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尾胡蜂每年农历什么时候来攻击蜜蜂。
2月份。黑尾胡蜂是典型的营巢性昆虫,因食物链的原因,在每年的农历2~3月用咀嚼干燥木材形成的木浆来对蜜蜂进行筑巢。
二、黑尾胡蜂有毒.吗
有毒。
黑尾胡蜂,为膜翅目胡蜂科胡蜂属的一种,胡蜂科昆虫通称胡蜂,俗名黄蜂,全世界约有1.5万种,已知5000种以上,中国记载200种,是具强螫针的蜂类,在雌蜂腹部末端有能伸缩的蛰针,可排出毒液。
黑尾胡蜂主要分布在尼泊尔、印度、日本、法国、中国。在田野和林间较为常见。喜食各种植物花蜜和松毛虫幼虫及蛹。寄主多为菜青虫、棉铃虫、烟青虫等。
扩展资料
形态特征:
头部略窄于胸部。两触角窝之间三角形平面隆起,向下伸达唇基基部,额沟可见,棕色单眼呈倒三角形排列于两复眼顶部之间,单眼区略呈黑色,其余各部呈桔黄色,额部及后头边缘布有棕色毛。
前胸背板前缘截状,两肩角可见,除两侧下角之外为黑色,余为棕色,布有细浅刻点,覆以黄棕色毛。中胸侧板刻点细密,覆有棕色毛,全呈黑色,有时下侧片后缘略呈棕色。
腹部第1、2节背板为棕黄色,有时每节中部有1褐色带,有时基半部为褐色,端半部黄色,第1节腹板宽而短,棕黑色,第2节腹板,基部三分之二黑色,端部三分之一呈棕色,第3至第6节背板全呈黑色。第3节腹板黑色,仅端部边缘有1棕色窄带,第4至6节腹板全为黑色。各节均布有浅细的刻点,并覆有棕色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黑尾胡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胡蜂科
黑尾胡蜂的毒性因人而异,因季节而异,因中招部位而异,中毒是一般说法,医学上标准说法是过敏,就看个人的过敏反应程度。我就很怕,肚皮中过1次肉烂了筷子头大的小洞,一个多月采取了特殊处理方式才长平但留下了永久的疤痕,右手食指中过1次只留下了一个黑点,当时手掌肿得很大3天才消。但我的一个同事一般中招后都很少肿,更不会烂肉。
三、黑尾胡蜂有何毒
黑尾胡蜂也是马蜂的一种,它有所有蜂都同有的蜂毒,这种蜂毒是一种透明液体,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味苦、呈酸性反应,pH为5.0~5.5,比重为1.1313。在常温下很快就挥发干燥至原来液体重量的30%~40%,这种挥发物的成分至少含有12种以上的可用气相分析鉴定的成分,包括以乙酸异戊酯为主的报警激素,由于它在采集和精制过程中极易散失,因而通常在述及蜂毒的化学成分时被忽略。蜂毒极易溶于水、甘油和酸,不溶于酒精。 在严格密封的条件下,即使在常温下,也能保存蜂毒的活性数年不
四、黑胡蜂的特点?
