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蒲苇是灌木吗(观赏草品种?)

来源:www.yangzhi8.com.cn   时间:2023-04-27 07:17   点击:103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观赏草品种?

1、蒲苇

蒲苇,禾本植物,丛生,圆锥花序大,雌花穗银白色,具光泽。花穗丰满,好似羽毛,十分好看,备受花艺宠爱。花期为每年9-10月。

2、蓝羊茅

蓝羊茅是一类丛生状常绿的冷季型观赏草。叶子直立平滑,叶片强内卷几成针状或毛发状,大多呈蓝色,具银白霜。适合作花坛、花镜镶边用。

3、玉带草

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因其叶扁平、线形、绿色且具白边及条纹,质地柔软,形似玉带,故得名,是盆栽和制作小型盆景的材料,可陈列在室内书桌、阳台等处。花序可做切花。

4、狼尾草

禾本科狼尾草属,因花序似狼尾而得名。狼尾草多丛生,地上部可形成株型优美的圆形叶冠,夏季大量花序开放,飘逸弯曲,状如喷泉,极为美观。

5、细叶芒

多年生草本,顶生圆锥花序,花期9-10月,花色由最初的粉红色渐变为红色,秋季转为银白色。是一种外形比较高大的观赏草,可作花镜点缀,也可作护坡固土材料。

6、金叶石菖蒲

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全株具香气。硬质的根状茎横走,多分枝,叶剑状条形,有光泽。花茎叶状,扁三棱形,肉穗花序,花小而密生,花绿色。可带状或成片种植,营造夺目的地被景观,也可与宿根花卉、花灌木、观赏草等搭配。

7、黑麦冬

黑猫冬是自然界少有的黑色植物,为百合科沿阶草属,植株矮小,叶线形,黑绿色,浆果蓝色。可成片栽于风景区的阴湿空地和水边湖畔做地被植物,也能作为盆栽观叶植物。

8、矢羽芒

多年生草本,叶片较宽,深绿色,深秋叶色变红,呈拱形向地面弯曲,最后呈喷泉状。顶生箭羽状花穗,花序银白色至深粉色。主要作为园林景观中的点缀植物,可单株种植,片植或盆栽观赏效果理想。

二、蒲苇有毒吗?

无毒。

蒲苇对人类完全无害,花粉不会让人们过敏,也没有臭气或是独特的味道影响人们的嗅觉;而且它的茎部和顶部的绒毛,还可以用来编制漂亮的手工艺品,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一是蒲苇对环境要求不严格,且繁殖能力比较强,种子随风飘荡传播迅速,很容易落地生根并结成一簇簇的“芦苇荡”,编织起致密的“芦苇网”,并且它生长的比较高,会迅速抑制其他物种的生长;二是蒲苇的茎部和顶部水分含量不高,容易引起大面积的火灾(中国农村到现在还喜欢用芦苇杆来引火就是这个道理);三是芦苇会抑制地面的灌木和蕨类植物的生长,且由于它自身形成的网络密度高形成了“庇护所”,对于植物有害的啮齿类动物(主要是负鼠和老鼠)在其间可以愉快的“穿行”而不受到敌人的威胁。

三、林良《蜻蜓》的艺术特色?

“院体”花鸟画为适应宋代帝王宫廷需要,注重华贵细腻、色彩绚丽富贵的风格,尤其是题材以宫廷苑囿中华贵锦绣的珍禽异鸟、名花奇石为主,“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弯凤孔翠,必使之富贵;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鹜,必见之幽闲;至于鹤之轩昂,鹰隼之击搏,杨柳梧桐之扶疏风流,乔松古柏之岁寒磊落,展张于图绘”。(《宣和画谱》卷第15.四库全书第812册,P57,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版)道出了宋代宫廷绘画的模式,也揭示了宫廷花鸟画艺术的社会性与阶级性。

