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竹子的生活环境?
竹类大都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一般年平均温度为12C~22C,年降水量1000毫米—2000毫米。
二、鹤的生活环境在哪?
全世界有15 种鹤,除了南美和南极以外,世界其它大陆都有鹤分布。鹤类起源于西半球,然后扩展到亚洲(9种鹤类)、非洲(6种鹤类)、澳大利亚(2种鹤类),北美现存2种鹤类。
冠鹤是最古老的鹤类。在鹤类中,白鹤、美洲鹤、丹顶鹤是三个数量最濒危的物种,而灰鹤和沙丘鹤是数量最高的鹤类。世界上几种主要数量较小的鹤类野外种群数量如下:美洲鹤大约200只、白鹤3000~4000只、丹顶鹤1900只、白枕鹤6000只、白头鹤9000只、黑颈鹤8000只、赤颈鹤10000只、肉垂鹤8000只、蓝鹤22000只。
鹤主要栖息在沼泽、浅滩、芦苇塘等湿地,以捕食小鱼虾、昆虫、蛙蚧、软体动物为主,也吃植物的根茎、种子、嫩芽。善于奔驰飞翔,喜欢结群生活。鹤睡眠时常单腿直立,扭颈回首将头放在背上,或将尖嘴插入羽内。
鹤在我国属迁徙鸟类。除黑颈鹤与赤颈鹤生活在青藏、云贵高原外,其余鹤类均生活在北方,每年十月下旬迁至长江流域一带越冬,第二年四月春回大地再飞回北方。
三、天牛在哪种环境生活?
天牛以幼虫或成虫在树干内越冬。成虫羽化后,有的需进行补充营养,取食花粉、嫩枝、嫩叶、树皮、树汁或果实、菌类等,有的不需补充营养。成虫寿命一般10余天至1~2个月;
但在蛹室内越冬的成虫可达7~8个月,雄虫寿命比雌虫短。成虫活动时间与复眼小眼面粗、细有关,一般小眼面粗的,多在晚上活动,有趋光性;
小眼面细的,多在白天活动。成虫产卵方式与口器形式有关,一般前口式的成虫产卵时将卵直接产入粗糙树皮或裂缝中;下口式的成虫先在树干上咬成刻槽,然后将卵产在刻槽内。
扩展资料:
天牛主要以幼虫蛀食,生活时间最长,对树干危害最严重。当卵孵化出幼虫后,初龄幼虫即蛀入树干,最初在树皮下取食,待龄期增大后,即钻入木质部为害,有的种类仅停留在树皮下生活,不蛀入木质部。
天牛的幼虫蛀食树干和树枝,影响树木的生长发育,使树势衰弱,导致病菌侵入,也易被风折断。受害严重时,整株死亡,木材被蛀,失去工艺价值。
天牛主要是木本植物的害虫,在幼虫期蛀蚀树干、枝条及根部。有一部分为害草本植物,幼虫生活于茎或根内。
四、描写竹子生活环境艰苦的语段?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五、角马的生活环境在哪里?
