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河蚌珍珠是怎么形成的(河蚌是如何产生珍珠?)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3-03-04 20:33   点击:268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河蚌是如何产生珍珠?

当蚌在海床进食中,贝壳张开,受到外来物沙粒,寄生虫等异物偶尔掉进去,外套膜受到刺激,它就会分泌出珍珠质,把掉进去的异物层层裹住,使其圆滑,逐渐形成珍珠囊-光亮润泽的外层。

养殖珍珠就是根据此原理,运用插核技术将圆形珠植入蚌内,便形成了珍珠。

一般认为,蚌的外套膜表皮细胞受到某一刺激而急剧地分裂增殖,逐渐包围刺激源,形成完整的珍珠囊,并以刺激源为中心,渐次层复一层地分泌珍珠质,从而形成珍珠。

因此,所形成的珍珠是圆球形或非圆球形,关键在于珍珠质能否均匀地在刺激源周围积累。归纳起来形成天然珍珠的原因有以下两种:

一种像砂粒、小虫或虫卯等异物,偶然侵入蚌壳内,与部分外套膜表皮细胞一起陷入蚌的结缔组织,表皮细胞组织分裂增殖成珍珠囊,包围异物,分泌珍珠质,最终形成珍珠。

这样形成的珍珠是有核的。

另一种为外套膜表皮细胞组织的一部分因病变或受伤等原因,脱离原来的部位,进入结缔组织中,分裂增殖形成珍珠囊而形成珍珠。

这样形成的珍珠是无核的。

二、河蚌吃甚么成长珍珠是怎样在里面养成的?

河蚌吃淤泥里的有机物和藻类,珍珠是异物(砂石)进到河蚌体内没法排出,于是河蚌就会分泌珍珠质将异物包裹起来,结果越包裹越大,就形成了珍珠。

三、沙粒在蚌壳里是怎样变成珍珠的?

  珍珠是蚌在进沙子刺激极速收缩,把沙包住,然后慢慢由分泌物使得越来越大,变成珍珠,不是什么营养。其实就和牛黄生成,人脚部长个鸡眼道理差不多。  沙子到了河蚌里会变成珍珠原因是:  小虫、沙砾等其他异物,偶然掉进贝壳内,刺激了贝类外套膜的上皮细胞。然后育成珍珠囊,珍珠囊不断分泌珍珠质,进而包围珍珠囊。天长日久就形成了珍珠。  珍珠并非是天然宝石,它生成于某些贝(蚌)中且未能排除时,它的细胞膜就会分泌出珍珠质液,将外来异物一层层地不断包裹起来,久而成珠。由于每次所包裹的珍珠质层极薄,因此,一粒珍珠甚至由几千层珍珠质包裹叠加而成,历经3—6年时间方能形成。珍珠全年皆产,通常以十二月较多。  珍珠是在几种软体动物中,由于在套膜里面或下面层层真珠质围绕不附着于外壳的外来粒子聚合而形成的稠密凝结物,具有各种形状,但最典型的是圆形,呈现各种颜色,但通常是白色或浅色,且有不同程度的光泽,可做装饰或入药。珍珠属安神药;平肝息风药。

四、河蚌里如何长出珍珠?

贝类在偶然条件下受到外界有刺激性的细小杂物进入并接触其外套膜时,外套膜受到刺激便分泌出一种珍珠质,将这些微小杂技层层包裹而形成赘生物,经过一定时间便形成了珍珠。构成珍珠和贝壳的物质,大部分是碳酸钙。碳酸钙随结晶时条件的不同而形成方解石、霰石等,珍珠是由霰石构成的,而贝壳是由方解石构成的棱柱层。扩展资料当寄生虫钻进蚌坚硬的“房子”时,蚌受到刺激,它的外套膜就会加速分泌珍珠质,将这个寄生虫包住,这样时间久了就形成了珍珠。有时,当一些沙粒或别的东西掉进蚌里,它们一时没法把它排出去,受了痛痒的刺激以后,就赶紧用外套膜分泌出珍珠质来逐层包围它。

时间久了,沙粒外面被包着很厚的珍珠质,就变成一粒圆圆的珍珠了。珍珠是一种古老的有机宝石,主要产在珍珠贝类和珠母贝类软体动物体内;而由于内分泌作用而生成的含碳酸钙的矿物(文石)珠粒,是由大量微小的文石晶体集合而成的;种类丰富,形状各异,色彩斑斓。

五、河蚌里的珍珠是怎么长出来的?

