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野生海马跟养殖海马区别在哪里
1、数量稀少
面对海洋环境的严重污染,海洋资源过度地开发利用,导致海洋环境及其资源的严重破坏,加上海马独特的药用价值,可以说给海马带来了“杀身之祸”。目前全球年经营利用海马仅为2000万条,为有效保护海马,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缔约国大会决议,把海马列入保护动物。作为缔约国,我国确定2004年5月15日起,把海马纳入二级重大保护动物管理范畴。
2、药用价值极高
许多国外的网友认为海马样子看起来就怪怪的,就像只有骨头的小野兽,而且味道很不好,咸咸的味道非常恶心。而在中国却大不相同,这里海马和人参一样受欢迎,从中医角度而言,海马这一“海洋人参”的确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据悉,海马具有强身健体、补肾壮阳、舒筋活络、消炎止痛、镇静安神等功效作用。
3、营养好
海马的营养价值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就是甾体类化合物:海马主要有胆甾醇类,胆甾烯类,麦冬甾醇及雄甾醇类,这些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可以说是构成此类药物补肾壮阳的物质基础;第二类就是脂肪酸及酯类:海马含有14种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比例的65.18%~76.22% ;第三类就是蛋白质、氨基酸类:海马水解氨基酸含量均较高。每100g样品中水解氨基酸总量达59.85g~65.82g。所含的17种氨基酸中7种为人体必须氨基酸,占到氨基酸的30%左右;第四类就是微量元素:海马微量元素含量较高约为8% ,其中少量以铬、钴、硒、铅、钙、镁、钾为主,当然海马还含有大量的锌、锰、钠。
2. 野生海马和养殖的海马作用一样吗
海马和海龙的雌雄鉴别很简单,就是雄鱼有腹囊(俗称:育儿袋),而雌鱼没有腹囊。
海马并不是雌雄同体,海马只是雄性孵化。每年的5月—8月是海马的繁殖期,这期间海马妈妈把卵产在海马爸爸腹部的育儿袋中,卵经过50—60天,幼鱼就会从海马爸爸的育儿袋中生出,所以说是海马爸爸负责育儿,而不是真的由爸爸生小孩,爸爸的育儿袋只是起到了孵化器的作用,卵还是来源于妈妈。8~9月为盛产期,渔民常于此时用张网捕捉。3. 野生海马跟养殖海马区别在哪里呢
人工养殖海马需要办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可以到县级以上的林业部门办理。
法律依据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十七条:国家鼓励驯养繁殖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应当持有许可证,许可证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第三十条: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其他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一款: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应当持有驯养繁殖许可证。以生产经营为主要目的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凭驯养繁殖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林业部关于核准部分濒危野生动物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通知。具体省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实施办法。