角马,也叫牛羚,是一种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大型羚羊。在生物分类学上,它属于牛科的狷羚亚科的角马属。
非洲角马长得像牛,它们生活在非洲的东部和南部。雨季期间(3月-5月),雨水充足,大地一片,广阔的草原上散布着一匹匹非洲角马。但到了旱季 (7月-9月),为了寻找新鲜的草料,非洲角马不得不离开这里,它们聚集起来,数量多达1万头,成群结队地去寻找食物,每天要走48千米。
非洲角马只吃嫩草。斑马与它吃同样的一种草,却要等草得稍老一些才吃。另一种食草动物,非洲大羚羊,也吃这种草,只是受吃已经长老了的草。这样的,这些动物能够在同一地方,在相互不争夺食物的情况下和平共处。
蓝色的非洲角马正在过河。这种角马也被称为“斑纹牛羚”。在野生状态下,它们仍大群生活在一起。
在东非塞伦盖蒂平原,旱季时这些非洲角马向西迁徙。它们打算去沿河地区吃新鲜的草。
交配发生在集体迁徙的途中。每当大角马群停下来,雄性便会把雌性赶到一起,头抬得高高的,绕着它们奔跑,并且与其他竞争的雄性争斗。这样的群体只能持续几天。当大群体再次开始前进时,它们就解散了。幼仔会在食物充足的雨季降生。
在生物分类学上,它属于牛科的狷羚亚科的角马属。
角马有两种,白尾角马和斑纹角马。
非洲角马的生存法则
在非洲广阔的草原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大型动物,角马是其中的一种。角马长得像牛,生活在非洲的东部和南部。雨季期间,雨水充足,大地一片生机,广阔的草原上散布着一匹匹非洲角马。但到了旱季,为了寻找新鲜的草料,非洲角马不得不离开这里,它们聚集起来,数量多达150万头,成群结队地去寻找食物,每天要走48公里。
在非洲肯尼亚有一条马拉河,每年的10月份,都有上百万头角马从3000公里外的坦桑尼亚迁徙到这里。
马拉河中有两种动物是角马们在渡河时必然要遇到的杀手:一种是世上最大、最为凶残的尼罗鳄,一种是被称为“非洲河王”的河马。马拉河是角马们要渡过的最后一条河,渡过去,就进入了水草丰美的“伊甸园”。渡不过去,它们中的绝大部分将会因缺草缺水而死。每年的10月份和次年的3月份,马拉河都会上演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狂野、惊险和悲壮的瞬间被演绎得淋漓尽致。但是,角马依然乐此不疲,纵然在这场争斗中,更多是充当弱者的角色。
有一年10月,马拉河的河水不再湍急,甚至有的地方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底,对于人类来说,卷起裤腿就可以过河了。成千上万的角马聚集在马拉河岸边,这个地点是角马每次的必经之地。河里的尼罗鳄和河马依然在注视着角马,等待着丰盛的大餐。这时,几头年幼的角马发现在离准备过河的地点不远处河水很浅,而且尼罗鳄和河马在那里根本没有施展的空间。于是,不少年幼的角马聚集过去,准备从那里过河,躲避尼罗鳄和河马的攻击。令人吃惊的一幕发生了,几十头看上去像是头领且年老的角马过来驱赶那些年幼的角马回到原处,不允许它们从较浅处过河。角马们注视着这个举动,没有一头出来阻止。接着,角马开始过河。后果可想而知,角马死伤众多。
这一场面被《动物世界》摄制组真实地记录下来。工作人员问导游,角马明明知道马拉河里有凶恶的尼罗鳄和河马。为什么不从较浅且没有尼罗鳄和河马的地方过河,而是依然选择以前的路线呢?这不是找死吗?
导游说,是的,角马知道河浅处没有尼罗鳄和河马,从那里过河可以说是很安全的。但是角马也知道,马拉河像今年这样的情况难得一见,很多角马一辈子也遇不上。如果角马尤其是那些年幼的角马选择了从较浅处过河,并顺利到达对岸,那么次年3月,它们又要回来,再经过马拉河时,面对成群的尼罗鳄和河马,它们还敢过河吗?年幼的角马是角马种群繁衍生息的希望。它们过不了河就意味着死亡,那对整个角马种群意味着什么呢?所以,角马必须要教育年幼的角马放弃那老天疏忽的“恩赐”。以免丧失了抗争命运的本能,而是选择始终贯穿角马生命的危险———与尼罗鳄和河马的斗争。
面对鲜有的安全和屡见的危险,角马为了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生息而选择后者,这就是角马的生存法则。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角马面对凶险的生存环境能繁衍至今的原因之一吧。
六、竹子的生长环境?
