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鱼类的孢子虫病?
先分清是哪类病害,养的什么鱼。 孢子虫是一大类致病原生动物,种类繁多,关于鱼病孢子虫就有不少,肠系膜、腮、脑、脊髓、内脏都可以寄生,碘泡虫是鲤类的主要病害生物,一般要防治为主,鱼群感染就太晚了。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等彻底清塘,可抑制孢子大量繁殖,减少此病发生;
2、鱼种放养前,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搅拌使之充分溶解,成500毫克/升浓度的溶液,浸洗鱼种30分钟,或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石灰氮,充分搅拌成悬浮液,浸洗鱼种30分钟。 粘孢子虫病治疗 该病是由粘孢子虫寄生于鱼的皮肤、鳃、肠道和神经系统所引起。鱼病的部位有胞囊,呈灰白色点状和瘤状,常见的粘孢子虫有饼形碘孢虫、野鲤磺孢虫,鲫碘孢虫、鲢碘孢虫等。 症状:病鱼消瘦、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或焦躁不安而狂游,10月到来年2月对鱼种危害极大。 治疗方法:1、90%晶体敌百虫亩米水深的鱼塘用1斤全池泼洒,间隔3天~4天,再泼一次。2、每万尾鱼种或100斤鱼的重量用75克食用硫磺粉拌料投喂,连喂一星期。3、每斤饲料加10克90%晶体敌百虫喂鱼,可治肠道寄生的粘孢子虫。此法治指环虫病也有效。 以下资料对比一下,具体做法最好咨询专家。 其他分类 1.疯狂病 又称白鲢疯狂病、疯刀儿、鲢碘泡虫病。由鲢碘泡虫寄生在白鲢各种器官组织中引起,其中尤以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为主,如脑、脊髓、脑颅腔内拟淋巴液、神经、嗅觉系统和平衡、听觉系统等。鲢鱼苗刚出膜即可被感染,目前在生产上主要是危害1足龄白鲢,疾病严重时可引起病鱼大批死亡;病鱼的肉味不鲜而腥味重,并且很瘦,所以未死的鱼商品价值也受严重影响。此病在全国各地的江、河、湖泊、水库、池塘中都有发生,尤以浙江杭州地区最为严重。 严重感染时,病鱼极度消瘦,头大尾小,尾部上翘,体重仅为健康鱼的一半左右,头长为尾柄高的2.95倍(健康鱼为2.2-2.3倍),体色暗淡无光泽;病鱼在水中离群独自急游打转,常跳出水面,复又钻入水中,如此反复多次而死;死时头常钻入泥中;有的侧向一边游泳打转,失去平衡和摄食能力而死,故称疯狂病。剖开鱼体,可见鲢碘泡虫寄生处形成大小不一、肉眼可见的白色胞囊;肝脏、脾脏萎缩,腹腔内有腹水,小脑迷走叶显著充血;病鱼严重贫血。 2.饼形碘泡虫病 草鱼育苗期间的一种严重鱼病。由饼形碘泡虫寄生引起,主要寄生在草鱼的肠壁,尤以前肠的固有膜和黏膜下层为多;全国各养鱼地区都有发生,以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为严重;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鱼苗下塘后12天即被感染,引起大批死亡;当水温27-30℃时,该虫在草鱼鱼体内发育一代需12-15天;用老化6-8个月的孢子进行人工感染草鱼鱼苗,100%发病。主要危害全长在5厘米以下的草鱼,同池混养的鳙、鲢、青鱼不患病。该病流行于5-7月,尤以5-6月为甚。 饼形碘泡虫寄生处形成许多白色小胞囊,胞囊有宿主形成的结缔组织膜包围。病鱼体色发黑;消瘦,腹部略膨大,鳃呈淡红色,贫血,肠内无食,前肠增粗,肠壁组织发生变性坏死;当大量饼形碘泡虫寄生在脊椎时,可引起鱼体弯曲。 四川省报道,饼形碘泡虫寄生在鲤鱼苗种的肌肉内,形成白色胞囊,病鱼体表高低不平,生长缓慢,疾病严重时引起大量死亡。 3.野鲤碘泡虫病 野鲤碘泡虫寄生在鲮鱼鱼苗、夏花的皮肤及鳃上,形成许多灰白色瘤状或点状胞囊,尤以体表为多,严重时影响病鱼的呼吸、游动
二、隐孢子虫病如何治疗?
