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河流底泥处理技术
1、物理法:截污分流、引水冲污、底泥疏浚、曝气复氧;
2、化学法:化学除藻、重金属的化学固定;
3、生物法:生物接触氧化、生态修复。截污分流是通过建设雨、污水管网,将原本直接排入城市河流的污水收集至城市污水处理厂或者人工湿地,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从而削减了排入河流的污染物总量;引水冲污实际上是通过清洁江河水置换河道的污染河水,将原污染河道中的污染物稀释或带入下游,从而降低河道的污染负荷,提高河水的自净能力;底泥疏浚是通过底泥的疏挖减少底泥中污染物向水体的释放,能永久去除底泥中的污染物,有效减少内源污染;曝气复氧技术主要用于应对河道的突发污染,即在适当的位置针对河水进行人工复氧,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平,恢复水体中好氧生物的活力,使水体自净能力增强,从而改善河流的水质状况;化学除藻是通过投加化学药品破坏水体中的胶原体,从而达到除藻的目的;重金属的化学固定指河流底泥中的重金属在一定条件下会以离子态或某种结合态进入水体,但通过加入碱性物质,调高河水的pH值,重金属会形成硅酸盐、碳酸盐、氢氧化物等难溶性沉淀物,固定在底泥中;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主要依据天然河床、人工填充滤料等载体上附着的生物膜,在人工辅助曝气或者直接利用水中溶解氧的条件下,通过吸附、降解及过滤作用去除河水中的污染物;河流生态修复是指利用生态系统原理,采取各种方法修复受损的水体生态系统,恢复河流中生态群体及结构,使河流生态系统具有合理的组织结构和良好的运转功能,在长期或突发的扰动下能保持稳定。扩展资料:江河现状:从宇宙来看,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地球的储水量是很丰富的,共有14.5亿立方千米之多,其72%的面积覆盖水。但实际上,地球上97.5%的水是咸水(其中96.53%是海洋水,0.94%是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灌溉,也很难在工业应用,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水少得可怜,仅有2.5%的淡水。而在淡水中,将近70%冻结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盖中,其余的大部分是土壤中的水分或是深层地下水,难以供人类开采使用。江河、湖泊、水库及浅层地下水等来源的水较易于开采供人类直接使用,但其数量不足世界淡水的1%,约占地球上全部水的0.007%。
2. 河道底泥处理及利用处理工艺
1、物理方法,物理方法主要是指疏挖底泥、机械除藻、引水冲淤和调水等。疏浚污染底泥意味着将污染物从(河道)系统中出 处理去。可以较大程度地削减底泥对上覆水体的污染贡献率,从而改良水质。调水的目的是通过水利设施(如闸门、泵站)的调控引入污染河道上游或附近的清洁水源以改良下游污染河道水质。此类方法往往治标不治本。
2、化学方法,化学方法如混凝沉淀、加入化学药剂杀藻、加入除磷剂推动磷的沉淀、加入氨氮去除剂脱氮等方法。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对浊度、COD、SS、TP去除效果较好,对TN、重金属等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日药剂用量少。
3. 河流底泥处理技术规范
水污染的原因:1、生活污水的汇入2、雨污水、地表径流3、大气沉降4、水体自身底泥的释放
治理措施:目前已生物生态方法治理水污染最为常用,通过生物制剂解决水环境问题,通过生态养护改善水质,提升水体透明,构建完善的水环境生态系统平衡,从而恢复水体自净能力。
4. 河道淤泥处理方法
河道淤泥的处理:
对于河道挖出来的淤泥可放置到旱地上,这样可利于庄稼的成长;
淤泥可用于填补乡村凹凸不平难行的道路;
可用改变森林的土壤。
5. 河道底泥处理
水质下降。随着泥沙淤积,一些化学物质沉淀,污染水质,使水质富营养化,并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且此前上游沟渠污染严重,致使湖水变黑。通过清淤,可以有效去除底泥中相当一部分的重金属元素,水体自净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该区域内水体环境质量,净化水质,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6. 河道淤泥处理机
河道清淤一般指治理河道,属于水利工程。通过机械设备,将沉积河底的淤泥吹搅成混浊的水状,随河水流走,比较大块的石头、垃圾等等利用机器清理不掉会结合人工捞出来运走,从而起到疏通的作用。
河道较宽的情况下,工程相应较大。需要采用浮船、挖掘机、装载机、自卸车、交通车、反铲挖掘机,污泥固化设备(污泥压滤机)等。
7. 河流底泥污染的生态修复技术
三步走:
1、上游尽量截排:凡是流入湖泊上游河道的污水必须通过沿河两侧管网进行认真的截留,以减少再进来的污水,如果实在有污水进来只能全部截留处理后再排湖中,这里在最下游的附近需要做一些带有强力沉沙功能的水质净化厂之类的设施。
2、清淤:尽量将底部淤泥以及污染河流底部淤泥清理干净,第一次清淤湖泊很重要。日后河底泥清淤很重要,需要多清理,这个频率需要自己确定,一般每年旱季可以清理一次。在湖泊与河道过渡区域种植必要的植物,如红树林、芦苇、香蒲等植物,可以固定化河底泥且净化底泥及水质,减缓流入湖泊速度。
3、加强湖泊水体流动性:需要让水流动起来,或者增加必要的人工水生植物”浮岛“,给湖水曝气,让溶解氧尽量多起来。
具体做法,已经很成熟了,2004年~2008年间深圳南山区西丽水库、铁岗水库就是按照这些方法治理的,提高水质。
8. 河流底泥处理技术规程
1、物理法:截污分流、引水冲污、底泥疏浚、曝气复氧;
