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蚂蚱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
蝗虫(locust)数量极多,生命力顽强,能栖息在各种场所。在山区、森林、低洼地区、半干旱区、草原分布最多。植食性。 大多数是作物的重要害虫。在严重干旱时可能会大量爆发,对自然界和人类形成灾害。 幼虫只能跳跃,成虫可以飞行,也可以跳跃。大多以植物为食物。 人们常说的蚂蚱只是蝗虫的幼虫,并不是单独的物种。 另有一种常见昆虫草蜢,又名蚱蜢,在中国北方也称蚂蚱,属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蝗科,蚱蜢亚科。俗称扁担勾。常易同蝗虫幼虫混淆。
蚂蚱的适宜发育温度为25~32℃,相对湿度为85%~92%,土壤含水量15%~18%,低于14℃或高于40℃时,蚂蚱逐渐停食死亡。在气温达到28~30℃时,蚂蚱卵开始孵化,先准备无毒土壤和锯末粉按1∶2搅拌,含水量为20%~30%,铺3~5厘米的土在器皿中拍实,然后将蚂蚱卵布于土上,盖上约1厘米厚的混合土。最后,器皿上再罩上一层薄膜,每半天检查1次,发现小蚂蚱后,用软毛刷将其刷到棚内的食物上,经10~15天孵化出小蚂蚱。刚出土的小蚂蚱喜食鲜嫩的麦苗、玉米苗、杂草等单子叶植物,但食量很小。1~3龄的蚂蚱应注意防雨,蚂蚱从出土到成虫约需27~35天,这期间每5~7天蜕1次皮,共蜕5次;5龄以后的蚂蚱逐渐开始交配产卵,每只蚂蚱约产卵70~100粒。为了取食和生殖布卵,蚂蚱有喜欢群居和迁飞性,所以蚂蚱羽化后至产卵前应给予适当的干扰,令其迁飞,以便提高产卵数量和质量。产下的卵在上冻前应在产卵区加盖一些麦糠、杂草等保温、保湿,防止冻裂。生长期的成年蚂蚱如果不做种要及时出售。
平时看看日出日落,无聊时玩玩蚂蚁小虫,闲暇时喝喝咖啡,睡个午觉。。。 就在这时一只大脚压下,扑。。。 蚂蚱的一生结束了
结论: 蚂蚱喜欢生活在没有人的 环境
无污染的草地、庄稼地,温暖舒适的环境。 蚂蚱的适宜发育温度为25℃~32℃,相对湿度为85%~92%,土壤含水量15%~18%。低于14℃或高于40℃时,蚂蚱会逐渐停食死亡.
温暖、有清草
蚂蚱就是一个神经病
二、蝗虫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至少3条
蝗虫属于陆地生活的特点是:①蝗虫是通过气管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气门是气体进出的一个门户,适于陆地生活;②蝗虫还有两对翅,前翅革质、狭长,有保护作用,后翅柔软宽大,适于飞行;③体表有外骨骼,具有保护和支持以及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的作用,这是节肢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主要原因;④有一对复眼,对昆虫的取食、生长、繁殖等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对于复杂的生活环境,其视觉还不能算是发达.
故答案为:①蝗虫是通过气管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气门是气体进出的一个门户,适于陆地生活;②蝗虫还有两对翅,前翅革质、狭长,有保护作用,后翅柔软宽大,适于飞行;③体表有外骨骼,具有保护和支持以及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的作用,这是节肢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主要原因
三、灰蝗虫有哪些生活习性?
