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古人怎么养鸡:“长鸣鸡”最受欢迎 唐朝斗鸡盛行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3-05-30 00:19   点击:135  编辑:admin   手机版

春节前后,各种各样写“鸡”的文章可谓铺天盖地,但大多都是围绕“鸡文化”做文章,比如它为什么被称为“五德之禽”?为何叫“报时鸟”?为什么说它寓意吉祥、能镇宅、驱凶、辟邪?而具体到古人到底是怎么养鸡及其养鸡的风俗等等,却鲜有记述……

古人为什么将“鸡腿系绳”?

《越绝书》:“娄门外鸡陂墟,故吴王所畜鸡处。”

鸡是由野生鸡种进化成家禽的,考古发现证实,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中期,中国人已养鸡。古人是怎么养鸡的?学术界从“鸡”字的结构上,找到了蛛丝马迹。

现在大陆地区使用的“鸡”字是简体,而繁体鸡字则有“鸡”和“鸡”两种写法,右边可以写成“鸟”或“隹”。为什么会这样?可能是古人早期驯养的鸡尾巴有长短之分的缘故。“鸟”与“隹”都是鸟,两字同源,不同之处就是尾巴上的区别。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称,隹是“鸟之短尾之总名也。”这种短尾鸡,更像母鸡。

繁体鸡字的左边是“奚”旁。“奚”字由“爪”和“”上下相叠构成。从甲骨文来看,“爪”是手的形状,“”则是绳索系着的女奴。从这一原始字形结构分析,早期古人是用绳子将鸡腿或鸡脖系上,扣着来养的。这样,鸡就飞不了了,久而久之,本可以飞走的野鸡(雉)就成了家鸡,这种“鸡腿系绳”的方法是古人养鸡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甲骨文发现的各种“鸡”字,右边有变化,但左边一直是“手牵着绳子”。

到了春秋战国时,古人养鸡已很普遍。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中称:“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专门的养鸡场,《越绝书》记载:“娄门外鸡陂墟,故吴王所畜鸡处,使李保养之,去县二十里。”这里的“鸡陂墟”就是吴王家的特供养鸡场。

后来,散养和圈养成为古人养鸡的主要方法,晋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记载,刘邦当皇帝后,将父亲从徐州丰县老家接到都城长安,但其父不习惯,于是建了一座新丰城,和老家一模一样,还把老家养的鸡带来,即所谓“放犬羊鸡鸭于通涂,亦竞识其家”。由此可见,西汉初期鸡已开始散养。

汉代曾积极倡导农户养家畜家禽,据《汉书・龚遂传》,汉宣帝时的官员龚遂来到今山东的齐地时,看到当地不重视农牧业,便下令农家每户要栽桑种韭,养猪养鸡,其中要养母猪2头,鸡5只。汉朝时还出现了养鸡专业户,据刘向《列仙传》,住在尸乡北山脚下的洛阳人祝鸡翁,“养鸡一百多年,鸡有一千多只。”有学者因此认为,祝鸡翁是中国最早的一位养鸡专业户。

唐朝诗人杜甫《催宗文树鸡栅》诗曾写过他家圈养的鸡:“课奴杀青竹,塞蹊使之隔。墙东有隙地,可以树高栅。”由于圈养比散养更有利于环境卫生,杜甫为了让家里的鸡不乱飞,遂叫长子修鸡栅圈养:“织笼曹其内,令入不得掷。稀间苦突过,觜距还污席。”

古人烫鸡拔毛图(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像局部,摹绘)

河南南阳汉画像石中的《斗鸡图》,图中两鸡昂首瞪目,蹬腿张嘴,尾羽翘起,相视欲斗。

古人最喜欢养什么鸡?

《岭外代答》:长鸣鸡“一鸡直银一两”

先秦时,中国各地养鸡情况已有记载。据《周礼・夏官》“职方氏”条,东边的青州,包括今鲁南、苏北在内,“其畜宜鸡狗,其谷宜稻麦”。

古人养的鸡品种很多。《齐民要术》引《广志》称:“鸡有胡髯、五指、金f、反翅之种。”从受欢迎的程度上说,古人爱养的鸡有这么几种――

一种是A鸡。据《中国养禽史》,这种鸡出产于山东,体型大,善斗,是古代有名的斗鸡品种。《尔雅》称,“鸡,大者蜀”、“鸡三尺为A”。晋郭璞就此注称:“阳沟巨A,古之良鸡。”这里说的蜀地在山东境内,而不是四川,一个叫阳(羊)沟的地方,所产A鸡最出名。

另一种是“长鸣鸡”。此鸡因擅长打鸣而得名,报时特别准,且啼声长。《齐民要术・养鸡》引汉《广志》称:“吴中送长鸣鸡,鸡鸣长,倍于常鸡。” 古人养它,就是将它当报时鸟。中国很多地方有长鸣鸡。《旧汉仪》称:“汝南(今河南境内)出长鸣鸡。”又据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长鸣鸡,高大过常鸡,鸣声甚长,终日啼号不绝,生邕州溪(今南宁市)峒中。”而长鸣鸡,以今越南境内所产最出名。