2、化学法:化学除藻、重金属的化学固定;
3、生物法:生物接触氧化、生态修复。截污分流是通过建设雨、污水管网,将原本直接排入城市河流的污水收集至城市污水处理厂或者人工湿地,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从而削减了排入河流的污染物总量;引水冲污实际上是通过清洁江河水置换河道的污染河水,将原污染河道中的污染物稀释或带入下游,从而降低河道的污染负荷,提高河水的自净能力;底泥疏浚是通过底泥的疏挖减少底泥中污染物向水体的释放,能永久去除底泥中的污染物,有效减少内源污染;曝气复氧技术主要用于应对河道的突发污染,即在适当的位置针对河水进行人工复氧,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平,恢复水体中好氧生物的活力,使水体自净能力增强,从而改善河流的水质状况;化学除藻是通过投加化学药品破坏水体中的胶原体,从而达到除藻的目的;重金属的化学固定指河流底泥中的重金属在一定条件下会以离子态或某种结合态进入水体,但通过加入碱性物质,调高河水的pH值,重金属会形成硅酸盐、碳酸盐、氢氧化物等难溶性沉淀物,固定在底泥中;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主要依据天然河床、人工填充滤料等载体上附着的生物膜,在人工辅助曝气或者直接利用水中溶解氧的条件下,通过吸附、降解及过滤作用去除河水中的污染物;河流生态修复是指利用生态系统原理,采取各种方法修复受损的水体生态系统,恢复河流中生态群体及结构,使河流生态系统具有合理的组织结构和良好的运转功能,在长期或突发的扰动下能保持稳定。扩展资料:江河现状:从宇宙来看,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地球的储水量是很丰富的,共有14.5亿立方千米之多,其72%的面积覆盖水。但实际上,地球上97.5%的水是咸水(其中96.53%是海洋水,0.94%是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灌溉,也很难在工业应用,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水少得可怜,仅有2.5%的淡水。而在淡水中,将近70%冻结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盖中,其余的大部分是土壤中的水分或是深层地下水,难以供人类开采使用。江河、湖泊、水库及浅层地下水等来源的水较易于开采供人类直接使用,但其数量不足世界淡水的1%,约占地球上全部水的0.007%。
9. 河流底泥处理技术的原理
水体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排入水体的污染物数量超过某一界限时,将造成水体的永久性污染,这一界限称为水体的自净容量或水环境容量。
影响水体自净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因素有:受纳水体的地理、水文条件、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水温、复氧能力以及水体和污染物的组成、污染物浓度等。
流速、流量直接影响到移流强度和紊动扩散强度。
流速和流量大,不仅水体中污染物浓度稀释扩散能力随之加强,而且水汽界面上的气体交换速度也随之增大。
河流中流速和流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洪水季节,流速和流量大,有利于自净;枯水季节,流速和流量小,给自净带来不利。
河流中含沙量的多少与水中某些污染物质浓度有一定关系。
例如,研究发现中国黄河含沙量与含砷量呈正相关关系。
这是因为泥沙颗粒对砷有强烈的吸附作用。
一旦河水澄清,含砷量就大为减少。
水温不仅直接影响到水体中污染物质的化学转化的速度,而且能通过影响水体中微生物的活动对生物化学降解速度产生影响,随着水温的增加,bod(生物耗氧量)的降低速度明显加快。
但水温高却不利于水体富氧。
易于化学讲解、光转化和生物降解的污染物显然最容易得以自净。
例如酚和氰,由于它们易挥发和氧化分解,而又能为泥沙和底泥吸附,因此在水体中较易净化。
难于化学讲解、光转化和生物降解的污染物也难在水体中的得以自净。
例如合成洗涤剂、有机农药等化学稳定性级高的合成有机化合物,在自然状态下需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全分解,它们以水流作为载体,逐渐蔓延,不断积累,成为全球性污染的代表性物质。
水体中某些重金属类污染物可能对微生物有害,从而降低了生物降解能力。
10. 河道底泥脱水处理机器
近日,安徽省通源环境节能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通源环境”)科创板上市申请获上交所受理。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固废污染阻隔修复、固废处理处置和水环境修复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此次公司拟募资4.65亿元,用于技术中心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主营业务规模快速增长
依托自主研发的固废污染阻隔修复系统构建、污泥高干脱水炭化处理处置、河湖底泥一体化处理处置等核心技术体系,通源环境主要为地方政府部门及下属单位、大型企业等客户提供集方案设计、装备研制、项目建设、运营服务为一体的环境整体解决方案。
公司从事的固废污染阻隔修复业务是指通过固废污染阻隔修复系统的构建,对城镇生活垃圾、工业固废、焚烧飞灰、危险废弃物等各类固体废弃物填埋或贮存场地进行污染阻隔和修复治理。目前,公司从事的固废处理处置业务主要包括污泥以及危险废弃物的处理处置;水环境修复业务主要包括城市黑臭水体综合治理、河湖整治与水质提升、村镇污水综合治理。
