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芦苇荡和一生所爱是同一个曲子吗?
不是同一个曲子
《芦苇荡》的作曲者是内地著名大师赵季平,据说他在为“大话”作曲时很不认同电影风格,是在仓促状态轻松完成的,电影里至尊宝拿照妖镜看到里面的猴子元神时的背景音乐也是出自赵老。从某个程度上讲,赵老的《芦苇荡》和《一生所爱》在意境上是相同的,讲述人生无常和人性统一,音乐听着委婉,但悲情韵味重,一叠三排,既无可奈何又于心不忍。
二、渔灯隐映蒹葭浦是什么意思?
渔灯隐映蒹葭浦:一阵风拂过芦苇荡,芦苇轻轻摇晃,几点渔灯时隐时现。
出自《安公子》宋代 柳永
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停画桡、两两舟人语。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刚断肠、惹得离情苦。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三、灵沼地名由来详解?
中国灵沼是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灵沼街道海子村村边的一个巨人脚印形的大池塘,叫沼池。当年周文王姬昌组织了很多人把这个池塘开挖大了一些,才尊称为灵沼并沿用至今,长安县灵沼街道也得名于此。
灵沼出自《诗经·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於牣鱼跃。”灵台、灵囿、灵沼,也被称作“西周三灵”,其遗迹均在今日灵沼街道办。
灵沼这个池塘在3000多年前,周文王认定了这是他1000多年前的34世祖――姬弃(后稷)的诞育之地,中国的农耕文明是从这里发祥并传播开来的。周文王在公元前1059年认祖归宗,将其部族从西岐迁回后稷故里---灵沼。他在这里完成了推翻殷纣王朝的战略部署,奠定了周王朝的八百年江山。他将周王室的祖祠修建在沼池旁边,就是现在户县董村西侧,这里供奉着他的35世祖帝喾,34世祖姬弃(后稷),23世祖姬刘,他的爷爷太王姬亶父和他的父亲西伯侯姬历,这些对周王室有建树的五位先祖祖祠,后世也称五王庙
五王庙离中华民族的第一个京城――丰京仅三里之遥。他在这里的僻壅,为周王朝培养了大量的军事人才和管理人才,并为周王朝开国制定了典章制度。他在这里继续推演八卦,并完成了哲学巨著《周易》。在扩建沼池的时候,用开挖的土方堆积了灵台,又在周边修建了方70里的灵囿。对应咱们陕西关中农时的24节气,也是周文王在灵台这里长期观察并开始制定的,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灵沼是中华文明的根脉之地,是农耕文明的发祥之地。在这里发生的故事,整整影响了中华文明四千年之久,中华民族过去的礼仪文化、治国典章,都是出自这里,道教、儒教无不以宗周文化为祖。不是咱们要叫“中国·灵沼”,是周文王认定的后稷故里,所以才能这么叫的。最早的“中国”二字,是在1963年宝鸡县贾村镇发现的何尊铭文中出现“中国”的,这个何尊是周成王5年所制,也就是周朝建国第十五年的时候铸造的。
“中国”指的是成周即周朝第一、二、三任天子—周武王姬发、周成王姬诵和周康王姬钊时期所在的丰镐地区,指的就是咱们这里,历史中的成康之治,也指的这个时间段。
我们应该想想,灵沼这里在历史上都发生过什么?《诗经》中记载了“王在灵沼”,为什么周文王要在灵沼而不在其他地方?因为这是他的先祖后稷诞生之地,是中国农耕文明发祥之地,也是进入中原的战略要地。灵沼这个地方,应该不只是莲菜长了九个眼,不该只是一片芦苇荡和毛蜡园,也不该只是阴水阳水这些自然现象………
四、如同少年不惧年岁长出处?
“少年不惧岁月长”出自歌曲《历历万乡》。
少年不惧岁月长整首诗内容是“少年不惧岁月长,彼方尚有荣光在”。
“彼方尚有荣光在”的意思是前方必定会有美好生活的曙光在等着我们。其出自耳东兔子所著的小说《暗格里的秘密》,后被网友引用为现代网络上的一句寻常鸡汤语。
全句为“少年不惧岁月长,彼方尚有荣光在”,现用来鼓励年轻的人们不要害怕和在意时光的短长,无论处境如何,都不要忘了努力前行,远方一定有光。
《历历万乡》歌词
她住在七月的洪流上,天台倾倒理想一万丈;
她午睡在北风仓皇途经的芦苇荡,她梦中的草原白茫茫;
列车搭上悲欢去辗转,她尝遍了每个异乡限时赠送的糖;
若我站在朝阳上,能否脱去昨日的惆怅;
单薄语言能否传达我所有的牵挂,若有天我不复勇往;
能否坚持走完这一场,踏遍万水千山总有一地故乡;
城市慷慨亮整夜光,如同少年不惧岁月长;
她想要的不多只是和别人的不一样,烛光倒影为我添茶;
相逢太短不等茶水凉,你扔下的习惯还顽强活在我身上;
若我站在朝阳上,能否脱去昨日的惆怅;
单薄语言能否传达我所有的牵挂,若有天我不复勇往。
五、如何评价电影《百鸟朝凤》?
