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生雏鸡要做哪些技术处置
刚出壳的雏鸡因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 缺乏体温调节能力, 体温要比正常鸡低 2 ~ 3益, 3 日龄后逐渐上升, 约在10 日龄时体温与成鸡相同, 3 周龄以后体温调节机能才趋于完善。 刚出壳的雏鸡全身着生的是绒毛, 缺乏御寒保温能力,既怕冷又怕热, 对温度反应敏感, 因此, 在育雏时要严格掌握好育雏温度。
二、冬季小鸡出壳后如何管理
湿度:育雏期间湿度60-75,可以在走廊大量泼温开水,也可以在热源坐一盆水、挂湿物加快湿度。衡量:以人进入鸡舍脸部有湿润感。
三、新买的小鸡如何饲养
鸡苗选购 健康鸡苗是培养健壮无病鸡群的基础,应从健康无病,尤其是无传染性疾病的种鸡场中购进鸡苗,切忌去那些不合乎孵化卫生管理...选择强壮活跃,叫声清脆,腹部收缩良好,脐环闭合无血迹,绒毛整洁光亮,足有力,头大,喙短而粗,眼有神,双翼紧贴身躯的鸡苗。
四、饲养小鸡雏要注意什么?
应该清楚,雏鸡的热调节机能不完善。通常生后,3~4周后才逐渐完善,故适宜的温度是养好雏鸡的关键。
1.控制育雏温度 出壳后的雏鸡要求34~35C的条件,温度适宜与否,直接影响到雏鸡的活动、采食、饮水、饲料的消化与吸收以及雏鸡的健康等。育雏期,依据雏鸡周龄大小给予适宜温度。其原则是小群宜高,大群宜低;弱雏宜高,强雏宜低;阴雨天宜高,晴天宜低,夜间宜高,白天宜低。温度适宜时,雏鸡表现活泼,食欲良好,饮水适度,羽毛光滑整齐,均匀颁热源周围;温度高时,雏鸡远离热源张口喘气,两翅张开下垂,频频喝水,吃料减少;温度低时,雏鸡集群,靠拢热源,羽毛竖立,夜间睡眠不安,发出叽叽叫声。
2.适宜的群体密度,育雏的群体不宜过大 平养以300~500只为宜。群体过大不便管理。密度大小取决于饲养方式,密度过大易发生亚癖,应随时分群,笼养育雏密度通常每平方米60只左右。
3.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是雏鸡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通风不良,舍内氨气及二氧化碳浓度会超过标准,将引起雏鸡的眼结膜和呼吸道疾病发生。同时通风不良,也会使育雏室内湿度过大,易导致球虫病和白利病的发生。室内相对湿度在10日龄以前,应控制在60%~65%,以后就为55%~60%,育雏室 应设有专门通风设备。
4.开食与饮水 雏鸡出壳后的24小时内就应开食。开食用的饲料,我们北方地区多用小米或者饲料厂生产的全价雏鸡料采用粒状饲料作开食饲料,一般要浸泡软化后才可饲喂。同时应备足供水。初次开食,因雏鸡不习惯采食饲料,应将备好的饲料均匀撒在食盘或塑料布上,诱导其采食。喂2~3天后就要逐渐加喂一定量配合好的全价粉料,5天后即可全部换成配合料。初生雏鸡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全。嗉囊小,消化力差,而且生长发育较快,必须供给营养完善、易啄食、易消化的饲料。故采用全价营养的配合饲料最为理想。配合饲料中不仅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供给雏鸡生长的能量,而且含有大量的蛋白质饲料、维生素及矿物质成分,以满足雏鸡生长必需的营养。为便于卫生与管理,常采用干粉料。无论干粉料还是湿粉料,待雏鸡适应后即不要轻易改变。日喂次数一般为6~5次,夜间让其充分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