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水生态养殖(水产养殖生态系统)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2-10-27 13:40   点击:280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水产养殖生态系统

不适用。沼泽过滤系统是模拟大自然界中的沼泽生态系统所构建出的一种过滤系统。重系统主要用于饲养观赏鱼所使用。而且在饲养过程当中,饲养的密度不能太大。而水产养殖一般情况下,饲养的密度都比较大,所以沼泽过滤适不适合水产养殖业的。

2. 水产养殖管理系统

这要看这家水产养殖单位的注册情况,如果是国企,管理单位是当地国资委;股份公司或个体工商户,管理单位是当地的工商局。当地的海洋与渔业局属于业务指导和服务部门,并不是管理部门。现在政府部门要求就是为企业服务,则有些地方成立协会或商会、合作社等社会民间组织名义上行使行业的管理工作,但并不到位。

3. 水产养殖生态系统包括

水产养殖业是人类利用可供养殖(包括种植)的水域,按照养殖对象的生态习性和对水域环境条件的要求,运用水产养殖技术和设施,从事水生经济动、植物养殖。为农业生产部门之一。按水域性质分为海水和淡水养殖业。按养殖、种植对象,分为鱼类、虾蟹类、贝类,及藻类、芡、莲、藕等。

4. 水产养殖生态系统有哪些

1、养殖场地选择:

科学选址,避开有毒的化学污染或污染源,并对养殖环境和水质进行检测分析,以确定是否适于进行养殖。

2、养殖水质:

养殖用水必须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做到水源洁、无污染。养殖场周边无污染。

3、养殖鱼苗:

采用野生原种或经过育种培育的杂交种或受精孵或苗种,必须经过检验、检疫,符合相关标准,方可使用。

4、饲料投喂:

采用生物有机肥培育水质,利用水体浮游生物、有益微生物和底栖生物,作为养殖鱼类的天然饵料。

5、病虫害防治:

必须用药时,首选微生物制剂或低毒、高效、低残留的无公害药物。

5. 水产养殖生态学

生态讲求的是"平衡",能量与物质的平衡;需要多样性的基底(生物赖以繁殖、生活与生存的空间)提供多样性物种的需求。

农场的支撑须兼顾经济效益,因此,生态农场特点就是利用自然环境导入农业的种植、畜牧、养殖等,以放任或极少的人工干预求得产值,同时不产生微环境优化或恶化、物种稳定与逐日增加、无须外来肥料、极少设施等一种物质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

畜牧以当地生产出的草、树叶、蔬菜餵食,动物产生的排泄物与植物碎片发酵变成有机质回馈大地,或是用来水产养殖。

杂草丛深层土壤吸收微量元素、矿物质回馈到地表,蚯蚓来回觅食翻耕土壤,瓢虫帮忙压制蚜虫的繁殖,夜盗蛾的幼虫吸引鸟类到来也清除其他的蔬菜害虫等等。

人类活动在所有物质循环裏头,只是一个配角的参与,不会一昧追求产值而强暴环境。

所以,生态农场是标准的循环农业,对环境是友善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农业,提供健康安全味美的农畜产品,但是,生态环境有其负载极限,似乎无法达成纯以生产获取经济效益。

那麼第二、第三产业同时投入是必然的,这也是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手段。

6. 水产养殖生物

有效有益微生物肥料是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力,将水中的有机质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质,使水体得到净化,改良了水质(另一方面通过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作用,使水中溶解性物质透过细胞壁,在胞内酶的催化作用下 ,迅速完成氧化,合成一系列生化反应,把吸附在细胞壁周围的固形物质转化为可溶性物质,再渗入细胞内,由细胞内酶进行生化反应,并放出能量。

而另一部分有机质则转化为营养物质,可供浮游生物生长发育,所以又可增加水体中水生物量,使沪食性的鱼类如(花、白鲢) 有了充足的可 口饵料。

同样,由于水生生物量的增加,特别是浮游植物的增加,为水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提供了物质基础。

所以,施用生物有机肥能保持较高的饵料生物量,肥效 和水体溶氧量。

有益微生物肥的施入、增加了水体中有益微生物生物菌群,抑止了不良菌种的繁衍,使鱼不易发病 ,生物菌的诱食性还增强了鱼的摄食能力,提高了鱼产量。

这是因为,一方面是水体中有益微生物增多,水体环境改善了 ,使鱼生活在一个良好的水体中有关,另一方面它们吃了饲料中添加的有益微生物菌群饲料中的光合细菌,它能释放 出具有抗病的酵素,胰蛋白分解酵素,这些有益微生物菌群进入鱼体肠道后,可抑制肠道内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使鱼不易生病,而且还有助于鱼的消化吸收,增强其摄食能力和抗病能力,所以鱼就生长的快,生长的壮,而且还不生病。

7. 水产养殖生态系统的构建和优化

定期加注新水

在高密度养殖情况下,养殖动物塘中残饵、污物较多,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水体恶化,尤其是夏天高温季节,水质变化更快,因此定期注水是调节水质最常用的也是最经济适用的方法之一。

