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蚂蟥怎么养殖的(蚂蟥养殖的市场前景怎么样)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3-03-11 19:49   点击:269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怎么养殖蚂蝗?

  1.选址建池  选择避风向阳、排灌方便处建池。池宽3米,深1米,长不限。池对角设进水口和排水口,池底放一些石块和树枝供蚂蟥栖息。小规模养殖可利用水坑、荒塘、池塘养殖。进排水进口都要用铁丝网或用塑料网布栏住,以防蚂蟥外逃。  2.苗种投放  人工养殖以金钱蛭(俗称牛蚂蟥)为好,此处也可投放茶色蛭。金钱蛭在稻田、池塘、溪流、丛林中极为常见,捕捉作种时应注意鉴别,苗种投放标准为每立方米可放养1万条左右。选种标准是:健壮、无伤、规格大(20~30克最好),样的蚂蟥产卵量多,孵化率高,放养10个月即可加工出售。  3.饵料喂养  蚂蟥主食螺、蚌、蛙、龟鳖、蚯蚓以及哺乳类动物的血液。人工饲养可利用各种血拌饲料、草粉,甚至粪便等,每亩还可一次性投放活螺25公斤左右,让其自然繁殖,蚂蟥自由取食。动物血一般每星期喂一次。具体作法是:把猪牛羊等动物血凝块放入池中,每隔5米放一块,蚂蟥嗅到腥味后很快会聚拢来,吸食后自行散去。  4.管理技术  一是调节水质。蚂蟥虽能在污水中生长,但由于人工养殖密度高,故水质宜保持清新,同时要保证一定的溶氧量,当水中含氧量低于2毫克/升时,蚂蟥会浮出水面并出现不安现象。夏季水温高,要注意适当换水。二是越冬管理。蚂蟥冬季蛰伏,早春放养的一般已生长良好,可加工出售。捕捞时先放完水,然后用网捞起。选个体大、生长健壮的留种,每亩应留10~15公斤,集中投入育种池内越冬。冬季保温池气温15℃以上时,蚂蟥就能摄食生长,以缩短养殖周期,达到全年饲养的目的。饲养池水温在15~30℃时,蚂蟥生长良好,在10℃以下停止摄食,35℃以上影响生长。  5.繁殖  蚂蟥繁殖快,再生力很强。长江流域一般在4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产卵期。人工养殖的蚂蟥,卵茧产于饲养池平台水边的泥土中,呈卵圆形。每条蚂蟥一次产茧4个左右,茧产出后约16~25天孵化出小蚂蟥,每个茧内可出13~35条。小蚂蟥呈茶黄色,生长迅速,在孵化后一个月内平均增长20毫米长。

二、蚂蝗怎么养蚂蝗养殖技术与注意事项?

不论利用房前屋后土塘、泥坑,还是在江河、湖泊,养殖方式虽有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不外有两种方式:即野外粗放养殖和集约化精养。选择哪一种养殖方式,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条件差的,可就地取材,采用野外粗放养殖;条件较好的,可采用集约化精养方式,即建立高标准的养殖池,为水蛭的生长繁殖提供较理想的生态环境,通过工厂化养殖,获得较高的单位面积产量。

第一种水蛭养殖方式: 野外粗放养殖

野外粗放养殖是利用自然条件,通过圈定养殖范围后进行保护的一种养殖方式。野外粗放养殖,并不是不管不问,也要通过投放足够的种源,适当投放饵料,最后进行捕捞。一般有水库养殖、池塘养殖、沼泽地养殖、湖泊养殖、河道养殖、洼地养殖及稻田养殖等。这几 种方式养殖面积较大,光照充足,天然饵料丰富,投资小,收益大。但单位面积产量较低,不易管理,要时常注意预防自然敌害、防逃以及水位涨落的变化等。下面简单介绍其中的两种养殖方式。 (一) 沼泽地养殖 沼泽地的特点是水位浅,水生植物茂盛,沼泽地底层有机物、腐殖质含量较多,浮游生物、水生动物丰富。因此,只要建好围栏,即可放养水蛭。要定时进行观察,适当补充饵料。密度过大时,要适时捕捞。(二)稻田养殖稻田的特点是水位浅,水温适宜,又有水稻遮荫,从含氧量到丰富的饵料都适合水蛭的生长和繁殖。 因此,在我国大部分稻田中,都生长有不同品种的水蛭。稻田养殖要选择排灌方便、水源充足、田土保水、肥力好的地块,四周用围栏圈围起来。在稻田的中间,根据地块的大小,挖一个或几个池塘。一般以100 平方米中间挖一个1 平方米的池塘为宜,同时池塘与池塘之间,以及在稻田的四周挖深、宽各约30 厘米的保护连通沟,使池、沟相通。当晒田、搁田或施肥、喷药时,要把水蛭用动物血引诱到池塘或保护连通沟里,使水蛭免遭杀害。施肥最好改为球肥深施,喷农药最好改为低毒或无毒农药。

