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咖啡生长气候条件?
气温在15-25℃之间、光照充足、常年无霜冻、整年降雨量不少于1500-2000毫米,且降雨时间能配合咖啡树的开花周期,另外排水良好、含火山灰质的地块,比较适合种植咖啡。
二、独兰花的生长地理条件?
独兰花是耐阴植物,植株怕阳光直射,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多生长在湿润阴凉的地区。兰花一般生长在山中明亮的背阴地区,也会生长在空气流通又较为隐蔽的山石处。兰花可能会生长在灌木丛处,不过不会生长在杂草较多的位置。
三、美洲生产咖啡的地理条件?
巴西高原,分干季雨季,气温温热,海拔800到1000米左右。
四、咖啡豆生长条件?
亚热带地区,海拔一千米以上,海拔越高,咖啡越好,
五、棉花、小麦、水稻的生长条件(地理)?
棉花生长在日照时间长,雨水少的地方,比如新疆。小麦耐旱,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水稻在亚热带、热带地区。我国主要在南方地区。
六、巴楚蘑菇生长条件和地理位置?
巴楚蘑菇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它有特定的生长环境,在新疆叶尔羌河流域的自然胡杨林区域生长,是一种天然绿色的食用菌,现今都无人可以人工培育出来。
七、印尼的虾生长条件和地理环境?
为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湖泊水质好,浮游生物多,水草多。
八、地理条件对果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地理条件包括:气候、无霜期、有效积温、光照等,这些都是果树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对果树生长发育起到决定性作用。
九、咖啡生长周期?
咖啡的长成周期及采摘
咖啡豆是咖啡树结的籽。在经过了3~4年的生长,咖啡树日渐成熟,开始结果,一粒粒果实会沿着树枝排成串或簇成团。籽的外面是一层果皮,一变红就可以摘了。红皮(外果皮)下面有一层果肉(中果皮),里面是一个小薄层,再往里是一层像羊皮纸一样的物质——内果皮。在所有这些果皮的里面通常有两粒平面相对的豆子,豆子外面有一层薄膜或外皮。大多数阿拉伯咖啡豆的成熟期是6-8月,罗百氏特咖啡豆是9-10月。因此,虽然在一些干湿季不明显的国家,如哥伦比亚、肯尼亚,一年有两次花期,也就是有大小两次收成,但严格意义上说一年只有一次。 由于地区不同,收获时期也各不相同。
赤道以北(如埃塞俄比亚和中美洲)的地区一般在9-11月份收获一次。赤道以南,如巴西和津巴布韦(Zimbabwe)地区,尽管收获期能持续到8月份,但主要的一次是在4月或5月。赤道地区的国家,如乌干达(Uganda)和哥伦比亚,全年都能收获,尤其是那些能善于利用各种不同海拔高度的种植园。因此,一年的多数时间都可能有新收的咖啡豆。
就采摘本身来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成片采摘,也就是在园子里走一趟就把所有的豆子都摘完;另一种是有选择的采摘,也就是以8-10天为间隔,在树间走几次而且只摘那些已熟透的红色浆果。有选择的采摘比成片采摘费用高,劳动量大,一般只用于阿拉伯咖啡豆,尤其是那些需要经过水洗的阿拉伯咖啡豆。 所摘的咖啡豆的数量取决于多种因素,最显而易见的就是树的高矮和农场或种植园的布局。一般的农场平均每个采摘工一天能摘50-100公斤。可是这些重量中只有20%是真正的咖啡豆,因此平均每个采摘工只能摘10-20公斤咖啡豆。咖啡豆装在标准重量为45-60公斤的袋子里。因此,一个工人需要3-6天的时间才能装满一袋。 有人计算过,一个种植园或农场收获时的费用是全年总费用的一半。
在巴西,人们已多次尝试用机械采摘来降低这些费用。这种机器能横跨在咖啡树上摇动树枝,这样那些因熟透而变得松动的浆果就会掉下来落入漏斗里。机械采摘机只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带适用,而且它们需要事先调整,因为只有在能一排排地把树种得很直的地方才能使用这种机器,事后还需要检查机器采摘的咖啡豆,把掉在漏斗里的叶子和树枝拣出去。所以,很大一部分咖啡都是手工采摘的,这就需要大量的季节性劳作,采摘工也得注意不能摘不熟的、坏的或太熟的咖啡豆,因为它们会影响所收获咖啡的整体品质。那些已经不太好的咖啡豆被称作“普通的”、“酸的”或“发酵的”而加以分类,最后一种是极差品。
十、适合冬小麦生长的条件(用地理知识回答)?
春小麦区。春小麦喜冷凉气候,比较耐寒,适应性强,分布广,日平均气温 0℃左右;即“顶凌”可播种,4-5℃时种了即可发芽出苗,苗期可耐-6℃左右低温。因早、中、晚熟品种不同,全生长期需要≥ 0℃,积温在1600-2100℃之间,生长期为85天- 105天。而北部、西北部干冷以及西南高寒的民族地区均可满足春小麦的生长条件。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宁夏、甘肃临夏、甘南自治州、河西走廊、新疆、青海、西藏从海拔2500米以上河谷坡地到4500米左右的湖宾平原,从湿润、半湿润地区到半干旱、干旱地区均有种植。近十几年业,民族地区的春小麦种植获得了重大的发展,培育了一批抗逆性强,适应面广,丰产性高的春小麦良种,并已在各地得到推广。如内蒙古地处阴山丘陵的察右中旗、卓资县、固阳县等地春小麦曾突破千斤关,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农场创造了亩产1585斤世界最高纪录。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近年来春小麦有由北向南扩展的趋势。
冬小麦区。在民族地区主要有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等区(省)。这些区(省)大多以水稻为主,冬小麦作为冬种作物在旱地种植,种植面积虽少,但它的种植可有利于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总产量。由于这些地区的群众以稻谷为主粮,小麦商品率较高。冬小麦在种植地域上已跨上新高度,在海拔4100米的青藏高原上试种成功,在高原3000-3800米地带,可获得高产,也不易发生锈病。1959年培育了“肥麦”良种,1972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很快就成为西藏第二大栽培作物,超过了春小麦,仅次于青稞。“肥麦”适应强、耐水肥,具有分蘖力强、有效分蘖率高、抗逆性好、茎杆粗壮坚韧和抗倒伏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