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貉子是什么样子的动物最好带图解释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3-06-01 09:11   点击:77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貉子是什么样子的动物最好带图解释

貉子又名狸、土狗、土獾、毛狗、貉子,是哺乳纲、食肉目,犬科,貉属半冬眠,貉子皮的外形象狐,但双狐小,体肥短粗,四肢短而细,尾毛蓬松,绒毛长3-3.5cm针毛长5cm,体重6-10kg,体长850-82cm毛长17-18cm按产地可以分为北貉皮和南貉皮,北貉皮毛长绒厚,背毛呈黑棕或棕黄色,针毛尖部黑色,背中央掺尽可能较多的黑毛梢,它具有针毛具有针毛长、底绒丰厚、细柔灵活耐磨,光泽好,皮板结实,保温力很强的特点。还可拔去针毛,制作貉绒产品。多年以来貉子皮都是热门货,出口售价较高,虽然貉子产地遍布全国,但仍以乌苏里貉(北貉)质量最好。南貉皮主要产于长江以南各省,张幅较小,针毛短,被毛呈黄色或沙黄色,色泽鲜艳,由于经济价值较低,不适合家养,现在研究发貉皮价值规律即以家养的北貉皮为研究对象。

二、貉子长什么样

和狐狸差多了,好比粗粮和细粮。

三、冬天貉子突然死了你是什么原因?

天气天冷了吧

四、貉子毛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貉又名狸、貉子。毛狗、土獾等。主要分布于我国、丹麦、俄罗斯、日本、朝鲜、兰、蒙古等国家。我国分布极广,几乎遍及我国各省区。

一、生物学特性

(一)分类学地位

貉属脊椎动物门,哺乳纲,食自国,犬科,貉属的杂食性毛皮动物据报道,我国所产的貉,可分为乌苏里貉、朝鲜貉、阿穆尔貉、江苏貉、闽越貉,湖北籍及云南貉7个亚种。但习惯上将我国长江以北各省所产的貉为北貉,长江以南各省区所产的骆为南貉。

(二) 形态特征

貉体型肥胖、短粗、外貌似狐,头部吻短,四肢短而细。前足五指,第一指短而不能着地。被毛长而蓬松,两颊有淡色长毛,吻部灰棕色,服用生黑色长毛,突出于头的两侧,构成“八”字形黑纹,并向后延伸到耳下方。背毛基都淡黄或略带桔黄色,针毛尖端黑色,底绒灰褐色。体侧毛色较浅、呈灰黄或棕黄色。腹毛呈黄白或灰白,针毛细短,无黑色毛尖。四肢皆为黑褐色;昆毛蓬松,背面灰棕色,腹面色较浅,中央针毛有明显黑色。毛稍形成纵纹。公籍体重6~7公斤,体长59~65厘米,尾长15~17厘米;个别貉体重可达10公斤。我国北方貉体形较大,一般公络体重5~9.8公斤,体长50~82厘米,体高28~38厘米,尾18~23厘米,胸围的40~55厘米,针毛长9厘米,绒毛长6厘米;母貉体重4.5~8.5厘米,体长45~65厘米,体高35~50厘米,毛长15~20厘米,胸围35~50厘米,针毛长8厘米,绒毛长5厘米。我国南方各省的络体形较小。

(三)生活习性

野生貉常栖居于河谷、草原、荒山、荒地、丘陵和靠近溪流。河。湖的灌丛、丛林之中。喜穴居,利用自然的树洞、石缝、坟的空洞为巢,也利用狐狸、罐子、狼及其他动物的弃洞为巢,或与准同居一洞,有“一丘之络’之说。家养貉生活在笼舍、圈舍、棚舍内,也可居住在干草或蒿秆堆中,要求地方干燥。

