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银鲫水花养殖技术
银鲫鱼,它原产于我国东北黑龙江水系,又称东北鲫。养殖一年,体重可长到一斤。在天然水域,最大个体重达10斤,一般也有3-4斤。人工养殖的属于异育银鲫,是根据气候条件不同繁育出的新品种。 银鲫鱼体型较高(体高/体长=0.46
2. 黄金鲫鱼水花养殖技术
养草鱼水花怎么养,搭配放养体长2.3厘米的自养白鲢夏花2000尾/亩、花鲢夏花600尾/亩。黄颡鱼鱼苗的养殖技术,养殖已引起广大养殖户的关注和青睐。鲢鱼在10到15米深的水库养殖可以吗,可以的 鲢鱼养殖关键就是水质,对于很多水产养殖户来说,水质的好坏决定鱼的好坏。15亩鱼塘放养多少草鱼 鲢鱼 鲫鱼 花鲢鱼,重量为250克的鱼苗,以主养草鱼为主,8000尾,鲫鱼2000尾,鲢鱼3000尾,花鲢鱼,1500尾,需要有增氧机,没有减去三分之一放养量,不建议养鲢鱼,可以适当加些青鱼。黄颡鱼的养殖技术,黄颡鱼的池塘养殖技术如下。
花鲢水花养殖技术,白鲢花鲢的水花用什么粪肥好,似乎牛粪的效果更好。养草鱼水花怎么养,搭配放养体长2.3厘米的自养白鲢夏花2000尾/亩、花鲢夏花600尾/亩。草鱼苗高密度养殖技术,草鱼实用养殖技术介绍一、生活习性 1、食性 草鱼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在自然状态下成鱼以吃水草为主。本人准备今年养殖一批锦鲤水花怎么样呀.给那建议,锦鲤食量较大,放养密度以稀一些较好。
3. 银鲫能自然繁殖吗?
方正银鲫既能在31℃的高水温中生存,也能在冰封期长达150天、水温只有0.1℃的水域中生存;它们可在盐碱水中生存,只是不适应偏酸性的草炭型水域。
虽然该鱼自然种群中雄鱼所占比例很小,平均只有5%左右,但用人工授精的方法,可与鲤、鲫等异种雄鱼繁殖后代,且后代大多为雌鱼,这就为解决其推广所需大量的苗种问题提供了方便。
4. 金银花水培繁殖方法
一般在雨季进行。在夏秋阴雨天气,选健壮无病虫害的1-2年生枝条截成30-35cm,摘去下部叶子作插条,随剪随用。
在选好的土地上,按行距1.6m、株距1.5m挖穴,穴深16-18cm,每穴5-6根插条,分散形斜立着埋土内,地上露出7-10cm,左右,填土压实。
也可采用扦插育苗;在7-8月间,按行距23-26cm,开沟,深16cm左右,株距2cm,把插条斜立着放到沟里,填土压实,栽后喷一遍水,半月左右即能生根,第2年春季或秋季移栽。也可以水插繁殖。
5. 银鲫生长速度
1、银鲫
银鲫俗称鲫瓜子、红鲫,一般为养殖鱼种。银鲫的体形和体色和普通鲫鱼相似,但身体比普通鲫鱼显著地高且宽,生长速度也叫鲫鱼快,个体大,最大个体可达3公斤。
2、彭泽鲫
彭泽鲫原产于江西彭泽县天然水域,是一个新的优良养殖品种。彭泽鲫个体大,最大可达6.5公斤,也被称为彭泽大鲫。
3、白鲫
白鲫也叫大板鲫、日本鲫,原产日本琵琶湖,1976年引进我国。颜色银白,体型较大,背部有像是驼背的明显隆起。个体大,最重可以达到3公斤。
4、湘云鲫
湘云鲫为三倍体新型鱼类,具有明显的杂交生长优势,且由于性不育,所摄取营养完全用于生长。生长速度快,当年鱼苗最大生长体重可达0.5公斤。
5、高背鲫
高背鲫因其背部高耸而得名,高背鲫鱼体形为纺锤型,体长为体高的2.28倍,体色银灰,背部色较深。高背鲫个体大,且生长快,最大个体3公斤。
6、淇河鲫鱼
淇河鲫是我国特有的三倍体鲫鱼之一,原种产于河南省鹤壁市淇河,因脊背宽厚俗称双背鲫。淇河鲫鱼体宽背厚,个大肉肥,色泽金黄或银白。淇河鲫鱼最大的重达2.5公斤左右。
7、黄金鲫
黄金鲫生长速度超快,是普通鲫鱼的2.1倍。因其肉质细腻、味道鲜美、细刺少,而被称为“鲫鱼新贵”。黄金鲫外形更像鲫鱼,个头较短,个体较大,三年鱼龄体重已近4公斤。
