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我的鹦鹉鱼看肚子有上点鼓鼓的,是不是得了肠炎了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3-06-05 20:26   点击:197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我的鹦鹉鱼看肚子有上点鼓鼓的,是不是得了肠炎了

是不是母鹦鹉鱼,有可能是怀卵了。

当然,肠炎的可能性也挻高的。

如果是肠炎,可以这样治疗:

治疗肠炎的方法较多。市场销售的药物也较多,内服药如纳克菌、鱼服康、磺胺胍等,外用药如浴菌洁、呋喃西林、庆大霉素、土霉素、痢特灵等药物经稀释后泼洒或浸浴,均能取得较好疗效。加强换水,保持水质稳定,试投喂各种抗生素。

庆大霉素+痢特灵效果比较好,2天补药换水3分之一,1米鱼缸下庆大霉素四支, 肠炎不好治疗,要有耐心。

如果还有其它病症,可以到我的空间看看:

二、鹦鹉鱼拉白色便便是不是肠炎.我家鹦鹉今天早上拉了白色便便还拖着。

白色长条!就是肠炎!停食!用药!

三、大家帮我分析下地图鱼是不是得了肠炎了,两条地图和鹦鹉混养,昨晚发现鹦鹉排卵了,没管,早上起来喂鱼鱼

可以昨晚偷吃鹦鹉鱼的卵了,被母鹦鹉鱼打了,怕的不敢出来了。按你的描述不会出现这些问题的,天天都是这样喂食,这么大的鱼不会吃食过多的,停食不要,可以少喂些。如果是肠炎定有肠炎的症状。查查看看

四、鹦鹉鱼病了··

可能是.白点病 是传染性很强的外寄生虫病。

(1)病原体:多子小瓜虫(寄生虫)。传染途径:水蚤、病鱼,污染的工具是热带鱼的1号病。热带鱼比金鱼易患白点病,水温忽高忽低是本病的诱因,也是初学者常常失败的原因。欧洲最初兴起热带鱼饲养业时曾因此病全军覆没。及时发现早治疗,早隔离,加强消毒,保持恒温是防止此病的有效方法。白点病分为早、中、晚三期,病程5~7天,各期为2~3天,常致鱼群很快大批死亡,死亡率可达60%~70%。

(2)症状:早期,各鳍及身躯有个别的小白点,有食欲,精神没有多大变化。中期,鳍、身躯到处是白点,没有食欲,不爱活动,到处蹭痒,颜色变暗。晚期,白点布满全身,鱼浮在水面或沉入箱底。鱼有气无力,左右摇摆,体表粘膜增多,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3)治疗:此病要综合治疗,只用药收效不大,加强饲养管理很重要。首先停食4~5天,减少污染,保持水温恒定,升温比原水温高2~3℃为佳。在没有水草的情况下可适当投药,水草对各种药物敏感很快枯死。热带鱼常用验方如下:参考验方1:早期可投入0.5%~1%食盐,可取得一定效果。参考验方2:初期、中期可用1~5ppm的呋喃西林粉剂洒全箱。用火柴棍蘸甲基蓝结晶粉,涮入病鱼箱内变色即可,都有较好效果。参考验方3:早期、中期,将红汞放入水中,变成淡红色即可,有很好的消灭病原的作用,但不能反复使用,因汞有毒,鱼不易排出体外。参考验方4:中期、晚期,特效药为硝酸亚汞,但鱼对此药很敏感,易造成死亡,故一般情况下不采用。90×45×60(厘米)箱放绿豆粒大小一块即可,此药也不能反复使用。

五、鹦鹉鱼病啦

前几位说的都有道理,治疗的方法也没问题,但我觉的,现在所存活的鱼,也危在旦夕,白毛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鱼病,虽然可以治疗,但要方法得当,不单单是用对什么药就可以了,要对鱼鱼的生活环境进行全面改善.我建议,把剩余的鱼全部转移到另外一个缸里进行治疗,把腾空的鱼缸及其配置进行彻底消毒,重新建立一个完好的水系统,以备鱼鱼治疗后的回归.

这样做的原因是:在原缸内下药治疗,使鱼长时间在药物中生活,在鱼体质已很不健康的情况下,治愈成活的可能性不大,缸内所下药物也起不到对全缸的杀菌消毒作用,因此这种方式既起不到治疗作用,也不能为下一步的饲养做好准备.