然而林良不再囿于宫廷苑囿中的珍禽异鸟、名花奇石,而是继承了徐熙“多状江湖所有,汀花野竹、水鸟渊鱼”的文人风格,描绘各类雄健壮阔、天趣盎然的荒滩田野间的雁、鹰、鹤野禽以及汀花、蒲苇、水草等。林良善于描绘飞鸣饮啄等不同姿态的禽鸟,尤其是画鸟之羽毛,层次分明。其画不事浓艳而醉心于水墨,不求工而见工于笔墨之外,李空同曾有句诗云:林良写鸟只用墨,开缣半扫风云墨;水禽陆禽各臻妙,挂出满堂皆动色。与当时山水中流行的古木寒林题材一样,能放笔纵横,如意挥写,追求一种超然的林泉之趣,以标榜其风雅。林良曾描绘过芦雁飞行、栖止、偎依、嬉闹等等多种情态,各方面展露大雁聚居、群飞、惊觉、坚韧的秉性,这类作品的取材、立意都充满了民俗趣味,画法豪放,体现了他平民化的贵族品味,充分表达出他的情怀意趣。如《雪景芦雁图》轴(现藏烟台市博物馆),表现一双大雁在寒冷雪天的苇塘边暂时歇息的场景,整个画面突出了一个“饥”,强调一“寒”。 宣德以后明宪宗执政期间正值整个宫廷绘画的“文人画化”倾向,林良借机将文人画的气质引入画中,并且加以重新诠释,创造出注重笔情墨趣,简逸悠淡的绘画格式。

俞建华在其《中国绘画史》中曾指出:文人画者以气韵为主,以写意为法。林良“以书入画”响彻整个画坛,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引入草书到绘画创作当中的“院体”画家,在当时的宫廷绘画当中,他的水墨写意花鸟画水平被推为最高。《灌木集禽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有林良的行草书款。这件作品落款十分简单,只有草书的“林良”二字。林良在画作上的署款以行草书为主。自识“东广林良”。钤“以善图书”印。林良“文人画化”的花鸟画比文人画多了几分雅气,比院画多了几分放逸,形成一种与众不同的美学效应,因而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睐,经常有陈宪章、明萧镃、李梦阳等雅士为林良题诗,林良画作自题诗不多,他的《古木苍鹰图》(现藏南京市博物馆)轴有陈白沙题诗:落月平原散鸟群,秋风爽气动秋旻。江边老树真如铁,独立槎栎一欠伸。

自宣德年以后,由于宫廷美术的“文人画化”,林良后期不乏“以气韵为主,以写意为法,以笔情墨趣为高逸,以简逸悠淡为神妙”的作品。林良醉心于水墨花竹、水边沙外凫鸭鹭雁等江湖荒野之景,以标榜其风雅。他驻足于各类雄健壮阔、天趣盎然的水陆禽鸟、苍松及古树等山野江湖景色。每幅作品简练而富有深意:1.不乏“心意”。当你驻足思索,会发现整幅画所表现的不再只是双雁,似乎双雁是现实中真人的写照,突出了这个人的“饥”和“寒”。由此挥发出林良由“物意”转为“心意”的凸显,重“心意”而薄“物意”。2.“意境”的释放。林良不去画宫廷苑囿中华贵锦绣的珍禽异鸟、名花奇石去迎合帝王,而去画寒冬中双宿双栖的孤雁?那些生活在上层阶级的达官贵人在饮酒当歌的同时,有多少劳苦大众在呻吟中挣扎?林良身为御用画师衣食无忧,但作为一个爱国的子民,他在采风中对所碰到的这每一个场景都历历在目,感触尤深。但是他充其量是一个帝王娱乐的工具,即便他再怎么关心民间疾苦,也只是敢怒不敢言。然而,他手中之笔却道出了心中所思,也使林良获得了较以往宫廷苑囿中截然不同的鲜有的素材。因此在林良整幅画里看到的不仅是审美主体对外在审美物象的描绘,而更多的是他自己内在心灵的抒发。林良对于美的追求不再囿于客观物象本身的形似、神似,而是在其客观美的创作中融入了其主体本人的所思所想,他笔下的美更多的是本人对自身思考的流露与外化。这应该就是“意境”的释放。3.“笔意”的转变。林良后期“文人画化”的作品里,不再以单纯简劲的线条、艳丽华贵的设色意象来表现,而是转向于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

林良更发展了笔和墨的技巧,独具艺术特色,创造出“文人画化”的水墨写意花鸟画风格,其水墨写意花鸟画成为花鸟画坛的主流。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