公司的服务模式是为客户提供环境整体解决方案、运营服务,获取收入和合理利润。公司提供的运营服务采用BOT模式、BOO模式和委托运营模式。
2017年至2019年(简称“报告期”),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42264.75万元、59676.49万元和77381.61万元,2019年较2017年增长83.09%,公司主营业务规模快速增长。报告期内,公司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1675.99万元、5709.33万元和8656.1万元。
公司指出,2018年度和2019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5709.33万元和8411.77万元,合计14121.1万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5000万元,且预计市值不低于10亿元,因此发行人符合《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规定的第一套上市标准。
拟募资巩固主业
本次发行全部为公开发行新股(不包含公司股东公开发售股份),发行数量不超过3292.24万股,占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25%。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合计募集约4.65亿元,将按轻重缓急顺序投入技术中心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公司指出,如本次发行实际募集资金不能满足拟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不足部分将由公司以银行贷款或其他途径解决。在本次募集资金到位之前,公司将根据项目进度的实际情况以自筹资金先行投入,并在募集资金到位之后予以置换。若实际募集资金满足上述项目后尚有剩余,公司将结合未来发展规划和目标,用于公司主营业务。
在技术中心建设项目方面,公司指出,为把握市场机遇,紧随行业技术步伐,公司拟建设技术中心,项目建设周期为12个月,总投资6492.62万元。本项目建设完成后,将重点对现有技术和工艺进行改进和升级,并开展新业务和新技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等,能够有效提升公司的技术研发水平,增强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巩固和加强公司的行业地位。
公司指出,公司所处行业具有资金密集型的特点,在业务实施的各个环节需要投入大量的营运资金。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现有融资渠道难以满足公司日益增长的营运资金需求。根据公司现有营运资金与经营规模的匹配关系,以及预计公司未来业务规模的增长情况,公司拟募集资金4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以提升公司的资金实力,为公司业务快速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环保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公司凭借较强的竞争优势、业务规模的持续增长和涉足领域的不断拓展,对营运资金需求也不断提升。通过本次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储备不仅有利于保障正在和即将履行项目的顺利实施,也能够满足公司不断业务扩张的资金需求,有助于公司把握市场机遇进一步提升公司竞争实力。
业绩存在季节性波动风险
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公司主要存在技术风险、宏观经济和市场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风险、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相关风险及其他风险等7大层面风险。
招股说明书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客户主要为地方政府部门及下属单位、大型企业。对于政府主导的环保项目,从政府决策机制上看,上半年履行项目报批程序、下半年进入建设的情况比较普遍。同时,受制于施工条件的影响,我国南方地区上半年雨季长,而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均不利于项目实施。因此,通常在上半年尤其是第一季度为淡季,公司经营业绩存在一定的季节性波动风险。
在存货规模增加的风险方面,公司指出,2017年末、2018年末和2019年末,公司存货余额分别为9174.83万元、10584.67万元和11501.05万元,占资产总额的比例分别为11.22%、10.65%和8.74%。未来,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大,存货余额可能会继续增加。较大的存货余额可能会影响公司的资金周转速度和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降低资金运作效率。如果出现客户经营状况恶化无法按时结算或实际施工成本高于业主控制价等情形,还可能出现存货跌价风险。
此外,公司指出,2020年初,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国内多行业出现开工推迟等情况,对公司生产经营造成了不利影响。目前,在国内疫情得到控制的情形下,公司的生产经营已实现正常化。但整体经济形势变化,可能对公司的业务拓展,应收账款回收等方面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