第二种水蛭养殖方式:集约化精养 集约化精养是采用人工建池、投喂饵料的科学饲养管理方式。一般有鱼塘养殖、场区养殖、室内养殖、庭院养殖以及工厂化恒温养殖等方式。这几种养殖方式放养密度较大,资金投人相对较高,要求饲养技术精细。但单位面积产出多,经济效益较好。 (一)精养的物理性质 1 .透光性强,水层波动小:因为水浅,阳光可透射到池底,这样有利于浮游生物、沉水植物和底栖植物的健康生长发育。同时因为水浅,水的上下层基本均匀,仅在刮风、温差变化条件下出现小的波动。为水蛭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2 .水色不定,水温呈季节性变化:水的颜色常因土质、水深、施肥种类及水中浮游生物生长繁殖情况而各有不同。这是因为浮游植物多时水体呈绿色,浮游动物多时水体呈黄色,腐殖质多时水体呈褐色或为酱油色,大量生长蓝藻时水体呈青绿色,鱼腥藻繁殖多时水体呈黄绿色,纤毛虫繁殖旺盛时水体又呈褐色,水蚤大量出现时水体则呈红色。 1 年中冬季水温最低,春季逐渐回升,夏季水温最高,秋季逐渐下降。在1 年中5~9 月份水温较高,是适合水蛭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繁殖的时期。l 日中的平均温度,一般水温高于气温,平均温差水温低于气温,这样看来,水温比气温相对稳定。白天水温常低于气温,而晚上则水温又高于气温。3 .水体变质,则水中发出腐败臭味:如发现水体有特殊的腐烂味、臭味,则表示水体被污染,说明池底的有机物如吃剩的饵料、沉底的动植物残体、粪便等,腐败生成氨气、硫化氢等有毒气体。此时则应及时换水或倒池清理,防止水蛭大批死亡。

(二)精养的化学性质 1 .酸碱度(pH 值)。酸碱度是指池塘中水的pH 值。主要是水中游离的二氧化碳与碳酸盐类之间比率的变化。其变化幅度一般在6.5~9.5 之间。pH 值在昼夜之间有周期性的变化:黎明时,二氧化碳含量多,水的pH 值下降(变酸);白天,二氧化碳含量减少,水的pH 值升高(变碱)。实践证明,中性的水体或弱碱性的水体有利于水蛭的生长发育。 2 .气体溶解量。气体包括氧气、二氧化碳、氮气、氨气、硫化氢和甲烷(沼气)等。一般较为重要的是水中含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当水中的含氧量大于0.7 毫克/升,水蛭就活动正常;当水中的溶解氧小于0.7 毫克/升时,水蛭就会纷纷爬出水面,到岸边土壤或草丛中,呼吸空气中的氧气。池塘中这两种气体的含量与水温的昼夜变化密切相关。其中含氧最多的时间是下午,这是因为水中绿色植物在此时光合作用旺盛,消耗了二氧化碳,产生了大量的氧气。而黎明时水中含氧量最低,这是因为夜晚植物的光合作用基本停止,而动物没有停止氧气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呼出。 3 .无机盐溶解量。无机盐包括硝酸盐、磷酸盐、碳酸盐和硅酸盐等。这些盐类的溶解量对浮游生物以及其他动植物的数量,对水蛭的生长繁殖有着直接的影响。