一般每7天-10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水15厘米-20厘米。

在池水恶化比较严重时,宜采用换水措施,保持良好的水质条件。以养鲢、鳙养殖动物为主的池塘,水色应保持草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为20-30厘米;

以养草、鲤养殖动物为主的池塘,水色较鲢、鳙养殖动物池塘水色淡些,每7-10天左右应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宜提高水位15-20厘米。夏季时养殖动物塘应尽量保持最高水位。

02

定期搅动底泥

搅动底泥可促进底质不断分解,间接控制水质变化。一般每10-15天搅动一次,每次搅动面积不少于水体面积的1/3,以晴天中午搅动效果最好,闷热天、气压低的天气不可搅动。

03

用增氧机增氧

精养池塘应配备专门的增氧机,其中以叶轮式最好,开机增氧可使水体对流,增加水中溶氧和散发有毒气体,注意在晴天中午开,阴天要在清晨开,阴雨连绵天气应在半夜开,每次开机时间为1-4小时。一般可在晴天的中午1-3时开机增氧。

04

适当追肥

适当施肥可以使浮游植物保持适当的密度和旺盛的生活状态,供养殖动物食用,同时浮游植物可以吸收水体的营养盐和氮磷等元素,形成物质循环,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从而改良水质。

05

使用生物制剂

一些不清淤的池塘淤泥很厚,有害生物滋生,用一些底改产品配合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生物产品,可以有效保持水质清新。

06

使用生石灰等化学药物

改良一些养养殖动物密度大,又不能经常换水的池塘,应定期施生石灰调节水质,减少硫化氢等有毒气体的毒害。

每次每亩池塘可用生石灰15千克,加水后全池泼洒,每隔20天左右进行一次。养殖动物池中浮游动物过多,可用敌百虫杀灭,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3毫升-0.5毫升。蓝藻过多,可用硫酸铜或芽孢杆菌类抑制。

07

套养水生动物

水生动物是水体中的“消费者”,适当移植可促进水体生态系统平衡,达到调节水质的作用。

如套养鲤鱼、鲫鱼可充分利用水体中残余的有机物,大大减少水体底部有机物的腐化分解,减少污染发生的几率。

08

移植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作为水体初级“生产力”,可以控制养殖动物塘藻类等生长,起到很好的净水作用。养殖者可根据养殖动物塘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水体中合理引进移植轮叶黑藻、养殖动物腥草、水葫芦、浮萍等水生植物,调节水体水质改善溶氧水平。

8. 水产生态养殖模式

五大生态模式

01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光、热、水、气、土、肥、种等自然资源,最终生产出人们所需要的优质稻米和名优水产品等,取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2018年农业农村部开始推广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工作,并给予这些示范区政策倾向和扶持,2019年相关政策将继续。

02

智能渔场的智慧渔业模式

今年年初,我国首个针对水产养殖业的意见出台,支持发展深远海绿色养殖,鼓励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渔场建设,引导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水产养殖生产深度融合。

03

休闲渔业

未来休闲渔业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发展机遇,我国也将推动养殖、加工、流通、休闲服务等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

04

鱼菜共生的新商业模式

“鱼菜共生”是一种集蔬菜栽培与高密度鱼养殖为一体的生态系统,鱼产生的排泄废弃物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富足的营养,经农作物净化吸收的水又可作为养殖水返回。

物种之间和谐共生,双方之间形成生态互利关系,是一种可持续循环型的低碳生产模式,这个前景也是非常被看好的。

05

渔光互补的跨界渔业模式

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发电新模式,对于农民来说,收益相当可观。

9. 水产养殖生态系统生态因子

一、水温

对于不同的养殖鱼类,对于水温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我们在根据水温分类的时候,一般分为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三个基准温度。我国四大家鱼的适温范围在20-32度,罗非鱼为24-35度,虹鳟为12-18度,不同种类的鱼类对于水温的变化和感知也是不同的,适宜的水温变化对于鱼类来说可以起到积极的变化,可以加速幼体的发育速度,提高雌体的生殖能力,促进水体鱼虾蟹的生长。

但是温度变化太大,超过3度以后,鱼体的应激性加大,会出现焦躁不安,食欲废黜,生体机能紊乱等问题。所以要求我们在下苗的时候,需要适水下苗,减少因为温差带来的应激,另外放苗之后可以泼洒抗应激的产品,如VC、免疫增强产品等。

二、盐度

盐度对于鱼体的存活、代谢、摄食、生长发育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有些淡水鱼类能够耐受较大的盐度,最佳盐度可以增加机体的摄食以及增强机体的防疫机制。淡水鱼类的盐度一般在2-5,鲤鱼、鲫鱼在盐度为4的时候,生长速度最快,食蚊鱼在盐度为2时,生长速度最快,对于大多数淡水鱼类,2-3的盐度,是维持体内渗透压,维持机体代谢的最佳盐度。但是盐度过大,会导致鱼体生体机能紊乱,渗透压发生很大的变化,造成鱼类直接死亡。