4. 养殖海马和野生海马辨别
海马不太好养
主要是饵料的问题。建议养小丑鱼之类的,可以用干性颗粒饵料。
水族箱装饰:海马的习性通常会悬挂紧握在水草、海绵、珊瑚上,因此在营造海马缸时可以布置可供海马休憩的水生动植物,如果没有悬挂物容易让海马感到紧迫而紧张。
5. 海马是养殖的还是野生的
海马是鱼,
海马因其头部酷似马头而得名,但有趣的是它却是一种奇特而珍贵的近陆浅海小型鱼类,隶属海龙目海龙科海马属头侧扁,头每侧有2个鼻孔,头与躯干成直角形,胸腹部凸出,由10~12个骨头环组成,一般体长10cm左右,尾部细长,具四棱,常呈卷曲状,全身完全由膜骨片包裹,有一无刺的背鳍,无腹鳍和尾鳍。雄性海马腹面有一个育儿囊,卵产于其内进行孵化,一年可繁殖2~3代。目前人工养殖海马已获得成功。
6. 养殖海马和天然海马有什么区别
海龙(Syngnathus)也称杨枝鱼、管口鱼。是一种硬骨鱼,动物学分类中归为一科——海龙科。海龙科约有150多种,亦有说200种。我国有25种海龙。海龙跟海马是亲戚。
目前,国内鲜有海龙养殖的相关研究报道,国外也仅限于一些观赏性的海龙品种的人工繁殖与养殖。海龙的人工养殖离不开对海龙开展深入的研究试验以及室内规模化的养殖生产,而试验材料和养殖亲体的来源现在仅限于野外环境。因此,亟需发展科学的而高效的野生动物的采集及驯养方法,减少野生动物在这个过程中的死亡,在节约资源的同时,提高实验生物的利用价值。
7. 海马养殖和野生的区别
海马(Hippocampus sp.)是名贵的药用海水鱼类,素有“南方人参”之称。
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评价,具有壮身补肾,强心催生、法痰散结、消炎退烧、去痛止血之效。
其用途广,销路大,市场上供不应求。
且海马生长快,繁殖力强,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养殖品种。
但目前对海马的生物学研究尚不够系统,虽已在部分地区开展养殖,但养殖技术还很不成熟,特别是病害危害较重,还有待于在理论研究和养殖实践中不断取得新的经验。
一、海马的生物学海马隶属海龙目、海龙亚目、海龙科、海马属(Hippocamps),为近陆浅海中的小型鱼类,种类较多,分布较广,分布在我国海区的有冠海马(H,Coronatus)、棘海马(H,histrix、大海马(H, kuda )、斑海马(H. trimaeutatus)、克氏海马(H,kell0ggi)及日本海马(H, japonicus)6种。
养殖的种类主要是斑海马及大海马两种,以斑海马养殖为多。
(一)形态特征海马的外部形态,各种之间大同小异。
斑海马体长一般为10- 17cm。
体侧扁,头部似马头,腹部明显突出。
躯干呈七棱形,尾部呈四棱形,尾较长渐细并向腹面卷曲,用以卷住海藻等作栖息用。
吻细长,呈管状,口甚小,位于近头侧背方。
头与驱干部成直角。
海马全身无鳞片,完全由骨环所包被。
鱼体一般呈褐色,但随栖息环境的变化,体色可随之发生变化并与环境趋于一致。
体侧第1、4、7体环的背方各有一黑色圆斑,故称三斑海马,这是分辨本种的主要特征。
雄鱼尾部腹面具有1个特殊的袋状器官- 育儿袋。
大海马体形粗壮,体长12一23.5cm,腹部较膨大、头较大,近似直角。
小棘发达,吻呈管状较粗大,体色较黑。
日本海马体形较小,体长为4.5~9cm。
吻管短小。
腹部较膨大。
体上各环以背侧棱棘最发达,骨环节突棘上有树枝状线状物。
在遇到敌害发生拟态时,这种线状物会增加。
(二)生态习性 1.栖息和运动海马因其拟态适应特性,习性也较特殊,喜栖于藻丛或海韭菜繁生的潮下带海区。
性甚懒惰,常以卷曲的尾部缠附于海藻的茎枝之上,有时也倒挂于漂浮着的海藻或其它物体上,随波逐流。
即使为了摄食或其它原因暂时离开缠附物,游泳一段距离之后,又找到其它物体附着之上。
海马的游泳姿势十分优美,鱼体直立水中,完全赖以背鳍和胸鳍高频率地作波状摆动(每秒钟10次)而作缓慢的游动(每分钟仅达1- 3m)。
海马的活动一般多在白天(上午和下午),晚上则呈静止状态。
海马在水质变劣、氧气不足或受敌害侵袭时,往往因咽肌收缩而发出咯咯的响声,这给养殖者发出“求救”的信号,但在摄食水面上的饵料时也会发声,应加以区别。
