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泥螺养殖技术教材
要
螺蛳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只需要有水有泥的地方就能生存。不过人工养殖还是需要控制一下池塘的环境,具体的面积根据我们的养殖数量而定。池塘的深度不能低于1米,池塘坡度适当倾斜,并且在池塘底部需要有一定的淤泥。淤泥不能太厚,周围不得有污染源,对螺蛳肉质不利。
清塘要消毒,池塘选择好后要进行清塘工作,将周围的池梗做好,控制好池塘中的淤泥,将多余的淤泥清理出去。然后使用生石灰对池塘全池泼洒进行全面消毒。生石灰粉不仅可以将细菌杀死,还能适量的增加池塘内钙元素。促进螺蛳的生长,降低养殖过程中的发病率。
2. 泥螺的制作方法
泥螺的吃法各异,各有特色。一般铁锅油煎煮熟下饭非常合适,但本地人更喜欢用酒渍腌食。其具体的制作方法是:挑选个大且鲜活的黄泥螺,筛去泥螺表层的粘液,洗净,去掉水份,放入容器内,加盐、黄酒若干,然后将容器口封住,腌制一星期左右。到时取出,异香扑鼻。
3. 黄泥螺养殖
养殖周期2-3个月,一年—般可养两茬,净利润可达600元/亩左右,还不包括对成品泥螺进行粗、糈加工后的附加旷值。泥螺的滩涂平涂养殖是一项成本低、投资省、收益高、风险小的滩涂养殖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4. 田螺养殖技术书籍
农民把田螺姑娘带回家,田螺姑娘为了感谢农民帮农民打扫卫生
5. 泥东风螺养殖技术
南风螺养殖技术
1. 池塘养殖。多用土池,也有用水泥池养殖该螺。土池养殖放养前应提前进行毒池、晒池。进水应通过闸网过滤,减少鱼、蟹类等敌害生物进入养殖池。东风螺投苗数量为 5~6 万只/亩,规格以 0.5~1.5cm 的稚螺为宜。放养后保持水质相对稳定,潮间带土池应尽可能利用海洋每月两次的大潮期进行大换水改善水质;水泥池养殖日换水量约 1/3。饲料每天早、晚投喂杂鱼肉、贝肉或虾肉等,饲料投喂前应去除骨、壳后用绞肉机或手工剁碎。日投饲量为东风螺总重的 5%-10%,当天实际投饲量应视残饵量而定。养殖水深在 60~100cm。可单养或与虾、鱼、其它贝类混养。经 8~10个月养殖,东风螺可达上市规格。
2.吊笼养殖。它是池塘养殖的微缩版,由半封闭式小水体养殖走向开放式大水域养殖,即采用延绳式或浮筏作为浮力利用塑料笼或胶丝笼装苗进行吊养。其日常管理参考池塘养殖方法,投饲时应注意清除吊笼残饵、附着生物及抓捕敌害,根据苗种生长状况逐渐疏养。
3.港湾围网养殖。选择水质清新、风浪较小的港湾滩涂,采用网片进行围栏养殖,围网比潮位高出0.5m以上,网目按所放养的东风螺的大小而定。围网安置后应在涂面上使用生石灰等杀灭敌害生物。投苗量为50~100只/m 2 。
4.高位池养殖。即将养虾的高位池用于养殖该螺,水池面积1 亩,池深 1.5~1.8m,放养规格为0.6~0.8cm(每 100g 约 700 个 幼螺),放养密度为 100~300 个/m 2 。每 5~10 天换水 1 次,饲料为小杂鱼,投饲量为其体重的5%~10%,其它日常管理同上。
5.水泥池沉箱养殖。即利用圆形的水泥池沉箱进行饲养,沉箱直径为 1m,高 0.8m,沉箱体积为 0.65m 3 ,用 40 网目的沉箱布将沉箱内壁四周围住,箱四周有圆形的小孔,利于水流进出,放置于水深 4~5m(大潮时)的浅海。放养密度为100~300个/箱。其它日常管理与上相同。
6. 黄泥螺养殖技术
一、福寿螺(黄金螺、苹果螺)
福寿螺是常见的一种螺类,别称黄金螺、大瓶螺、苹果螺等,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动物界、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中腹足目、瓶螺科、瓶螺属软体动物,原产于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已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重大危险性农业外来入侵生物之一。
二、鹦鹉螺(鹦嘴螺)
鹦鹉螺是稀有的大型海洋螺类,因螺旋形外壳形似鹦鹉嘴而得名,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动物界、软体动物门、头足纲、鹦鹉螺目、鹦鹉螺科软体动物的统称,全世界共有2属6种,常见的有异鹦鹉螺、大脐鹦鹉螺、珍珠鹦鹉螺、帕劳鹦鹉螺等。
三、花螺(东风螺、东风螺)
花螺是常见的食用型螺类,学名东风螺,别称海猪螺、甜螺、南风螺等,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动物界、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狭舌目、蛾螺科、花螺属软体动物的统称,常见的有方斑东风螺和泥东风螺两种,被列为21世纪最有开发前景的海产养殖品种之一。
四、泥螺(泥蛳、梅螺)
泥螺是常见的食用型螺类,别称泥蛳、麦螺、梅螺等,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动物界、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头楯目、阿地螺科、泥螺属软体动物(泥螺属仅有泥螺一种),我国沿海地区均有分布,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五、香螺(马螺、响螺)
香螺是常见的食用型螺类,别称马螺、响螺、金丝螺等,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动物界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狭舌目、蛾螺科、香螺属软体动物的统称,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均有分布,尤以黄海、渤海产量最高。