对于盐度调节措施,海水类鱼类可以直接添加海水,淡水类需要盐度调节的,可以通过人工调配的方式,进行调节。

三、PH

在养殖水体中,一般将水体的酸碱度分为五个维度,分别是强酸性(ph<5.0),弱酸性(ph5.0-6.5),中性水体(ph为6.5-8.0),弱碱性(ph为8.0-10),强碱性(ph>10.0)。养殖淡水中的ph一般为6.0-9.0,海水为8.0-8.5,鱼塘可以根据碳酸的一级与二级电离平衡、碳酸钙的溶解以及离子缓冲系统调节ph。

水体的ph改变以后,可以通过氢离子的渗透和吸收作用,是养殖鱼类的血液ph也会发生改变,破坏运输氧气的能力。Ph过高过低,直接会腐蚀鰓丝组织,造成鱼类呼吸障碍而死亡。降低ph会影响硝酸盐还原酶的活性,导致植物缺氮。Ph也会影响很多物质的存在方式和产生的毒性影响,例如氨氮、硫化氢等,由于ph的改变,会加大它们的毒性,从而毒害鱼类。

我们在调节池塘ph的时候,通常会使用酸类或者碱类进行调节。当水体呈酸性的时候,一公顷一米水深的池塘可以使用30kg的生石灰提高1个ph;当水体呈碱性时,使用醋酸、盐酸、有机酸调节,也可以使用明矾一公顷一米深的池塘用15kg;此外还可以通过生物制剂的调节和消除有机物、浮游动植物的调节等方式来调节ph。

四、溶氧

溶氧是水产养殖中最关键的指标。溶氧的高低可以影响鱼类的摄食、应激反应,从而能够直接影响鱼类的饵料系数,鱼类的发病情况,有毒物质的毒性影响,但是溶氧过饱和,也会容易引起气泡病。

池塘中的溶氧主要来源于藻类的光合作用以及空气中大气压强压进的溶氧,消耗氧气的主要因子有养殖动物、藻类、有机质、浮游动物等,所以在养殖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解决溶氧的来源问题,更要解决好溶氧的去处问题。

溶氧来源我们可以通过培养池塘有益藻类、合理使用增氧机、化学制剂等增加氧气;溶氧的消耗可以通过优化池塘藻类结构,培养有益藻类、分解池塘有机质、杀灭池塘有害浮游动物的方式降低溶氧被消耗。

五、氨氮

养殖水体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残饵粪便、底泥释放、以及死亡的藻类等。在养殖过程中,氨氮也是影响养殖动物的重要理化指标之一。一般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氨氮的浓度不宜超过0.02mg/L,但是新开挖的池塘,一般要求必须有一定氨氮,如此水体才能肥起来。氨氮过高,鱼类会产生中毒现象,严重的直接会导致鱼类生理性缺氧而死亡。

为了防治养殖水体中氨氮超标,我们不仅仅要定期检测水质,还要及时清理池塘的残饵粪便,分解有机质,保证水体溶氧充足,而且培养池塘有益藻类,增加溶氧,促进池塘硝化作用的进行。

六、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是硝化反硝化过程中以及植物体内被摄取的硝酸在硝化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氨以及氨基酸过程的中间产物。在溶氧充足的情况下,亚硝酸盐会被硝化为硝酸盐。养殖水体中最好是不能测量到亚盐的存在。

在养殖池塘中,一旦氨氮=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受阻,亚硝酸盐就在水中积累,大量亚硝酸盐的存在会将鱼类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抑制血液的载氧能力,从而让养殖鱼类缺氧浮头,甚至中毒死亡。另外,亚硝酸盐过高还会影响鱼类的新陈代谢,免疫系统被迫害,抗病能力降低,养殖鱼类更容易受疾病的袭扰。

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池塘优质藻类,分解池塘有机质和残饵粪便,增加池塘溶氧水平。有研究表明,当溶解氧在5-6mg/L的时候,硝化速度随着溶氧的升高而加速;当ph在7.8-8.9之间的时候,硝化速度可以保持在90%。所以我们不仅仅在使用常规手段控制亚硝酸盐,也要通过调节ph、溶氧来控制亚盐。

七、硫化氢

还原性的硫化氢是在含硫化物在池塘底部缺氧的情况下,被微生物还原生成的。水体中的硫化氢毒性会随着ph、水温、溶氧的变化而变化。水温升高或者溶解氧降低,硫化氢毒性加强;ph增加,硫化氢会降低毒性。硫化氢对鱼类的毒害浓度为>0.4mg/L,当然,在养殖水体中,硫化氢没有是最好的状态。

消除硫化氢的危害可以通过提升ph和水体中的溶氧,加强对于底部的管理,分解残饵粪便和有机质,避免使用硫酸铵,严重的时候可以使用一定量的铁剂,消除硫化氢的毒性。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