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蜜蜂在气温几度的时候最活跃?
蜜蜂生活的最适温度为15摄氏度-25摄氏度.
蜜蜂属于变温动物,然而由成千上万只蜜蜂组成的蜂群,具有恒温动物所特有的调节体温的能力.蜜蜂数量越多,蜂巢内温度越稳定,并能够保持在适温34摄氏度-35摄氏度的范围内.温度太高或太低均不利于其发育和繁殖.如在27摄氏度时封盖子虽然能羽化为成虫,但没有采集力;30摄氏度时羽化推迟4天;37摄氏度时羽化期缩短3天,但有大量封盖子死亡(见子不见蜂).蜜蜂生活的最适温度为15摄氏度-25摄氏度.气温在5摄氏度-35摄氏度时(白昼荫处气温)蜜蜂就能出巢活动.气温长时期在10摄氏度以下蜂王停止产卵,蜜蜂减少或停止出巢活动,在蜂巢内结成蜂团,转入断子越冬期. 在温带地区,冬季蜂王停止产卵,只有老蜂逐渐死亡,没有新蜂羽化,蜂群中蜜蜂的数量逐渐减少;夏季蜂王每日的产卵量往往超过1500粒,新蜂的羽化数大大超过老蜂的死亡数,蜜蜂的数量逐渐增多,蜂群发展到高峰.一年四季气温变化很大,为了生存,蜜蜂通过各种方式来调节箱内温度.在炎热的夏季,当蜂巢内温度超过适温范围时,蜜蜂外出采水,蒸发水分(扇风)进行降温,当蜂巢受烈日暴晒,辐射热过高时,蜜蜂离开巢脾,集结到巢内较大的空间及堆集到巢门口散发热量,这种现象生产上称“离脾”.相反,遇到寒冷时,蜜蜂离开边脾,聚集在蜂巢中央的子脾上护子,生产上称缩团.在严寒的冬季,蜂群结团越冬.蜂团外围适温6摄氏度-10摄氏度,蜂团中心适温24摄氏度~30摄氏度,若保温不当,蜜蜂以吃蜜运动、散团等行为来调节温度.由于新陈代谢增强,一是影响蜜蜂寿命,二是饲料耗量增加.
意蜂:意蜂的最适生存温度为15~25℃,个体临界温度分别是13℃和39℃,气温低于14℃时逐渐停止飞翔,气温低于13℃时逐渐呈冻僵状态,气温低于11℃时翅膀呈僵硬状态,气温低于7℃时足肌呈僵硬状态,气温超过39℃时除了采水之外基本不出巢活动。
2、中蜂:中蜂对温度的适应性要强于意蜂,个体临界温度分别是10℃和42℃,气温高于7℃时有少数工蜂出巢活动,气温高于10℃时出巢工蜂明显增多,气温高于12℃时工蜂能进行正常的采集活动,气温达到40℃时仍能出巢采集,气温超过42℃时只出巢采水。
二、蜜蜂在巢门外一大群,:是什么原因
养蜂的朋友知道蜜蜂白天在外面采蜜,晚上回到巢里。通常,晚上在巢穴的入口处没有蜜蜂或偶尔有几只蜜蜂,白天在巢穴的入口处有更多的蜜蜂。但有时我们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巢门口,有时在白天,有时在晚上,有时在白天和晚上,这是什么原因?养蜂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蜂群中有太多蜜蜂。无论是大蜂群还是小蜂群,蜂箱的容量总是有限的,当蜂箱内的蜜蜂数量过大时,大量的蜜蜂不仅在白天聚集在蜂箱外,而且在晚上也聚集在蜂箱外。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蜂箱里满是蜜蜂,那就意味着我们应该给蜜蜂分配,否则蜜蜂很容易自然分配。如果蜂房不饱,也就是说,脾的比例是不平衡的,蜜蜂的数量远远超过脾的数量,蜜蜂没有地方休息,只在蜂房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扩大蜂巢,并为蜂巢添加巢基,以使蜜蜂更多产卵和蜂蜜储存空间。
