善池底土质和增加水中钙的含量,这对河蟹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作用。此外,清池前还要清除池边的杂草,挖出过多的淤泥,以保持蟹池清洁卫生。 3.2 种植水草 水草既是河蟹栖息、避敌蜕壳的场所,也有净化水质的作用,同时还是河蟹喜食的好饲料。在清塘消毒后,池水保持在20--30cm,待水温逐步回升,清塘药物消失后,即行种植水草。 3.2.1 水草品种 主要有轮叶黑藻、伊乐藻、苦草等沉水生物。从水草的品质来看,选择轮叶黑藻、伊乐藻为好,苦草次之;从生长季节方面来看,以伊乐藻为佳,以春秋季为最佳生长季节,可以早种植、早生长,从而可以早放蟹种,尽早饲养管理。 3.2.2 种植方法 轮叶黑藻、伊乐藻以无性繁殖为主,以采取切茎分段扦插的方法,每公顷用草量150--250kg,行间距1--1.5m全池栽插;苦草是典型的沉水植物,其种子细小,插种前先用水浸泡10---15小时,用擦板搓出草籽,将草籽用泥土拌匀,泼洒即可。既可撒播又可条播,每kg草籽播种0.5公顷。 3.2.3 种植时间 轮叶黑藻、苦草在3月。伊乐藻在清塘后或早春。水草种植前,每公顷施用30--45kg复合肥作为基肥,让其快速生长。 3.2.4 覆盖率 水草覆盖率可达30%--35%,以满足河蟹的生活习性。种植轮叶黑藻、苦草等沉水植物的池塘,则需在池塘四周池边1m处设置水花生带,宽度2m。水花生带设置,在蟹种放养后进行。 3.3 投放螺蛳 活螺蛳肉味鲜美,河蟹喜食,是较理想的优质天然饲料。同时螺蛳主要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可有效降低池塘中浮游生物含量,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利于河蟹生长;螺蛳的价格较低,来源广泛,可明显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在6一7月开始大量繁殖仔螺蛳,仔螺蛳不但鲜嫩,而且营养丰富,利用率较高,河蟹更喜食。池塘投放螺蛳时应该注意进行消毒处理,可用强氯精杀灭螺蛳身上的细菌、原虫,投放时应得螺蛳洗净,一般养蟹池塘每公顷投放2000--3000kg螺蛳。 4 苗种放养 4.1 蟹种选择 选购蟹种要以长江天然苗培育的蟹种或长江水系亲蟹人工繁育苗种培育的扣蟹为最好,蟹种要规格齐全,体质健壮,附肢齐全,无病无伤,爬行活跃敏捷,身上无附着物,同一批选购的蟹种要放入同一池塘或围网中。 4.2 放养方法 严格把好放养关。配套培育的幼蟹如采取三级放养,可于春季前后放入大池;采取二级放养,可在蟹苗放养20余天、蜕壳两次后从蟹苗培育池移人成蟹池。具体做到:“一区”、“三改”、“三适”。“一区”,即设置蟹种暂养区,用网围一块养殖区,为大塘面积的1/10---1/5,将优质蟹种放入其中强化培育,待大塘的水草长至占整个塘面50%以上、螺蛳已繁殖一定的数量再放人大塘饲养;“三改”,即改冬放为春放,改小规格为大规格,改外蟹种为自育蟹种;“三适”,即适当的放养规格、适当的放养时间和适当的放养密度。放养规格一般掌握在每kg80----120只,放养时间宜早不宜迟,放养蟹种要求80%以上为自育蟹种。生产实践证明,自育蟹种的成活率、抗病力及长成规格明显优于外购蟹种。蟹种放养前先用6mg/L的高锰酸钾药液浸泡10--15分钟,再放入暂养区。 4.3 放养密度 对于水源充足、饲料丰富、饲养管理较好的池塘,放养密度一般控制在1只/m2左右。 4.4 放养时间 一般掌握在2月底至3月。蟹种放养,宜选择天气晴暖、水温较高时进行,以保证放养的成活率。 5 饲料投喂 饲料是养蟹的物质基础,整个生长阶段,一方面可利用池塘中人工培育的水草和其他饲料生物,另一方面大部分饲料还需要人工投喂。 5.1 饲料来源 主要从两方面人手:一是水草、螺蛳等基础饲料的培育,二是人工投喂饲料。水草种植覆盖率一般都在70%左右,螺蛳在清明前后,投喂每公顷4500kg左右,8月份补充一次投放每公顷1500kg。在人工投喂上,按照“前期精,中间青”,“荤素搭配、青精结合”的科学投饲原则和“四定”、“四看”的科学投喂方法进行人工投饲管理。前后期以动物性饲料和河蟹颗粒饲料为主。中期以植物性饲料和水草、南瓜为主。坚持做到不投喂变质的饲料,及时捞取残渣剩饲。 