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鲣鱼苗养殖(鲥鱼养殖技术)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2-10-25 06:48   点击:270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鲥鱼养殖技术

一般情况下鲥鱼珍贵些它不好养殖

2. 鲥鱼人工养殖技术介绍

黄鲥鱼又叫鰤鱼

鰤鱼又称五条鰤,别名章雄鱼、平安鱼、油甘鱼、青甘鲹或青甘等,属于鲹科、鰤亚科、鰤属,是一种温水性深海鱼类。鰤鱼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B1和B2等。在日本,已经有了数十年的养殖历史,已成为日本海水网箱养鱼产量居第一位的重要养殖对象,已在我国南方开始试养。

3. 鮸鱼 养殖

鲨鱼有养殖的,所以是分养殖和野生的

4. 鲽鱼 养殖

蝶鱼是一种深海鱼。

蝶鱼是一种深海鱼,营养丰富,口感鲜美,全身都能吃,以俄罗斯的蝶鱼最有名。因为生活在深海比较寒冷的海域,所以需要大量脂肪来御寒,因此蝶鱼身上的脂肪比较多,身子更多的被用做鱼油和鱼片制作。

5. 鮰鱼的养殖技术

鮰鱼经过苗种阶段转食驯化后,以配合饲料为主,其粗蛋白含量要达到40~45%,主要原料为进口鱼粉、鱼干、豆饼、花生饼、麦麸、酵母粉、矿物盐、维生素等,制成硬颗粒饲料,粒径为3毫米、4毫米、5毫米。开始阶段饲料粒径为3毫米,随着鱼体的增重,以后改为4毫米和5毫米。投饲要做到定点、定时、定量

6. 鲥鱼养殖技术要点

长江鲥鱼的确已经灭绝了,但我们吃到的鲥鱼可能是来自美国的一种食鱼的亲戚品种,这种食鱼样子和中国的长江鲥鱼样子很像,只是个头稍微大一点,肉质的口感要差很多,现在已经被大量的人工养殖,所以知道的食鱼并非是原来长江鲥鱼的品种,而是一种舶来品

7. 鲻鱼 养殖

可以,冰鲜鲻鱼可进行短期冷藏,口感不如活鱼鲜嫩。冷冻鲻鱼采用冷冻技术将鲻鱼进行处理,最大限度的保存了鲻鱼的鲜度,可存放较长时间。

冷冻处理后的鲻鱼主要是看产品外观和气味,要求鲻鱼外形完整无损伤,鱼鳞和鱼皮完整,没有小虫,没有淤血斑点,同时无腐败变质及其它异味。根据生长环境的不同,可将鲻鱼分为野生鱼和养殖鱼。野生鲻鱼的鱼肉更丰厚白嫩,口味鲜美。养殖鲻鱼肉质有点松软,口味不如野生的纯正。冬至前打捞的鲻鱼,鱼体最为丰满,腹背皆腴,肥美。

8. 鮰鱼 养殖

鮰鱼和鲶鱼一样脏吗

鲶鱼没有鱼刺,很多人会觉得非常喜欢,但由于我们都知道鲶鱼是比较脏的一种鱼类,所以尽管它没有刺,但大家在食用的时候还是会觉得有点不自在。鮰鱼长相和鲶鱼基本差不多,也没鱼刺,很多人就以为鮰鱼和鲶鱼一样脏。但其实不然,鮰鱼不但不脏,而且只有在水质比较干净的地方才可以养殖,属于长江淡水鱼类。另外鮰鱼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大家有喜欢的可以购买进行食用。

鲶鱼在化粪池能活多久

鲶鱼能够在很多普通鱼类不能生存的低氧低压的环境下生存,还有资料显示鲶鱼能够在化粪池中进行生存,长达几年之久。鲶鱼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的中下层,多栖息在水草丛生、水流缓慢的底层。白天多隐蔽,晚间则十分活跃,习惯于游至浅水处觅食。秋后潜居于深水或污泥中越冬。为肉食性底栖鱼类,经常伏身于水草丛生的水底,等候小鱼接近时张口吞食,也食虾类和水生昆虫。在很脏的水里生存的更好,长的很快。

鲶鱼喜栖息於泥底,以底栖动物和浮游生物为饵,有时也吃些细碎水草。具夜间活动习性,成鱼捕食小鱼及甲壳类等,一口吞食之。鲶鱼性贪食,残食性强,所以在养殖期间要注意充分供给饵料并适时予以筛选大小,分开饲养,如此才能提高活存率与育成率。