5

(三)精养的生物组成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季节,池塘中的生物组成有明显的区别。但一般由以下几大类生物组成。 1 .浮游生物:浮游生物一般是用肉眼看不见的微小动植物。它们的活动能力有限,大多是靠水体流动而被动地移动,它们是池塘生物组成的主要部分,对水蛭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 浮游植物主要包括低等的浮游藻类,如夏季大量繁殖的蓝藻(微囊藻、鱼腥藻等)、绿藻(鼓藻、空球藻、团藻),春季秋季生长旺盛的硅藻等。 浮游动物主要包括动物界中最原始、最低等的一类动物。它们大多是单细胞的有机体,如草履虫、喇叭虫、尾棘虫等。 2 .水生植物:水生植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 1)漂浮植物如水浮萍、芜萍等,它们完全漂浮于水面或水中。 ( 2 )浮叶植物其叶面漂浮于水面,而根生长在池塘底土中,如菱、若菜等。 ( 3 )挺叶植物其根植于泥土中,而茎、叶挺立于水面之上,如芦苇、莲子草等。 3 .底栖动物:底栖动物中包括软体动物中的蚌、螺类,甲壳动物中的虾、蟹类,非浮游性的枝角类、挠足类等,还有水蛆蜕、摇蚊幼虫、蚌蟒幼虫等。 4 .其他动物主要包括鱼类、蛭类、水蛇、鳖、水鼠等。 5 .真菌和细菌在严重污染的池塘中,各种危及水蛭生命的真菌和细菌大量繁殖,对水蛭的生长造成较大的影响。

三、蚂蟥的养殖方法?

  1.选址建池

  选择避风向阳、排灌方便处建池。池宽3米,深1米,长不限。池对角设进水口和排水口,池底放一些石块和树枝供蚂蟥栖息。小规模养殖可利用水坑、荒塘、池塘养殖。进排水进口都要用铁丝网或用塑料网布栏住,以防蚂蟥外逃。

  2.苗种投放

  人工养殖以金钱蛭(俗称牛蚂蟥)为好,此处也可投放茶色蛭。金钱蛭在稻田、池塘、溪流、丛林中极为常见,捕捉作种时应注意鉴别,苗种投放标准为每立方米可放养1万条左右。选种标准是:健壮、无伤、规格大(20~30克最好),样的蚂蟥产卵量多,孵化率高,放养10个月即可加工出售。

  3.饵料喂养

  蚂蟥主食螺、蚌、蛙、龟鳖、蚯蚓以及哺乳类动物的血液。人工饲养可利用各种血拌饲料、草粉,甚至粪便等,每亩还可一次性投放活螺25公斤左右,让其自然繁殖,蚂蟥自由取食。动物血一般每星期喂一次。具体作法是:把猪牛羊等动物血凝块放入池中,每隔5米放一块,蚂蟥嗅到腥味后很快会聚拢来,吸食后自行散去。

  4.管理技术

  一是调节水质。蚂蟥虽能在污水中生长,但由于人工养殖密度高,故水质宜保持清新,同时要保证一定的溶氧量,当水中含氧量低于2毫克/升时,蚂蟥会浮出水面并出现不安现象。夏季水温高,要注意适当换水。二是越冬管理。蚂蟥冬季蛰伏,早春放养的一般已生长良好,可加工出售。捕捞时先放完水,然后用网捞起。选个体大、生长健壮的留种,每亩应留10~15公斤,集中投入育种池内越冬。冬季保温池气温15℃以上时,蚂蟥就能摄食生长,以缩短养殖周期,达到全年饲养的目的。饲养池水温在15~30℃时,蚂蟥生长良好,在10℃以下停止摄食,35℃以上影响生长。

  5.繁殖

  蚂蟥繁殖快,再生力很强。长江流域一般在4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产卵期。人工养殖的蚂蟥,卵茧产于饲养池平台水边的泥土中,呈卵圆形。每条蚂蟥一次产茧4个左右,茧产出后约16~25天孵化出小蚂蟥,每个茧内可出13~35条。小蚂蟥呈茶黄色,生长迅速,在孵化后一个月内平均增长20毫米长。

四、养蚂蝗全套技术?

