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圈养桶养鲈鱼技术?
1、将鲈苗过筛后按大小分池饲养。
2、放养密度一般为2500~3500尾/亩。水深1.5米以上, 要保持池水适宜肥度,以透明度在30厘米、水色呈油绿色为宜。
3、每天投饲两次,主要饲料为搅碎的鱼糜和浮性颗粒饲料,饲料中要添加维生素B、C,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6%。
4、每月还要将土霉毒、红霉素、维生素药物拌饵投喂2 次,每次连服3 天。
5、同时定时用 0.4ppm 强氯精或20ppm福尔马林对池塘全池倾注消毒。
二、超市鲈鱼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1、池塘条件
鲈鱼养殖池塘面积以5~10亩为宜,水深2米以上,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有较好的进排水设施、交通方便,同时配备1~2台1.5千瓦的增氧机,养殖场要有发电备用机组。
2、清塘消毒
鲈鱼放养前需清塘,每亩用生石灰7~10千克,保持池水10~20公分,浸浆泼酒。7天后加水至1米深,可一次施用二铵0.75千克/亩,两天后池水变为油绿色即可放养
3、暂养方式
鲈鱼苗种目前多为海捕,春季海捕苗种约为2.5~4公分,经捕捞转运操作鱼体会有不同程度受伤,为提高养殖成活率可先进行中间暂养,以养殖池中架设40目网箱比较方便。
鲈鱼养殖注意事项
1、加强饲料营养。鲈鱼在温度低时,吃料会减少,免疫力、抵抗力将有所下降,因此在冷季,要注意加强饲料营养供应,才能保证鲈鱼抗病能力的提升。
2、肥水培藻。浊水中的泥沙等悬浮物容易附着在鳃里面而引发烂鳃病或虫害,所以需要进行藻类培育,能够为水体提高充足的氧气,让水质变得更好,鲈鱼生长速度也会加快。
三、水库鲈鱼的养殖技术?
鲈鱼养殖技术
1、池塘。每口池塘的面积以8~12亩、水深2米左右为宜。池塘过小,水体窄,溶氧不足,难以高产;池塘过大过深,不利生产操作。池塘最好设进、排水闸,分别通向进、排水河,不重复使用养殖水,以免二次污染。
2、机械配备。每1.2~1.5亩水面配备1台增氧机,这是高产养殖的基本条件;池塘需配置抽水机,以保证随时可更换新水,没有进、排水闸的池塘更有必要;此外需配置柴油发电机以防停电池塘缺氧。
3、清塘。用来养殖鲈鱼的池塘要经过干塘、清淤和曝晒,尤其是多年养殖的旧塘。在放苗前半个月进行一次消毒,每亩施放生石灰150斤或使用20毫克/升漂白粉带适量池水消毒。如果未经干塘曝晒的,还要使用茶麸打碎浸水全塘泼洒,以彻底清除野杂鱼。
4、插网。用细网将池塘分小,便于鱼苗吃食。
5、培水。消毒后的池塘经滤网纳入新鲜水(80厘米左右),施放部分复合肥培育浮游生物。
四、铁仓养殖鲈鱼技术?
1、池塘条件
鲈鱼的养殖池塘面积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一般8-12亩、水深2米左右为最佳选择,底质以沙壤土为宜,同时要保障池底平坦、淤泥较少。另外,完善排灌系统和增氧设备等,保障水源充足、清新、无污染,以提供鲈鱼良好的生长环境。
2、清塘培水
鲈鱼池塘要经过干塘、清淤和曝晒,尤其是多年养殖的旧塘。在放苗前半个月进行1次消毒,每亩施放生石灰75kg或使用0.02‰漂白粉带适量池水消毒。如果未经干塘曝晒的,还要使用茶麸打碎浸水全塘泼洒,以彻底清除野杂鱼。消毒后的池塘经滤网纳入新鲜水(80cm左右),施放部分复合肥培育浮游生物。
3、放养鱼苗
每年12月初至次年3月为最佳放苗时间,一般选择晴天中午放鲈鱼鱼苗(此时水温、溶氧较高可减少鱼苗不适)。经带水消毒后放入已准备好的网格里,放养密度约8000尾/亩左右。
4、投饵管理
下池第二天开始投喂浮游动物、红虫等鲜活饵料,慢慢将鱼浆、浮性颗粒配合饵料与鲜活饵料混合投喂,然后逐渐驯化至投喂搅碎鱼糜、浮性颗粒饲料。经过20多天饲养长至4-6厘米时经过筛选后按大小分池饲养,此时每天应投喂2次,主要饲料为搅碎的鱼糜和浮性颗粒饲料。
5、水质管理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定期开展换水工作,保证池塘中水质的干净程度。换水之后,需要对池塘的氧气含量进行监测,减少氧气含量减少等情况对鲈鱼产生的影响。其次,需要定期增加池塘中的氧气含量。在鲈鱼不断生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增加增氧机的开动次数。最后,撒施生物制剂可有效避免残留物污染水质
五、湖北加州鲈鱼的养殖技术?
