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鸵鸟下蛋!蛋?下鸵鸟!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2-12-08 13:14   点击:103  编辑:admin   手机版

没有那么复杂的,假如你想让鸵鸟自己孵蛋的话,就把这些事交给鸵鸟自己好了,作为一个未来的妈妈,它懂得怎样孵化自己的蛋,只不过你要给他一个合适的环境

以前用40W白炽灯就可以孵化,用温度计测量蛋表面温度以调整距离。

  给你提供河北特种动物养殖网上“鸵鸟的选种选配与孵化”供参考

鸵鸟的选种选配与孵化

人工饲养条件下的雌鸵鸟一般在2—3岁时发育成熟。第一年产蛋较少,一般为20—40枚,以后逐年增加,到7岁时达到产蛋高峰,达到80—100枚左右,有效繁殖期为40—50年。

  雄鸵鸟性成熟略晚于雌鸵鸟,所以在引种时要注意,雄鸵鸟须要比雌鸵鸟大半年或1年,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繁殖效果。

雌鸵鸟每年3—4月份开始产蛋,持续到9月份。其持续时间的长短受食物、气候及自身条件的影响。在自然条件下,繁殖季节一开始,一只雄鸵鸟带 2—3只雌鸵鸟(即通常所说的“一妻二妾制”)形成一个单位而单独活动。

  当雄鸵鸟和雌鸵鸟求爱时,会做出优美的动作,炫耀自己的羽毛,交配时间约30秒至 1分钟。雄鸵鸟一般一天交配4—6次,也有性欲强者可达8次以上。雌鸵鸟在交配后很快就会产蛋,一般隔一天产1枚蛋,通常产12—16枚就开始自然孵化。为了让母鸵鸟多产蛋进行人工孵化,可以在鸵鸟产蛋后把蛋取走,这样在整个繁殖季节可以连续产蛋,取蛋时要防止雄鸵鸟的攻击。

  食物供给不足,雌鸵鸟产蛋数就少;体况过肥,繁殖性能差,且无精蛋多。一般产12—20枚休息1周,然后开始下一个产蛋周期,但高产鸵鸟可连续产40枚才休息。主要与饲养管理有关。低产鸵鸟及老龄鸵鸟的产蛋几乎没有规律。正常种蛋的受精率为60%—85%。

  

二、鸵鸟的选种选配技术

1.选种

(1)种鸵鸟选择项目

体形外貌:体格健壮,发育匀称,头部清秀,眼大有神,姿势端正,步伐灵敏。产蛋量高的雌鸵鸟,背部羽片污浊,毛尖干缩,背后半部羽毛稀短或无毛、尾巴下垂,后躯丰满肥厚。

生殖器:雄鸵鸟的阴茎粗、长,向左弯曲,阴茎长25厘米以上。

  

生产性能:包括产肉性能和繁殖性能。产肉性能包括生长速度、料肉比、屠宰率。繁殖性能指开产日龄、年产蛋量、蛋重、受精率、孵化率、出雏率、育雏成活率等。

(2)选种方法

个体选择:根据鸵鸟个体品质直接进行选种。它不仅是反映种鸟生产力的指标,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种鸟的育种价值。

  

家系选择:以整个家系(包括全同胞和半同胞家系)作为一个选择单位,根据家系生产性能的平均值进行选择。

系谱选择:根据系谱记录的祖先、同胞和后裔的品种和性能进行选择。

在实际工作中,要综合以上方法进行选种并有所侧重。幼鸟育成阶段以系谱选择为主,辅以外形和生长发育鉴定。

  当种鸟已表现出生产性能时,则以个体选择为主,系谱鉴定为辅。

2.选配

(1)选配方法

亲缘选配:种鸟群的选配常采用非近亲交配,即选配种鸟没有3代以内的血缘关系。但为了巩固培育某些优良性状时,可采用全同胞或半同胞近亲交配。

同质选配:选用性能相同的雌雄种鸟进行交配。

  