河蚌里有珍珠,但并不是每个河蚌里都有珍珠,而且一般野生河蚌里面是不容易长珍珠的,珍珠的形成要有外界的小虫或沙石小颗粒进入到河蚌体内,经过漫长的时间河蚌为了不受刺激,分泌珍珠质把小虫或者小沙粒经过多年的包裹才可以形成珍珠,天然的珍珠一般都是极品,人工养殖的珍珠则比较便宜。

1、外因:蚌的外套膜受到异物(砂粒、寄生虫)侵入的刺激,受刺激处的表皮细胞以异物为核,珍珠囊细胞分泌珍珠质,层复一层把核包被起来即成珍珠,这样的珍珠称为“有核珍珠”。

2、内因:蚌的外套膜外表皮受到病理刺激后,部分进行细胞分裂后发生分离,包被了自己分泌的有机质,同时逐渐陷入外套膜结缔组织中,形成珍珠囊后形成珍珠,称为“无核珍珠”。

六、河蚌珍珠怎么形成的?

珍珠蚌的蚌壳里面有两层的外套膜,当外套膜受到刺激的时候会快速的分裂和增殖,逐渐包围刺激源,变成一个完整的珍珠囊,经过一层层的分泌珍珠质,最后变成珍珠。优质的珍珠有较好的光泽度,如果光泽度不够就会缺少很多的灵气。

七、蚌壳会长出珍珠,是为什么?

蚌壳里长出珍珠的原因  因为生长在水中的蚌壳经常会受到寄生虫的入侵或砂粒的进入,它们不能排出寄生虫或砂粒,为了保护体内不受其伤害,就由外套膜分泌出珍珠质来逐层包围它,时间久了就形成了珍珠。人们就利用蚌壳的这个习性,进行人工培养珍珠。  河蚌吃什么长珍珠  河蚌主要是生活在河里,湖畔等一些淡水湖里,是一种贝壳类的食物,河蚌平时主要通过吸收一些水分和水草的营养去补充自己的能量。河蚌以有机质颗粒,轮虫、鞭毛虫、藻类、小的甲壳类等为食。  在偶然条件下,当外界有刺激性的细小杂物进入并接触河蚌外套膜时,它不像我们一般人的反应——将杂物排出体外,而是由其外套膜分泌出一种珍珠质,将这些微小杂物层层包裹而形成赘生物,经过一定时间便形成了珍珠。  河蚌是一种杂食动物,生活在水里,以有机质颗粒、轮虫、藻类、小的甲壳类等为食,通过水分和水草补充营养和能量,而珍珠的形成是其外套膜分泌出的一种排出物。  河蚌养殖知识  

1、水面不能太小,要求6000m2以上。如面积太小,水质环境变化大,不稳定,影响蚌的生长。  

2、水深1.5-4.0米的水面可育珠,最好2-3米,低于1米或高于5米均不宜养殖。  

3、水源充足,且无各种污染,有毒物质含量不得超过渔业水质标准。  

4、一定速度的流水(每种流速不超过0.1米),对蚌的生长与珍珠的生长有利。生产实践证明,蚌育珠在有流水及其条件好的河、湖中,养殖一年可产珍珠5-8克/只,而静水水域中养殖3年才能产珠5-8克/只。  

5、充足的阳光照射,能够直接产生热效应,从而为育珠蚌及其饵料生物提供能量能源。光照对珍珠的颜色及其光泽也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可增加水中的溶氧,又可促进水体的运动和热量的传递。  

6、育珠水域土质以粘土最好,河土次之,黄土、砂泥土最差。池底要有适当淤泥。  

7、PH值在7-8是最透宜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质的分泌。  

8、溶氧一般夏季水体要大于5毫克/升,冬季要大于3毫克/升。  

9、蚌水域透明度以30厘米较好。  

10、蚌对水温的最适范围为18-28℃。

八、珍珠为什么长在河蚌里?

寄生虫、外物侵入体内,或本身有关组织发生病变的蚌,才会长珍珠.掰开一个蚌一看,它那贝壳的最里层,最艳丽最富有光泽,闪烁着珍珠般的光彩,这叫“珍珠层”,它是由外套膜分泌的珍珠质构成的.珍珠,也是由珍珠质构成的.

当寄生虫钻进蚌坚硬的“房子”时,蚌受到刺激,它的外套膜就会加速分泌珍珠质,将这个寄生虫包住,这样,时间久了就形成了珍珠.

有时,当一些沙粒或别的东西掉进蚌里,它们一时没法把它排出去,受了痛痒的刺激以后,就赶紧用外套膜分泌出珍珠质来逐层包围它.时间久了,沙粒外面被包着很厚的珍珠质,就变成一粒圆圆的珍珠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