1、池塘选择
加州鲈池塘面积0.3~0.6公顷,水深2米左右,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底质壤土好。鱼种放养前10~15天用药物进行清塘,一般用生石灰1125千克/公顷或漂白粉1毫克/升全池泼洒消毒。
2、合理放养
加州鲈池塘养殖有池塘主养、小池精养和鱼塘混养等几种方式。池塘主养加州鲈鱼,每亩放养1000尾左右。放养时要进行药浴消毒.
池精养,池塘面积以50~100米2为宜,每平方米放养鱼种30~40尾,同池放养的规格要求一致。鱼塘混养通常选用300~400千克/亩的中低产成鱼或鱼种池进行,以利用池中的天然饵料鱼为主,每亩可放规格3~5厘米的夏花20~50尾。
3、饲养技术
加州鲈鱼是肉食性鱼类,人工养殖可投喂切碎的小杂鱼、河蚌、螺肉、泥锹以及新鲜的禽畜等动物内脏等;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饵料,但要求蛋白质含量占35%以上。饲养初期以投喂鲜活饵料为主。
随着鱼体的不断增长,可逐渐转投新鲜的动物性饵料;也可以投喂鲤鱼饲料。若投小杂鱼、虾时,最好将其搅拌成鱼浆并混合适量的花生、玉米粉等。投喂要定点、定时。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投食要均匀。当水温在20~25°C时,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10%~15%。
4、科学管理
加州鲈鱼要求水质清新、氧丰富,水质不宜过肥。特别是夏秋季,要经常观察水色的变化,坚持定期换水,调节水质保持清洁。
5、鱼病防治
加州鲈鱼病害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做好苗种消毒、饲养管理和水质调节工作。每隔10~15天全池泼洒生石灰水(高纯氧化钙)一次,高纯氧化钙用量为1O~15千克/亩。
不定期在饵料中掺拌搭配药物,预防病害发生。加强平常巡视观察,发现病鱼及时对症下药,死鱼捞出以免感染危及健康鱼。
加州鲈鱼鱼病主要有水霉病、针虫病、失明症和锚头蚤病等
六、淡水鲈鱼养殖技术?
苗种培育:选择海区中1.5-2厘米的鲈苗,再经过淡化处理投入盐度1%的暂养池中。
水质调节:根据水体的透明度和色泽度进行调整,注入适量的新水。池塘建设:选择水质佳、地面平坦、排水系统完善的场地。种苗放养:将培育后10厘米左右的鲈鱼苗种,搭配不同鱼种整齐的放养到池塘中,调整放养密度。
七、八月加州鲈养殖技术?
1、池塘主养
池塘面积1—2亩,水深1.5米以上,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通风透光,底质为土壤。最好能配备增氧机。每亩水面放养加州鲈鱼种2000尾左右,条件好的可加大密度,同时适当放养鲢、鳙、鳊、草鱼等,以清除饲料残渣,控制浮游生物生长,调节水质。
鱼种放养后不能马上适应环境,不会立即吃食,需停食2—3天后,再开始驯食。先用动物饲料驯食1周后,再逐渐改喂配合饲料。
配合饲料要求含粗蛋白45%—50%,可使用鳗鱼饲料,或用低质鱼肉浆混入适量豆饼、玉米粉等作饲料。
每天于上午、下午各投饲1次,当水温在20—25℃时,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10%—15%。
2、小池精养
面积以50—100平方米为宜,土地或水泥池均可,池底质以土壤为好。要在鱼池相对处设置排、灌水口,以便克水时能产生微流。鱼种一般每平方米放养30—40尾,同池放养的规格要求一致。
投喂的饲料要求与池塘主养鲈鱼的相同,但投喂的次数要增加,冲水要勤,由于密度大,必须保持良好的水质,使溶氧满足鱼体的需要。
3、鱼塘混养
在放养常规品种的池塘中,适量混养加州鲈,能以塘池中野杂小鱼虾、水生昆虫等为 食,在不增加饲料情况下,增加了优质品种产量。一般每亩放养30—40尾,到年终可以收获加州鲈15—20千克。如果池塘野杂鱼多,可适当加大放养量,产量更高。
4、成鱼收获
加州鲈活体销售,价格较高。在捕捞和运输过程中,尽量提高成活率。捕捞时先降低水位,再用网慢拉起捕,并将鱼在水池中暂养1—2天,排尽肚内食物,再运销。运输时将水温降低,用带水桶装或充氧袋装均可。运时的水温最好为17—18℃。长途运输时应准备些冰块,放入小塑料袋中,置于容器旁,以降低并稳定水温,减少因温度升高而死鱼。
八、金目鲈人工养殖技术?