一曲唢呐,一部电影,一个信念
《百鸟朝凤》是流传于鲁、豫、皖等地的优秀民间唢呐曲,因曲中多有模仿鸟鸣之声,所以得名。
中国第四代导演吴天明(已逝)以此曲为题拍摄了此生最后一部电影,既是对这一中国民俗唱哀的挽歌,又是在自己生命历程的终点处画下的一个句号。观影完毕,可以负责的说句,这部电影不会辜负观众。
当今年代,提起吴天明,提起中国“第四代”电影导演,知道的人也许已经为数寥寥,这不奇怪,因为他们是一群夹在文革与改革开放之间的人,在饱含创作激情的岁月,他们无法尽情施展才华,而真正等到机会来临时,以张艺谋、陈凯歌等人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却已走向国际,声名远盖过了他们——还未享受过时光,却已成了过时的人,于他们个人,或于中国电影整体,都是莫大的遗憾。
但或许正是因为时光短暂,所以他们的声音才格外动人。
拍摄这部《百鸟朝凤》时,吴天明已是年越古稀的老者,在此之前,他曾以男主角的身份参演过2012上映的电影《飞越老人院》,该角色尽显老年人的单纯可爱,几乎让人忘了他内在的深沉——
深沉的惦记着中国,中国的文化,文化的传承。
电影中的唢呐,以“班”的形式游动着演奏,谁家有红白之事,唢呐班子便替他们吹奏一场,红事不多,白事为主。白事,便是替死者演奏,死者的身份越是高贵,吹奏的阵势就越是高级,二台,四台,八台,所谓《百鸟朝凤》,便是为最为尊贵的死者准备的曲目。排挤过他人的,即便是任职四十年的村长,也担不起这首曲子;为民献身的,哪怕是扛着病重的身躯,也要为他奏完此曲。
老一辈质朴而又纯粹的价值观念,就这样融入了唢呐这一民俗音乐之中。
不像现在的电影,要么没东西可讲,要么曲里拐弯的去讲,老一辈的电影从来不难懂,看过他以前的作品——《人生》,《老井》,《变脸》——就知道了。《百鸟朝凤》要说的也不多:老人们视为珍宝的东西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无法被原模原样的留住,便用影像表达一声叹息而已。但是,有些细节,还是要解释一下。
电影里有这么个桥段,一家人有红事,同时请了唢呐班子(游家班)与西洋乐队,两边一起出声,图个新鲜的听众们自然的拢向了西洋乐队那边,便有人问:“(唢呐)还吹不吹?”为了争一口气,片中的主角,也是游家班的班主,游天鸣,说了这么一句话:“凭啥不吹,我们又不是来舔他们鸡巴的!”此言一出,整个(上戏)演艺厅的观众们一同响起了掌声。
这掌声是为游天鸣敢于对抗西方乐队的勇气响起的?凭心而论,我不这么觉得。对抗西方的桥段在别的电影里多了去了,我可是没有一次见过鼓掌的,这一次之所以响起了掌声,恐怕还是因为那俩个字,不为别的,因为少见——在中国的电影里。
不过,现在的电影里虽然少见这两个字,但老一辈的作品当中可不少见,《神鞭》里的鞭子不就是这么个隐喻吗?有段时间总是说“寻根”文化,这“根”,其实也包涵这意思,“根”表面是生殖用的,背后的含义是“传承”。电影当中,唢呐断了,就是根断了,象征着这一民俗形式彻底被外来文化给击溃了。
这样的电影技巧,还有不少,比如游天鸣第一次用芦苇杆吸上了水,便活奔乱跳起来,这时电影恰如其分的插入了鱼儿在池塘中跳跃的画面,又以飞翔的鸟来隐喻孩子的欢快,寄情于景,这样古老而又亲切的剪辑技巧,怕是很难再见了。
很难再见,不代表观众就会珍惜,老实说,我猜《百鸟朝凤》的境遇大概与前些年的《闯入者》差别不大:口碑会好,但票房不会高,发行方和观众都接受不了。不过,我写下这篇文章,毕竟不是为了抨击谁而动笔,中国电影起步太晚,培养观众对文艺片的兴趣,是个时间问题,如果不是机缘巧合,我恐怕也不会接触到它。
但既然接触到了,我想还是应该说些什么:看电影,其实也是个寻根的过程,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太急于求成,以至于勾勒出的图景完全是一副光怪陆离的浮华表象,太轻,能给观众的充实感便不多。《百鸟朝凤》能给你什么呢?也许你对唢呐甚至是音乐都不感兴趣,也许你对民俗甚至是文化也无心过问,但至少,这部电影能让你强烈的感觉到,在这个世界上,即便不是中国的、老一辈的,也必定存在着某样东西,值得你倾力去传承,去保护。
以上是我的评价,大家觉得如何,希望大家点赞评论。
六、巾帼不让须眉上下句出处?