隐孢子虫病的治疗按肠道传染病隔离,症状严重者应住院治疗。病人因严重腹泻可引起和电解质平衡紊乱,必须注意纠正。免疫功能低下者应加强支持治疗。发作期间避免食用含脂肪及糖分较多的食物,有助于缓解症状。
三、鱼类得了孢子虫病,能不能吃?
可以
鼻孢子虫病可以吃鱼,没有特别的饮食禁忌,有利于提高免疫力的食物都可以吃,没有问题
鱼类孢子虫病(同粘孢子虫病、下同),是近几年发病率极高的鱼病,对养殖生产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危害鱼类的粘孢子虫种属很多,虫体较微小,在发育过程中都产生孢子。且粘孢子虫寄生非常广泛,几乎对每种鱼各种器官都能感染,甚至在同一条鱼的同一器官内有数种粘孢子虫寄生。
粘孢子虫常引起鱼类发生严重的流行病。在北美、欧洲和日本流行着一种鲑鳟鱼类打转病,这是由脑粘体虫引起的,使鲑鳟鱼大量死亡。在中国各养鱼地区,其中有与鲑鳟鱼打转病相类似的白鲢疯狂病(病鱼体瘦,尾巴上翘,上下打转,不久即死亡)亦有发生。
四、海鲈鱼孢子虫怎样杀?
首先用生石灰等彻底清塘,可抑制海鲈鱼孢子虫大量繁殖,减少此病发生。
其次患有孢子虫病的鱼,由于体内机理失调,食欲不振,鱼体皮肤或鳃部组织受到破坏,被细菌感染而腐烂,导致鳃组织呼吸机能受到阻碍,病鱼最终死亡。最后孢子虫病已成为鱼类养殖的一大障碍,做到预防为主。
五、对虾孢子虫应怎样处理?
1.对虾池要彻底清淤消毒,以杀灭底泥中 的孢子;
2.发现病虾、死虾要及时销毁,以免健康虾食后感染;
3.试用烟曲霉素制成药饵投喂。每天每千克虾体用药50毫克,连续 投喂12-20天。
六、怎样治疗鱼类打印病?
治疗鱼类打印病的措施:⑴漂白粉1毫克/升,或三氯异氰脲酸0.3~0.5克/米3, 全池泼洒,连用2~3次;(2) 亲鱼患病时,患处可用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病 灶,或用纱布吸干病灶上的水分后,用金霉素或四环素药膏 涂抹。(3) 病情严重时则需肌肉或腹腔注射硫酸链霉素,每千 克鱼体用20毫克;或金霉素,每千克鱼体用5 000国际 单位。
七、孢子虫克星?
克星硫酸铜
1.硫酸铜杀灭病原体的能力随着水体环境的变化而不同。若水质较肥,水温较低时,可适当加大药量,反之,减少药量。同时不要在早晨鱼浮头和上午水温较高时施药,最好在下午16时-18时使用。
2.硫酸铜的安全浓度范围较小。实际使用硫酸铜时,应依据不同的养殖品种,选择适宜的浓度。一般使用时,浓度为0.5×10-6-0.7×10-6的硫酸铜全池泼洒或用浓度为8×10-6的硫酸铜浸浴20-30分钟。
3.硫酸铜经常与硫酸亚铁按5∶2的比例混合使用。硫酸亚铁主要是清除固着物,为硫酸铜杀灭寄生虫扫除障碍。
4.溶解硫酸铜的水温不要超过60℃,否则药液容易失效。
八、怎样判断虾有没有孢子虫?