中国竹子分布主要在东南湿润地区,总的来说,南半部是丛生竹类为主的竹子,北半部是散生竹类为主的竹子。产生分布上的差别主要制约因子是气温(最低温度),丛生竹类大多数要求有较高气温,适宜生长在热带、南***带和中***带气候条件下。如在丛生竹中较耐低温的绿竹,适生条件要求1月份平均气温在8℃以上,极端最低气温在-20~-14℃地区。毛竹生长的最适温度是年平均16~17℃,夏季平均在30℃以下,冬季平均在4℃左右。麻竹和绿竹要求年平均温度18~20℃,1月份平均温度在10℃以上。故在我国南方竹林茂盛,而北方竹林稀少。
水分也是影响竹子分布的主要制约因子,年降水量及降水量月分配规律影响竹林的分布和类型。竹子适生区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降水量少而集中、干旱期长、蒸发量大的地区,仅分布一些散生竹,需人工灌溉才能获得竹笋丰产。在降雨量1200~1800毫米的地方,雨量充沛,温暖湿润,竹子的组成和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从散生竹过渡到丛生竹,如绿竹、麻竹要求降水量在1400毫米以上。
种植竹子宜选择海拔500米以下,坡度小于15度,背风向阳,光照虫蛀,交通方便,靠近水源的坡耕地、丘陵岗地,土壤为沙质壤土或红、黄壤土,pH值5~7.5,土层深50厘米以下,疏松透气,排灌水良好。
七、竹子的生活习性?
竹子适合生活在温暖、湿润、阴凉的环境中生长,对土壤的要求为松软深厚、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并且呈微酸性,通常雨量充沛、热量稳定是竹子理想的生长环境,此外植株能够通过分株、埋枝、移鞭的方法进行繁殖,当竹子开花后,可以采集种子播种。
八、竹子生长环境?
适合竹子的生长环境:
1、气候
竹类大都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盛产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竹子主要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少数竹类分布在温带和寒带。竹子是常绿(少数竹种在旱季落叶)浅根性植物,对水热条件要求高,而且非常敏感,地球表面的水热分布支配着竹子的地理分布。
2、地理位置
东南亚位于热带和南亚热带,又受太平洋和印度洋季风汇集的影晌,雨量充沛,热量稳定,是竹子生长理想的生态环境,也是世界竹子分布的中心。
2、土壤
竹子对土壤的要求,土质深厚肥沃,富含有机质和矿物元素的偏酸性土壤。由于丛生、混生竹类地下茎入土较浅,出笋期在夏、秋,新竹当年不能充分木质化,经不起寒冷和干旱,故北方一般生长受到限制,他们对土壤的要求也高于散生竹。
竹子又名竹。品种繁多,有箭竹等。多年生禾本科竹亚科植物,茎为木质,是禾本科的一个分支,通常通过地下匍匐的根茎成片生长,也可以通过开花结籽繁衍,种子被称为竹米。有些种类的竹笋可以食用。
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傲雪凌霜,倍受中国人喜爱,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古今文人墨客,爱竹咏竹者众多,竹子原产地在中国,也称之为中国的文物标志。
九、企鹅主要生活环境在哪里?
企鹅是一种不会飞的行却会游水的鸟类。企鹅的翼很小,像鱼类的鳍,在水中游泳时,能用翼很快地前进,它们的体形呈鱼状,易于游水。企鹅只生活在南半球,在南极的一些岛屿和非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美洲的寒冷海滨繁殖。企鹅有群集的习惯,这有利于防风保暖。有些种类的企鹅有用游泳的方式进行长途迁徒的习性,它们经常几天不吃东西,利用体内聚集的脂肪为一种能量补充的方式。企鹅还有一种强烈的归巢本领,每当繁殖期临近的时,数千万只企鹅会赶在南极大陆漫长的黑夜降临之前,日夜兼程地赶往栖息地。
南极大陆是指南极洲除周围岛屿以外的陆地,是世界上发现最晚的大陆,它孤独地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为厚度惊人的冰雪所覆盖,素有“白色大陆”之称。在全球六块大陆中,南极大陆大于澳大利亚大陆,排名第五。南极大陆是世界上唯一被海洋包围的大陆,四周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形成一个围绕地球的巨大水圈,呈完全封闭状态,是一块远离其他大陆、与文明世界完全隔绝的大陆,至今仍然没有常住居民,只有少量的科学考察人员轮流在为数不多的考察站居住和工作。
------------------------------------------------------------
南极在那里?