6. 银鲫水花养殖技术培训
以正常密度为例,一亩水面可以养殖1000-1200条桂鱼。
1、池塘条件:池塘面积一般为2-4亩,水深2米左右,以长方形为主,水质清新,水底泥少或无,排灌增氧设备齐全。
2、饵料鱼培育:根据适口性好,经济成本低的原则,可选择银鲫、白鲫、团头鲂、白鲢、花鲢等鱼苗种为饵料鱼。利用桂花鱼池塘放养前的空闲期培养前期饵料鱼,可自己繁殖鲫鱼或鳊鱼鱼苗种,也可在桂鱼未放养前20天左右投放各类鱼苗,亩放养量为40-60万尾。其饲养方法用黄豆浆或其它饲料投喂,中后期饵料鱼则须专池饲养,宜采用多池高密度饲养,分次起捕,逐步拉稀的方法,以保证饵料鱼与桂鱼同步生长。
7. 鲫鱼水花培育技术
一亩池塘一年能产8000-12000尾鲫鱼。
1、池塘培育鲫鱼鱼种,亩放鲫鱼夏花8000-12000尾,养成规格50-60克。
2、在池塘进行鲫成鱼养殖,亩放鲫鱼种1500-1800尾,平均规格50-60克/尾,养成规格350-400克。当然可以根据池塘面积大小、管理状况和鱼种仙格大小进行增减。
8. 黄金鲫水花养殖
用红虫好。
钓鲫鱼的时候红虫效果是最好的,因为鲫鱼包括鲤鱼天凉的时候喜欢吃脂肪含量比较高的食物,有时候还直接红虫拉饵,窝料呢谷物类的,搭配成甜香味的,然后加一点红虫在窝料里,打窝即可,窝料很重要,直接能起到聚鱼效果,麝香底窝跟纯谷物加草莓味的商品饵料搭配,再加些酒米,要勤补窝,黑坑钓鱼还需要在饵料里加小药增加聚鱼的效果,这个也比较重要,用对小药直接影响鱼获。
9. 银鲫的养殖方法
1.保持水质的清新。良好的水质是稻田养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是水源要有保障,使用清新、无污染的外河或湖荡水,进排水方便且分开。用死水或村庄生活污水养殖,这些水溶氧低或水质富营养化,易滋生有毒病菌,虾蟹易患病而难脱壳,最终导致死亡。
二是保持良好的水环境,根据养殖对象的生态习性保持其最适宜的生活生长环境,适时地调节水的温度,根据季节变化凋节水的深浅(春0.8~1米,夏1.2~1.5米,冬1.2米以上)。
三是防止水质污染。经常加注新水或换水(一般上午10~11时,河水和池水温差不大),可以定期使用PSB(光合细菌)或EM调水王(有效微生物群)等新型复合性生物制剂降解氨氮和硫化氢等,提高水体溶氧量,促进有益浮游生物成为优势种群,促进水体营养物质良性循环,保持养殖水体鲜、活、嫩、爽。
2.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良好的光、气、水、土等自然资源,采用生态共作方式,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生物链,合理循环利用资源。
一要清淤消毒,在冬春季节,先清除老塘口过多的淤泥,后翻塘曝晒,促使有毒物氧化;在养殖15天前,每亩再用150千克生石灰消毒;新挖塘口也要注意消毒,最好在养殖前排干池水,注入新鲜水,再排干,再加水,消毒数日后,注入新水。
二要栽植水生植物,控制移植覆盖面积,一般在30%~50%,把沉水、挺水、浮水等水生植物巧妙地进行结合,深水区宜栽种苦草、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伊乐藻等沉水植物,浅水区宜栽种稗草等挺水植物,有条件的可栽培茨菇等经济水生植物。