1、池塘。每口池塘的面积以8~12亩、水深2米左右为宜。池塘过小,水体窄,溶氧不足,难以高产;池塘过大过深,不利生产操作。池塘最好设进、排水闸,分别通向进、排水河,不重复使用养殖水,以免二次污染。
2、机械配备。每1.2~1.5亩水面配备1台增氧机,这是高产养殖的基本条件;池塘需配置抽水机,以保证随时可更换新水,没有进、排水闸的池塘更有必要;此外需配置柴油发电机以防停电池塘缺氧。
3、清塘。用来养殖鲈鱼的池塘要经过干塘、清淤和曝晒,尤其是多年养殖的旧塘。在放苗前半个月进行一次消毒,每亩施放生石灰150斤或使用20毫克/升漂白粉带适量池水消毒。如果未经干塘曝晒的,还要使用茶麸打碎浸水全塘泼洒,以彻底清除野杂鱼。
4、插网。用细网将池塘分小,便于鱼苗吃食。
5、培水。消毒后的池塘经滤网纳入新鲜水(80厘米左右),施放部分复合肥培育浮游生物。
管理与病害防治
1、日常管理
(1)投饵:鲈鱼易暴食,应适当控制投饵量,有利于降低成本、减少肠胃病的发生和水质的污染。投饵要做到定点、定时、定量,一般日投喂2餐,分别在早晨的6~7时和傍晚的6~7时,一般在塘中搭一饵桥,每餐正常投喂至八成饱为宜。如遇高温、变天应适当减少投饵量,每次投饵注意观察鱼群的进食和健康状况,以便及时采取应变措施。
(2)水质管理:鲈鱼的高产养殖也就是高密度养殖,保持水质清新和溶氧充足十分重要,主要方法有:
①勤换水,特别是在中后期;
②勤增氧,鱼苗期可适当开动增氧机,随着鱼体的长大开动增氧机的次数愈趋频繁,尤其是在高温天气和养殖后期,要开动全部增氧机,保持塘水的溶氧充足;
③施放生物制剂,高密度养殖带来塘底大量的残饵和排泄物,有害物分解浓度高,大量消耗水中氧气,尤其是高温天气更为严重,适当施放生物制剂可以有效降解氨氮和亚硝酸盐,保持良好水质,此点最易被养殖户忽略。
④做好消毒与杀虫工作,一般每15天消毒一次,频率视鱼吃食情况而定。
(3)巡塘:白天主要观察吃食增减情况来判断鲈鱼健康情况,一般鱼有不适最先反应在吃食上面,另外巡查有无鱼游水,大量发病前一般有少量几条鱼游水,此时是看病与用药的最佳时期也是关键期。晚上,特别是下半夜2~3点钟要巡查增氧机运转情况。
(4)防盗:每年都会发生偷鱼事件,所以养殖中后期一定要注意防盗,一般办法是鱼塘晚间应保持照明充足,鱼塘设置栅栏,条件宽裕的可装监控设备。
2、病害防治
(1)氨氮、亚硝酸盐中毒。高温天气时,水中的氨氮高,甚至产生亚硝酸盐,会致使鲈鱼缺氧中毒吃食减少严重时出现死鱼。主要症状:鳃丝暗红,吃食减少。防治方法:施放絮凝剂吸附水中氨氮,施放底质处理剂降减氨氮;放出部分老水,注入新水,注水时要避免直接冲起塘底污物加速鱼的死亡;发病前注意用生物制剂预防。
(2)肠炎病。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挤压腹部有淡黄色粘液流出。主因投喂变质饲料或过量投喂引起。治疗时先减料(最好能停喂一餐),用广普抗菌药拌饵投喂3~5天一般可痊愈。
(3)出血病。病鱼的胸鳍、背鳍基部红肿并充血,病鱼行动迟缓,摄食下降。此病为病毒感染,传染性较强。治疗上可使用病毒灵、氟哌酸混合拌饵投喂,连续6天。同时对池塘用强氯精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3天。
(4)水霉病。此病多发生在水温较低的冬春季节,病鱼体表伤口处附着灰白色棉絮状菌丝体,鱼体虚弱无力,慢慢死亡。此病感染后传播较快,预防可以抽部分地下水保持咸度,和多加水以保持水温。此病特定环境下容易发生,使池塘水环境改变并保持鱼体营养充足提高抗病力是最有效的控制措施。
(5)车轮虫。斜管虫、聚缩虫病:多发生在中间培育阶段鱼的体表和鳃丝。症状为鱼体消瘦,体色变黑,口端糜烂,一年四季均有发病。预防上多采用换水,改良水质。治疗可用0.77~1毫克/升的硫酸铜及硫酸亚铁合剂(5:2)全塘均匀泼洒,或用20~25毫克/升的福尔马林全塘泼洒。一般寄生虫容易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所以杀虫后一般要消毒。
(6)肝胆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吃食减少,逐步有鱼游水并出现不明死亡。主要原因是高密度养殖下药物施放频繁,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在鱼体中慢性积累,导致鱼体器官功能失调和组织损伤;长期过量投喂,鱼体肝脏长期超负荷致代谢失调甚或代谢紊乱所致。防治主要是调控好水环境,科学投喂,定期用一些疏肝利胆类中草药拌料投喂有一定预防作用。
九、大棚工厂化高密度鲈鱼苗养殖技术?
