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蛙蝌蚪期弯体病的防治有什么技术呢?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蛙体抗病力,合理放养放养密度应适当,密度过大会使林蛙抗病力下降。 保证林蛙的摄食量和饵料质量饵料的质量和投饵方法是增强林蛙体质和抗病力的重要措施。为此应坚持“四定投饵”。 定质:饵料应营养全面、新鲜、适口性好,不含病原体及有害物质。 加强日常管理。坚持每天查看,及时清除污物及敌害,随时清洗饵料盘,清除残余饵料。夏季要防暑降温,搭设遮荫棚,冬季防寒防冻。
防治技术是经常换水改善水质,消除重金属盐类;补充富含钙和维生素的饵料。
要及时的去除水中的重金属元素,也要及时的补充钙元素和微量元素,最好选择优质的饲料。
大家好,这里是复花聊汽车!希望今天的回答对大家提供一点帮助。
大家都很清楚在林蛙得幼年时期是蝌蚪形态,可是蝌蚪形态就不会有疾病的发生吗?很显然这个答案是否定的,在蝌蚪期也会得弯体病,这种病甚至会影响林蛙后期的生长,甚至会造成林蛙在蝌蚪期就死亡。所以接下来就是针对林蛙蝌蚪期的弯体病相关症状以及防治办法的讲解。
【第一点症状】:主要症状体现为蝌蚪身体呈“S”形,全身僵硬。在发现这种症状的时候就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可能我们在平常很难注意这种事情,但是当一群蝌蚪出现时却有少数的活动僵硬、不自然,那么我们就可以对比出患病蝌蚪的不正常所在。
【第二点病因】:1、因为水中重金属含量过多,危害蝌蚪神经与肌肉;水中含有许多微量金属杂质,在质量处在正常区间内的时候对于蝌蚪的生长没有影响,但是一旦微量元素超标,就会对处在蝌蚪期的林蛙造成伤害,从而导致弯体病。2、还有一种原因就是钙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缺乏,导致神经肌肉活动异常,从而产生“S”形弯体病。任何生物的生存都需要营养物质的供养,林蛙在蝌蚪期也是一样的,如果营养物质缺乏也会导致弯体病。
【第三点防治方法】:面对这种问题我们也有相对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例如:1、经常换水改善水质,去除重金属盐类;2、补充富含钙和维生素的饵料。依据病因寻找解决办法能够更好的预防弯体病的发生,从而在林蛙的蝌蚪期就保障其成长。
根据上面的对林蛙蝌蚪期的弯体病症状、病因以及防治方法的描述,希望能够对朋友们提供一些帮助。
2○2O年养林蛙让养吗?
国家应该扶持,它可以保正他的成活率,还可以抓昆虫,利国利民
好像是保护动物吧。这个你要看国家的政策。
野外半人工(散放)养殖林蛙是当前东北地区发展较快的一个产业。林蛙养殖必须要了解它的两栖性、食性、繁殖习性,满足其生长和繁殖条件才能养殖成功。
林蛙是典型的水陆两栖性动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蝌蚪期和冬眠期在水中生活,而变态后的幼、成蛙的活动期在陆地生活,两栖生活的时间分别为6个月左右。林蛙每年春天完成冬眠和生殖休眠以后,沿着溪流沟谷附近的潮湿植物带上山,开始完全的陆地生活。林蛙对栖息的森林类型有一定选择,喜栖在林内郁蔽度大、枯枝落叶多、空气湿润的植被环境。如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林内有高大的乔木,中层灌木和低层蒿草的三层植被遮阴。林蛙不喜息在针叶林内,特别是落叶枯林下。林蛙对山林的方向也有一定选择,春季气温低,林蛙喜欢在温度较高的南坡活动;盛夏时节林蛙喜欢在山林的北坡活动。林蛙在林中活动有一定范围,一般以越冬和产卵地为中心,向外1~2公里距离,否则林蛙找不到适合的越冬场所而死亡。林蛙一般不越过山顶,但对低矮山岗也能越过。