《昆虫记》灰蝗虫的特点和生活特征是体型,体长35.5-41.5毫米,雌成虫39.5-51.2毫米。体通常为绿色或黄褐色,常因环境因素影响有所变异。颜面垂直,触角淡黄色。
灰蝗虫以植物叶片为食,喜食芦苇、稗草、白茅、狗牙草及蒿类植物,虾须草和海蓬子。前胸背板中隆线发达,从侧面看散居型略呈弧形,群居型微凹,两侧常有暗色纵条纹。
灰蝗虫的生活习性。
灰蝗虫是夜伏昼出,无明显趋光性。当灰蝗虫密度大时,由于相互感觉而形成条件反射,加剧活动,灰蝗虫容易形成群聚、静伏、拥挤,然后向某一方向跳跃群迁。成虫与蝗蝻的食性相同,均为植食性,而且成虫期补充营养强烈,约占一生总食量的75%以上。
四、蝗虫主要有什么样的特质?
蝗虫在昆虫中体型较大,它们的口器非常坚硬,后足上的肌肉健壮发 达,前面的翅膀坚韧,善于飞行。蝗虫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分布相当广泛, 尤其是在平原和海拔比较低的地方。蝗虫是对农业生产危害最大的昆虫, 尤其是在蝗灾之年,其破坏性令人瞠目。蝗虫属于植食性昆虫,它们最喜 爱的食物就是肥硕的叶子,粟、稻、玉米、青菜等众多农作物,以及芦苇、 狗尾草等杂草也可以成为它们的食物。成虫的破坏力更大,它们喜欢咬食 植物的叶和茎,食量还很惊人,有时甚至能将农作物吃得只剩秆。而旦, 蝗虫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大多喜欢群居,在蝗虫密密麻麻地成群迁飞时, 对农作物的损害更为巨大。尤其是在干旱年间,气候干燥,水面缩小,荒 地面积增加,这为蝗虫的繁殖提供了巨大的有利条件,也使得在干旱年份 最容易发生蝗灾。
蝗虫,俗称“蚂蚱”,属直翅目,包括蚱总科、蜢总科、蝗总科的种类,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我国有1000余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蝗虫主要包括飞蝗和土蝗。在我国飞蝗有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3种,其中东亚飞蝗在我国分布范围最广,为害最严重,是造成我国蝗灾的最主要飞蝗种类,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农业害虫。
蝗虫是不完全变态昆虫,包括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
蝗虫一般属于兼性滞育昆虫,多以卵在土壤中的卵囊内越冬,仅诸如日本黄脊蝗、短脚斑腿蝗等少数种类以成虫越冬。在1年中发生的世代数,取决于该物种的生物学特性与不同地区的年有效积温、食物、光照及其各虫期生长发育情况。例如亚洲飞蝗在我国分布区1年发生1代。东亚飞蝗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分布地区为2代,而江、淮河流域的高温干旱年份则为3代或不完整3代;华南地区4~5代。中华稻蝗在长江及其以北地区1代,江南则为2代。
蝗虫是一种世界性的农业害虫。它们危害的特点在于周期性的种群大爆发,并能长距离迁飞。多年研究表明,蝗虫从散居个体转变成喜欢群体生活的个体,是飞蝗形成大规模群体、长距离迁飞和成灾的生物学基础。
近些年来,有关蝗虫型变机制的认识,在不断加深。尤其是在飞蝗型变的分子调控机制方面,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康乐研究组从2004年利用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以及基因操作等方法,揭示了飞蝗型变中行为调控的分子机理,勾勒出调控蝗虫型变的分子调控网络。理解蝗虫散居型和群居型之间转变的机制,有助于蝗灾可持续治理新策略和新方法的开发。
蝗虫是不完全变态昆虫中渐变态一 类。雌雄交配之后,雌虫就在土壤里或 植物上产卵。它们的卵是长袋形的,包 含着30至100个卵粒,每个卵粒的外面 都会有一层保暖、保湿的胶状物质。已 经孵化出的若虫被称为“蝻”,形状和成 虫很像,只是没有翅膀。经过5至8次 蜕皮之后,若虫就变成了成虫,而且它们 的体形、体色都会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 蝗虫不仅分布广,而且数量惊人。非洲 或西南亚的沙漠蝗覆盖面积往往达500 到1200平方千米,其个体数量达7亿到 20亿之多,重量达1250至3000吨,甚至 还有总重量约5万吨的蝗群。