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独叶白芨的繁殖技术?
1、分株的方法
在春天到来的时候,选择在新叶子萌发前或者秋冬时候地面上部的已经枯萎后,把它的老根挖起来,把它分隔假的鳞茎进行分株,一般每株可以分个4株左右吧,但是它必须要带一点顶芽,这样才能够更容易的存活。
一般传统的栽培都试选择分株的方式进行繁殖,但是这种方法就是繁殖的时间太长了,而且效率也不高,因为它需要消耗的种子的量也比较的多,所以用这种方法繁殖的话就会很难满足大量的栽培的需要。
2、播种的方法
当然白芨还可以采用播种子的方法进行繁殖,但是白芨的种子是那种比较细小而且还没有胚乳,所以一般在自然的条件下是很不容易发芽和生长起来的,生出来小苗的栽培比较的难。但是我们国家对这种现象也是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然后通过一些实验播种和试管的成苗方法,发现可以提高播种成活的几率。然后可以通过组织的培养技术就能够快速的繁殖起来,在不同的培养基上面进行无菌的播种繁殖。
在种子发芽的时候就可以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对它进行无性的繁殖,然后这种方法就能够让白芨的小苗比较有规模的生产,还能够快速的繁殖起来,采用这种技术比分株的方法成活的量也很多,满足了生产上面的需要,还能够节省很多的时间,所以现在一般的人工繁殖如果量比较的大的时候就会选择这种方法,而且成本也不是非常的多,成活的几率也比较的大。
二、独叶白芨有种子如何繁殖?
一、分株繁殖
1、在春季长新叶前或秋冬植株枯萎后,将地里的老株掘起后分株。
2、分株时,按照分割假鳞茎进行,每个植株上分3-5株即可。
3、这个方法比较难满足大量栽培的需要,主要是由于繁殖周期较长、效率较低等原因。
二、播种繁殖
1、繁殖时,由于白芨种子细小,细胞发育的胚不完整,只有几个细胞构成,所以无法在自然环境下繁殖成功,需要人工进行干预。
2、使用实生苗进行栽培,成功概率较低难。
三、组织培养技术
1、使用组织培养技术能够繁殖大量的种苗。
2、繁殖时,需要在无菌的培养基上进行播种。
3、种子萌发后,为了提升产量和品质,可以使用组织培养方法进行无性系繁殖。
三、独叶白芨怎么采种?
独叶白芨的种植方法:白芨用种子播种较难,分块茎繁殖较易。9~11月初将白芨挖出,选大小中等,芽眼多,无病的块茎,每块带1~2个芽,沾草木灰后栽种。开沟沟距20~25厘米,深5~6厘米,按株距10~12厘米放块茎一个,芽向上,填上,压实,浇水,覆草,经常保持潮湿,3~4月出苗。
白芨的收采:种植2~3年后,9~10月份地上茎枯萎时,把挖块茎去掉泥土,进行加工。将块茎单个摘下,选留新秆的块茎作种用,剪掉茎秆,在清水中浸泡1小时后,洗净泥土,放沸水中煮5~10分钟,取出炕至全干。去净粗皮及须根,筛去杂质。
四、独叶白芨开花吗?
独叶白芨开花,独叶白芨花期主要在春季,但依各地气候不同,晚冬至夏初都可能开花。
独叶白芨花朵极像兰花,有紫红、白、蓝、黄和粉等色。独叶白芨清雅脱俗、柔和恬静,可盆栽室内观赏,亦可点缀于较为荫蔽的花台、花境或庭院一角。
夏季之后,独叶白芨会有焦叶,到了秋冬季节,气温较低,上半部分绿叶会枯萎,地下根茎依然存活着,来年春季气温回升后,又能重新萌芽。
五、独叶白芨怎么培育种子?
白芨喜温暖、阴湿的环境。稍耐寒,耐阴性强,忌强光直射。宜栽培在排水良好含腐殖质多的沙壤土。地栽前翻耕土壤,施足基肥。如用种子繁殖,播前种子用冷水浸泡,拌以草木灰和新高脂膜,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3月初种植,栽植深度3㎝。生长期需保持土壤湿润,适时喷施药材根大灵,使叶面光合作用产物(营养)向根系输送,提高营养转换率和松土能力,使根茎快速膨大,药用含量大大提高。
注意除草松土,每2周施肥1次。一般栽后2个月开花。花后至8月中旬施1次磷肥,可使块根生长充实。
六、野生独叶白芨生长在什么地方?
分布华东、中南、西南及甘肃、陕西等地。以贵州产量最大,质量最好。
生长环境
白芨喜温暖、阴凉和较阴湿的环境,不耐寒。常常野生在丘陵和低山地区的溪河两岸、山坡草丛中及疏林下。故应选择肥沃、疏松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栽培,要求栽培在阴坡或较阴湿的地块。
七、白芨种子怎样繁殖?
