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养殖牛蛙属哪个部门管?
农业农村部和国家林草局发出《关于进一步规范蛙类保护管理的通知》。《通知》表示,根据专家研究论证意见,对于目前存在交叉管理、养殖历史较长、人工繁育规模较大的黑斑蛙、棘胸蛙、棘腹蛙、中国林蛙(东北林蛙)、黑龙江林蛙等相关蛙类(以下简称“相关蛙类”),由渔业主管部门按照水生动物管理
二、牛蛙的养殖技术和管理?
1、蝌蚪管理:蝌蚪可以说是牛蛙的最初形态,而我们在管理蝌蚪的时候,一定要定期的做好巡查方面的工作,也要做好观察蝌蚪的活动情况与蝌蚪进食方面的情况,然后我们在做好一定的记录。也要做好控制养殖池水的温度以及深度,管理好水质方面的问题,还要保证水质比较干净清澈。做好蝌蚪的疾病预防工作。然后再加强饲料的管理,对于蝌蚪的异常情况我们也要及时的作出一些相应的措施。其中里面比较严重的那就是浮头,而浮头则又是代表着溶氧的不足或者是氧气方面过量,所以,我们也要及时的调整好养殖池当中的溶氧含量。
2、幼蛙管理:幼蛙可以说是蝌蚪成功蜕化成青蛙的一个基本模样,这个时候,幼蛙的身体是比较虚弱的,再加上它的抵抗能力比较弱,如果出现管理不善的话,幼蛙就会非常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而在幼蛙时期的时候,饲料是可以选择投喂少量的一些肉食,比如说蚕蛹干和动物内脏等等,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投放量,千万不要投放的太多,如果幼蛙吃的太饱的话,是非常不利于营养的吸收与后期的一些消化。而幼蛙的生长则要控制好一定的温湿度,也要做好分类的一些措施,天敌与疾病的防治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但如果是要进行越冬的话,越冬管理可以说是一个首要的任务。
3、成蛙管理:随着幼蛙的一些生长,它们的体型慢慢的就会越来越大,这个时候,我们是需要根据成蛙的体型重量等来进行合理的调控养殖的密度,通常情况下,养殖密度大概是会在三十只/平方米左右的。而在到达成蛙期以后,牛蛙的生长能力是会出现加强,越来越有一些活力,而且它们的跳跃能力也会一步步的进行完善。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养殖池周围的一些防逃措施才行,然后去提高围墙的高度,防止出现成蛙会跳出养殖池的现象。成蛙的生长温度比较适应在二十五度左右,而在控制水温的同时,夏季的时候也要做好一定的遮阳遮阴的工作,防止出现阳光会直射在牛蛙的皮肤上面,从而会出现灼伤。成蛙在达到产卵期的时间可以说是与天气的变化有着非常大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是会在二十二度以及以上的晴天的时候,是会在早上开始进行产卵的。
4、亲蛙管理:成蛙当中可以选择生长能力强的来作为繁殖留种的蛙,而这种蛙也就是亲蛙,再加上亲蛙一般情况下,体型比较大,重量也会比较高。并且亲蛙的繁殖生长也是非常需要一些空间的,所以,亲蛙在进行管理的时候,每平米的数量是千万不要超过两只。
三、我是四川南充人,有一亩半塘田-想养牛蛙但不知那里有种源,牛蛙养殖技术及市场销路如何?