年龄选配:用年龄较大的雄鸵鸟与青年雌鸵鸟交配,可以提高受精率。

(2)雌雄比例:优秀的雄鸵鸟每天可交配5次,性欲强的每天可达8次以上。因此,1只雄鸵鸟可以配4—5只雌鸵鸟。但为了达到最佳繁殖效果,雄雌比例以1:3为宜。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雄鸵鸟对配偶没有明显的选择性,故可根据生产需要随时调配种鸟。

  繁殖季节按1雄3雌组成1个繁殖单位进行配种,有利于系谱记录和辨认后代血缘。

三、鸵鸟的孵化

1.种蛋采集、保存、选择和消毒

(1)种蛋采集:绝大多数雌鸵鸟在下午3—6时产蛋,个别产自上午或夜间。鸵鸟产蛋后要及时捡蛋,以减少破损和污染。

  雄鸵鸟有保护雌鸵鸟及鸟蛋的本能,捡时要2人配合,1人将鸟赶开,1人把蛋捡走。捡蛋时应将手洗净或戴手套,以免污染种蛋。对污染的种蛋用消毒湿毛巾擦干净。种蛋须登记,注明雌、雄种鸟号码和产蛋日期,并称重编号。

(2)种蛋选择:合格的种蛋要求清洁,表面不应有泥土、粪便以及其他污物;其二要求大小适中,蛋重过大过小都会影响孵化率和雏鸟的质量,一般要求种蛋重1.5千克左右,超过2千克和小于1千克的种蛋一般应淘汰。

  第三要求种蛋的外形呈卵圆形,纵径16—17厘米,横径13—14厘米,过长、过圆、扁形及畸形蛋孵化率低。种蛋的颜色一般为乳白色或米黄色。洁白色的蛋孵化率较低。

(3)种蛋保存:种蛋贮存时应大头朝上垂直或倾斜放置,时间以3—5天为宜,如果贮存期不超过7天,可不翻蛋。

  若种蛋贮存不超过4天,保存温度以16—18℃为宜;超过4天应为13℃左右。相对湿度为60%。

(4)种蛋消毒:鸵鸟蛋从母体产出时会被泄殖腔排泄物污染而附着细菌,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大量繁殖并通过蛋壳上的气孔进入蛋内,对种蛋的孵化有影响。

  因此,必须对种蛋进行严格的消毒。种蛋消毒方法较多,一般以甲醛熏蒸消毒法常用。方法是将种蛋放在储蛋室或消毒柜内,按每立方米空间用甲醛溶液 (福尔马林)30毫升、高锰酸钾15克的剂量,在温度20—25℃的条件下密闭熏蒸20分钟。使用这种方法要注意,甲醛与高锰酸钾反应剧烈,又具有很大的腐蚀性。

  所以,要用容积较大的陶瓷容器,先加入少量温水,投入高锰酸钾,再加入甲醛。20分钟以后要及时排出消毒柜中的烟雾,待种蛋的温度逐渐降至18℃ 时,转入贮蛋柜中或入孵化器进行孵化。

2.孵化

(1)孵化前的准备:种蛋入孵前,要认真检查孵化室的密封、保温、通风条件,孵化室内温度最好恒定在22—25℃。

  对孵化室、机具等进行全面消毒。开机试温、预热2—3天后即可人孵。

(2)孵化期的管理

孵化温、湿度控制鸵鸟孵化期为42天,孵化中前期温度恒定在36.8℃,孵化后期30—42天,胚胎自身产生大量的热,需要的温度相对较低,以36℃为宜。

  孵化要求的湿度较低,孵化器内相对湿度为20%—40%(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报道不一致)。合适的相对湿度是根据孵化种蛋失重率来确定的。种蛋在整个孵化期内失重率为14%时,说明孵化器内相对湿度最合适。孵化室内环境相对湿度在40%时,孵化器内基本不用加湿。

  如果孵化室相对湿度低于 40%,就需要加湿。当环境相对湿度高达70%时,孵化器本身无法把孵化器内的湿度降下来,需要采用孵化室内增设空调或对进入孵化器的空气进行抽湿处理。