第二:鸟巢温度太高。这种情况最可能发生在夏天,当外蜂箱内的温度太高时,蜜蜂在蜂箱外冷却,一些蜜蜂在外面扇风以降低蜂箱的温度。巢,如果晚上温度高,蜜蜂也会聚集在外面。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过高的温度容易导致蜜蜂的自然分布,更有可能触发蜜蜂的飞行。在这种情况下,在加强饲料的同时,应注意通风蜂箱。
第三:蜜蜂骚扰。这种现象在缺乏蜂蜜时期容易发生,虽然蜜蜂的天敌较多,但是有蜜蜂的朋友们可能已经发现,事实上,蜜蜂不受啮齿类蟾蜍侵害的现象,最主要的是黄蜂侵害。每个蜂群都有自己的守卫蜜蜂,如果敌人的伤害发生,蜂群的守卫蜜蜂会很快增加,联合起来对付敌人的伤害,所以大量的守卫蜜蜂会出现在蜜蜂门口聚集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白天更为常见,蜜蜂在夜间消失时返回蜂巢。
可能是箱内温度高,蜂量密集的强群,也会有蜜蜂在巢门外结团。第二种就是天要下雨了天气闷这个在菜籽花开的时候最明显,天气热在离蜂箱10米远的地方用大盆子放点淡盐水,5斤水最多两克左右,然后在水上面多放点漂浮物,蜜蜂好停留在上面采水。
那是蜂王在巢外,工蜂有跟随和保护蜂王的习性。
养蜂技术分享,很多网友提问经常看见蜜蜂堆在巢门口什么原因
一、巢门口有一滩糖水,或者有水。蜜蜂堆积在那喝水、吃蜜。这种现象的判断相信大家都一看就能清楚。
二、天气太热。
天气太热,温度过高,蜜蜂就会堆积在外面“乘凉”
三、蜂群太旺。
蜜蜂群如果足够旺盛,又在采蜜期,蜂箱内部温度高,有的蜜蜂就会出来。
三、蜂群有哪些消长的规律?
蜂群周年生活的消长:1.恢复时期:蜂群经过慢长冬季,越冬后的老蜂剧烈衰退,哺育能力大大下降(一只越冬蜂只能哺育1.12只幼虫),工蜂对蜂王营养供给不足,蜂王产卵少,早春气温低,群势弱,老蜂死亡率高,而出房新蜂少,出现死多生少的春衰现象,群势基本维持不变,这一时期称蜂群恢复期。
2.发展时期:新生蜜蜂完全代替了越冬老蜂。新蜂哺育能力大大增强(一只新蜂平均能哺育3.85只幼虫),蜂数开始快速增长,蜂群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并且开始出现雄蜂。
3.强盛时期:也叫分蜂前期。由于蜂数迅速增长,蜂王产卵能力满足不了哺育蜂的哺育要求,产生哺育蜂过剩现象,巢内拥挤,巢温升高,分蜂情绪逐渐酿成。蜂群采集积极性开始下降,蜂王产卵量开始减少,繁殖速度缓慢。蜂王颜色发暗,腹部缩小,出现了许多王台,将要发生自然分蜂。
4.秋季蜜蜂更新时期:秋季主要蜜源结束后,蜂群培育的冬季蜂更替夏季蜂,冬季蜂主要是没有哺育过幼虫的工蜂,它们的上鄂腺、舌腺、脂肪体等都保持发育状态,能渡过寒冬,到明年春季仍然能哺育幼虫。
5.越冬时期:晚秋随着气温下降,蜂王逐渐减少产卵到停止产卵,气温在5℃以下,蜂群开始结团,蜂团中心温度在14-30℃,蜂团表面温度在6-8℃,冬季只有老蜂的死亡,到早春时蜂群数量减到最低点。实践证明,秋季培育更新蜜蜂越多,冬季死亡率越低,饲料越省,到早春蜂群数量越多,蜜蜂寿命长,采集力强,抗病性好等。这是夺取高产、稳产的基础。
因此,按照蜂群消长的规律,人为地创造条件,对加速蜂群繁殖,越好冬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