1、地点选择:养殖棚要建在通风向阳的地方,棚的地面要高于周围地面10厘米左右便于排水,土壤最好是砂壤土便于产取蚂蚱卵,在养殖棚地面上种小麦或玉米等单子叶植物,以备让蚂蚱食用。

2、建造面积:建造面积要按蚂蚱的多少来确定,每1万只蚂蚱约需15平方米,用角铁、木棍等建造棚的支架,再按棚的大小,用纱网做棚罩,底边埋于地下,留下门口,门口上拉锁,以防止蚂蚱跑出和人进出棚之用。棚高以1.5~2米为宜,为保温和防雨,棚外可罩塑料布。在自然条件下养殖蚂蚱,棚的建造必须在4月底前完

五、蚂蟥养殖技术?

选址建池。选择避风向阳、排灌方便处建池。池宽3米,深1米,长不限。池对角设进水口和排水口,池底放一些石块和树枝供蚂蟥栖息。小规模养殖可利用水坑、荒塘、池塘养殖。进排水进口都要用铁丝网或用塑料网布栏住,以防蚂蟥外逃。

六、养殖蚂蟥的最佳方法?

1、场地

饲养蚂蝗的过程中,需要选择背风向阳、排灌方便的池塘作为养殖场地,而且池塘的深度最好在一米到二米之间,宽度为三米左右,然后池塘底部用水泥灌浆,四周填充富含腐殖质的沙土,有利于蚂蝗产卵。

2、日常养护

饲养蚂蝗时,要定期投喂螺蛳、动物血,促使它生长繁茂健硕,而且每月需要为蚂蝗换一次清水,保证水质清洁卫生,并控制水温在十到四十度之间,以免蚂蝗出现冻害。

七、怎么养殖蚂蝗?

  1.选址建池

  选择避风向阳、排灌方便处建池。池宽3米,深1米,长不限。池对角设进水口和排水口,池底放一些石块和树枝供蚂蟥栖息。小规模养殖可利用水坑、荒塘、池塘养殖。进排水进口都要用铁丝网或用塑料网布栏住,以防蚂蟥外逃。

  2.苗种投放

  人工养殖以金钱蛭(俗称牛蚂蟥)为好,此处也可投放茶色蛭。金钱蛭在稻田、池塘、溪流、丛林中极为常见,捕捉作种时应注意鉴别,苗种投放标准为每立方米可放养1万条左右。选种标准是:健壮、无伤、规格大(20~30克最好),样的蚂蟥产卵量多,孵化率高,放养10个月即可加工出售。

  3.饵料喂养

  蚂蟥主食螺、蚌、蛙、龟鳖、蚯蚓以及哺乳类动物的血液。人工饲养可利用各种血拌饲料、草粉,甚至粪便等,每亩还可一次性投放活螺25公斤左右,让其自然繁殖,蚂蟥自由取食。动物血一般每星期喂一次。具体作法是:把猪牛羊等动物血凝块放入池中,每隔5米放一块,蚂蟥嗅到腥味后很快会聚拢来,吸食后自行散去。

  4.管理技术

  一是调节水质。蚂蟥虽能在污水中生长,但由于人工养殖密度高,故水质宜保持清新,同时要保证一定的溶氧量,当水中含氧量低于2毫克/升时,蚂蟥会浮出水面并出现不安现象。夏季水温高,要注意适当换水。二是越冬管理。蚂蟥冬季蛰伏,早春放养的一般已生长良好,可加工出售。捕捞时先放完水,然后用网捞起。选个体大、生长健壮的留种,每亩应留10~15公斤,集中投入育种池内越冬。冬季保温池气温15℃以上时,蚂蟥就能摄食生长,以缩短养殖周期,达到全年饲养的目的。饲养池水温在15~30℃时,蚂蟥生长良好,在10℃以下停止摄食,35℃以上影响生长。

  5.繁殖

  蚂蟥繁殖快,再生力很强。长江流域一般在4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产卵期。人工养殖的蚂蟥,卵茧产于饲养池平台水边的泥土中,呈卵圆形。每条蚂蟥一次产茧4个左右,茧产出后约16~25天孵化出小蚂蟥,每个茧内可出13~35条。小蚂蟥呈茶黄色,生长迅速,在孵化后一个月内平均增长20毫米长。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