我们应用PCR技术,放大EHP的18SrRNA基因,再用标记地可辛的探针探测原位杂交细胞中被感染的EHP,最后开发新的PCR技术探测对虾组织,排泄物和水中的EHP。
2.材料和方法
2.1对虾
2006年在文莱收集了感染对虾肠孢子虫(EHP)的南美兰对虾。2014年和2015年在越南虾塘里收集了感染EHP的南美白对虾。2014年,从泰国运送了一批南美兰对虾到我们亚利桑那大学的实验室进行隔离检测,这些对虾后来被检测出感染了EHP,它们的肝胰腺,排泄物和水进行了PCR技术取样检测。
为了检测原位杂交(ISH),并通过PCR技术分析EHP的特异性,研究人员使用了具有棉虾病临床症状的斑节对虾样本,这些对虾来自2005年(固定组织)和2006年(冰冻组织)的马达加斯加。还使用了感染了鳄组织变形虫的南美白对虾,这些虾是在2014年收集到的。通过PCR技术分析,肝胰腺组织或者整只对虾被保护在95%的酒精当中或被风干后送往我们实验室。通过原位杂交技术,用戴维森固定法将虾固定。
2.2.DNA提取
从感染EHP的对虾中去除肝胰腺,(4-5只虾)放进一个样本中。装运感染EHP的对虾的虾槽中对排泄物和水进行了取样。利用MicrosepAdvance离心装置(PALL公司)将虾槽里的水浓缩150倍,用于DNA提取。用一种高纯度DNA模板制备工具(RocheBioscience)或Maxwell-16Cell LEV DNA纯化试剂盒(Promega)。
为了测试EHP引物的特异性,PCR扩增检测两种寄生虫病中的DNA:
(1)棉虾病,2006年从马达加斯加收集了斑节对虾,这些虾的肌肉变白,通过rRNA基因测序,发现它们的DNA呈阴性,因为内有类似于匹里虫的微孢子虫(GenBankkp825331号);
(2)变形虫病,这些南美白对虾大量死亡,通过组织学检查,最后发现这些虾感染了变形虫(种类不确定)。
为了保证EHP引物没有宿主基因组的反应,制备DNA模板:
(1)来自美国夏威夷的无特定病原(SPF)的南美白对虾(>10样本)、斑节对虾(3个样本);
(2)来自沙特阿拉伯的印度对虾(2个样本);
(3)在新喀里多尼亚养殖的南美兰对虾(2个样本);
(4)来自菲律宾的罗氏沼虾(2个样本);
(5)沙特阿拉伯附近虾塘里采集的蟹(7个样本,未知的物种);
(6)多毛
九、孢子虫消灭方法?
用硫酸铜
1.硫酸铜杀灭病原体的能力随着水体环境的变化而不同。若水质较肥,水温较低时,可适当加大药量,反之,减少药量。同时不要在早晨鱼浮头和上午水温较高时施药,最好在下午16时-18时使用。
2.硫酸铜的安全浓度范围较小。实际使用硫酸铜时,应依据不同的养殖品种,选择适宜的浓度。一般使用时,浓度为0.5×10-6-0.7×10-6的硫酸铜全池泼洒或用浓度为8×10-6的硫酸铜浸浴20-30分钟。
3.硫酸铜经常与硫酸亚铁按5∶2的比例混合使用。硫酸亚铁主要是清除固着物,为硫酸铜杀灭寄生虫扫除障碍。
4.溶解硫酸铜的水温不要超过60℃,否则药液容易失效。
5.有些寄生虫(在水产动物体上形成胞囊的原虫及孢子虫)不能使用硫酸铜治疗,如小瓜虫病,用硫酸铜治疗不但无效反而会使小瓜虫形成胞囊而大量繁殖,加重病情。
6.硫酸铜水溶液对金属有腐蚀性,溶解药物及泼洒药物时,不能使用金属器具,应该使用塑料、木、陶瓷、玻璃器具。
十、孢子虫多久爆发?
7到9月
孢子虫的发病时间为5-10月都会发生,但暴发时间一般在7-9月。
孢子虫的爆发主要有以下原因:
1、苗种本身带有孢子虫;
2、池塘清塘不彻底,水质、底质较差;
3、养殖过程中没有注意鱼体保肝护胆、增强体质;
4、没有提前预防孢子虫,使用便宜药或用药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