3.选择养殖对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发展以及消费意识的变化,人们对名特优水产品的消费安全和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名、特、优”的内涵和对象也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一要了解养殖对象的生态习性,了解其最适宜生长的生活环境(水温范围、水质肥瘦、耐氧能力、食性等),注意稻田养殖的特点(水层浅,在水稻没有长高以前和收割后水温变化剧烈,水质较肥,有时需使用无机肥料和农药,养殖周期短等)。
二要开发新品种,推出特色品种,充分了解养殖品种的合理性、前瞻性及市场前景。
三要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要注意与各个养殖户具体的物质条件、技术水平、养殖场所的特定条件结合起来,根据商品需求和市场经济的特点,建立自已的优势品种和品牌(如银鲫、鳜鱼、泥鳅、彭泽鲫、褐塘鳢、南美白对虾等),选择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商品比例高的品种,开发一个品牌,形成一个产业。
4.合理投喂饵肥。
一是投喂好的饵料,选用那些农村自产的农产品或平时容易采收的野生饲料,也可以自己制作配合饲料,或选用正规、名牌厂家生产的优质配合饲料;要索取质量保证书,严防污染和鼠害、虫害,注意保质期,谨防氧化、霉变和变质,要求较好的适口性和较高的营养价值(如鲜活的野杂鱼、贝类等),要降低每千克鱼产品的耗饲量,较贵的配合饲料不宜多用。
二是投喂好饲料,根据天气的变化和水温的升降,结合当地的饲养方法,把握好饲料的种类、结构配比、质量与使用量,达到量足、适口、适需和营养全面,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和看天气、看季节、看生长与吃食性情况、看水质变化。虾蟹养殖一般一天投喂两次,上午8∶00左右,下午5∶00~6∶00,投喂量占虾蟹体重的3%~1.0%,上午投喂30%,下午投喂70%,投喂地点与脱壳地点分开;为了让河蟹及时足量吃到螺蛳,后期投喂的螺蛳大多用机械碾碎,可以先把螺蛳冲洗干净后煮熟再碾碎,以防变质和污染。青虾上午以深水区为主,下午以浅水区为主,每隔20~40厘米设一投饵区;以天然饵料为主,青、粗、精结合,保证蛋白质含量,确保新鲜适口,建议投配合饵料、全价颗粒饵料,严禁投腐败变质饵料。
5.改革养殖方式。以优质、高效及高产为目标,以规模化和产业化为方向,建立和完善生态渔业系统,充分利用系统的剩余能量,进行全面合理的利用,使优势互补,形成结构合理、能量转换率高、效益好的良性循环。
一是稀放大养。一次性放足,放大规格,放齐规格,养大规格蟹,压缩小规格,控制中规格、发展大规格,要求放养密度控制在扣蟹500只/亩,V期幼蟹800~1000只/亩,幼虾5~10千克/亩,虾苗2000~2万尾/亩。
二是反季节河蟹与稻虾共养。改变传统稻田养殖的缺点,单季稻栽插时间6~7月,控制在10月中、下旬收割,稻栽插一个月后,亩放虾苗(规格2厘米)3万~4万尾,8月中旬亩放(规格为1000~1500只/千克)幼蟹600只左右、养殖面积以5~10亩为宜。
三是80∶20养殖。利用稻田养殖名特优品种,其产量中的80%左右是由一种摄食人工颗粒饲料、受消费者欢迎的高价值的温水性鱼类组成,即主养鱼(如银鲫),其它20%左右的产量是由“服务性鱼”所组成,即搭配鱼(如鲢、鳙、鳜)。主养鳜鱼,亩放500~900尾,搭养鲢鳙亩放50尾左右,搭养银鲫亩放100尾左右。
四是健康养殖。依靠科技进步,推行“良种+理想的生态环境+科学管理”,重点是良种、生态平衡和无公害投入(饲料、药品等)。
五是建立产业化体系。按生产区域或生产类别,组织行业协会,提高组织化程度,培植“公司+基地+农户”,变分散为集中,增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