貉是杂杂食性动物,食性很杂。野生貉常捕捉鱼、蚌、虾、蟹或老鼠为食,也食青蛙、鸟类、昆虫和其他动物的尸体、粪便等,还食各种浆果,粮食作物的籽实和各种植物的果实。根茎、叶等植物性食物。家养貉食物有鱼、肉、乳、蛋。血及其动物的下杂物,作物的籽实、糠麸、饼类。果菜类及饲料添加剂类等。貉的活动呈夜行性,白天在巢穴中卧伏、睡眠或躲在离洞穴不远的隐避地方。傍晚后或拂晓前出来活动觅食。其行动缓笨,时常弓背行走,奔跑很慢。能爬树和游泳。性情温顺迟钝、听觉不灵敏。活动范围狭窄,习惯于直线往返活动。常在洞口周围胡乱走动、造成足迹混乱不清,以此迷惑猎人的视觉。貉有集群特性。一般成对穴居。成年公、母貉与幼貉同穴时间较长,有的还与其他穴中幼貉同

居。

绝大多数貉排便都有固定的地方,不到处乱便,这种特性,称之为貉的集粪性。野生貉在洞口附近隐避的地方排便,一个巢穴有一个地点或几个穴在一个地点排粪。家养貉在笼舍内的一个角落里排便。貉有冬眠的特性。立冬后到次年二月,野生貉隐居在巢穴里,活动减少,少食、呈昏睡状态;消耗体内积存的脂肪.以度过饲料奇缺和风雪交加的严寒冬天。家养情况下,由于饲料供应充足,冬眠不明显,但也出现活动减少,食欲减退的现象。貉常受到狼、猪例等大型猛兽、猛禽的侵袭、是貉的天敌,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尤其要注意狼的侵害。

五、种植小麦时什么叫分蘖期和越冬期

分蘖期是小麦从开始分蘖起到拔节以前的整个生育时期,一般处于11月下旬至次年2月中、下旬,长达三个多月,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逐渐下降,北方冬小麦将陆续进入越冬期。

冬季小麦越冬科学管理的五点建议。

一、补施肥料,促进苗情转化。

专家提醒对于迟播,抢播而影响麦苗的冬前生长的麦苗,因其冬前分蘖不足,晚播加大播量,尽管群体大,但是个体小,次生根少的弱苗,如果不采用补救措施,将严重影响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形成。对于基肥施用不足的或者播期偏迟的田块,应早施肥,促进苗情转化。

二、进行中耕

因秋季雨水较多小麦田会出现板结,中耕具有破除板结,保墒防旱,提高地温,促进生长,断根控制旺和除草等多种功效。降雨,灌溉后都应对小麦进行中耕。特别是晚播小麦更应该及时行浅中耕划锄,划锄时要防止锄断根系和掩埋麦苗。对于播种较早的旺苗,要中耕断根,限制生长。

三,合理灌溉

做好冬灌是小麦冬季管理的重要环节,随着各地秸秆还田技术的落实到位,如果播种后没有及时的进行镇压,应进行早冬灌,既可以防止冷空气进入土壤危害根系,还有踏实土壤的作用,有效的防止悬根和冻害的发生。在天气持续干旱,土壤墒情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应积极抗旱灌溉,保证麦苗生长健壮。无灌溉条件的地方要及时镇压保墒,防止旺长。

四、注意防止旺长

秋季雨水多播种不能一次完成时,早播种的部分麦田因冬季气温偏高容易出现旺苗的问题,不仅不利于幼穗发育,造成穗小粒轻,还加大了倒伏,冻害的危险,对于这部分田块,应积极采取田管措施,控制旺长。冬前可进行深度中耕,并控制肥水的施用。镇压和喷施控旺生长调节剂也是较好的做法。

五、抓好病虫草害的防治

在进行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做好病虫害的监控工作,一旦发现要及时防治,控制好病原中心和虫害中心,防止蔓延。专家提醒在使用农药时切记不要根据经验用药,需按农药说明剂量严格使用和操作。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