“巾帼不让须眉”出自《三国志·魏志·明帝睿传》裴松之注引的《魏氏春秋》:“亮既屡遣使交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
译文:诸葛亮已经多次派遣使者交书,又送妇女的头巾和头发上的装饰物,以此激怒宣王。
封建传统歧视女性,所以当一个女人很有作为时,就叫巾帼不让须眉,意思是说女人不比男人差。
注释:帼,妇女头发上的饰物;巾帼,妇女的头巾和头发上的装饰物,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巾帼,意谓司马懿如同妇人。后以“巾帼”为妇女的代称;古人称男子为须眉。
扩展资料:
1、巾帼不让须眉的典故
梁红玉出生在淮安,从小习文练武。当金兵侵犯到淮河流域时,为避兵祸,随母亲到镇江,与当时作为下级军官的韩世忠一见钟情,结为夫妻。婚后,在梁红玉辅佐下,韩世忠屡立战功,升官至浙西制置使。
公元1130年上半年,金兀术率领10万大军,沿着大运河来到镇江,企图通过镇江北撤,当时43岁的韩世忠和夫人梁红玉率领8000水军守卫镇江。金兀术率领的500多艘战船,黑压压的一片来到江面。梁红玉在金山顶上看得清楚,她英姿飒爽,猛然击起战鼓。
一通战鼓,韩世忠立即指挥水军,扯帆驶出鲇鱼套的芦苇荡,迎战金军。二通战鼓,韩世忠佯装失利,且战且退,转眼间隐进了茫茫芦荡。金兀术以为他们与以前遇到的宋军一样,贪生怕死,不堪一击。于是急令紧紧追赶,一路追进了埋伏圈。对金兵的举动,梁红玉在金山顶上看得一清二楚,随即挥舞令旗,擂响了第三通鼓。
随着震天动地的鼓声,埋伏在芦荡里的战船,脱掉伪装,嗖地飞向敌军。由于金兵大多不通水性,自入侵以来又从未遇到过这样猛烈的打击,早已死伤过半,溃不成军。金兀术急令回撤,一直逃到今句容附近的黄天荡。
韩世忠指挥宋军乘胜追击,把金兵包围在长江南侧的黄天荡里,使其进退无路。这一围就是48天。无奈之下,急令士兵星夜凿渠,挖通老鹳河(进入长江,往南京方面逃走。后来,大家都以巾帼不让须眉来称赞梁红玉。
2、巾帼不让须眉的近义词
(1)女中豪杰[ nǚ zhōng háo jié ]出自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二:“十娘钟情所欢,不以贫寠易心,此乃女中豪杰。”
译文:十娘钟情自己喜欢的,不因为贫穷容而改变心意心,这是女性中的杰出人物。
示例:过学士儿子百般用计求他,他有本事百般拒绝,又是个女中豪杰,正好与中玉作配。
(2)巾帼须眉 [ jīn guó xū méi ]出自清·曾朴《孽海花》第14回:“容貌虽说不得美丽,却气概丰富,倜傥不群,有巾帼须眉之号。”
译文:容貌虽然说不得美丽,但举动或气势丰富,卓越不群,有女中豪杰的称号。
示例:杨家铁骑,男儿傲骨,巾帼须眉,擅长策马冲锋,杨家枪更是被传为天下无敌手。
(3)女中丈夫 [ nǚ zhōng zhàng fū ]出自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虽说你是个女中丈夫,是你去毕竟停当。只是万里程途,路上恐怕不便。”
译文:虽然说你是一个女人中的男人,你去到底妥当。只是相隔万里道路,路上害怕不方便的地方。
示例:如今出兵在即,一切繁文俗礼就免了吧,况珠儿乃是女中丈夫,我看把珠儿叫来与狄谋士相见便可。
七、一什么芦芽三年级?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