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鱼真的有毒吗?
河豚之所以带毒,目的是自卫。吃过河豚鱼的朋友都知道,肉质非常鲜美。为了保护自己不被其他的鱼类吃掉,最好的方法就是使自己身中剧毒,让那些嘴馋的家伙望而却步。那么河豚鱼的毒素藏在哪里呢?内脏?还是皮肤中呢?到底毒素是在哪个部位分泌出来的呢?其实,河豚自身是不会分泌毒素的。河豚毒素的形成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在海中会生成有些有毒的浮游生物,一些虾类或者其他小生物吃食后这种毒素会在它们体内不断积聚,河豚鱼依靠吃食这些小虾、贝类将毒素转化到自己体内积攒起来,日积月累河豚便拥有了剧毒,其实河豚鱼本身也并非无坚不摧的,据说,如果人为的给河豚注入大量的河豚毒素的话它们也会产生中毒的症状。下面详细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河豚鱼。
虎豚
虎豚
经常出现在餐桌上的河豚鱼有虎豚、紫色东方豚、潮际河豚、凶兔头豚等,其中属虎豚知名度最高。虎豚的内脏、肝脏中都含有河豚毒素,血液中的含毒量倒是很少。近年来随着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河豚鱼的人工养殖业也在不断的发展。那么是不是人工环境下长大的河豚鱼接触不到海里有毒的虾类、贝类,就没有毒素了呢?然而并不是,人工养殖的河豚鱼也并非百分百安全,曾经就有报道提到人工养殖河豚含毒的事件,至于毒源从何而来如今还没有定论,还是小心为妙。
有人在海钓的时候偶尔也能钓到河豚鱼,想着自己处理试试,觉得只要小心的切掉内脏再用沸水煮透就行了,应该也没什么难度。这么想的话你就危险了,试验表明即使是300度的高温也难以杀死河豚毒素。
绿豚
绿豚
在观赏鱼店经常看到,通常情况下被作为汽水鱼售卖,实际上绿豚属于海水鱼。它们幼时生长在汽水水域、成年后便会进入海水中生活。市场上流通的绿豚多数为人工繁殖的品种,含毒量较小,不过如果持续投喂有毒饵料的话它们的毒性也会渐渐的增加。虽说绿豚个头较小,毒素含量有限,但是如果被小猫误食了的话安全起见最好立即催吐,只要吐出来了基本没什么问题。
巧克力娃娃
巧克力娃娃
虽说是热带鱼商店里的大众商品,但是饲养起来也有些难度。巧克力娃娃个头较小,三公分左右,因为人气很高,大多数都是人工繁殖的。个头小又是人工环境下培育的,所以毒素含量较低,人类即使不小心误食了应该也没有生命危险的。不过也不能太大意,曾经也有跟巧克力娃娃混泳的中型热带鱼由于误食而丧命,不过几率很小,所以没有必要过分担心,正常的饲养是没有问题的。
河豚鱼本身不产毒,但体内聚集了大量自然界中的毒素,都在其内脏之中,只要厨师刀工合格,制作时小心谨慎,就不会出问题。潜规则中,厨师都会当着食客的面先试吃,所以在正规餐厅吃河豚,是不用担心的。
真的有毒,但是河豚只有在受到威胁的时候才会放出毒液,河豚之所以有毒是因为吃河里的那些有毒的生物,但是河豚的肉无毒,河豚的肝,肾等器官有毒。
河豚是有毒的。河豚的毒素在内脏,包括生殖腺、肠胃、肝脏等部位,河豚的含毒量也随季节的不同而变化。
有毒,所以在吃河豚的时候要把它处理干净了。
河豚有毒吗
河豚有毒。河豚的生殖腺、肝脏、皮肤、血液、肠胃均含毒,所以在食用时要将这些内脏去除,并且清洁干净,以肌肉作为食用部位。
河豚鱼哪里有毒
1、生殖腺:河豚鱼卵巢含剧毒,为河含毒量最大的强毒部分之一,精巢是微毒或无毒。卵巢与精巢为长圆形,位于腹腔后部,肛门附近。二者在生殖时期,易于辨别,睾丸为乳白色,卵巢为浅黄色,横断切面,精巢呈白乳糜状,而卵巢则呈颗粒状,但秋后因生殖期已过,卵巢与精巢皆呈萎缩,二者间较难辨别。
2、肝脏:河豚鱼肝脏为一较大纵长的器官,位于腹腔的右侧,上接膨大的胃部,下部尖端达肛门附近,呈灰褐色,内侧具有一绿色的胆囊。肝脏为河剧毒部分,食河时宜特别注意在食前务必剖除干净,人工养殖的可以通过油煎后食用。
3、皮肤:河豚鱼皮肤含毒量因河种类而异,河皮肤含毒量甚微或无毒。
4、血液:河豚鱼血液特别是两块所谓脊血块即脾脏含有剧毒。
5、肠胃:河豚鱼胃部甚大,能吸入水或空气,使其膨大,胃之下为肠,肠在腹腔内作二回折即达肛门,胃和肠也有毒,但毒性比卵巢及肝脏小得多。
6、肌肉:肌肉可视为无毒,所以只要挖去河的内脏,再剥去皮,洗得干净,是不会有毒的。但河死后较久,内脏的毒素溶在体液中,时间一久,可以渗入肌肉,不可不防。特别是制作鱼片(鱼生),用2~5%碱液浸洗,更加安全。
河豚有毒,且毒性非常大。
0。5毫克的河豚毒素就可以把人毒死。河豚鱼的有毒成分是河豚毒素,它是一种神经毒,人食入豚毒0。5mg-3mg就能致死。河豚最毒的部分是性腺、卵巢、肝脏,其次是肾脏、血液、眼、鳃和皮肤,河豚肉含毒素较少。毒素耐热,100℃8小时都不被破坏,120℃1小时才能破坏,盐腌、日晒亦均不能破坏毒素。河豚毒素是目前自然界发现的最毒的非蛋白毒之一,其毒力相当于的1250倍,一粒河豚鱼子的毒性足以让几十人丧命。这种毒素通常会使人神经麻痹、呕吐,进而发生心跳和呼吸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