从字面上看,南极就是地球的最南端,但实际上,南极这个词有多种近似含义,例如:南极洲、南极点、南极大陆、南极地区、南极圈等。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概念,我们一般把南纬60度以南的地区称为南极,它是南大洋及其岛屿和南极大陆的总称,总面积约6500万平方千米。
极圈在哪里?
我们称北纬66度33分的纬线为北极圈,南纬66度33分的纬线为南极圈。在极圈内会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同时,极圈也是划分温带与寒带的界限。
南极洲有多大?
南极洲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周围岛屿,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其中大陆面积为1239万平方千米,岛屿面积约7.6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达2.47万千米。南极洲另有约158.2万平方千米的冰架。南极洲的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相当于一个半中国大。
南极属于哪个国家?
从19世纪20年代起,到20世纪40年代,各国探险家相继发现了南极大陆的不同区域,从而为本国政府对南极提出主权要求提供了依据。接着,就有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法国、挪威、智利、阿根廷等7个国家的政府先后对南极洲的部分地区正式提出主权要求,使这块万年冰封的平静的大地笼罩上国际纠纷的阴影。
根据1961年6月通过的《南极条约》,冻结了以上7国对南极的领土主权要求,规定南极只用于和平目的,可以说,南极现在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她属于全人类。
南极大陆为什么是最难接近的大陆?
我们都知道,去南极是十分不容易的,因为南极大陆是最难接近的大陆。与南极大陆最接近的大陆是南美洲,它们之间是970千米宽的德雷克海峡。南极大陆与其他大陆不仅相距遥远,而且周围还为数公里乃至数百公里的冰架和浮冰所环绕,冬天时浮冰的面积可达1900万平方千米;即使在南极的夏天,其面积也有260万平方千米;南极大陆周围海洋中还漂浮着数以万计的巨大的冰山,为海上航行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和危险。
南极大陆为什么是最高的大陆?
地球上最高的大陆不是拥有青藏高原的亚洲大陆,而是南极大陆。地球上其他几个大陆的平均海拔高程为:亚洲950米,北美洲700米,南美洲600米,非洲560米,欧洲最低,只有300米,大洋洲的平均高度还不甚清楚,估计也不过几百米。然而,南极大陆,就其自然表面来说,其平均海拔高程为2350米,比其他几个大陆中最高的亚洲还要高得多。但是,如果把覆盖在南极大陆上的冰盖剥离,它的平均高度仅有410米,比整个地球上陆地的平均高度要低得多。
南极有多冷?
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再加上冰雪表面对太阳能量的反射等,使得南极大陆成为世界上最为寒冷的地区,其平均气温比北极要低20度。南极大陆的年平均气温为零下25度。南极沿海地区的年平均温度为零下17~20度左右;而内陆地区为年平均温度则为零下40~50度;东南极高原地区最为寒冷,年平均气温低达零下57度。到现在为止,地球上听观测到的最低气温为零下89.6度,这是1983年7月在新西兰的万达站记录到的,在这样的低温下,普通的钢铁会变得象玻璃一般脆;如果把一杯开水泼向空中,落下来的竟然是一片冰晶。
南极为什么寒冷?
南极的寒冷首先是与它所处的高纬度地理位置有关,由于高纬度地理位置,导致了在一年中漫长的极夜期间没有太阳光。同时,与太阳光线入射角有关,纬度越高,阳光的入射角越大,单位面积所吸收的太阳热能越少。南极位于地球上纬度最高的地区,太阳的入射角最小,阳光只能斜射到地表,而斜射的阳光热量又最低。再者,南极大陆地表95%被白色的冰雪覆盖,冰雪对日照的反射率为80%一84%,只剩下不足20%到达地面,而这可怜的一点点热量又大部分被反射回太空。南极的高海拔和相对稀薄的空气又使得热量不容易保存,所以南极异常寒冷。
南极为什么被称为地球的风极?