鱼的治疗方法:把病鱼另外饲养在一个临时鱼缸内,(当然缸要进行消毒清洗,充入凉晒好的新水,)治疗时另取一容器配制好治疗药液,将病鱼捞至药液中浸泡二十分钟左右,将鱼重新捞回临时鱼缸.治疗频率每天一次就可,一周后康复,重新放回原有鱼缸.但能回去几条就要看它们的造化了.

原缸的杀菌消毒:将病鱼捞走后,把缸内水全部清掉,进行清洗(包括所有器械).重新注入新水,放入足够量的盐,(只要能溶解就不要舍不得),浸泡一天后,全部换入新水,开泵进行循环,三天后下闯缸鱼,一周后逐渐建立硝化系统,慢慢适量放入鱼鱼.(这是重新建缸的程序,这里就不多讲了)当然,杀菌消毒用高锰酸钾也行.

另外,把新买回来的鱼,往缸内放,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至少要进行杀菌消毒,造成现在这样的悲惨局面,我觉得是不是你在放鱼的步骤上出问题了,建议你在百度上多看看一些养鱼的知识,对今后的饲养会有好处的.

还有什么需要问的可以找我,一起分析研究.

六、我喂的鹦鹉鱼隔几个月就生病,是什么原因?

一、鹦鹉鱼生病很多时候都是水质不佳造成的,建议短暂停食治疗的,一方面是为了改善水质,另一方面是促进病鱼代谢,喂食会加重鱼的代谢负担,特别是肠炎类疾病。

二、鹦鹉鱼的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

1、肤霉病的特征和治疗。

(1)、肤霉病,又称水霉病、白毛病,为观赏鱼最常见疾病之一。病原体 为水零属、绵霉属、异霉属、丝囊霉属、腐霉属等种类。 当捞捕、运输观赏鱼时,稍为不慎,使鱼体皮肤受伤,或寄生虫侵袭破坏皮肤,霉菌的孢子侵入伤口,吸取养料,迅速萌发,菌丝一端向内深入肌肉,一端向外生长,形成棉絮状菌丝。霉菌刚寄生时,肉眼不易发现;待肉眼见到时,菌丝已从鱼体伤口侵入,由外向内生长。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组织坏死。由于棉絮状的菌丝日渐增多,鱼体负担过重,使游 泳失常,食欲减退,日渐瘦弱,导致死亡。观赏鱼感染霉菌时,还受其光照时间长短的影响。较长时间的阴雨连绵,或室内灯光、日光等光源不足,这些因素都能促使霉菌的孳生。受霉菌感染的鱼体,通常皮肤布满白翳一层,尤其是黑色、红色鱼最为明显,从而失去鱼体应有的光泽。随后活动迟钝,常呈呆滞状,浮于水面,若不及时治疗,鱼体霉菌蔓延,患处肌肉腐烂,食欲减退,最终导致死亡。

(2)治疗方法:肤霉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现,以初春和晚冬最常见。为了防止水霉病的发生,应注意操作时尽量防止损伤鱼体和寄生虫咬伤,并可在水中投入少量食盐,以抑制水霉病的发生。当发现鱼体感染水霉病时,可用3%食盐水浸洗,每天1次,每次5~1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高锰酸钾溶液加l%食盐浸泡20~3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一至二(1~2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20~3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一至二(1~2ppm)的次甲基蓝溶液浸泡20—30分钟,或用百万分之五(5ppm)的呋喃西林溶液浸洗,或用百万分之零点零二(0.02ppm) 的孔雀石绿溶液、百万分之零点三(0.3ppm)的甲醛溶液直接泼洒入水族箱,以抑制霉菌的孳生。还可用提高水温以抑制水霉的生长。在水族箱顶端安装一盏15瓦的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地抑制或消除水霉的孳生。

2、白点病。

(1)白点病病原体为小瓜虫,热带鱼在一年四季都可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症状和病变 患病初期,胸鳍、背鳍、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散布,病鱼虽照常觅食,但常聚集在鱼缸的角上互相挤擦。几天后白点布满全身,病鱼常呆滞状浮在水面。

(2)治疗方法:提高水温至28摄氏度,数天后小瓜虫破裂脱落。这时更换新水,保持水温,病鱼基本上会痊愈;选用0.05%~0.07%浓度的红汞溶液,水鱼病鱼5~15分钟,持续2~3天,效果良好;鱼在盐中浸泡24小时,数日后就能见效。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