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养鸡场如何做到每只鸡检疫?
作为种鸡,疾病的净化和检疫工作很重要,尤其是一些垂直传染的疾病(鸡白痢、白血病、支原体等),种鸡一生中最少进行2-3次鸡白痢的检疫和2次白血病的检疫。鸡白痢的第一次检疫可以在育成期,大约16周,第二次在留种蛋前进行,如果有条件的在上笼后的两周内再进行一次。
白血病的第一次检疫在上笼前进行,第二次在留种前进行。
鸡白痢的检测方法是血清凝集法,具体做法是在一块玻璃上滴一滴鸡白痢抗原,从鸡翅膀的血管中采血并将血涂抹在抗原上,使抗原与血充分混合, 2分钟后判定结果,若出现有蓝色颗粒则判为阳性,否则为阴性。
白血病的检测方法有琼扩法和依来萨等法。
种蛋必须来自检疫为阴性的种鸡群,受污染的种鸡场应结合孵化、育雏、育成的隔离、消毒、检疫制度,逐步消灭经蛋传播的疾病,种鸡要逐只检疫,淘汰阳性鸡,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种鸡群中的带菌带毒鸡。
二、什么是动物法定检疫项目?
动物检疫就是指对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疫病检查,包括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灭和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动物检疫可以分为国境检疫与国内检疫两类。国境检疫就是为防止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其他有害生物传入、传出国境而实施的疫病检查;对此,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加以规范;国内检疫是国内各地区包括各省、地、市、县、乡、镇所实施的疫病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适用范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动物防疫活动。
三、动物检疫项目包括哪些?
动物的检疫方法包括:
1、 流行病学调查;
2、病理检查;
3、病源检查;
4、免疫学检查;
5、临床检查 。
知识点延伸:
动物的检疫,就是按照国家法规对各种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的疫病检查。通过动物检疫,对可疑或已证实的疫病对象实行强制隔离,或作出适当处理,目的是防止动物传染病的传播,保障畜牧业生产和人民健康。
四、肉鸡检验检疫程序有哪些违规操作?
宰前检验:(1)肉鸡应来自非疫区。屠宰企业不得接受运输过程中死亡的、有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来源不明或证明不全的肉鸡。
(2)供宰肉鸡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宰前检验。按照有关程序观察活动物的外表,如肉鸡的行为、体态、身 体状况、体表、排泄物及气味等。对有异常症状的肉鸡隔离观察,测量体温,并做进一步兽医检查。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检测。
(3)对判定为不适宜正常屠宰的肉鸡,应按照有关兽医规定处理。
(4)应将宰前检验的信息及时反馈给饲养场和宰后检验人员,并做好宰前检验记录。
宰后检验:(1)宰后对肉鸡头部、胴体和内脏的检验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程序和标准执行。
(2)应利用初级生产和宰前检验信息和宰后检验结果,判定鸡肉是否适合人类食用。
(3)感官检验不能准确判定鸡肉是否适合人类食用时,应进一步检验或检测。
(4)废弃的鸡肉,应做适当标记,并用防止与其他肉类交叉污染的方式处理。废弃处理应做好记录。
(5)为确保能充分完成宰后检验,主管兽医有权减慢或停止屠宰加工。
五、禽类检疫流程?
办理出场手续出具产品检疫合格证明,填写宰后检疫登记表。检疫后处理对于证物不符、书证不全者,禁止入场;对于普通病或因长途运输造成鸡只病损的,实施急宰;经检疫发现疑似动物疫病,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胴体检疫检查皮下有无积液、出血;脂肪、肌肉有无出血、变性坏死;检查法氏囊病变;检查肺脏有无病变;检查肾脏有无病变。
六、肉食品检疫程序是什么?
肉食品检疫程序:
(1)产地检疫:是指动物及其产品在离开饲养、生产地之前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派官方兽医所进行的到现场或指定地点实施的检疫。
(2)屠宰检疫:是对待宰动物进行活体检查;屠宰的同步检疫是在屠宰过程中,对其胴体、头、蹄、脏器、淋巴结、油脂及其他应检疫部位按规定的程序和标准实施的检疫。
(3)办理检疫证明。
检疫是风险管理的一种设施,是为了确认某种对象达到一定要求和标准的评定过程。当人类、动物、植物等,由一个地方进入另一个地方,为防带有传染病等,所以必须进行隔离检疫,尤其当地可能发生传染。为了预防传染病的输入、传出和传播所采取的综合措施,包括医学检查、卫生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
七、动物产地检疫的内容有哪些?
动物产地检疫的内容如下:(1)报检。国家实行动物检疫申报制度。动物、动物产品在出售或调出产地前,畜货主应当按规定时限向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出售、运输动物产品和供屠宰、饲养的动物提前3天申报检疫。
乳用、种用动物及其精液、卵、胚胎、种蛋,以及参加展览、演出和比赛的动物,提前15天申报检疫。合法捕获的野生动物在捕获后3天内申报检疫。(2)疫情调查。通过询问有关人员(畜主、饲养管理人员、防疫员等)和对检疫现场的实际观察,了解当地疫情及邻近地疫情动态,确定被检动物是否在非疫区或来自非疫区。
(3)查验免疫证明。向有关人员索验畜禽免疫接种证明或查验动物体表是否有圆形针码免疫、检疫印章。检查动物养殖场(户),对国家规定或地方规定必须强制免疫的疫病是否进行了免疫,动物是否处在免疫保护期内。
如果未按规定进行免疫,或虽然免疫但已不在免疫保护期内,要以合格疫苗再次接种,出具免疫证明。各种疫苗的免疫保护期不同,检疫人员必须熟悉,如猪瘟兔化弱毒冻干苗,注射后4天就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1。
5年;而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冻干苗注射后2~3周产生免疫力,免疫期6个月。无毒炭疽芽胞苗注射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1年。《动物免疫证》的适用范围:用于证明已经免疫后的动物,由实施免疫的人员填写,在免疫后发给畜主保存。
有的动物体表留有免疫标志,如猪注射猪瘟疫苗后可在其耳部轧打塑料标牌,或在其左肩胛部盖有圆形印章。(4)临床健康检查。对被检动物进行临床检查,确定动物是否健康。对即将屠宰的畜禽进行临床观察;对种用、乳用、实验动物及役用动物除临床检查外,按检疫要求进行特定项目的实验室检验,如奶牛结核病变态反应检查等。
(5)检疫后处理。经检疫不合格的不予出证,发现动物传染病时,隔离动物,并立即向县级兽医主管部门报告。按照国标GB16548—2006《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的规定对患病动物实施生物安全处理。
对污染场地、用具实行严格消毒。发现疑似重大动物疫情时,要严格按照《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规定报告。经检疫符合出证条件的,由官方兽医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6)运载工具进行消毒。运载动物的车辆、装载用具、官方兽医要监督货主或承运人在装货前或卸货后进行清扫、冲刷,用规定的药物对运转车辆、装载用具、污染场地进行装前或卸后消毒。
关于动物产品的
八、动物入场检疫检查什么?
动物检疫检查
1、 流行病学调查;
2、病理检查;
3、病源检查;
4、免疫学检查;
5、临床检查 。
动物的检疫,就是按照国家法规对各种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的疫病检查。通过动物检疫,对可疑或已证实的疫病对象实行强制隔离,或作出适当处理,目的是防止动物传染病的传播,保障畜牧业生产和人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