照蛋:照蛋的目的是观察胚胎发育程度和异常情况,及时剔除无精蛋和死胚蛋。

  第一次照蛋是在入孵时进行,检查种蛋放入蛋盘时气室是否朝上。第二次照蛋是在入孵的第十二天,此时鸵鸟的喙和喙尖开始形成,腿和翅膀大致分化,尿囊膜扩展到蛋壳膜内表面,胚胎的躯干部增大,照蛋时可见到清晰的血管,能见到头部和躯干部2个小圆团,称为“双珠”。

  入孵第三十四天进行第三次照蛋,此时蛋内全黑色,看不见血管,蛋的小头被胚胎充满,称为“封门”。

翻蛋:鸵鸟蛋黄含脂肪多,比重较轻,浮在蛋的中间由系带系着,胚胎吸收养分,排除废物。如果长时间处于一种位置,蛋黄不能维系在蛋的中央,容易与蛋壳的内膜粘连。

  翻蛋的目的在于使胚胎外部空间定位,同时也防止粘连,促进羊膜运动。

鸵鸟蛋孵化期内一般每2小时翻蛋1次,40天转入出雏器后停止翻蛋。目前一般孵化器设计的翻蛋角度为前俯后仰各45度,据研究,如果翻蛋角度增大到50—55度,会促进胚胎发育和血液循环,使孵化率有所提高。

  

落盘与出雏:鸵鸟胚胎孵化到40天由孵化器移到出雏器为落盘。此时胚胎是从尿囊绒毛膜呼吸转换为肺呼吸的生理变化最剧烈时期。胚胎气体代谢旺盛,如氧气供应不足会导致胚胎死亡。把胚胎转入出雏器后,可以得到较多的新鲜空气,而且散热条件好,有利于胚胎渡过危险期。

  

如果小鸟的胎位正常,头在趾的上方,小鸟喙破蛋膜进入气室,约12小时就可自行出壳。出壳后断脐非常重要,如果断脐不好,细菌通过脐带进入造成感染。自行出壳的小鸟一般脐带吸收良好,不会出血。可在脐带端涂碘酒消毒,然后用灭菌的纱布包扎。如果小鸟啄破蛋膜进入气室,12小时还未啄破蛋壳,或是胎位不正,41天还未进入气室,就要在气室的顶端打一小孔,以供给小鸟充足的氧气,并逐渐剥掉顶部的蛋壳,让小鸟白行出壳。

  再过6小时如果仍未出壳,就需助产,从鸟的头部开始往下剥壳,每次剥的壳占蛋纵轴长的1/5。发现内壳膜发白或有红色血管时要停止往下剥,停留2—3小时再往下剥,从鸟的头部剥到背部直到尾部,最后从脐带部拿掉蛋壳。脐带用碘酒消毒包扎。过2天后,脐带再进行一次消毒和包扎。

  助产是不得以才用,不要急于进行助产,原则上让其自己出壳,助产应尽量往后推迟。

雏鸟出壳后应及时捡出蛋壳,然后让雏鸟在出雏器内待到羽毛全干,且能站立行走时再转入育雏室。人工助产的雏鸟体质弱,要在出雏器内多呆一些时间。有的雏鸟出壳后就发现腿和趾有畸形现象,需要及时矫正。

  如果是呈外八字形,可用灭菌纱布把两条腿之间留一定距离拴在一起,一般几天后可矫正过来。

雌雄鉴别:15月龄以前的鸵鸟体形和羽毛基本一致,很难从外表上区别雌雄。进行雌雄鉴别有利于分群饲养和营养配给。雏鸵鸟的雌雄鉴别多采用翻肛法,即翻开雏鸵鸟的肛门,看是否有向左弯曲的阴茎。

  但这种方法只有70%左右的准确性。因此,雏鸵鸟的雌雄鉴别要进行几次,一般在1周龄、2月龄、3月龄分别进行鉴定。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