林蛙在水中产卵,对产卵场所有一定选择,主要选择水层浅、水面小的静水区产卵。产卵场地多是泥质水域,有石块、植物茎秆等残杂物,水质呈微酸性或中性,pH值为5.5~7.0。蝌蚪期完全生活在水中,林蛙在5℃时开始产卵,蛙卵在水中受精、孵化并发育成幼蛙。林蛙产卵的最适温度为8~10℃。水中的溶氧量多少对蝌蚪和成蛙越冬的影响很大,水中溶氧量不足会使大量蝌蚪及越冬蛙死亡,水深是影响林蛙越冬成活率的关健因素。当气温降到5~10℃时,林蛙开始下山入水冬眠,气温继续下降,水温降到3℃~5℃时,林蛙向深水域转移,进入长达4~5个月的深度休眠阶段。林蛙越冬水深要在1~2米,在冰下有较深的流动水,才能安全越冬。
一、林蛙的抱对产卵
第二年春天,(3月底4月初,各地区并不相同),气温升至10℃左右时林蛙即从冬眠中复苏,开始鸣叫。这时要将林蛙从越冬池中取出,按雌雄比例1∶1放置于产卵池中抱对产卵。产卵池水深15~20cm左右密度为30对/平方米,产卵池中要设置隐蔽物,池底要求平坦、无污泥。产卵高峰期为凌晨4~5点左右,白天一般不产卵。
二、卵的孵化
蛙卵产出后,卵团吸水膨胀,隔2~3小时后,可以捞出放于孵化池中进行孵化,不是同一天产的卵不可放于同一池中孵化。应注意卵团不能捞出太早,否则会影响受精率。孵化池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氧充足,池底要干净无污泥,若卵团沾有污泥后会影响孵化率。孵化池水深在20cm左右,白天可适当降低水位,有利于水温上升,缩短孵化时间。卵团孵化后期,蝌蚪已基本成形,这时不能进行移动或运输。如果移动或运输会造成蝌蚪提前出膜,产出畸形蝌蚪,影响蝌蚪成活率。
三、蝌蚪的饲养管理
卵团经过5天左右时间的孵化,蝌蚪就会陆续从卵胶膜中出来,这时的蝌蚪以自身的卵黄为营养,不需要喂食。蝌蚪出膜一周后即开始投喂人工饵料,开始以泼洒豆浆、蛋黄浆为好,以后逐渐投喂煮熟的玉米粉、麸皮、青菜、鱼粉、猪肺等饲料。前期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动物性饲料为辅,后期以动物性饲料为主植物性饲料为辅。植物性饲料有利于蝌蚪个体的生长,动物性饲料有利于蝌蚪的发育变态。蝌蚪的饲养密度前期以1000只/平方米为宜,以后随着蝌蚪的长大要根据蝌蚪的大小进行分池,降低密度。分池时同样大小的蝌蚪在同一池中饲养。
前期投喂饵料每天一次,量以池中略有剩余为宜。量不能过多或过少,过多则在水中腐败变质影响水质,过少则蝌蚪不能吃足影响生长发育。后期每天投喂两次,量也以池中略有剩余为好。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要逐渐增加。从开始投喂饵料以后要经常换水,并要定期消毒。蝌蚪经过30天左右的养殖,就开始长出后肢进入变态期,以后再逐渐长出前肢。鳃开始萎缩,逐渐改用肺呼吸,尾巴逐渐变短直至消失,此时变态成幼蛙,在陆地生活。
四、幼蛙的养殖管理
蝌蚪进入变态期以后,要在尾巴消失之前将变态的蝌蚪转至预先消毒好的幼蛙池的水坑中养殖,让其变态。这时蝌蚪的放养密度为200只/平方米。刚变态的幼蛙,靠吸收尾巴的营养来生活,不需要投喂饵料幼蛙的尾巴完全吸收以后,要开始投喂2~3月龄的小黄粉虫或1~2日龄的蝇蛆,并且用灯光引诱天然昆虫为辅助饵料。投喂时间为早晨和傍晚各一次,投喂量以场地中略有剩余为宜。并注意不要投进水坑中。幼蛙进池后,每天要根据场地中土壤的情况及时洒水,场地中既要保持潮湿但又不能有太多的积水。同时洒水的时间也要与投喂饵料的时间相隔2小时左右。阴天、雨天可少洒水或不洒水,晴天多洒水,炎热的夏季每天要洒2~3次水。场地中要定期用漂白粉进行消毒,特别是夏秋炎热的季节更要注意。投喂的饵料要保持清洁,定期加抗菌素拌料投喂,同时饵料也要多样化,不能单一。每天要进行巡池,观察蛙的生长情况,以及是否有敌害、逃逸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救。林蛙的主要敌害有鸟、鼠、蛇等,以鼠害最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