鲶鱼吃什么食物

1、鲶鱼为肉食性鱼类,捕食对象多为小型鱼类,如餐条、鲫鱼、鰕虎鱼、麦穗鱼、鲤鱼、泥鳅等,也吃虾类和水生昆虫,以吞食为主,牙齿的作用主要是防止食物逃脱。

2、鲶鱼很贪食,500克左右的幼鱼便大量吞食鲫鱼、鲤鱼等,适宜生活在水温20-25℃水域,普遍的体上没有鳞,身体表面多黏液,有扁平的头和大口,上下颌共有四根胡须,上长下短,利用此须能辨别出味道。

3、鲶鱼幼鱼以浮游动物、软体动物为食,其中水生昆虫的幼虫和虾类是它的美味佳肴。

鲶鱼生活习性

1、鲶鱼主要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坑塘的中下层,多在沿岸地带活动,白天多隐于草丛、石块下或深水底,夜晚觅食活动频繁。秋后居于深水活污泥中越冬,摄食程度亦减弱。肉食性鱼类,捕食对象多为小型鱼类,如餐条、鲫鱼、鰕虎鱼、麦穗鱼、鲤鱼、泥鳅等,也吃虾类和水生昆虫。以吞食为主,牙齿的作用主要是防止食物逃脱。

2、属夜行性动物,白天静静地藏在河底的坑里或树根下。食量大,如多瑙河鲇的大型种类会袭击小型的水鸟或老鼠,底层凶猛性鱼类。怕光,喜欢生活在 江河近岸的石隙、深坑、树根底部的土洞或石洞里,以及流速缓慢的水域。

3、在水库、池塘、湖泊、水堰的静水中,多伏于阴暗的底层或成片的水浮莲、水花生、水葫芦下面。春天开始活动,觅食。入冬后不食,潜伏在深水区或洞穴里过冬,如果没有什么东西去侵动,一般不游动。鲶鱼眼小,视力弱,昼伏夜出,全凭嗅觉和两对触须猎食,很贪食,天气越热,食量越大,阴天和夜间活动频繁。

4、性成熟早,一般一龄即成熟。产卵期长江一带为4~6月,越往南越早,越往北越晚。产卵时成群追逐,和达尔文蛙相似,雄性鲶鱼也是把雌鲶鱼产的卵含在嘴 里,以此孵出小鲶鱼。不同 的是,雄鲶鱼在这段时期不能进食。幼鱼以浮游动物、软体动物为食,其中水生昆虫的幼虫和虾类是它的美味佳肴

9. 鲮鱼怎么养殖技术

鲮鱼俗称土鲮、鲮公、雪鲮,属鲤科野鲮亚科鲮属。鲮鱼是一种生活在气候温暖地带的鱼类,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在珠江流域,是江河捕捞和池塘养殖的主要对象之一,已有好几百年的养殖历史。

鲮鱼是杂食性,鱼苗孵出4天后开始摄食浮游动物,如轮虫、桡足类和小型枝角类。孵出后10天,体长1.4厘米以上,除了吃浮游动物外,开始摄食浮游植物。

鲮鱼是暖水性鱼类,在水温15℃至30℃时,食欲旺盛。当水温高于31℃时,食欲减退。而水温低于14℃时,就聚集在深水区不大活动。水温低于13℃时,停止摄食。低于7℃时,则不能生存。由于鲮鱼的抗寒能力差,在珠江三角洲池塘中越冬,通常要放在避风向阳的深水池,有时还需要增加防寒措施。

鲮鱼为底层鱼类,对溶氧的要求不高,能适应较肥沃的水体。鲮鱼的生长速度比其他家鱼慢,特别是池塘养殖放养密度大,长得更慢,1龄鱼体重约70克,2龄鱼体重约250克,3龄鱼体重约350克,4龄鱼体重约500克。