5.2 科学投饲 首先要注意饲料质量。要求使用全价饲料代替鲜活饲料。配合饲料要求营养全面、成本低、饲料系数低、使用方便、诱食性好、不污染水质。其次要注意饲料投喂地点。投饲地点要适当,不可太多也不可太少。经常对投饲点进行消毒。第三要确定合理的投喂时间与次数。在傍晚适当多投一些。一般来说,少量多次的投喂方法是值得推广的。在疾病暴发的季节可适当减少投喂的次数。第四要确定合理的投喂量。根据不同规格、不同的养殖季节、不同的气候、不同的环境条件以及养殖状况来确定。注意不要使河蟹吃得太饱,也不要使其因摄食量不足而影响生长。在疾病的暴发季节,要适当减少投饲量,一般为平时的80%左右。 6 病害防治 6.1 调节水质 整个养殖期间应采取“三调”措施。调新:即注换新水,5--7天注水1次,10--15天换水一次,高温季节每天注水6--9cm,315天换水―次。调优:即调节pH,将pH值控制在7.5―8.5之间。采用生石灰,每10--15天一次,用量每公顷每m水体深150kg,不但提高pH值,同时增加水体钙离子浓度,供给河蟹吸收。调活:即施用光合细菌调活水体,每公顷用量75―90kg,每半月施用一次,拌土底施或用水稀释全池泼洒。通过这三个调节,具体要求溶氧保持在5mg/L以上,透明度40cm以上,pH值7.5以上,真正达到“清、新、嫩、爽”的目的。调节水质的同时,还须调控水位,按照“前浅、中深、后稳”三个阶段来进行。3--5月水深掌握在0.5--0.6m,6--8月控制在1.2--1.5m,9―10月稳定在1m左右,高温季节适当加深水位,以防水温过高,影响河蟹蜕壳生长。 6.2 加强防病 河蟹疾病的防治,必须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以生态防治为主,药物防治为辅大力推广河蟹生态养殖技术,达到不生病或少生病,不用药或少用药的目标。即使用高效、低毒、无副作用或副作用小的药物进行辅助防治。使用的主要药物有生石灰、二氧化氯、强氯精、硫酸锌、中草药等。用量标准:生石灰每公顷1O---15kg,化水泼洒;二氧化氯每公顷3kg,化水泼洒;硫酸锌0.2g/m3,化水泼洒(均为1m水深用量)。中草药每百kg饲料添加1--1.5kg,制成药物投喂,连喂5--7天。防治方法:一是治病与治虫相结合(先治虫后治病),二是内服与外用相结合,三是西药与中药相结合,四是不同药物交叉使用,五是提前采用药物预防。种植水草、移植螺蛳是改善水体、改良底质环境两项重要技术关键。施用光合细菌控制有害细菌的生长与繁殖效果明显。 7 日常管理 7.1 日常工作 主要包括“六查、六勤”,即查河蟹活动是否正常,勤巡塘,要坚持早、中、晚各巡池一次;查养蟹水体是否缺氧,勤做清洁卫生工作,以改善水质;查池中是否有敌害生物,勤清除敌害生物;查养蟹池塘中是否有软壳蟹,勤保护软壳蟹,可多投适口大块动物性饲料,使其尽快恢复体力,增强防御敌害能力;查河蟹是否患病,勤防治蟹病;查养蟹池的防逃设施,勤维修保养。此外,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保持蟹池环境的安静舒适,不要过多地干扰河蟹的摄食、蜕壳过程,喂饲料、打扫食场要轻,以提高蜕壳蟹的成活率。同时,还要切实做好养殖池塘档案记录。 7.2 常规检测 定期检测养殖河蟹的生物学性状,养殖池塘的水化指标,并做好记录。内容包括:水样的采集、处理与保存。一般采样应能代表蟹池水域的全面性,最好上午进行;采样次数多少可根据需要而定;采样深度应视水深状况,每隔一定距离采集一层,采取低温保存。渔业水质的分析项目主要应考虑与河蟹养殖关系最密切的若于理化因素。常规的标准分析方法是目前水质分析的主要方法。 8 河蟹捕捞 8.1 捕捞时间 当性腺成熟的河蟹比例占河蟹80%时开始捕捞,一般在10月捕捞为好。 8.2 捕捞方法 主要有地笼捕捞法、流水捕捞法、簖箔捕捞法等三种。其中:地笼捕捞法为最实用捕捞方法。流水捕捞法:在进水口安一个网篓类的渔具,打开出水口,使水流动,河蟹即随水爬到篓中。注意两点:一点是一次放水捕不尽,应将池水放至0.2---0.3m深时再加水,然后又放水,如此反复循环多次;另一点是池水排放后,河蟹都出来后,在傍晚爬上岸至防逃墙边,这时可人工捕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