一般来讲,只有在大洋上热带风暴(台风)可以达到12级,但是在南极,12级以上的暴风却是家常便饭。南极大陆是风暴最频繁、风力最大的大陆,风速在每小时100千米以上的大风在南极是经常可以遇到的。南极大陆沿海地带的风力最大,平均风速为每秒17~18米,而东南极大陆沿海一带风力最强,风速可达每秒40~50米。在法国的迪尔维尔站曾测到每秒100米的大风,相当12级台风风速的3倍,而它的破坏力相当于12级台风的近10倍。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的风。因此,南极又被称之为“风极”。
南极的风为什么能杀人?
南极风能杀人!除了严寒之外,狂风则是科学考察人员在南极所遇到的另外一个凶恶的敌人。狂风会很快带走人体的热量,使人发生冻伤甚至冻死事故。极夜的风暴,其速度有时超过每秒4 0米,比1 2级台风凌厉得多。此时若有人身置户外,便会有生命之虞。人们难以忘记,1 9 6 0年1 0月1 0日下午,在日本昭和站进行科学考察的福岛博士,走出基地食堂去喂狗,突遇每秒3 5米的暴风雪,从此再没有回来。直到1 9 6 7年2月9日,他的保存完好的尸体,居然在距站区4 . 2公里处出现!
南极到处是冰雪,为什么又是“白色荒漠”?
虽然南极是冰雪的宝库,但是单从降水量来看,南极大陆却是最干燥的大陆。南极大陆的空气异常干澡,沿海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0~50毫米,不到有我国沿海地区降水量的二十分之一。南极内陆地区的年降水量甚至还不到5毫米,南极点的年平均降水量仅有3毫米,与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差不多。
另一方面,南极大陆又是最荒凉的大陆,是唯一没有任何树木的大陆,除了在南极半岛最北端可以看到3种开花的小草之外,其他地方根本看不到绿的颜色,只有在沿岸地区有少量的苔藓和地衣等低等植物;南极大陆没有陆生的脊椎动物,为数极少的蚊虫、蜘蛛则算是陆生动物中的庞然大物了。由于南极大陆降水量很小、满目荒凉、动植物种类稀少等原因,有人干脆把南极大陆称为“白色的沙漠”。
南极大陆被冰覆盖的面积有多大?
南极大陆面积是1400万平方千米,其中95%的面积被冰盖覆盖,同学们不难计算出来,南极大陆被冰覆盖的面积大约有1330万平方千米,这个大冰盖就象一顶巨大无比的帽子,把南极大陆大部分地方捂得严严实实,由于它的存在,竟然把南极大陆的地壳压得凹陷下去,以致于许多地方被压得低于海平面,假设南极冰盖一旦融化,西南极大陆会变成汪洋大海中的一些岛屿。
南极有多少冰?
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为巨厚的冰川所覆盖,只有在南极大陆边缘区域有季节性的岩石出露,其余的绝大部分都覆盖这常年冰雪。冰的平均厚度为2000米左右,最厚的地方达4800米,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冰盖,冰雪总体积为2800万立方千米。这些冰是由很纯的淡水组成的,所包含的淡水约占全世界淡水总量的72%,就其体积来说,约占全世界总冰量的90%以上,构成了地球上最大的淡水宝库。如果这些冰完全消融,全球平均海平面将升高55~60米,这对人类的生存将会构成严重的威胁。
南极大陆的冰为什么是流动的?