越南长鸣鸡又名“潮鸡”,“九真郡出长鸣鸡”,“九真郡”为汉武帝于元鼎六年设置,位于今越南清化境内。南朝陈顾野王编的《舆地志》也提到这种鸡:“移风县有鸡,雄鸣,长且清,如吹角,每潮至则鸣,故呼为潮鸡。”移风县为唐朝安南都督府所辖,也在今越南清化境内。越南长鸣鸡是西汉时进献中原的,据《西京杂记》:“成帝时,交趾(越南)越隽献长鸣鸡。伺晨鸡即下漏验之,晷刻无差。长鸣鸡则一食顷不绝,长距善斗。”

在擅长打鸣的鸡中,金脚白鸡也很有名。唐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聚》引《广志》称:“白鸡金f者,善奋,并州所献。”并州为古九州之一,今天山西太原即属并州。

长鸣鸡身价远高于一般鸡。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禽兽门》“长鸣鸡”条称:“长鸣鸡,自南诏诸蛮来,一鸡直银一两。形矮而大,羽毛甚泽,音声圆长,一呜半刻。”长鸣鸡不仅善啼,且好斗,故古人也会把它当斗鸡养。

在古人所养的珍贵鸡种中,还有一种“长尾鸡”,这是古代皇家喜欢养的观赏珍禽。长尾鸡原产于朝鲜境内一个叫鸡林的地方,汉朝时进贡中原。《后汉书・东夷传》记载:“马韩有长尾鸡,尾长五尺。”在成都天回山东汉墓中曾出土过长尾鸡石像和形如斗鸡的公鸡陶俑。可惜,后来长尾鸡绝种了。

另外,在现代也是珍贵品种的乌骨鸡也是古人喜欢养的鸡种。与A鸡、长鸣鸡、长尾鸡均以公鸡受宠不同,乌骨鸡则以母鸡为佳,尤其是一种白毛乌骨鸡最受欢迎。乌骨药食价值俱高,为中医所青睐。《本草纲目・禽部》称:“有白毛乌骨者,黑毛乌骨者,斑毛乌骨者,但观舌黑者,则骨肉俱乌,入药更良。”中药“乌鸡白凤丸”就是古人发明的。古人养乌骨鸡相当普遍,唐朝诗人杜甫为了治自己的老年风湿病,家里便圈养着乌骨鸡:“愈风传乌鸡,秋卵方漫吃。”

古人为何更喜欢养公鸡?

《斗鸡颂》:“长筵坐戏客,斗鸡闻观房。”

宋朝农家养鸡图中所养的就是斗鸡(重庆大足石刻)

从史料所记来看,鸡最典型的用途是报时与斗鸡,而这两项都是母鸡所不具备的。斗鸡又称“打鸡”,其历史相当久远。据《列子・黄帝》,“纪子为周宣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可斗已乎?”经过纪子40天的训练,这些鸡“望之似木鸡矣”,相斗时别的鸡均不敢上,成语“呆若木鸡”即由此而来。

先秦时已出现斗鸡的各种招数。《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季氏、C氏斗鸡,季氏给他的鸡套上皮甲,C氏则给鸡安上金属爪子。有的还使暗招作弊,如鸡怕黄鼠狼(狸),有人就涂上黄鼠狼的油脂,令对手胆怯。《庄子・逸篇》即称:“羊沟之鸡……然而数以胜人者,以狸膏涂其头。”

到秦汉时,斗鸡活动更为活跃。《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博戏驰逐,斗鸡走狗”。刘邦的父亲就爱玩斗鸡,《西京杂记》称他:“斗鸡蹴g,以此为欢。”当时有钱人为了养出好斗的公鸡,花费很大。《西京杂记》还指出:汉初,鲁恭王刘余就好斗鸡、鸭及鹅、雁,还养了其他珍异禽兽,“一年费二千石”,相当于当时太守一年的俸禄。

斗鸡之俗在古代长期流行,曹植为此写过一篇《斗鸡颂》,描写当年斗鸡和观斗鸡的情形:“长筵坐戏客,斗鸡闻观房;群雄正翕赫,双翅自飞扬……”

唐朝斗鸡更盛行,唐玄宗李隆基就酷爱斗鸡。据陈弘祖《东城老父传》,“玄宗在藩邸时,乐民间清明节斗鸡戏,及即位,立鸡坊于两宫间,索长安雄鸡,金毫、金距、高冠、昂尾千数,养于鸡坊,选六军小儿五百人,使驯援教饲之。”由于皇帝喜欢,大家也都跟着学,“诸王、世家、外戚家、公主家、侯家,倾帑破产,市鸡以偿其值。”除了权贵,普通人也喜欢斗鸡:“都中男女以弄鸡为事,贫者弄假鸡。”唐朝还把斗鸡作为一种军训手段,推广到部队,认为斗鸡可激发士兵的斗志。

因为斗鸡兴盛,古代公鸡的受宠程度自然比现代大多了,比母鸡值钱。如在唐朝东都洛阳,老幼都喜欢斗鸡,家家都养三五十只公鸡。公鸡比母鸡贵出许多,有的一亩田才能换到一只斗鸡。

最后要说的是,古代不分城市、乡村,家家都会养只公鸡,除了图公鸡能司晨打鸣、用于交配外,古人还认为公鸡能驱凶辟邪。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