2.对环境条件的适应。
水温:海马的适温范围,一般在12一32℃之间,最适水温为28.℃左 右。
几种海马对水温的适应情况如表2- 8。
盐度:海马为广盐性鱼类,在10一3‰ 的盐度范围内均能生活。
初生苗对盐度适应能力差,一般要求盐度在15‰以上。
在长时间低盐环境中,亲海马不能正常繁殖,盐度在10‰以上方可。
溶解氧:海马的活动力虽然较弱,但对水中氧气的需要量却很大,一般要求溶氧在3m1/L以上,若溶氧低于2.5m1/L时,海马陷于缺氧状态,其表现一般是食欲减弱,浮头、呼吸加快而发声,以至乱撞,最后沉底死亡。
育儿期的亲海马和幼海马对氧气的需要量更高。
光照:海马对光照强度有一定的要求,光线太弱,不利于海马的活动和摄食,长时间光线太弱,海马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但也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光线太强,藻类大量繁殖,常会引起各种疾病。
海马有趋光性,尤其幼苗较易趋光集群,应注意由此而造成的局部缺氧引起的死亡。
海马适宜的光照范围在3000—6000lx。
水的透明度以1.5m左右为宜。
pH值:海马适宜的海水pH值在7.8—8.4之间。
3.摄食习性海马是靠鳃盖和吻的伸张活动吞食食物,饵料的大小以不超过吻径为度。
对饵料的种类和鲜度有一定选择性。
海马的觅食视距仅为1m左右,所以饵料要投在经常群集处。
自然海区海马主要摄食小型甲壳动物,主要有挠足类、蔓足类的藤壶幼体、虾类的幼体及成体、萤虾、糠虾和钩虾等。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以摄食糠虾和樱虾效果最好,其次为足类和端足类。
淡水枝角类等也可为食,但要注意避免因在海水中迅速死亡以污染水质。
海马的摄食量与水温、水质密切相关。
在适温范围内,水温高,则摄食量大,消化快。
水质不良时,摄食量减少,甚至停食。
在正常条件下,海马的日摄食量约占体重的10%海马一次摄食量很大,同时耐饥性也很强,从初生苗到成鱼耐饥时间可达4—132天。
(三)生长海马的生长速度比较快,往往从产苗后只经几个月的饲养,即可达到亲体大小。
当然这也随着种类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一般以南方种类的生长为快。
海马的寿命,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大海马达5年以上,体长达18cm,斑海马可达3年以上。
8. 养殖海马与野生的区别
海马身长为5-30厘米,体重一般在180克到260克之间。
海马属头侧扁,头每侧有2个鼻孔,头部弯曲与体近直角,鱼体粗侧扁,完全包于骨环中;嘴是尖尖的管形,口不能张合,因此只能吸食水中的小动物为食物,眼睛可以分别地各自向上下、左右或前后转动。
胸腹部凸出,躯干部由10-12节骨环组成,一般体长15-30厘米左右;尾部细长呈四棱形,尾端细尖,能卷曲握,常呈卷曲状;头部弯曲,与躯干部成一大钝角或直角,顶部具突出冠,冠端具小棘;吻呈管状;口小,端位;鳃孔小;全身完全由膜骨片包裹,有一无刺的背鳍,无腹鳍和尾鳍。
背鳍位于躯干及尾部之间;臀鳍短小;胸鳍发达;无尾鳍;它的鳍用肉眼是不太容易看出来的。但用高速摄影,注意观察,可看到一根根活动的棘条。这些棘条能在一秒钟内,来回活动七十次的速度。
依据从背鳍端传到另一端的波浪,海马能乘着此进行波,自由自在地作前后或上下的移动。雄鱼尾部腹侧具育儿囊,卵产于其内进行孵化,一年可繁殖2-3代。
9. 野生海马和养殖海马的区别
海马是鱼。海马是硬骨鱼纲刺鱼目海龙科鱼类,因其生长在海洋中,且身形挺立笔直,头部与马相似,所以称为海马。海马的嘴巴呈现细管状,无法张开闭合,只能吸食水中的食物。
马鲛鱼,好多人听到这个名字应该会觉得比较陌生吧,因为马鲛鱼在我们的眼里它并不是很常见。马鲛鱼在海南当地也被人们成为黑鱼,属于深海野生鱼,主要分布在东海以及黄海等地。马鲛鱼属于食肉类的鱼种,牙齿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