一、材料与方法
1. 养殖设施
河鲈高密度工厂化养成试验在济南市淡水养殖科学研究所工厂化养殖车间内进行,选取养殖池4个,每个养殖池面积为48米2,池深1.5米,池塘底部有一定坡度,便于排污清池。车间内安静,保温性能良好,水源为地下深井水,水质透明清澈、无污染,呈弱碱性,水温常年保持在19℃左右,每个池塘配备微孔增氧设备和独立的进、排水管道。地下水通过曝气池后由于地势差自动进入试验池塘,通过提降闸板可控制水体流量和池塘深度;池塘另一端设置上下两个排水口,分别排放漂浮污物和沉积污物。养殖期间池塘水体交换量达到每小时3~4次。
2. 试验鱼种
试验用济南市淡水养殖科学研究所培育的大规格苗种,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无病无伤,平均规格35克/尾。
3. 药物清塘
2020年6月10日,各试验池用含氯30%的漂白粉20毫克/升彻底杀菌消毒,4天后冲洗干净并加注新水。
4. 鱼种放养
2020年6月15日,进行河鲈鱼种放养,鱼种入池前用4%食盐溶液浸洗消毒10分钟。鱼种入池后,每池用50克三宝高稳维生素C全池泼洒,以提高河鲈的抗应激能力。具体放养情况见表1。
5. 饲养管理
放养后第三天开始投喂冰鲜鱼,冰鲜鱼规格控制在河鲈体长的1/3左右,用塑料瓶等敲击池壁发出声音进行驯食。原则是每次投喂面积要大、投喂量要少、投喂时间要长,日投饵量不超过鱼体重的5%,每天投喂两次,每次用时应不少于2小时,驯化持续7~15天。驯化结束进入正常投喂阶段,每天投喂2次,投喂时间为上午8时和下午6时,投喂时要有耐心,开始时少投,当抛出的饵料鱼吃完、鱼上浮抢食时再加大投喂量,等池中鱼下沉不再抢食时停止投喂。河鲈宜暴食,饵料鱼投喂并不是越多越好,每次投喂量为河鲈体重的2%~8%,以1小时内吃完为宜,具体投喂量根据鱼的大小、摄食情况、活动状况等灵活掌握。
6. 水质管理
水质调控是河鲈高密度工厂化养殖的一项关键技术。养成期间每天检测水质,通过调节水的交换量来控制水质。根据水温、天气、鱼的摄食情况适时调整进水量,尤其河鲈饱食后注意加大进水量。随着河鲈的生长,试验塘的水位从80厘米逐渐增至1.2米,同时水体交换量由2次/小时增加到4次/小时。整个养成过程中池水溶氧量要始终保持在6毫克/升以上,使河鲈处于最佳的生长环境中。养成池的水化学指标检测情况见表2。
7. 日常管理
养殖试验期间,每7~10天清理残饵、粪便等污物1次,注意对池壁和池底进行刷洗,使池内污物彻底排出。每天坚持巡塘,观察水位、水质和鱼的活动情况等。投饵后观察鱼种的摄食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每个月随机抽取30尾鱼测量体长、体重,以便及时了解其生长情况,并对饵料鱼规格和投喂量进行调整。河鲈鱼种体长、体重测量情况见表3。
8. 鱼病防治
在河鲈工厂化养殖试验期间始终贯彻“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鱼病防治方针,放养前对池塘严格消毒,河鲈入池后全池泼洒三宝高稳维生素C以提高河鲈的抗应激能力,养殖过程中每10~15天交替使用0.3毫克/升二氧化氯和0.3毫克/升溴氯海全池泼洒消毒1次;每月投喂一疗程的大蒜素药饵,用量为2克/千克饲料,每次连续5天。由于预防得力,试验期间未发生河鲈大量死亡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