由于鲮鱼的饲料来源广、适应较肥水体环境、抗病力较强、群体产量高等特点,因而成为池塘养殖的必养品种。鲮鱼体形修长,鳍条柔软,生长迅速,是鳜鱼的适囗饲料。

10. 魟鱼养殖方法

魟鱼类的背鳍变化而产生一种尖锐的毒刺,人被刺时,有时会因此而死。毒刺每年会更新。魟鱼一般生活在水深约浅于100米的海域。魟鱼是以形如翅膀形状的胸鳍以波浪状的摆动方式来游动,就如同在水中飞翔一样,非常美丽。魟鱼为了避免在多沙的海床下吸入过多的沙粒,在身体的上方,靠近眼睛的部分有一个具有如单向阀功能的孔口,魟鱼可从这个孔口吸入海水,再从身体下方的鳃孔排出,可以过滤海水,避免吸入过多的沙粒。

某些生活在远洋的魟鱼,如:Manta Ray(蝠魟),其呼吸方式则与其他海洋鱼类相同。魟鱼特有的单向阀孔口使他们能够在沙床下生活,并以贝类、甲壳类及小鱼生物为食。魟鱼与鲨鱼的血缘关系相近,都具有软骨骨架的身体,鳃为细长条切口状。

魟多半是吃底栖小型无脊椎或是滤食浮游动物,所以它们的牙齿变成平板铺石状,而不像鲨牙的三角形锐牙这么可怕。所以魟鱼性情温和也没有攻击性,在海里如果看到魟,一点也不用惊慌,可以慢慢靠近仔细地观察。

尾巴特别细长的黄土魟,尾巴上的毒棘清晰可见。

当然魟也有它寻求自卫的方法,在它们的尾柄上通常有1~3根毒刺,必须要特别小心。一旦不小心被它扫起来刺到,会引起红肿发烧,甚至丧命,所以渔民一旦捕获它们常先把它的尾巴剁掉。

潜水人员在沙泥底活动时也要小心不要踩到隐身躲在沙地上的魟,或是故意去逗弄和激怒它们。中国沿海因为大量捕捉,所以在海里已经甚少看到鲨或魟。魟鱼(图2) 魟在分类上属于软骨鱼类的亚目,全世界共有六个科158种。除了“深水尾魟”科台湾没有外,其他五个科台湾都有。包括有六对鳃,吻部长而透明的“六鳃魟”,全世界的五种里有四种还是台湾发现的。

其余的魟都是五对鳃,其中的“魟”科,尾细长没有尾鳍;“扁魟”科有背鳍和尾鳍;“燕魟”科体盘特别宽,尾巴很短;以及头部明显鼓起来比体盘高,使眼睛和喷水孔变成长在头两侧,胸鳍只延伸到眼的后面为止的“扁魟”科,包括了前面所提到体型很大的蝠,牛鼻和魔鳐三大类。

这其中的蝠魟长相最为奇特,因为在它的头上还有向前突出,看起来像耳朵的头鳍,它就是利用这两片头鳍把小鱼或小虾等猎物驱赶进入口中来帮助摄食。如果把这双头鳍也算作是附肢的话,那么蝠魟大概是脊椎动物中唯一具有三对有功能附肢的动物了。魟鱼(图3) 产地:巴西、申古河流域

盘体可达50cm

水质:pH 5.5~7.2

水温:24~32℃

黑色的盘,体上点缀着白色圆点(通常成3、2、1排列),是其最大的特征。

永不退流行的黑白双色系,造就黑白魟成为市场上超高人气的鱼种黑白魟身上白色圆点的大小、形状、排列、颜色,及表面的粗糙度,会因采集地不同而有所差异。

当饲养过程中水质出现变化(水温、PH剧烈震荡、亚硝酸太高...等)魟鱼(图4)

常会出现白点拖长的现象,也就是俗称的“跑点”。

这是水质劣化的警讯,应立即加强水质管理。

虾、泥鳅、小鱼....等饵料接受度高。

在淡水魟鱼中属于饲养难度不高的品种。 英文俗名:earl ray

pH值属于弱酸性,约为6.2~7.0,水温维持在22~28度。

属名后面出现“sp”表示这鱼虽和这个族群鱼种类似,但是还没办法确定它的学名,或许是个尚待鉴定的个体。

近4年来,新发表鱼种,对其品系仍有许多争议,最初出现在上,曾引起一番的讨论。此鱼的基底色为浅黄色,而斑纹为黑色的圆形斑点,部分斑纹会呈不规则,部分斑点上会呈现8字纹。曾被称为88魟,曾创下魟鱼史上的高价位…….....谁叫爱“8” 这个字。