地球上所有的冰川都是流动的冰。
由于南极冰盖本身的巨大压力,使得冰层缓慢地从中心高原向四周运动,其速度一般为每年几米到几十米,冰盖的厚度从中心高原向沿海地带是逐渐变薄的。像这样的运动速度,大陆中心的一块冰雪耍经过多少年才能流进大海呢?如果读者有兴趣的话,不妨计算一下。南极大陆的冰岸亦以每年200m的平均速度向大洋方向移动,冰川的边缘经常断裂,其结果形成了冰山。同时,也导致岸线经常在相当长的距离上后退数十公里。
大陆基岩地形对冰的形态和运动有很大影响。缓慢流动的冰层遇到高大山岭阻挡,就流人山谷之中,冰在山间谷地中形成流动较快的冰河,这就是山地冰川。南极大陆巨大的冰川在本身的重力和压力的联合作用下,加上极地终年不息的狂风的推动和冰融水的润滑,夜以继日地发生流动。尽管一朝一夕不容易察觉它的变迁,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却是一股改变南极面貌的巨大力量。
南极冰盖上的冰裂缝是怎么形成的?
南极冰盖的冰在重力作用下由高向低运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冰川流动,当遇到底面凹凸不平时会使流动的速度产生差异。在底面凸起时,冰盖表层的冰运动速度比下面的冰要快一些,于是形成了冰裂缝。因此,我们知道,冰裂缝的出现是有规律的,而且经常成组出现,对南极冰盖考察人员和装备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南极冰盖上的冰裂缝为什么是冰盖考察的巨大威胁?
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南极冰盖考察队会忽视冰裂缝,即便如此,在冰裂缝发生危险的事例也经常发生,人员和车辆掉下冰裂缝时有发生,造成车辆和人员的损失。南极冰盖上的冰裂缝经常宽达几米,深不可测,用肉眼可以很清除地看出来的只需绕道行走就行了,可是许多冰裂缝上面覆盖着厚薄不一的积雪,同正常的雪面没有任何差别,用肉眼根本看不出来,当人员或车辆行进到它上面时,积雪崩塌,人员或车辆就会掉落下去。当上面的积雪较厚时,甚至会出现前面的车辆可以安全通过,而后面的车辆掉下冰裂缝的情况。
南极冰为什么会“唱歌”?
如果你有幸得到一小块南极冰,把它放进一杯水中,会出现非常奇妙的现象:冰块在融化的同时,会发出轻微的但是人耳能够听得见的美妙音响,冰块也会在水面微微移动,甚至轻轻碰撞杯子的边缘,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一切都是因为南极冰中含有的气体造成的。南极巨大的冰盖都是由万年的冰雪积累而成的,降落在南极的雪花经过压实,变成冰川冰,而原来雪花中的气体也被保存在冰中,由于上面不断的积累,气泡在巨大的压力下变成了高压的气体。当冰块融化时,高压的气泡破裂,发出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同时会推动体积较小的冰块移动,碰撞水杯,甚至会发出轻微的撞击声。
冰架是什么?
规模巨大的冰架是南极特有的景观。在南极大陆周围,越接近大陆的边缘,冰厚变得越薄,并伸向海洋,在海洋,海冰浮在水面上,形成了宽广的冰架。也就是说,冰架是南极冰盖向海洋中的延伸部分,这些冰架的平均厚度为475米,最大的冰架是罗斯冰架、菲尔希纳冰架、龙尼冰架和亚美利冰架。加上这些冰架,南极大陆面积可增加150万平方千米。冰架能以每年2500米的速度移向海洋,在它的边缘,断裂的冰架渐渐漂移到海洋中,形成巨大的冰山。
十、竹子生活习性?
竹子的生长环境:
竹类大都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一般年平均温度为12C~22C,年降水量1000毫米—2000毫米。
竹子对水分的要求,高于对气温和土壤的要求,既要有充足的水分,又要排水良好。
散生竹类的适应性,强于丛生竹类。由于散生竹类基本上是春季出笋,入冬前新竹已充分木质化,所以对干旱和寒冷等不良气候条件,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对土壤的要求也低于丛生竹和混生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