黑尾胡蜂是体型较大的胡蜂,单从体型上看仅次于金环胡蜂,别称黑尾虎头蜂、双金环虎头蜂等,除西北少数地区外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攻击性弱于其他大型胡蜂,只要不侵犯到蜂巢很少主动攻击人类
拓展资料:
一、科属划分
黑尾胡蜂是常见的大型胡蜂之一,别称黑尾虎头蜂、双金环虎头蜂等,在生物学分类上被划归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细腰亚目、胡蜂科、胡蜂属,除西北少数地区外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攻击性弱,只要不侵犯到蜂巢极少攻击人类。
黑尾胡蜂
二、形态特征
黑尾胡蜂最典型的特征是前胸背板呈黑褐色,腹部第一、二节呈暗黄色并具黑色环带,第二腹节被支环带分成三段,腹部第三节后全呈黑色,体长因蜂型不同而不同,其中雌蜂体长约30~32毫米,雄蜂体长约21~23毫米,工蜂(职蜂)体长约20~22毫米。
黑尾胡蜂
三、社会结构
黑尾胡蜂是典型的社会性群居昆虫,蜂群由雌蜂、雄蜂和职蜂三种蜂型组成,其中雌蜂负责产卵和哺育第一代职蜂,雄蜂负责与雌蜂交尾且交尾后不久便会死亡,而职蜂则负责群体内几乎所有的劳作,例如修筑蜂巢、饲喂幼虫、采集食物、守卫蜂巢等。
黑尾胡蜂
四、生长发育
黑尾胡蜂是典型的完全变态发育昆虫,三型蜂都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蜂这四个阶段,其中卵呈白色,椭圆形,幼虫呈白色,无足,体型粗胖,蛹不进食,黄白色且体色会随着老熟程度而逐渐加深,头、胸、腹分明,羽化成蜂后用上颚咬破房盖钻出。
黑尾胡蜂
五、生活习性
黑尾胡蜂是偏肉食的杂食性昆虫,主要以小型昆虫及鳞翅目昆虫的幼虫为食,也采食多种植物的花蜜和成熟的果实,用类似纸浆状的木浆筑巢,因性格不同有勤黑尾和懒黑尾之分,其中懒黑尾的蜂巢最多2~3公斤,而勤黑尾的蜂巢最大可达20~30公斤。
黑绒胡蜂最典型的特征是腹部几乎全黑色,胸部背板呈红黑色,体表密生绒毛,各脚前段呈浅黄色或棕黄色,体长因蜂型(雌蜂、雄蜂、职蜂)不同而不同,其中雌蜂体长约30~32毫米,雄蜂体长约21~23毫米,工蜂(职蜂)体长约20~22毫米。
黑胡蜂特点如下:
中文学名
黑尾胡蜂
拉丁学名
Vespa ducalis
别称
双金环虎头蜂、黑尾胡蜂
形态特征
雌蜂
头部:略窄于胸部。两触角窝之间三角形平面隆起,向下伸达唇基基部,鹅沟可见,棕色单眼呈倒三角形排列于两复眼顶部之间,单眼区略呈黑色,其余各部呈桔黄色,稀布浅刻点,额部及后头边缘布有棕色毛。触角支角突棕色,柄节上部棕色,下部黄色,鞭节锈褐色。唇基略隆起,基部中央有小凹陷,端部突起呈2齿状,全呈桔黄色,密布刻点,沿端部边缘布有棕色毛。上颚棕褐色,粗壮近三角形,深褐色,端部齿黑色,下半部有3个齿,上半部刃状,最上有1不明显的齿。上颚布有刻点。
雄蜂
近似雌蜂。各足基节外侧棕色。
胸部棕色斑略多。
腹部7节。
黑尾胡蜂
一、科属划分
黑尾胡蜂是常见的大型胡蜂之一,别称黑尾虎头蜂、双金环虎头蜂等,在生物学分类上被划归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细腰亚目、胡蜂科、胡蜂属,除西北少数地区外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攻击性弱,只要不侵犯到蜂巢极少攻击人类。
黑尾胡蜂
二、形态特征
黑尾胡蜂最典型的特征是前胸背板呈黑褐色,腹部第一、二节呈暗黄色并具黑色环带,第二腹节被支环带分成三段,腹部第三节后全呈黑色,体长因蜂型不同而不同,其中雌蜂体长约30~32毫米,雄蜂体长约21~23毫米,工蜂(职蜂)体长约20~22毫米。
黑尾胡蜂
三、社会结构
黑尾胡蜂是典型的社会性群居昆虫,蜂群由雌蜂、雄蜂和职蜂三种蜂型组成,其中雌蜂负责产卵和哺育第一代职蜂,雄蜂负责与雌蜂交尾且交尾后不久便会死亡,而职蜂则负责群体内几乎所有的劳作,例如修筑蜂巢、饲喂幼虫、采集食物、守卫蜂巢等。
黑尾胡蜂
四、生长发育
黑尾胡蜂是典型的完全变态发育昆虫,三型蜂都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蜂这四个阶段,其中卵呈白色,椭圆形,幼虫呈白色,无足,体型粗胖,蛹不进食,黄白色且体色会随着老熟程度而逐渐加深,头、胸、腹分明,羽化成蜂后用上颚咬破房盖钻出。
黑尾胡蜂
五、生活习性
黑尾胡蜂是偏肉食的杂食性昆虫,主要以小型昆虫及鳞翅目昆虫的幼虫为食,也采食多种植物的花蜜和成熟的果实,用类似纸浆状的木浆筑巢,因性格不同有勤黑尾和懒黑尾之分,其中懒黑尾的蜂巢最多2~3公斤,而勤黑尾的蜂巢最大可达20~3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