六、田螺(中国圆田螺)
田螺是常见的一种螺类,学名中华圆田螺,别称螺坨,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动物界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中腹足目、田螺科软体动物的统称,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的稻田、沟渠、溪流、江河、湖库等水体中,自古以来就是备受青睐的水产品之一。
七、鸡心螺(芋螺、芋头螺)
鸡心螺是常见的一种海洋螺类,学名芋螺,别称锥形蜗牛、芋头螺等,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动物界、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新腹足目、芋螺科、芋螺属软体动物的统称,广泛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海洋中,常见的有紫罗兰芋螺、海军上将芋螺、协和芋螺等。
八、织纹螺(麦螺、乌螺)
织纹螺是常见的一种螺类,别称海狮螺、麦螺、乌螺等,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动物界、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新腹足目、织纹螺科、织纹螺属软体动物的统称,广泛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有剧毒,不能食用。
九、唐冠螺(冠螺)
唐冠螺是一种大型海洋螺类,因贝壳形状酷似唐朝僧人的帽子而得名,别称冠螺,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动物界、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中腹足目、唐冠螺科、唐冠螺属软体动物的统称,肉可食用,壳可供观赏或用于雕刻。
十、锥螺(尖尾螺、笋锥螺)
锥螺是常见的食用型螺类,因螺壳呈锥形而得名,别称尖尾螺、笋锥螺等,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动物界、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中腹足目、锥螺科、锥螺属软体动物,我国东南沿海均有分布,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7. 泥螺的养殖方法
蚂蟥学名水蛭,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种靠吸血维生的水中生物。但在冰城养殖基地里长大的水蛭,终生以泥螺和漂螺为食物。开春后,养殖场里刚刚孵化出来的水蛭宝宝要在温室大棚里避寒,“一日三餐”吃漂螺。
当水蛭宝宝长大一些后,天气变暖,就可以投放到室外养殖池里放养了,这时的菜谱也从漂螺变成了泥螺。
8. 泥螺养殖基地
泥螺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种类。泥螺雌雄性腺着生在一起称"两性腺",位于螺体左边,夹在肝细胞中,成熟时为淡绿到淡黄色。精巢一般位于中间,卵巢包围在四周,精巢中间为两性管。但也有雌雄生殖细胞共处一个滤泡腔中的,或雌雄生殖滤泡混杂分布的。泥螺性成熟年龄为一龄,即前一年繁殖出的幼螺到翌年六月性腺达到成熟具有繁殖能力。泥螺的繁殖季节为3月底至11月底。5~6月和9~10月为两个明显的繁殖高峰期。性成熟的泥螺在泥滩上交配,交配时间约需15分钟,从交配到产卵所需的时间约为4天时间。产卵时,泥螺的头盘和两孔露出泥面,后半部则埋在泥中,先从两性生殖孔中产生一个很薄胶质袋,然后向袋中排放卵子和胶质填充物,均匀地散布在袋的内壁。当排卵完毕后即产生卵袋的胶质柄,并且一边产一边埋入泥沙中,把卵群固着在泥沙中,整个产卵过程约需一小时。产卵一般在下午或上半夜进行,一次能产1-2个卵袋。卵群中的卵子为受精卵,产出体外在卵袋中胚胎发育,受精卵经四天的发育孵化出膜,在水中自由游动,幼虫经2~8天时间的浮游变态后匍匐在海涂上完成发育过程,经过一个月的饲养变成幼螺。
9. 泥螺养殖技术教材pdf
白泥蚂外观乳白色,呈卵圆方形、半透明状,为壳蛞蝓科壳蛞蝓属动物,腹腔内牙齿发达,能够捕食蛤蜊、牡蛎等养殖贝类。
泥螺体呈长方形,头盘大而肥厚,外套膜不发达。侧足发达,遮盖贝壳两侧之一部分。
贝壳呈卵圆形,幼体的贝壳薄而脆,成体较坚硬、白色,表面似雕刻有螺旋状环纹,
10. 泥鳅田螺混养技术
当然可以 将田螺和鳅混养,不用再喂其它饲料,田螺和泥鳅都能正常生长。
因为田螺能丰富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原生动物、无脊椎动物和水生植物,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蚬子、丝蚯蚓等,还产生幼螺。这些都是泥鳅的天然饲料,泥鳅所排泄的粪便又是田螺的好饲料,田螺除了吃泥鳅的粪便外,还捕食水中的底栖无脊椎动物和丝状藻、硅藻、裸藻、蓝藻、金藻等水生植物。田螺和泥鳅混养,每亩鱼塘放养田螺100~150公斤,放养泥鳅15000~20000尾,养殖8~10个月,可收获田螺3500~4000公斤,泥鳅2000~25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