一直以来都被认为珍珠魟类的变异个体,但依其进口数量来看,可能是一独立族群,尚待确认。

饲养上,应与珍珠魟类似,未普及所以资料有限,最大体盘直径40cm。 英文俗名:FLOWER RAY

又称:金帝王魟;黄金帝王魟;巴西帝王魟;梅花帝王魟。

由于黑黄相间的纹路,的尾部(尾刺后)以及白色的腹部,而被归为帝王魟。

早期,因从巴西进口,故称巴西帝王,与秘鲁进口的帝王魟(Potamotrygon menchacai)做区分。经查证,主要产地为,转口巴西再出口,进口数量不多。

近2年,市场上改以金帝王魟或黄金帝王魟称之由于每年进口均为20cm左右幼体,故价格上并不算高(比同size的帝王魟便宜)。

但是,德国的讯息,此鱼报价比一般帝王还高,与台湾完全相反,岂不怪哉?

饲养上具有较高难度,未见成体。 学名:Potamotrygon menchacai

英名:Tiger ray

水温:24~29℃

pH值:5.8~6.5

体盘长:50~60㎝

产地:以南美秘鲁一带为主魟鱼(图5)

又称为帝王魟或老虎魟。在澹水魟鱼中算是体形较大的种类。圆形体盘的正前端,有略向前突的尖形模样,与其他种类相比体盘较扁平。体表由不规则的条状及圆圈状之黑色或黄色花纹组合而成,勾画成一幅迷幻的图腾,十分美丽,突出的体色表现也使其成为广受欢迎且知名度极高的品种,而其黄、黑条纹的色彩搭配,犹如老虎 身上黄黑相间的皮毛,老虎魟(Tiger ray)之名由此而来。此种算是较文静的魟鱼种类,饲养上不会太困难。 (豹魟、龟甲、绿豆魟…等)

产地:秘鲁、亚马逊流域

盘体50cm以上

水质:pH 5.5~7.2 >温度24~32℃

大型的南美魟鱼,体健容易饲养,是个不折不扣的。

豹魟变异种繁多,在纹路、点、棘刺等表现上有相当大的变化,所以很难具体描述其特征,比较容易识别的有: 体色多为黑、咖啡色系; 圆点较小且多而密,分布均匀; 体幅边缘成整圈的浅色细边。 又称:假黑白魟

据AQUALOG的鉴别目录“澹水魟(Freshwater Rays)”上简称代号~P12,和黑白魟极为类似。

主要产地:在巴西,只是河域不同,容易饲养的入门鱼种最大个体可达60cm。

金点魟和黑白魟最大的差异: 金点魟的体色较偏褐色; 而点多为金黄色,点比黑白多且乱; 体盘的正负两面外围有碎金点环绕,腹部有明显斑点; 皮肤表皮有明显疣状秃起物,为粗糙面,黑白则为绒质表皮。 pH:6.5~7.2之间

水温:22~25℃

特征:背部呈现出蜂窝状的纹路魟鱼(图6)

产地:巴拉圭境内的河系和巴拉那河的下

游地区。这是澹水魟鱼之中最大型的品种,通常都在1公尺以上,最大者可超过1.5公尺。其全身呈灰褐色,并布满暗褐色的大龟甲形状,尾部短而胖,只要喂食虾,小鱼即可,因此饲养并不困难。

而它们很容易经由以下共同性的特征而辨别出来:比较小的眼睛;尾长明显的比体盘的直径还短。 pH:7.0上下

水温:26℃左右

产地:巴西及

体累:最大45公分左右

其基本的体色是明显的白色的底色,成体身上的斑点颜色也比较澹,而体盘边缘的圆点较小,且有二、三列之多。

鱼体的背部很粗糙,鱼体尾柄前半段的小型突刺比一般魟鱼较大而明显,是它们的特征之一。 学名:Potamotrygon motoro

英名:Ocellate river stingray;Motoro Stingray

水温:24~26℃;pH值:5.0~6.0

体盘长:50㎝

产地:巴西、秘鲁、境内亚马逊河、奥利诺、科河及乌拉圭、巴拉圭河水域与多数的澹水魟一样,此类魟鱼在自然环境中多生活在澹水河域中的底层。观赏价值高且价位合理的珍珠魟类,在魟鱼中算是较普及且爱好者接受度很高的一种。虽然同样名为珍珠魟,但由于产地的变异性、个体间的杂交及花纹的多样化,使得以Potamotrygon motoro为名的珍珠魟类个体,每只的花纹及颜色皆有着不同的表现。魟鱼(图7)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