一、牛蛙的人工繁殖 1、种蛙池的构造:面积以10?15平方米为宜,池深1米左右,水深60?80厘米,以水泥结构为佳,池底可高低不平,水位有深有浅,食台固定于一处,池周围设防逃网或防逃墙,池中央可设置一定面积的陆地和产卵区,产卵区约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水深保持10厘米。 2、种蛙来源与培育:选择体重在0.5千克以上,年龄2龄以上的青壮年蛙作种,雌雄比例为1:1,每平方米放养1对,4?5天后开始摄食。已驯食的种蛙,投喂配合饲料,日投饲率为3?6%,临产前投喂一些蚯蚓、蝇蛆、小杂鱼虾等动物性饵料。没驯食的种蛙投喂动物性饵料,日投饲率为5?6%,最高可达10%以上。一般分早晨和下午两次投喂。同时用黑光灯引诱昆虫,增加补充饵料。培育期间,应看天气的变化;不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同时要有适当的阳光照射,尤其是产卵季节。 3、产卵孵化技术:牛蛙产孵期在5?9月份,产卵可分自然产卵和人工催产两种,雌蛙催产剂量为牛蛙或青蛙脑垂体4个+HCG600单位+LRH?A250微克/斤,雄蛙剂量减半,采用一次性注射。在水温20?30℃时,一般经40小时,开始抱对产卵,产卵后20?30分钟即可轻轻捞出卵块放入孵化池孵化。孵化池以水泥池较好,面积几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水深20厘米,水质要清新、无污染,池上方要遮盖好,防止水温骤变。每平方米可放卵6000?9000粒,在水温25?32℃、气温20?32℃时,经两天半就可孵出蝌蝌。 二、蝌蚪的养殖技术 1、蝌蝌池的构造:水泥池、土池均可,面积可大可小,小者几平方米,大者几十平方米或更大,小池以保持30?60厘米水深为宜,大池深可在1米左右,蛙场应建成规格不一的配套的蝌蚪池,以便分批容纳不同时期的蝌蚪。内池应有进出水设施,做到排灌自如,在水面10厘米处置一饵料台,另在池中放些浮性物体供变态后的幼蛙休息。 2、蝌蚪的饲养管理:蝌蚪孵出后留在原池内饲养1个月左右。脱膜后3天开始投饵,每天2次,每次每万尾蝌蚪一个蛋黄,第5天后投喂一个半蛋黄,加少量豆浆。随着蝌蚪的长大,池水逐渐加至30?40厘米,饵料改为鱼粉、米糠、豆渣等,日投饲率5%,10天后增加到10%,15天增加到15?18%,3?4天换水一次,经一个月饲养,蝌蚪可达4?5厘米长。此时将蝌蚪转入已消毒、培肥的较大面积的土池,每平方米70?100尾,池内水深1米左右,池底平坦,有一定的倾斜度,淤泥少。每天投喂2次,以配合饲料为主,适当施肥。经40?50天的培育,蝌蚪个体可达50克,开始变态成幼蛙。 三、幼蛙的养殖技术 1、幼蛙池的改造:以潮湿、温暖、背风向阳、人为干扰少的地方建池较好,面积不宜过大,大者几十平方米,小者3?5平方米,驯食幼蛙的,以小池为好。土地、水泥池都可以,池深60?70厘米,池周围要用1米高的纱窗布围住以防蛙外逃及敌害入侵,池内只放一个饵料台,饵料台四周用木条作成框,中间用纱窗布绷紧。 2、变态幼蛙的收集:蝌蚪长出后腿后,用网从蝌蚪池中捞起,适当集中到小一些的水泥池或土池中去,继续投饵,前腿长出后不再摄食,直至尾巴消失,此时将幼蛙捞出放入幼池或驯化池,每平方米100?500只,池内水深10?20厘米。 3、幼蛙的人工驯食技术: (1)前期培育:刚变态的幼蛙体质较弱,须经7天左右的前期培育,使之身体强壮,有一定的营养积累后再驯食。前期培育主要用活饵料,以蛆和小杂鱼为最好,每100只蛙每天投喂100克左右。 (2)食性驯化:以长条形的小杂鱼或蛆作引诱物质,由少到多掺和加死饵或颗粒饵料,直至最后全部投喂颗粒饲料。也可直接用颗粒饲料驯食,此时应降低水位至浅水区刚浸入水中,而深水区幼蛙后腿不着底,将颗粒饲料撒在浅水处,幼蛙的活动使颗粒随水而动,引诱幼蛙摄食。驯食一段时间后,可将大个体幼蛙带动未驯食的幼蛙摄食,这样可缩短驯化时间。 4、幼蛙的饲养管理 (1)将驯化池的幼蛙按大小分开,分稀,每平方米100只左右。 (2)有条件的地方,幼蛙可转入室内饲养。 (3)注意防寒防暑,牛蛙最适生长温度为22?28℃,最高不超过35℃,最低不低于20℃(冬眠除外)。高温季节,室外适当遮阴,室内保持通风。冬季,室外幼蛙池要盖塑料布,最好再加一层稻草,经常加注一些井水,保持水温在10℃以上。 (4)定时投饵:适温期间,每天2?3次,日投饲率3?5%,在投喂配合饲料的同时,也可间或投喂一些新鲜的饵料。 (5)室内养殖,每天换水,清洗食台。室外土地,注意水质不能过肥,经常加注新水。 (6)注意观察,做好防病、防逃、防敌害工作。 四、成蛙的养殖技术 1、成蛙池的选择和设计:成蛙池的要求不及幼蛙严格,面积也可大一些,水的需量不大,但要有可靠的水源,要保持池中有一定的水深,室外越冬池水深应保持1米左右,池的周围最好不设置可供蛙用力跳跃的陆地或其它硬物,水深至少在牛蛙后腿踩不到底的深度上。池壁要高出水面30厘米左右,再在池壁上围一圈向内倾斜的20厘米高的纱窗布。池内不应设置隐蔽的死角或洞穴。 2、商品蛙的半精养技术:室外的鱼池、洼池、稻田、藕塘等面积较大,蛙较分散,多以天然饵料为主,颗粒饲料为辅。池中设几个浮于水面的饵料台,按精养方式投饵。同时用黑光灯诱虫,为没有在饵料台摄食的牛蛙补充。放养密度不宜过大,每平方米10?30只左右,视饵料条件决定。 3、牛蛙的室内集约化养殖:日常管理大体与幼蛙相同,但放养密度不一样,体重100克以上的每平方米50只,可一直放养到商品规格,若体重不足100克,密度可稍大一些。在22?28℃条件下,每天投饵2?3次,日投饲率为3%(新鲜饵料为10%)。体重约在200?250克左右时,可补投一些新鲜饵料以补充维生素。 4、牛蛙的加温养殖:引进热源,创造适宜的温度条件,打破牛蛙的冬眠期,使牛蛙常年摄食生长。热源有地热水、工厂余热水、锅炉加温、电加温等,无毒害的热源可直接作为饲养用水,有毒害的热源可处理后利用或通过管道间接加热池水。加温养殖一般在低温季节养殖,唯有注意加温的温度在适温范围内。 五、牛蛙的病害与防治 1、腐皮病:一般危害10?50克的幼蛙,7?9月流行,症状表现为:头部两眼之间表皮破烂、发白,形如撞伤。之后背部发现有小白点,再几天皮肤溃烂,甚至露出肌肉和骨头,腹部及四肢关节先后发红,随后局部溃烂,终至死亡。可用链霉素浸泡病蛙15?20分钟,2?3次即可达到显著疗效,用20ppm高锰酸钾浸泡病蛙15分钟可抑制病情。 2、红腿病:患病蛙后腿无力、发抖,大腿腹面与前肢之间皮肤充血发红,头部伏地,不吃不动,3?5日死亡。定期进行池塘消毒可预防此病,用3%的食盐水浸泡15分钟可治愈。
四、牛蛙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
一般幼蛙养上一年之后其性腺就发育成熟了,一只成年幼蛙的标准体重能够达到250g以上,一般达到这个标准就可以上市售卖了。
成年幼蛙的进食对象一般多为小型昆虫及水生动物,像蚯蚓及小虾等都可以是它的食物,如果幼蛙经过饲料驯化后它也是可以改变食性的,可以将蚕蛹等家畜的内脏给其作为饲料喂食,因为牛蛙是昼伏夜出,属于夜行动物,所以我们的喂食时间尽量在晚上,一般都是傍晚进行喂食,喂食就要一次性喂足,因为如果饲料不够的话其会出现互相抢食以及互相残杀的现象,而且饲料不能太单一,否则会导致其营养不良,从而发生维生素缺乏症,一旦患上这类病很容易引起牛蛙的皮肤病。
五、牛蛙养殖政策?
第一条整治对象及内容全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内一律禁止养殖牛蛙,已有的牛蛙养殖场一律限于2022年6月30日前予以退养或者关闭拆除;在全市范围内对证件不齐、占用破坏耕地、污染治理设施不全或者养殖污水排放未达标的牛蛙养殖场,一律限于2022年7月31日前予以退养或者关闭拆除。
第二条整治时间及要求各乡(镇)场要按属地管理原则,组织对本辖区内的牛蛙养殖情况进行排查并登记造册,建立相关工作台账,开展集中整治。2022年6月15日前完成摸底排查造册,6月中旬起集中力量开展整治。林业、农业、海洋与渔业、环保、水利、国土等有关部门要宣传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强化监管、加强配合。对未在规定期限内退养及关闭拆除的,逾期将由相关部门及养殖场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农林场依法采取强制措施予以退养或关闭拆除;涉嫌违法犯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