回答如下:白芨种子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繁殖:
1. 收集成熟的白芨果实,将果实晾干,将果实中的种子取出。
2. 将种子放入一盆湿润的泥土中,种子的深度应该为土壤的两倍。
3. 将盆子放在通风良好、阳光充足的地方,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要过于湿润。
4. 在适当的温度下(一般为20-25摄氏度),等待种子发芽,通常需要1-2周的时间。
5. 当幼苗长到一定高度时,可以将它们移植到单独的盆子中,并继续在适当的环境下进行养护。
6. 继续保持土壤湿润,适当施肥,直到植物长到一定高度,可以移植到更大的花盆或户外种植。
八、白芨种子直播繁殖技术?
繁殖技术:一、白芨生长习性
白芨一般喜欢阴湿温暖环境,不耐寒冷,对土壤要求一般疏松、有机质含量高、盐分较少的腐殖性土壤,推荐使用专业灭菌的商品化中药材育苗基质,育苗风险较小。
二、苗床准备
采用温室育苗方法,温湿度、光照可控,便于规模化及标准化管理,可提高成功率。白芨性喜阴凉,温室需配备遮阳措施,一般在棚室上方遮盖75%遮阳率的遮阳网。苗床根据操作方便难易及棚室尺寸,一般除保留必要过道,可设宽1.5-2m,长度随大棚而定,床面整平压实后,喷洒防虫药剂,并铺设一层无纺土工布。
三、铺设基质土及管道
白芨种子细粒,无胚乳,不足以供应种苗营养需求,因此要求床土既要有一定的营养,
四、播种
白芨育苗播种期一般为每年的3-4月份及9-10月份,选用饱满、无霉点的白芨果荚育苗,播种前将果荚内的种子与育苗基质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均匀(稀释种子密度,便于撒播)。播种用量按照2-3个果荚/平方米床面。播种之前,采用微喷或底层浅水灌溉的方式将育苗基质完全湿润,然后将伴有细泥炭的种子均匀撒播在湿润的基质之上,轻洒基质覆盖一层约5毫米左右的覆盖层即可。
五、苗床覆膜
为提高出苗率,达到保温保湿的目的,通常播种后,在苗床上覆盖塑料薄膜,结合棚室通风措施及遮阳措施,保持棚内温度在15-25℃之间,尤其是夏季,需特别注意温度影响,以免高温烧苗,待苗长出2片叶后,即可撤膜。
六、大棚管理
白芨喜阴凉湿润环境,因此大棚管理以控温保湿为主,一般温度维持在15-25℃,湿度维持在60%以上,采用喷灌施水,需注意观察苗床湿润情况,防治喷灌死角,及时调整喷灌条件,保持苗床湿润状态。
九、白芨果荚繁殖技术?
白芨种子繁育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种子繁殖,另外一种就是分株繁殖方法,分株繁殖方法比较普遍,技术简单,不过种苗量有限,技术好的公司会采用种子繁育技术。
种子繁育技术首先要收集到成熟的果荚,一般在秋季采收饱满、完整的白芨成熟果荚,去除扁、黑、深黄及带病虫害果荚后,晾干。播种前,保存在干燥凉爽通风的室内。
白芨的种子比较细小,发育很多都不健全,加上技术要求高,如果技术不好发芽率极低,种子繁育需要采用培养基无菌接种培养成苗。
播种前要做好苗床的整理工作,深翻土壤 15~25 cm,整理成厢,做好开排水沟工作,沟深 20 cm、宽 15 cm。 厢面每公顷喷施 2025 kg一支绝 (氯氰 47.5%·毒死蜱 47.5%,总有效成分含量 52.25%) 和甲氰菊酯混合水溶液(一支绝∶甲氰菊酯∶水=1 mL∶2 mL∶750 g),杀虫。 用已消毒灭菌的湿基质平铺 2~3 cm。 基质预先经过约2.1 mL / g 综合益生菌水溶液浸透 (有效微生物含量300 亿 CFU / mL)。
白芨种子繁育也就是种子的直播技术,需要在保护地里播种,也就是大棚播种,播种时间选择在3月底到4月初比较适合,播种量每公顷需要15-22公斤的种子。种子含在果荚里,首先要细心的去掉果荚,然后用均匀的撒播在厢面,播撒的苗床湿度要控制好,在 70%~80%。 播种完以后,要喷洒益生菌液,培养微生物,最后用小拱棚密封。
白芨种植播种3~5 个月后,检查育苗株数、间苗情况,保证地下块茎生长。注意地里土壤湿度情况,发现干燥要及时的灌溉。 种子翻青前,棚内温度控制在15~35 ℃; 种子发芽后, 棚内温度控制在15~25 ℃。 发芽后,夏季高温,去除塑料小拱棚。
十、白芨叶是什么?
白芨叶就是白芨植物的叶子。白芨是兰科白芨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